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情之下,实体书店的日子不好过。
2月24日,有着15年历史的单向空间发布了一则众筹求助信,信中称“预计2月收入较往年直线下滑80%之多,对这个本来就利润微薄的行业来说,这意味着绝境”。
单向空间面临的情形,也是疫情期间实体书店整体性困境的一个缩影。
根据中小书店联盟“书萌”2月5日发布的《疫情笼罩下的实体书店呼声——超千家实体书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在1021家参与调查的实体书店中,停业的书店占比达到90.7%,超过99%的实体书店没有正常收入。
在网购图书与电子书阅读盛行的当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本已渐趋狭窄,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部分实体书店又遭遇了重创。
实体书店如何挺过这场“寒冬”?
疫情暴发以来,如单向空间一般发出“求助信”的实体书店不在少数,通过推出储值卡、盲选图书礼包、预存购书卡等业务来回笼现金,成为实体书店缓解运营压力的一种选择。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此举虽能在短期内起到“救急”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很有可能因此消耗掉读者对实体书店的“同情分”,进而影响到书店的品牌价值。
“书萌”创始人孙谦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种应对方式就像刷信用卡,一定要谨慎使用,但在目前的情势下,书店经营者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了。”
孙谦分析,疫情在春节期间暴发,此时正是实体书店行业一年中现金流最为紧张的时段,除了备货、结货款、付租金之外,书店还要给员工发放年终绩效。随着疫情蔓延,实体书店大量闭店、收入锐减,大部分书店都急需“输血”。
2月10日,北京码字人书店复工。疫情暴发之前,这家以戏剧、电影、诗歌为主题的特色艺术书店,既售卖图书,同时又是放映厅、小剧场乃至文艺沙龙空间,主营业务多样。
如今,码字人书店的线下活动已全部暂停,进店方式也改为会员预约制。创始人李苏皖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重新开业以来,每日进店的读者不足2019年同期的10%。
线下经营艰难,李苏皖便将发展思路转向了线上。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实体书店在疫情期间的主动选择。
当实体书店“转战”线上,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遭遇战”便不可避免。面对电商平台的折扣优势和配送便利,实体书店要如何“突围”?
部分连锁书店的策略是通过与外卖平台合作,改善配送条件。例如,言几又将“精神食粮补充站”上线至饿了么外卖平台,借外卖平台的配送服务来卖图书。
另一方面,实体书店还通过直播、短视频、微信小程序等形式开展线上活动,在拓宽图书销售、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利用自有社群为“蛰居”在家的读者提供社交的窗口。
读书弹幕是“一个书店”自主开发的线上社交功能,为会员记录、留存线上读书笔记提供了空间,若是扫描书后条形码,读者还可以看到此前留下的与该书有关的弹幕内容。
“传统书店关注的是一次性的图书售卖,而我们注重的是社群内部长期的服务满意度。一间书店应该像一家会员俱乐部那样,会员们彼此熟悉,乐于分享阅读的感触。”“一个书店”创始人文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线下,“一个书店”开在社区,采用的是会员付费制。
疫情期间,实体书店的线上活动策划也得到了出版行业的关注和支持。
书店“燃灯计划”是广西师大出版社联合实体书店发起的一项读书分享活动,活动邀请作家在150家实体书店的社群內进行内容分享,由出版社承担线上直播的设备成本。
“据广西师大出版社官方统计,燃灯计划第一期就吸引了39000名读者参与。”不过,孙谦认为活动还有提升空间,“实际的图书销售转化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书店都没有及时备货,其实,如果书店能与出版社提前沟通,拿到相关图书的分销链接,效果会更好。”
实体书店线下的调性和场景营造,也逐步转移至线上。
例如,以传记为主题特色的建投书局,将国贸店艺术长廊举办的“群星闪耀黄金黑白”好莱坞艺术展从店内移至线上,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每天介绍一位好莱坞人物和一件明星手迹藏品;码字人书店计划自3月起在线上重现“向陌生致敬”青年诗人系列、“映像馆”青年导演系列、青年艺术家系列等线下品牌活动。
与“走量”的电商平台相比,实体书店的线上转移,在“走心”上下了许多功夫。
不过,实体书店的经营者还有一层隐忧:疫情结束后,已习惯线上购书的读者,会不会彻底抛弃实体书店,或是只将实体书店作为补充购书渠道?
近年来,借着“全民阅读”的政策春风,实体书店一度呈现回暖局面,不少书店甚至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探出了各家书店的底。
《疫情笼罩下的实体书店呼声——超千家实体书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1021家书店中,98.14%的书店将图书作为主营业务。
对单一主营业务的依赖,降低了书店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实体书店多元化运营的重要性不断被重提。
李苏皖认为,“出版社如今已逐渐切入产业上下游,其实实体书店同样可以反向切入上游出版,进行原创内容的产出,或是将下游做得更深、更细、更有黏性、更具体验感。”
李苏皖总体仍持较为乐观的态度:“疫情期间人们的孤寂感是空前的,相信疫情之后实体书店反而会迎来一波回潮,毕竟面对面的真实体验是无法被网络替代的。”
孙谦在“书萌”社群里看到部分书店已选择结业。他认为,“对于在疫情之前就已存在经营问题的书店来说,疫情只不过是一支催化剂,加速了结业的到来;那些有能力活下去的书店会继续活下去,但它们一定要有一种新的姿态。”
2月24日,有着15年历史的单向空间发布了一则众筹求助信,信中称“预计2月收入较往年直线下滑80%之多,对这个本来就利润微薄的行业来说,这意味着绝境”。
单向空间面临的情形,也是疫情期间实体书店整体性困境的一个缩影。
根据中小书店联盟“书萌”2月5日发布的《疫情笼罩下的实体书店呼声——超千家实体书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在1021家参与调查的实体书店中,停业的书店占比达到90.7%,超过99%的实体书店没有正常收入。
在网购图书与电子书阅读盛行的当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本已渐趋狭窄,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部分实体书店又遭遇了重创。
实体书店如何挺过这场“寒冬”?
