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效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有益的研究实践成效显现了其建设效能积极主流的一面,从其应有建设效能的角度去审视和探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实践,加大条件保障投入是实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需深入研究和亟待加强的环节。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效能;问题建议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赋予了人才素质新的内涵,尤其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原有较为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的培养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脉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教育强国的普遍国际经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教育规律和成才规律,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目标,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培育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常见类型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1]。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要有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支撑,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有完备的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类型的划分标准有很多,但核心内容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常见的标准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划分,即“精英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强化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论教学,构筑学生精深和协调的知识体系,通常将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和统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但其关系比较松散,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更为注重生产实践,具有技能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一种灵活、多样和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日趋显现,许多高校都积极地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然而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新需要。
  一是教育观念陈旧,部分教育者自身并未形成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缺乏创新意识,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受到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二是专业设置有待优化,学术视野需进一步拓宽,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三是人才培养中过于重视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欠缺,人文素养不足,人才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四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足,单一的教育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多样发展,个性化培养方案尚不完善。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实验区),项目计划在2007—2010年期间,建设500个国家级实验区,鼓励和资助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施改革与创新,探索高等本科人才培养的多种有效途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首次提出,是一项综合性改革,集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一体,以实验区建设为试点,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突破旧有模式,总结并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基地,以点带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建设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就是为了探索并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更加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经过近几年来的强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研究实践成果。
  1. 树立了新的人才观
  宽广扎实的专业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自学能力,强烈的质疑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渴求人才,通过实验区的建设,树立了全新的人才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了决策、实践和研究三者间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
  2. 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
  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高等院校在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框架,以学生认知、创新、成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考试方式改革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明确指向性和创新性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以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为主旨,建立健全了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与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并有效实践了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同时为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应用成果。
  3. 提升了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验区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学校的重点学科和核心课程建设方向,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实验区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带动了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
  四、问题与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构建,必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个中心,以全新的教育观念为引导,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支撑。但在实验区建设的实际中,从其应有建设效能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去审视,在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实践,加大条件保障投入等方面需深入研究和亟待加强。   1. 把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区建设的思想统领
  实验区建设要突破旧的人才培养观念,以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根本目的,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要改变评价人才只重知识、成绩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倾向,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3]。
  2. 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实验区建设的动力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但是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对创新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力度略显不足。实验区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试验田,应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进一步强化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紧密围绕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认同性”课程向“创造性”课程转变;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降低必修课程比率,增设选修课程;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引入学科专业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成果,体现时代特征。将教学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尽量缩小“学”与“用”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服务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学方法改革就是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获取新知识;增加问题探究式和训练、实践式教学方法的比重;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 把打造综合创新实践平台作为实验区建设的核心
  创新型人才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些都要通过具体的实践环节来塑造。实验区建设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设与管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多途径并进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力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充分利用教学实验中心、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注重学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着力构建完善的创新实践平台。
  4. 把加大条件建设投入作为实验区建设的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前沿阵地,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必须从软硬两方面加大投入,在政策、资金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但就目前建设现状而言,虽然学校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软硬件建设仍不到位。学校应进一步给实验区配备师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在科研、教改课题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资助教师开展实验区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实验区环境建设,更新实验设备,保证较高的配给量,为学生营造现代化的高端实验实践环境;积极鼓励实验区出版高水平教材,并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强化教学资料建设;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实验区各项建设工作的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3.
  [2] 杨菊仙.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路径与发展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 韩建华,我国普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0(5).
  [本文系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BZ07)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其他文献
摘 要:“卓越教师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本文就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推进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提出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卓越教师计划;卓越教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为积极推进“卓越教师计划”实施,各高校整合内外优势资源,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以建立卓越教师实验班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稳
期刊
摘要:交换生项目是促进学生国际化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所研究的是中国大陆高校的交换生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留学时与当地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后的互动行为,并重点关注其行为所表现出的角色特点以及同一表演者不同角色所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交换生与当地教师的师生互动行为相对国内更为积极和活跃,他们在国外课堂上往往是以“倾听者”、“表露者”、“相遇者”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国内课堂上则
期刊
摘 要:2003年7月,以培养优秀课外研发生为主要目标的“晓明研究室”在太原理工大学成立。十年来,研究室以学生兴趣为驱动,科研项目为引导,注重综合素质提升,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本文介绍了“晓明研究室”十年来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晓明研究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发生;平台;团队;管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近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企业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的背景和现状,总结了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发挥的引领作用、保障作用、促进作用以及示范作用,得出了企业深度参与是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顺利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的综合结论,探讨了企业深度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是我国工
期刊
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计算思维的概念,正在科技界和教育界萌发、激荡和蔓延。所到之处,彻底更新和改变了现在被广泛认同的一些理论和认识。一种新的关于计算和计算机科学的观点正迅速荡涤着旧有的传统,焕发出面向新时代和新技术的崭新面貌。从事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方面的专家,围绕着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被吸引到这一领域里来。这种共同的兴趣将酝酿出新的重大的理论革命和技术飞跃,一种全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梳理了网友对课程的评价和需求建议,指出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对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现状;思考  当前,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为了推动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深入分析课程的现状(本文以网易平台相关数据和评论进行分析),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
期刊
摘 要:纵观百余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历程后会发现: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史家功底扎实,态度认真,有气魄与才力,有明确编撰目的,更有思想高度与现实情怀。对比之后的文学史编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优良传统正在丢失。绝大多数的文学史著作是为大学教学服务的,所以,为未来国民计,我们的文学史应有编者的个性与独立思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与判断力,要注重思维训练而不是凝固的知识的传授,要有创新。  关键
期刊
摘 要:在我国高校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学生考评机制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本文以微观经济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大班教学实践为例,对建立和完善学生考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尝试对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考评方式;基础课程;激励约束  一、考评的难点与传统考评方式的弊端  公共基础课程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期刊
摘 要:针对机械工程大类高年级专业课“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改革了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种适合于高年级教学的教师“主讲、主持、指导”与学生“主动、互动、独立”的教与学的关系。建立了面向项目与论题相结合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教学方法,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高机械工程学科及制造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制造;项目;论题;工程教育改革  
期刊
摘 要:“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正在被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本文结合东南大学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介绍大学物理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成果。  关键词: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建设思路;前景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教高厅[2012]2号文下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