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画家史料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onsc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近三四十年来主要是着眼于画史、画论、画品、著录一类文献典籍,很少把眼光开拓到“画”之外的领域去。这一做法,虽曾一度取得了卓然可观的成绩,可是,今天越来越显出了它的不足和局限。现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陈高华先生的《元代画家史料》和《宋辽金画家史料》,可以说是对美术史研究范围的拓展,值得欢迎。
  这两部史料是作者以历史学家而涉足美术史领域所收获的新成果。它们向美术史界提供了这一段时期一百三十八位画家将近七十五万字的史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过去的研究所未曾见到或未曾加以注意的几千种(实际引用书目四百余种)正史、野史、诗文集、笔记、方志等文献中辑录出来的,淘沙披金,工程之浩大,自不难想见。两书辑录资料的范围,以宋辽金元四朝的著作为限(部分作者由元入明),其史料价值之高,又显然有别于明清许多辗转抄袭、真赝相杂的著录和题跋。虽然,陈高华先生自谦地认为:他“对于古代绘画只能算个业余爱好者”,编辑这两部史料也是“不自量力”,仅“借以表示自己对这部分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点心意”。但事实上,这两部史料的相继问世,将补充修正了绘画史上的许多问题,给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例如,过去提到“界画”大师郭忠恕,只知他是一位与世落落不合的“异人”而不知其所以然;从史料辑录的《五代史补》、《小畜集》等记载,我们才了解到郭氏曾参与五代后汉末年的权力斗争,遭失败后不得不用曲折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牢骚和不平。又如对于屈鼎,研究者常苦于资料的不足征引;从史料辑录的晁说之《送屈用诚序》,我们可以明了屈氏的年龄和身后的遭遇,无疑有利于研究的深入。
  当然,这两部史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收录的画家还不很全面,不少重要画家如宋的王居正、李嵩,元的张中等均被遗漏了。其次,对于一些常见的绘画史籍如《宣和画谱》等,大可不必全文征引,只要列出篇目就已足够;相反,对于一般难以见到的《铁崖诗集》之类,仅列篇目就显得远远不够了。另外,少数史料的说明、编排和标点断句时有错误,如“勾龙爽”篇说明(见《宋辽金画家史料》第209页):“北宋初为画院待诏,一说神宗时为画院待诏。”按“神宗”之说,出自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但刘书成于仁宗嘉四年(1059)之前(据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陈洵直序》),书中“神宗”凡三出,均系“太宗”之误,始于明王世贞《王氏书画苑》刊本,所以“一说神宗时画院待诏”应予删去。又如“燕文贵”篇录《画继》“燕文季”传(见上书第255页),以文贵、文季为一人。据《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记燕文贵(一名贵)为太宗、真宗时画家,《画继》记燕文季为神宗时画家,而《画继》系《图画见闻志》的续作,二书所记本传部分是不可能重复同一人的,故将文季列入文贵篇,显属不妥。
  尽管如此,这两部画家史料仍不失为是有相当学术价值的好书,应能推动美术史研究的发展走出美术史本身的天地;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局外人”打进美术史研究的领域里来。
  
  (《元代画家史料》陈高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年五月第一版,2.30元;《宋辽金画家史料》陈高华,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三月第一版,3.80元)
其他文献
《读书》一九八四年三月号74页:“钱锤书先生在谈到比较文学的重要性时曾指出:即使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如果不懂外国文学,也会摸不到底蕴(载《读书》一九八一年十期)。”按,这是误会错引。原文是中国现代文学,而不是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差异不待多说。原文如下:“当时的重要作家无一不精通一种或数种外语,深深浸淫于外国文学的影响之中,因此,研究现代中国文学而不懂外语,不了解外国文学,就很难摸到底
兼谈李一氓同志    李一氓同志近年出版了好几本介绍我国先代版画的书:《陈老莲水浒叶子》,《西湖十景》……,最近,《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也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刊行了。  李老谈到他近来的藏书说:小说,戏曲是很有限了(按:指文革期间受到损失);词,放手收;“版画偶有绝品”(《一氓题跋后记》)。其实,自从郑振铎,傅惜华故去以后,专门收藏和整理古代版画的,目前李老应是第一人。当然,不经过这“十年浩劫”,李
