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了“乐事”,就不再像是游子用孱弱的身子背上重重的行囊去长途跋涉一样。那么,在语文教学领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浅谈一下:
一、 沟通情感,培养兴趣
孔子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是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微妙地相互接触”,作为教师应把握住这一点,要全身心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在生活中多关爱、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多指导、鼓励他们。和他们成为知心的朋友,忧他们之所忧,乐他们之所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甚至可以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高境界。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学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书中表现为枯燥乏味的文字,使个别学生对此感到极为厌烦。作为老师我认为应该把这些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就仿佛给知识插上了美丽的翅膀,不仅绚丽多姿,让学生喜欢;而且它也一定会久久盘旋在学生的大脑中。
1. 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如在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老师不妨来个告别式开场白:“同学们,由于工作需要,从今天起老师将被调离教学区到生活区去工作了,这节课就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了。(语气轻缓、沉重)请同学们集中精力听讲,把我们共同走过的师生之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相信凭着平时培养起来的浓浓的师生情,学生们自然会对老师恋恋不舍,对自己平时没有认真听讲而感到极为懊悔。那么,此时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心情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呢?我记得我的学生就是泪水涟涟地听我把这节课讲完的。可以说运用这种方法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顺利地传授了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多种多样,如故事引趣法、表演法(即把作品排练成小品,演示给大家)、仿师法、吟咏诗歌引趣法、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引趣法、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引趣法等等。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只要紧扣教材,因文而异,相信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在写作教学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在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综合描写的训练时,就可以事先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在上课时予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描绘。我曾经在作文课上就这样做过:让一个女同学扮演村妇走在前面,口袋里装着钱包要掉了下来。另一个男同学扮演农民走在后面(他们认识),忽然男子高喊:“喂!大妹子,你的钱包要掉了!”那个妇人佯装满不在乎地说:“掉就掉,掉了你捡着!”可是话音未落,她的手却早已偷偷地伸到了口袋那边摸了又摸……。学生看后哈哈大笑,立刻拿出了笔准确地把所见所闻描绘了出来。
其实学生并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有时不知道写什么、该怎么写。因此,老师要多动动脑子,多为学生创设情境,促使他们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地倒出来。
3. 在文学常识学习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少不了要对作者及其作品进行了解并记忆,如何把这些呆板的东西准确快速地记下来呢?也可以使用一下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教学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这篇文章时,我就把他的几部作品集及散文合起来即兴编了一个小故事:离别家乡多年,我终于可以“出发”啦(《出发集》),“烟尘”(《烟尘集》)滚滚中有“北极星”(《北极星》)指引我平安到家,过起“窑洞生活”(《窑洞生活》),这生活充满了“歌声”(《歌声》),在欢快之余还写了一篇“菜园小记”(《菜园小记》)。经老师这样一说,学生只重复一遍就记住了。更可喜的是过了两个月,我随便找一位学生回忆时,他仍能很轻松地背下来。瞧!这不是化“腐朽”为“神奇”了吗?总之,创设情境法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予以重视。
三、 巧妙幽默、增强兴趣
幽默的笑话、调侃的小品、诙谐的相声,让人喜闻乐见。究其原因都是笑料的添加,换种说法就是运用了恰当的幽默。因此,在我们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需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的手段。如在讲授《出师表》中,体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途崩殂”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感情时,老师就可以这样解说:“老刘啊,咱们哥们还没有把天下一统,你怎么就与世长辞了呢?”(注意这里老师要饱含深情,语气沉重,表情凝重)学生听后定会开怀大笑,同时也能充分体会出对刘备创业未竟的痛心遗憾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孟浩然求荐入仕的愿望,讲解这一处有一定的难度。“想做官”与“渡过洞庭湖”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舟楫”。它表面看来是渡湖的必要工具,其实在文中指王丞相。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句实际上就是说“王总理呀!我想拜见主席,可就缺少‘媒人’啊,您就是我的‘红娘’啊!”。这里把诗句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幽默地进行描述,其中的内涵就显而易见了。幽默的形式不单纯表现在说话上,也可运用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
四、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我通过与学生广泛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兴趣的确是教学中的“兴奋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时而动开动脑筋不断地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胃口”,使其充分地消化吸收所进“食物”。
