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我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以指导临床。方法:对我院从1989年10月~2006年10月间在住院期间死亡的全部病人采用回顾性查阅病例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7年间收治病人3327人,共死亡25例,死亡率7.5‰,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躯体疾病(44%),猝死(44%),自杀(8%),误诊(4%)。结论:躯体疾病及猝死是住院精神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关键词 精神病院 住院患者 死亡
资料和方法
本院于1989年10月~2006年10月间共收住院精神病人3327例,死亡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男女比约为7.33∶[KG-*2]1;年龄:20~44岁 6例,45~75岁19例,前者与后者比约为0.32∶[KG-*2]1;住院3次以下4例,3次以上21例;住院时间在10天~14年;诊断:精神分裂症21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例。
对25例死亡病例逐一填写自制死亡病例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自杀死亡2例(占死亡8%),其中1例为精神分裂症,另1例为抑郁症。2例在自杀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先兆,自杀前情绪低沉伴消极言语,1例自杀死亡前已有自杀行为。2例中1例为病情缓解,对疾病产生严重悲观失望而自杀。自杀场所为病室、厕所,方式为自缢,时间均在凌晨、午夜人少夜静时发生。
精神障碍伴发躯体疾病11例(占死亡44%),在住院期间患脑梗死3例,肺梗塞1例,心梗2例,感染2例,严重贫血1例,糖尿病低血糖1例,急性肠炎低血容量休克1例。
猝死11例(占死亡44%),猝死前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其中2例虽有高血压病史,住院后一直服用降压药治疗,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有3例哽噎致死。
误诊1例(占死亡4%),入院诊断为单纯精神障碍,实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予以抗精神病药物及电休克治疗。
讨 论
精神疾病死亡率高低不一,国外3.20%,国内10.1%,精神病人死亡原因主要有躯体疾病、自杀、意外三大类型,一般以自杀、衰竭、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多见。本文以躯体疾病、猝死为主,基本与文献报道相似。
本资料显示:精神病人患躯体疾病时,精神症状往往掩盖躯体症状,使躯体疾病症状不典型,且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表述,很少向医护人员反映躯体情况,如果医护人员观察不细,医生不进行仔细体格检查和忽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就不能及时发现而延误治疗。尤其是在未能完全除外器质性疾病导致精神障碍的情况下,对抗精神病药物及电休克的治疗一定要慎之再慎。因而,作为精神科医生要加强基础训练,提高内外科诊断水平,同时应重视病人体检,一旦精神病人伴发躯体疾病时就能正确诊断,有利于尽早治疗,减少精神病人的死亡。
本文猝死11例,死前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与之有关。有学者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及肺部疾病或呼吸肌功能失调引起。亦有人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或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猝死有关。因此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要特别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对年龄偏大、躯体状况差、病程长,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者应重视,合理选药,尽量单一用药,药物剂量不宜过大,且要及时做必要的辅助检查,有条件者应定期查血药浓度,还应加强巡视,若有问题及时发现积极抢救。
自杀是精神病人中最常见原因。本文自杀死亡2例,自杀前大多表现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等不同程度先兆,常发生于夜深人静较偏僻处。自杀原因大多两种:一种为疾病发作期,以抑郁症病人多见,此类病人想方设法自杀,有的曾在床头用衣服吊死,提示对抑郁症病人在治疗方面尽快提高情绪的同时,在护理方面更应加强责任心。另一种为疾病缓解期的病人,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亲人的关心、社会支持,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而自杀。因而提示对恢复期病人要加强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定期巡视,做好安全检查,对即将出院的患者除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关心及社会提供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社会交往,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帆,王定省,宋立升.精神科住院病人10年猝死情况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2,14:99
2 陈炜,沈鉴清,钱惠忠.精神科猝死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63
3 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第4版
关键词 精神病院 住院患者 死亡
资料和方法
本院于1989年10月~2006年10月间共收住院精神病人3327例,死亡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男女比约为7.33∶[KG-*2]1;年龄:20~44岁 6例,45~75岁19例,前者与后者比约为0.32∶[KG-*2]1;住院3次以下4例,3次以上21例;住院时间在10天~14年;诊断:精神分裂症21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例。
对25例死亡病例逐一填写自制死亡病例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自杀死亡2例(占死亡8%),其中1例为精神分裂症,另1例为抑郁症。2例在自杀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先兆,自杀前情绪低沉伴消极言语,1例自杀死亡前已有自杀行为。2例中1例为病情缓解,对疾病产生严重悲观失望而自杀。自杀场所为病室、厕所,方式为自缢,时间均在凌晨、午夜人少夜静时发生。
精神障碍伴发躯体疾病11例(占死亡44%),在住院期间患脑梗死3例,肺梗塞1例,心梗2例,感染2例,严重贫血1例,糖尿病低血糖1例,急性肠炎低血容量休克1例。
猝死11例(占死亡44%),猝死前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其中2例虽有高血压病史,住院后一直服用降压药治疗,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有3例哽噎致死。
误诊1例(占死亡4%),入院诊断为单纯精神障碍,实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予以抗精神病药物及电休克治疗。
讨 论
精神疾病死亡率高低不一,国外3.20%,国内10.1%,精神病人死亡原因主要有躯体疾病、自杀、意外三大类型,一般以自杀、衰竭、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多见。本文以躯体疾病、猝死为主,基本与文献报道相似。
本资料显示:精神病人患躯体疾病时,精神症状往往掩盖躯体症状,使躯体疾病症状不典型,且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表述,很少向医护人员反映躯体情况,如果医护人员观察不细,医生不进行仔细体格检查和忽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就不能及时发现而延误治疗。尤其是在未能完全除外器质性疾病导致精神障碍的情况下,对抗精神病药物及电休克的治疗一定要慎之再慎。因而,作为精神科医生要加强基础训练,提高内外科诊断水平,同时应重视病人体检,一旦精神病人伴发躯体疾病时就能正确诊断,有利于尽早治疗,减少精神病人的死亡。
本文猝死11例,死前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与之有关。有学者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及肺部疾病或呼吸肌功能失调引起。亦有人认为,抗精神病药物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或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猝死有关。因此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要特别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对年龄偏大、躯体状况差、病程长,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者应重视,合理选药,尽量单一用药,药物剂量不宜过大,且要及时做必要的辅助检查,有条件者应定期查血药浓度,还应加强巡视,若有问题及时发现积极抢救。
自杀是精神病人中最常见原因。本文自杀死亡2例,自杀前大多表现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等不同程度先兆,常发生于夜深人静较偏僻处。自杀原因大多两种:一种为疾病发作期,以抑郁症病人多见,此类病人想方设法自杀,有的曾在床头用衣服吊死,提示对抑郁症病人在治疗方面尽快提高情绪的同时,在护理方面更应加强责任心。另一种为疾病缓解期的病人,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亲人的关心、社会支持,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而自杀。因而提示对恢复期病人要加强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定期巡视,做好安全检查,对即将出院的患者除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家庭关心及社会提供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社会交往,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帆,王定省,宋立升.精神科住院病人10年猝死情况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2,14:99
2 陈炜,沈鉴清,钱惠忠.精神科猝死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63
3 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