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旧”与创“新”并进 保护与发展两难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i39602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众多。近年来,当地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通过抢救性保护、开发旅游等举措,较好保持了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同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一些地方贫困问题和保护问题交织,村落消亡速度加快。当前,亟需突破投入不足、规划滞后等制约,建立严格的长效保护机制,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49个民族,其中有苗族、侗族、水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目前,全省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约6000个。2012年以来,共有545个村落陆续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量的13.1%。其中,黔东南州309个,位列全国地市级第一,是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这些村落保存了苗族、侗族的建筑风貌和人文特征,与原始森林、千年梯田、高山溪流、农耕田园融为一体。
  新华社党校调研组前往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街道登交村、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村、榕江县栽麻镇大利村、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调研。这6个传统村落基本情况梳理如表1:



  调研组了解到,这些传统村落传承和保护了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不仅是当地农业文明最直接的活态存在,还是具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
  第一,具有与西南山地湿润环境相适应的典型特征。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征,形成了传统村寨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自然风貌,以及村落聚族而居的阶梯式、平台式、傍水式等“山水——田园——村落”格局。如登交村吊脚楼主要为厢房,多数是歇山顶式瓦房,少部分为四面倒水式瓦房。占里村民居木楼结构多为五柱两间、五柱三间、五柱四间,屋顶盖瓦,榫卯结构造型。大利村多为干阑式传统民居,包括吊脚木楼、连廊木楼和回廊木楼。
  第二,呈现出多民族的文化多样性特征。贵州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的村落,在传统文化、民族习俗上都各具特色。如红阳村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称,每年祭桥节、吃新节、苗年节、姊妹节纷至沓来。岜沙村身配火枪、镰刀理发等习俗仍保留。黄岗村是男声部侗族大歌发源地。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收入来源单一,主导产业较少。外出务工收入是这6个村落主要现金收入来源。传统种植业主要满足村民自用,作为商品出售较少。6个村落均有旅游业态存在,其中登交村水平最低,偶有零星游客前往。红阳村和岜沙村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旅游企业参与,游客较多。