一、 沟通情感,培养兴趣
孔子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是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微妙地相互接触”,作为教师应把握住这一点,要全身心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在生活中多关爱、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多指导、鼓励他们。和他们成为知心的朋友,忧他们之所忧,乐他们之所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甚至可以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高境界。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学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书中表现为枯燥乏味的文字,使个别学生对此感到极为厌烦。作为老师我认为应该把这些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就仿佛给知识插上了美丽的翅膀,不仅绚丽多姿,让学生喜欢;而且它也一定会久久盘旋在学生的大脑中。
1. 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如在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老师不妨来个告别式开场白:“同学们,由于工作需要,从今天起老师将被调离教学区到生活区去工作了,这节课就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了。(语气轻缓、沉重)请同学们集中精力听讲,把我们共同走过的师生之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相信凭着平时培养起来的浓浓的师生情,学生们自然会对老师恋恋不舍,对自己平时没有认真听讲而感到极为懊悔。那么,此时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心情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呢?我记得我的学生就是泪水涟涟地听我把这节课讲完的。可以说运用这种方法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顺利地传授了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多种多样,如故事引趣法、表演法(即把作品排练成小品,演示给大家)、仿师法、吟咏诗歌引趣法、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引趣法、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引趣法等等。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只要紧扣教材,因文而异,相信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在写作教学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在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综合描写的训练时,就可以事先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在上课时予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描绘。我曾经在作文课上就这样做过:让一个女同学扮演村妇走在前面,口袋里装着钱包要掉了下来。另一个男同学扮演农民走在后面(他们认识),忽然男子高喊:“喂!大妹子,你的钱包要掉了!”那个妇人佯装满不在乎地说:“掉就掉,掉了你捡着!”可是话音未落,她的手却早已偷偷地伸到了口袋那边摸了又摸……。学生看后哈哈大笑,立刻拿出了笔准确地把所见所闻描绘了出来。
其实学生并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有时不知道写什么、该怎么写。因此,老师要多动动脑子,多为学生创设情境,促使他们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地倒出来。
3. 在文学常识学习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少不了要对作者及其作品进行了解并记忆,如何把这些呆板的东西准确快速地记下来呢?也可以使用一下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教学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这篇文章时,我就把他的几部作品集及散文合起来即兴编了一个小故事:离别家乡多年,我终于可以“出发”啦(《出发集》),“烟尘”(《烟尘集》)滚滚中有“北极星”(《北极星》)指引我平安到家,过起“窑洞生活”(《窑洞生活》),这生活充满了“歌声”(《歌声》),在欢快之余还写了一篇“菜园小记”(《菜园小记》)。经老师这样一说,学生只重复一遍就记住了。更可喜的是过了两个月,我随便找一位学生回忆时,他仍能很轻松地背下来。瞧!这不是化“腐朽”为“神奇”了吗?总之,创设情境法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予以重视。
三、 巧妙幽默、增强兴趣
幽默的笑话、调侃的小品、诙谐的相声,让人喜闻乐见。究其原因都是笑料的添加,换种说法就是运用了恰当的幽默。因此,在我们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需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的手段。如在讲授《出师表》中,体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途崩殂”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感情时,老师就可以这样解说:“老刘啊,咱们哥们还没有把天下一统,你怎么就与世长辞了呢?”(注意这里老师要饱含深情,语气沉重,表情凝重)学生听后定会开怀大笑,同时也能充分体会出对刘备创业未竟的痛心遗憾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孟浩然求荐入仕的愿望,讲解这一处有一定的难度。“想做官”与“渡过洞庭湖”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舟楫”。它表面看来是渡湖的必要工具,其实在文中指王丞相。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句实际上就是说“王总理呀!我想拜见主席,可就缺少‘媒人’啊,您就是我的‘红娘’啊!”。这里把诗句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幽默地进行描述,其中的内涵就显而易见了。幽默的形式不单纯表现在说话上,也可运用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
四、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我通过与学生广泛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兴趣的确是教学中的“兴奋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时而动开动脑筋不断地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胃口”,使其充分地消化吸收所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