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力量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it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是具有全球视野、人类情怀的大格局,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与海内外中华儿女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相融,也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相互联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华侨华人堪称一支可资倚重的独特力量,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关键词】华侨华人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是包括华侨华人在内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长期以来,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华侨华人,尊重住在国的历史、文化及价值理念,为中国与住在国关系发展、住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参与全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是一支可资倚重的独特力量,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华侨华人和平移民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是一部和平移民史。从宋、明时代逐浪而出的几叶扁舟,到如今整合全球资源的华商巨子,华侨华人带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基因繁衍于世界各地,与侨居地各族裔人民和平相处,共同生存和发展。华侨华人开拓的足迹遍布东南亚、美洲、澳洲、欧洲甚至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美国、加拿大的国家铁路项目,还是巴拿马运河的开凿事业,均有华侨华人勤恳耐劳的身影。这是人类文明在和平之光的照耀下,戮力同心,不动干戈,共同创造福祉的历史切面。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批中国人通过家庭团聚、技术移民、留学移民、劳工移民、投资移民等方式移居海外,这是一种升级的、深化的和平移民方式。新华侨华人群体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层次,更加积极地参与当地各种社会事务。时至今日,继往开来的华侨华人,以始终如一的辛劳和智慧,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文化多元和中外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对住在国所作出的历史和现实贡献及地位,得到了每个公正政府的认可和肯定。
  综上,从历史维度而言,华侨华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正是过往波澜壮阔的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潮流的沿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华侨华人面向当下和未来的需要


  从宏观视野观察,在国际和区域局势日益复杂化的大背景之下,和平与否的国际环境、稳定与否的区域局势,与华侨华人的生存境遇和前途命运休戚相关。
  从中观视野审视,中国与华侨华人居住国的关系,与华侨华人的生存状况和境遇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以华侨华人为桥梁的民间交流,作为官方交往的有效补充,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建立稳固、互信的合作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自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从改善与世界各国关系处着眼,倡导构建深化多样性多层次的伙伴关系,已同100个左右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华侨华人在世界范围内的生存与发展。
  从微观视角考量,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多元民族和族裔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合作”“共赢”“普惠”的思想,为消弭不同民族、种族、文化间的隔阂,化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公道方案,有利于世界各国化解民族隔阂、达成族群和解、促进社会和谐,使包括华侨华人群体在内的各族裔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受益者。

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独特优势


  双重文化优势。华侨华人既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又汲取住在国文明、文化营养,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华侨华人文化。这一文化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特点,使得华侨华人能够自由游弋在两种文化之间,成为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和使者。华侨华人所具有的双重文化浸润优势,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促进中华文明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见。
  深度融合优势。作为当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为当地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华侨华人社会的内部演变和代际交替,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正在成为华侨华人社会新兴的中坚力量。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人数渐长、融入日深、人脉广阔,与当地社会深度融合,使住在国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力、智力基础。
  跨國流动优势。当前,各国联系交流的不断增强仍然是世界主流,世界人口的跨国流动日趋频繁。华侨华人利用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流动性和便于联系性,搭建起跨越地理、文化、政治边界的华侨华人网络。他们或往来于住在国与中国之间、或游走于世界各国,促使各国人民在交流中超越隔阂、在互鉴中超越冲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全球网络优势。华侨华人特别是华商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正逐渐链接为一个世界性的网络,构建起“全球华人经济圈”。在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之下,华商企业正加速走向全球,或自身作为跨国企业、或与跨国公司合作,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跨国经营;华侨华人全球网络的优势,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性协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

华侨华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准确定位将大有可为


  “合作共赢”的践行者。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国与住在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华侨华人可以利用熟悉当地国情和风土人情,通晓双边市场运作规则,拥有人脉关系和沟通渠道等优势,充分发挥“引擎”和“助力器”的作用,帮助中国企业把握投资方向,更快更好融入当地,减少贸易摩擦,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给华侨华人群体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赢得更多主动权。
  “互联互通”的推进者。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华侨华人可以利用自身立足当地、链接中国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众多项目运作中,在分享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互联互通的推进和实施。华侨华人可以利用双重文化优势,通过华文学校、华文(华人)媒体等渠道和平台,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互联互通的基础,拉紧“共命运”的纽带。
  “伙伴关系”的联结者。历史反复证明,作为各国多元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侨华人,是双边关系的天然推动者、促进者。在中华民族加快复兴大背景下,华侨华^身居各国,融通中外,拥有人脉关系和沟通渠道,能用彼此理解的思维和话语讲述中国故事、解释中国立场,聚同化异,增信释疑,推动各国政府和当地社会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在推动两国互利合作上,发挥穿针引线和桥梁纽带作用。
  “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全世界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逾4000多万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特别是作为“一带一路”优先战略方向的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约有3000万人。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区域——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经济在住在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产业布局等也都与“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更有着积极参与建设工业园区、港口,以及海上贸易等的愿望和需求,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华侨华人可以扮演更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其他文献
分析了医学生就业的现状和经济危机给医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并从学校、政府、学生个人及用人单位几个方面讨论了医学生的就业策略。
【摘要】若不考虑财政支出、其他非税成本等因素,仅看税收或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宏观税负实在不能算过高。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合理。  【关键词】减税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根源在于税制结构不合理  分析任何一个纳税主体的税负问题,需放在宏观税负的大背景下看问题。宏观税负是指全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测算出,中国宏观税
【摘要】农民和农民工在购房去库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充分引导好、保护好、培育好这支力量。与此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农民、农民工进城购房去库存的作用。要遵从自愿、理性、分类施策的原则,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关键词】农民工 购房 房地产去库存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当前库存形势依
在明确学生专业研究素养的基础上,就磁性材料及器件专业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经教学实践,学生研究素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赞同。
"师法自然"是人类一切艺术完善的源泉,无论从技术到展现的方法,一切都能从生活中感受到,所以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
河北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6月中下旬即可达到24℃以上,棉株进入开花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阴雨,光照不足,导致大量蕾铃脱落,影响中期成铃;9月
徐州芽黄与其它品种间杂交的杂种,具有较高的中亲优势、高亲优势、竞争优势,优势率的大小,以产量指标最高,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产量因素中,以单株结铃数最高,铃重次之,
对高职院校药学、食品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主要是通过大学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与他们毕业后的工作相联系,教育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合丰202,以抗虫、抗病、高产棉花新品系145系为母本,以高产、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206系(冀棉20号纯系)为父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1997-2003年,从(农大326&#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刻的变革,而作为高等教育载体的高校也经历了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是高等院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