二、保护与发展主要做法


  調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在多重政策利好下,黔东南州采取了一揽子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举措,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在调研的6个传统村落,政策红利正在逐步显现。
  第一,建立制度,保障长远发展。据黔东南州人大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基础上,出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红线范围,以及各级单位职责和奖惩措施。建立州、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村寨建设中心人才配置,组建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同时,利用村寨祖辈遗训和“村规民约”等传统智慧,引导村民对保护传统村落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治理。在占里村,这样的村规民约起到了显著效果。高增乡党委副书记梁松茶说,2016年占里村经村民大会决议,将保护传统村落纳入“村规民约”,要求村民“改建或新建房屋绝对服从传统村落要求建设规划”“注重对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保证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村落同在”。
  第二,基础设施先行,增强保护动力。近年来,黔东南州用好用活各级资金,启动实施污水垃圾处理、民居修缮、文物保护、步道建设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一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改造,实施消防常高压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了309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台江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欧锋云介绍,台江县有包括登交村在内的3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均已完成“一村一档”和保护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其中36个村获得中央保护发展专项补助建设资金1.079亿元,主要用于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消防设施改造项目已基本建成,年底前还将完工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以及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
  第三,传统民居修旧如旧,严格保护整体风貌。调研组了解到,这6个传统村落均面临群众的建房需求。当地设置了多条建房“红线”,要求修旧如旧。对建筑物的外观、材质甚至施工工艺都有明确要求。有的村还要求必须有古建筑维修资质的企业参与古民居的修缮,文物部门参与竣工验收,尽最大努力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
  据红阳村村支部书记王乐南介绍,村民在翻修、新建房屋时,必须注重原生态保护,保持传统风格。一是在村落核心保护区内,所有建筑要保持苗族传统风格和原有工艺特色,以吊脚楼为主。由于地质条件确需修建砖混结构的,应按照“第一层砖,第二、三层木质结构”的要求建设;二是在风貌协调区,建筑造型、色调要保持苗族传统建筑风格,不能破坏河流、林地、耕地的整体风貌。在大利村,当地则允许村民对一楼特别是厕所进行砖混结构的改建,但必须用木料进行外观包装。   第四,抓好产业培育,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黔东南州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着力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选取部分交通条件较好、代表性强的村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探索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在全国率先推出具有苗族、侗族风情的传统村落旅游线路,把传统村落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按扶贫资金、房屋、田土、生活习俗等要素进行定级入股,建立要素利益分配机制,让群众共享开发成果。
  岜沙村被称为“枪手部落”,原生态苗族风情文化浓郁,是当地较早进行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丙妹镇副镇长葛宗秀说,岜沙村旅游主要有旅游公司、合作社和能人带动。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32.5万人次,门票收入为547万,年底每户村民获得1000元分红。由村民组建的表演队,平均每天3场演出,220名村民月均收入1200元。
  一些生态禀赋良好,农耕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登交村,1600亩的苦丁茶茶园已初见规模。存栏10万羽的蛋鸡场吸纳了311户贫困户以每户2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去年每户分红1600元。2个养蜂合作社现有600箱蜜蜂,3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2017年每户分红1000元。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组了解到,地处相对偏僻、贫困落后地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着“自然性毁损、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乡村旅游开发”的多重挑战和冲击,有的甚至濒临消亡状态。这6个传统村落尽管正在加大守“旧”与创“新”力度,但仍处在保护与发展两难境地。
  第一,贫困是最大“拦路虎”。黔东南州是贵州省贫困人口分布集中,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之一。全州16个县、市属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14个县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传统村落大多集中在雷公山、月亮山等偏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通村公路等级低,出行难、运输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难以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村落大多数以传统农业为主,增收渠道单一。
  从这6个传统村落看,产业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短缺,保护发展自身动力不足,交通、经济条件较差,自身造血能力弱。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就业,传统村落成了“空心村”“老人村”,出现“人走房空”的现象。人力资源流失,直接造成了村落产业萎缩,基本依靠传统农业支撑,农民增收渠道变窄,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持续。
  同时,这些传统村落地处山区,耕地多为梯田,人均田地较少,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特别是近几年传统农产品价格增幅不大,传统农业相对收益较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实现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有的村还着力发展传统手工艺,但刺绣、银饰等手工艺品规模和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完善,缺乏企业带动。
  以登交村为例,全村2384人,外出务工的超过900人,空心化极为严重,其中登鲁下寨几乎看不到青壮年。尽管目前仅有186人未脱贫,但实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960人。全村的茶叶、蛋鸡、养蜂等特色产业覆盖面不广,留在家的村民主要从事传统种植业。全村3个组,到2020年才能全部脱贫。
  第二,留住传统习俗和走向现代生活矛盾日益突出。受访的基层干部普遍认为,传统村落的村民居住生活条件改善存在“刚需”,主动保护意愿和意识不强。在黔东南州的一些地方,传统木房变砖房,“原味古村”日渐消亡。有的传统村落村民新修砖房成为时尚,乱搭违建现象普遍,古村风貌已难寻觅。有的村砖房已超过三分之一,“土不土、洋不洋”的磚房与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
  舒适度差和火灾隐患大是传统民居的两大“短板”。在黄岗村调查期间,调查组成员夜宿农家,亲身体验侗族传统木屋。电压不稳、用水不便、不隔音、不保暖是夜宿的直观感受。在黔东南州的传统村落,90%以上的建筑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房屋依山而建,较为密集。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器产品不断增多,用电负荷剧增,加之电线标准低和村民用电安全意识薄弱,极易引发火灾并“火烧连营”,这也成为传统村落被毁及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最大隐患。
  从调查的6个传统村落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群众期望改善住房现状,拆旧建新、房屋扩建的现象比较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借鉴外来现代建筑风格,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和布局被打乱。有的村干部说:“村民生活好了,想改善居住条件,追求现代生活,这也是劝说村民保护老房子最大难题。”
  在登交村,有的村民公开修建砖房,有的村民与村干部“躲猫猫”改建砖房。半山腰上吊脚楼群中,一栋砖房显得格外突兀,白墙的砖混结构房屋甚至装上了铝合金的防盗窗。村民王多里的木房建在穿村而过的小溪旁,今年她对青石地基敷上水泥进行加固,准备改建砖房,被村里制止。
  第三,资金不足制约保护与发展。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涉及面广,户均投资较高,资金需求量大。目前,除省、市投入部分资金外,所在县市配套能力弱,群众自筹能力弱,除少数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寨外,大部分村寨没有村集体经济,无力对村寨进行有效保护和建设。
  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消防改造工程、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等,每个村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实际上现在除了每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获得月300万元中央补助资金和少量的省、州级配套资金,保护发展资金缺口极大。