李泽厚是我国学术领域中一位思想敏锐、充满活力的哲学家,虽然他常常自谦为“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但细心留意的人却会发现,他悄然播下的种子,近年已破土而出,显露出顽强的生命力。  有人认为,在时下的青年人中,对我国目前的哲学状况,产生着一种失望情绪。不过,笔者近几年却发现,在各地的青年理论工作者和研究生的床头案几,时常可以看到李泽厚的哲学论著;他们争相谈论的主题,也往往涉及到李泽厚以之作为注意的中心或
一九二七年,铃木大拙的《禅佛教论集》在西方用英文出版,历史学家怀特(Lynn White)誉之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如文艺复兴时期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翻译。铃木大拙所阐发的禅之悟性,突破了西方思想的蛹壳,使东西方思想的交融在更深层的心智领域中进行,亦影响了海德格尔、怀特海、荣格、弗洛姆等一代大师。在与铃木大拙同时和之后,由西田几多郎开倡的日本“京都学派”,致力于东西方思想的相互了解和
沈祖教授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好比是一位熟练的导游人员,她陪同你进入唐人七绝诗杰作之林,探幽寻胜,指点山川,讲解与诗作相关的典实掌故、神话传说和史地名物,尤其着重说明作品中起伏转折之处。我们当然不会都去学做旧体诗,但懂得诗作的巧妙,无疑是掌握到了一把欣赏的钥匙。  书中所选各诗,传世或有异文。释者勤加比勘,择善而从。如韦应物《滁州西涧》首句,通行本皆作“独怜幽草涧边生”;生,此作行,韵致较胜。张仲素
一九四六年六月,蒋介石在上海召集了一个名叫“留沪父老慰劳会”的座谈会,与会者均为抗战时期留住上海而未附逆的社会名人。在来宾中,有一个体躯微胖、须发皆白的老人,备受蒋介石的尊重和慰勉,他就是八十九岁高龄、唯一看到抗战胜利的前清封疆大吏陈夔龙。  陈夔龙(一八五七——一九四八),字筱石,晚号庸庵居士,贵州贵阳人。夔龙八岁时,父亲去世,他和两个哥哥赖寡母姜氏教养成立,十六岁入泮,十八岁中举,可谓少年科第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第414页冯梦龙条:“冯梦龙(一五七四——一六四六年)明末小说家。字犹龙又字耳犹、号翔甫(着重号系笔者所加),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辑有明代话本集《喻世明言》……等作品。”此说是张冠李戴。  《三言》作者馮梦龙系苏州府长洲县人(今苏州市),而明朝有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冯梦龙,系苏州府昆山县人,此人字翔甫。同治年间《苏州府志》第九十
关于《童年时代的朋友》《幼年》及其他    近读新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两种散文集颇为引人注目:一种是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另一种是文学新秀凌力的《幼年》。读着这两本书,留连低回之余,我不免也思索了有关儿童散文以及一般儿童文学创作的若干问题。  读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很自然地想起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的名作《朝花夕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文学中影响深远的辉煌的散
《读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有黄震云《妓院的称谓》一文,认为唐宋间已经有妓院的名称,主要依据之一是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关于鱼玄机的一段记载:    “机为邻院所邀,将行,诫(女僮)翘曰:‘无出,若有客,但云在某处。’机为女伴所留,迨暮方归院。……”(重点号是黄文所加)    黄文称鱼玄机为娼妓,进而得出结论说“可见有称妓女住处为院的”。这种说法是很轻率、很不妥当的。  按鱼玄机是咸宜观的女道士,虽然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有关明末清初人物“陈济生”条,出现错误和疏漏,兹辨其误。《再生纪略》作者陈济生是长洲人,而不是华亭人。按《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桢著)收陈氏《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初集》及《启祯两朝遗诗考》诸书,可知陈济生“字皇士,号定叔,长洲人,陈仁锡之子”。大概《辞典》所据,为近人孙静庵《明遗民录》,该书误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应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