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声乐学习中,“模仿”不是人们理解的惰性、机械性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更快地入门、掌握基础知识。“模仿”能使我们吸取前人的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能力。笔者从在模仿学习中入门,在模仿学习中不能盲目模仿、“死”模仿,要找准自我的位置,在模仿中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论证了在声乐教学中“模仿”学习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声乐教学 模仿 可行性
在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声乐教师很忌讳“模仿”这个词。他们认为,“模仿”会使一个人的声音缺少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些教师之所以会这样想,就是因为他们过分强调了“模仿”。在他们看来,模仿就要精确到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表情都要模仿得很精确。这样的“模仿”就失去了自我的意识,是机械的照搬,当然会抑制学生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其实,人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儿童时期表现突出。而我们在学习声乐的最初阶段,也是要借助于模仿的。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的时候,常常是用自己的声音来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加以模仿,教师再针对学生的模仿发声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声音是正确的,哪些声音是错误的,使学生对正确的声音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教师再模仿学生唱出的不正确的声音,使这种错误的声音和正确的声音作比较,从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因此,我认为模仿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模仿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演唱技巧,并在歌唱时加入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就不只是一味地模仿了,而是在歌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说,声乐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模仿过程。
此外,我们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能盲目地模仿。好的声音有很多种,我们一定要模仿那些适合自己音色、音域的声音,根据自身的声音条件选择模仿对象。如果选择了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对象,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学生的声音是非常干净、清纯的,可却选择了那些粗犷、沙哑的声音去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必然会挤压声带,形成错误的发声方法,结果不仅把自己的自然声音丢掉了,就连声带也造成了损伤,这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我这里所说的自然的声音不是说不要演唱方法,而是说要在模仿学习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声音特色,让人一听就知道是谁在演唱。比如说当我们听到甜美、清亮的声音时,就知道是宋祖英老师在演唱;当我们听到沙哑沧桑的声音时,就知道是杨坤老师在演唱;当我们听到低沉、饱满的声音时,就知道是杨洪基老师在演唱等等。这就是我们自己自然声音特色的魅力,可以把歌曲唱出自己的风格。所以说,模仿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为的是让学生少走弯路,只有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声音,使声音有自己的特色,才是我们声乐学习中模仿的真正目的。
第二,不能“死”模仿。汉普尔认为:“对于优秀模式的模仿不会有什么害处,只是不能机械的或奴隶式的模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声乐学习总是依赖在模仿的基础上,那我们永远都是别人的影子,因为那声音不是自己的。我们模仿时要积极吸取别人的优点,不断领悟或消化优秀人员的歌唱技巧,同时与自己的特色自然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全部“拿来”,自己不做思考或创新。只有灵活地模仿,自己有意识地调节好发声的状态,才能逐渐形成好的歌唱习惯。
模仿的目的是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于创新。我们在声乐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提高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观察、分析优秀作品,用创造的思维去表现、处理每个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国著名的歌星刘欢,他擅长多种演唱风格,但他也曾是一个模仿的学习者。他不仅勇于模仿,更敢于创新。他把民族风格自然地运用到通俗唱法中,成为一个模仿学习的佼佼者。刘欢演唱的很多歌曲收到了广泛欢迎,如《好汉歌》《少年壮志不言愁》等,我们都耳熟能详。后来,刘欢又在通俗、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借用美声的方法唱出了《千万次的问》等歌曲。刘欢是模仿创新的典范,他的歌唱经历也体现了声乐学习中模仿与创新的重要性。
总之,正确的声音模仿是我们声乐学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是如果我们盲目模仿、“死”模仿,我们永远都是别人的影子,永远不会成为一位好的歌者,更不会有好的声音。所以,我们只有在保持自己声音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模仿的学习手段,不断领悟、消化与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声音,这才是模仿真正的目的。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声乐教学 模仿 可行性
在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声乐教师很忌讳“模仿”这个词。他们认为,“模仿”会使一个人的声音缺少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些教师之所以会这样想,就是因为他们过分强调了“模仿”。在他们看来,模仿就要精确到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表情都要模仿得很精确。这样的“模仿”就失去了自我的意识,是机械的照搬,当然会抑制学生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其实,人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儿童时期表现突出。而我们在学习声乐的最初阶段,也是要借助于模仿的。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的时候,常常是用自己的声音来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加以模仿,教师再针对学生的模仿发声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声音是正确的,哪些声音是错误的,使学生对正确的声音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教师再模仿学生唱出的不正确的声音,使这种错误的声音和正确的声音作比较,从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因此,我认为模仿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模仿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演唱技巧,并在歌唱时加入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就不只是一味地模仿了,而是在歌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说,声乐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模仿过程。
此外,我们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能盲目地模仿。好的声音有很多种,我们一定要模仿那些适合自己音色、音域的声音,根据自身的声音条件选择模仿对象。如果选择了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对象,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学生的声音是非常干净、清纯的,可却选择了那些粗犷、沙哑的声音去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必然会挤压声带,形成错误的发声方法,结果不仅把自己的自然声音丢掉了,就连声带也造成了损伤,这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我这里所说的自然的声音不是说不要演唱方法,而是说要在模仿学习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声音特色,让人一听就知道是谁在演唱。比如说当我们听到甜美、清亮的声音时,就知道是宋祖英老师在演唱;当我们听到沙哑沧桑的声音时,就知道是杨坤老师在演唱;当我们听到低沉、饱满的声音时,就知道是杨洪基老师在演唱等等。这就是我们自己自然声音特色的魅力,可以把歌曲唱出自己的风格。所以说,模仿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为的是让学生少走弯路,只有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声音,使声音有自己的特色,才是我们声乐学习中模仿的真正目的。
第二,不能“死”模仿。汉普尔认为:“对于优秀模式的模仿不会有什么害处,只是不能机械的或奴隶式的模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声乐学习总是依赖在模仿的基础上,那我们永远都是别人的影子,因为那声音不是自己的。我们模仿时要积极吸取别人的优点,不断领悟或消化优秀人员的歌唱技巧,同时与自己的特色自然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全部“拿来”,自己不做思考或创新。只有灵活地模仿,自己有意识地调节好发声的状态,才能逐渐形成好的歌唱习惯。
模仿的目的是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于创新。我们在声乐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提高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观察、分析优秀作品,用创造的思维去表现、处理每个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国著名的歌星刘欢,他擅长多种演唱风格,但他也曾是一个模仿的学习者。他不仅勇于模仿,更敢于创新。他把民族风格自然地运用到通俗唱法中,成为一个模仿学习的佼佼者。刘欢演唱的很多歌曲收到了广泛欢迎,如《好汉歌》《少年壮志不言愁》等,我们都耳熟能详。后来,刘欢又在通俗、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借用美声的方法唱出了《千万次的问》等歌曲。刘欢是模仿创新的典范,他的歌唱经历也体现了声乐学习中模仿与创新的重要性。
总之,正确的声音模仿是我们声乐学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是如果我们盲目模仿、“死”模仿,我们永远都是别人的影子,永远不会成为一位好的歌者,更不会有好的声音。所以,我们只有在保持自己声音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模仿的学习手段,不断领悟、消化与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声音,这才是模仿真正的目的。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