四、相关建议


  受访的基层干部、专家学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不仅关系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乡愁的留住,还关系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完成,其意义重大。他们建议,传统村落保护是基础、活化是方向、创新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第一,加快传统村落保护法规的出台,强化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首先,国家层面抓紧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顶层设计,及时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解决和引领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以及保护制度建设。一是明确规定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二是对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应按照文物法规在原地原址保护。完善保护利用制度,扩大传统村落的评选范围,建立传统村落分级保护制度,让更多的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在加快城镇化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完善土地置换“一户一基”的政策,加大传统村落保护用地的倾斜和保障,村落环境改造建设中恢复水渠、古道、水塘、古墙寨所需用地,可作为农用地处理。其次,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传统村落遗产的科学管理。一是加强科学管理,分级保护。对不同价值的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分等、定级,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跟踪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二是重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强发掘、研究、展示、传承、利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管理,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社会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新机制,把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加大传统村落保护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开创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首先,统筹安排中央补助资金的使用渠道和方式,各部门合力抓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的实施。一是加大连接传统村落的公路建设,在安排交通项目时,向传统村落倾斜,提高可进入性;二是积极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扶贫开发等项目,加大传统村落水電线路、排水管网、串户道路、通讯网络等的建设力度,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其次,允许采取多层次、多方式筹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基金。一是允许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由政府牵头,理顺关系,鼓励吸纳社会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民间集资、使用人出资等多种资本,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二是建立政府奖励制度,对优秀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给予奖励,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引导促进作用。三是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制定政策措施,吸引社会捐赠、赞助或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第三,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引导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在传统村落产业规划布局时建议统筹各类涉农政策,探索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各地村落内部传统产业,将传统特色产品商品化、产业化,充分发挥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优势,通过旅游、民俗表演等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解决当地村民的增收及发展诉求,解决村落空心化、老龄化问题。
  第四,创新保护模式,活化传统文化。可采用“古寨+新村”模式,在古寨之外选择集中建房点,用新村疏散人口、完善功能、发展旅游。古寨要控制边界、控制容量(限制人口数量和建筑数量)、控制业态(对酒吧等不属于苗侗传统文化的业态,通过特许经营进行控制)、控制环境(保护古寨附近的大气、土壤、水系、林草、田园、山丘)。通过新农村建设完成电改、厨改等消防“六改”,完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在保护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共享发展成果。
  此外,不仅要保护村寨风貌、房屋建筑等物质载体,也要保护其价值观念、风土人情、生活气息、宗教习俗等活态的文化。避免为保护而将传统村落搬空,成为没有人居住的博物馆。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吸引青壮年回流,消除只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空壳村。保护好溪流、林草、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传承好传统文化、耕读文化、田园生活,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甚至让更多的游客在乡村坐下来、住下来。
  (作者单位:新华社贵州分社。调研组成员:朱萍、周燕群、涂超华、陈玉明、王文涛、黄林昊、王静、常庆、郑文傲、胡星)
其他文献
一线联天下,万户夸电商。  安徽巢湖经开区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是由安徽巢湖经开区和安徽淮商集团联合建设,小镇从基础改造建设、产业培育、社会效益提升等方面作了较多工作,小镇建设基本成型,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特色小镇前50名、安徽省电商示范村、安徽省青年创业园等殊荣;在以农村电商促进三产融合、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受到国家、省市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三瓜电商小镇建设发展的可复
期刊
《中国经济学人》经济形势热点调查自2013年持续至今已经进行了15次调查,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课题组通过《中国经济学人》近万名经济学者数据库及《中国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10万读者数据库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收集了全国各地各类机构共120名经济学人对2019年中国宏观經济形势的判断。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学人经济景气指数下降,经济学人预判经济增速放缓;外贸景气指数上升,经济学人预判外贸
期刊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在政府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基础上,注重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江西省出台《推进幸福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意见》,推动全省幸福产业体系更加健全、规模持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
期刊
时间:2019年3月19日下午  地点:国宏大厦B座三层报告厅  主持人:吴晓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主讲人:帕特麗西亚·莫瑟(Patricia C.Mosser)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经济政策管理项目主任  吴晓华:欢迎大家参加2019年第一期国宏大讲堂,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美国经济及货币政策展望。主讲人是来自美国的帕特丽西亚·莫瑟博士,莫瑟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
期刊
“创响中国”系列活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会同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共同推动,宣传创新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造,交流创新发展经验,完善创新发展生态,讲好中国创新故事,为实现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响中国”活动自2016年设立以来,实现了对全国各省区市的全覆盖,累计举办活动上万场,参与人数近千万,已成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品牌之一。  3月
期刊
丫山,你也许还没去过。但这个地处江西大余群山环抱的小镇,你一定要去一次,因为那里有运动休闲,因为那里有诗和远方,你去了可能会流连忘返的。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丫山运动休闲小镇,古时即以宗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南唐始建的江南名刹灵岩古寺坐落山中,千年古寺香火鼎盛,“灵感三千界,岩藏五百僧”是它的真实写照。张九龄、苏东坡、周敦颐、程颢、程颐、张九成、朱熹、王明阳等大家都在此流连忘返,佳作名篇镌于此
期刊
一、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学术界一般讲,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到底如何界定井冈山精神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再上井冈山时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邓小平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使用这一科学概念的国家领导。之后,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也高度评价和论述了井冈山精神。2016年2月2日
期刊
天津市杨柳青镇,依靠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极具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杨柳青这个古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柳青镇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现在文昌阁尚存。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
期刊
摘 要: 从科技成果的特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出发,从科技成果研发能力、科技成果市场化能力、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能力和科技成果支撑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其他省市进行排名比较,分析得出:除四川省、重庆市和陕西省外,西部其他省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关键词: 科技成
期刊
摘 要: 成渝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城市群的典范,内陆经济崛起的排头兵,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以成渝城市群中,重庆、成都、德阳三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传统DEA中的CCR模型和改进的SBM模型对三个城市十年的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非期望产出的引入降低了效率水平,且三个城市对环境变量的引入都较为敏感,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有很大提升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