在外卖平台卖书
疫情暴发以来,如单向空间一般发出“求助信”的实体书店不在少数,通过推出储值卡、盲选图书礼包、预存购书卡等业务来回笼现金,成为实体书店缓解运营压力的一种选择。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此举虽能在短期内起到“救急”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很有可能因此消耗掉读者对实体书店的“同情分”,进而影响到书店的品牌价值。
“书萌”创始人孙谦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种应对方式就像刷信用卡,一定要谨慎使用,但在目前的情势下,书店经营者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了。”
言几又将“精神食粮补充站”上线至饿了么外卖平台,借外卖平台的配送服务来卖图书。
孙谦分析,疫情在春节期间暴发,此时正是实体书店行业一年中现金流最为紧张的时段,除了备货、结货款、付租金之外,书店还要给员工发放年终绩效。随着疫情蔓延,实体书店大量闭店、收入锐减,大部分书店都急需“输血”。
2月10日,北京码字人书店复工。疫情暴发之前,这家以戏剧、电影、诗歌为主题的特色艺术书店,既售卖图书,同时又是放映厅、小剧场乃至文艺沙龙空间,主营业务多样。
如今,码字人书店的线下活动已全部暂停,进店方式也改为会员预约制。创始人李苏皖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重新开业以来,每日进店的读者不足2019年同期的10%。
线下经营艰难,李苏皖便将发展思路转向了线上。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实体书店在疫情期间的主动选择。
当实体书店“转战”线上,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的“遭遇战”便不可避免。面对电商平台的折扣优势和配送便利,实体书店要如何“突围”?
部分连锁书店的策略是通过与外卖平台合作,改善配送条件。例如,言几又将“精神食粮补充站”上线至饿了么外卖平台,借外卖平台的配送服务来卖图书。
社群的维系
另一方面,实体书店还通过直播、短视频、微信小程序等形式开展线上活动,在拓宽图书销售、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利用自有社群为“蛰居”在家的读者提供社交的窗口。
读书弹幕是“一个书店”自主开发的线上社交功能,为会员记录、留存线上读书笔记提供了空间,若是扫描书后条形码,读者还可以看到此前留下的与该书有关的弹幕内容。
“传统书店关注的是一次性的图书售卖,而我们注重的是社群内部长期的服务满意度。一间书店应该像一家会员俱乐部那样,会员们彼此熟悉,乐于分享阅读的感触。”“一个书店”创始人文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线下,“一个书店”开在社区,采用的是会员付费制。
疫情期间,实体书店的线上活动策划也得到了出版行业的关注和支持。
书店“燃灯计划”是广西师大出版社联合实体书店发起的一项读书分享活动,活动邀请作家在150家实体书店的社群內进行内容分享,由出版社承担线上直播的设备成本。
“据广西师大出版社官方统计,燃灯计划第一期就吸引了39000名读者参与。”不过,孙谦认为活动还有提升空间,“实际的图书销售转化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书店都没有及时备货,其实,如果书店能与出版社提前沟通,拿到相关图书的分销链接,效果会更好。”
实体书店线下的调性和场景营造,也逐步转移至线上。
例如,以传记为主题特色的建投书局,将国贸店艺术长廊举办的“群星闪耀黄金黑白”好莱坞艺术展从店内移至线上,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每天介绍一位好莱坞人物和一件明星手迹藏品;码字人书店计划自3月起在线上重现“向陌生致敬”青年诗人系列、“映像馆”青年导演系列、青年艺术家系列等线下品牌活动。
与“走量”的电商平台相比,实体书店的线上转移,在“走心”上下了许多功夫。
需要一种新的姿态
不过,实体书店的经营者还有一层隐忧:疫情结束后,已习惯线上购书的读者,会不会彻底抛弃实体书店,或是只将实体书店作为补充购书渠道?
近年来,借着“全民阅读”的政策春风,实体书店一度呈现回暖局面,不少书店甚至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探出了各家书店的底。
《疫情笼罩下的实体书店呼声——超千家实体书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1021家书店中,98.14%的书店将图书作为主营业务。
对单一主营业务的依赖,降低了书店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实体书店多元化运营的重要性不断被重提。
李苏皖认为,“出版社如今已逐渐切入产业上下游,其实实体书店同样可以反向切入上游出版,进行原创内容的产出,或是将下游做得更深、更细、更有黏性、更具体验感。”
李苏皖总体仍持较为乐观的态度:“疫情期间人们的孤寂感是空前的,相信疫情之后实体书店反而会迎来一波回潮,毕竟面对面的真实体验是无法被网络替代的。”
孙谦在“书萌”社群里看到部分书店已选择结业。他认为,“对于在疫情之前就已存在经营问题的书店来说,疫情只不过是一支催化剂,加速了结业的到来;那些有能力活下去的书店会继续活下去,但它们一定要有一种新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