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筏板基础设计探讨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21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是整个结构设计的重要一环,其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及施工工期和投资额度。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筏板结构设计进行探讨,介绍了基础选型、设计计算、沉降差控制措施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选型;筏板基础;设计计算;沉降差
  某项目主楼共36层,建筑从12层沿长度方向退缩615m,从21层沿长度方向再退缩5.2m,地下层3和首层结构平面图如图1,2所示。层高地下1,3层为3.3m,地下2层为3.5m;地上1层为4.8m,2~7层为3.2m,架空层为3.0m,以上各层为2.9m。建筑总高101.10m。
  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上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楼盖,地下室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楼盖,以全风化粉质砂岩作为基础持力层,采用筏板基础,筏板厚2.2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底层剪力墙、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底层竖向主要受力构件尺寸为:中筒剪力墙外壁厚400,内壁厚250;抗侧力剪力墙厚450;框架柱截面700@900~1400@1600;地下室内分隔剪力墙厚250,外侧壁剪力墙厚500(首层变为300)。
  二、工程地质资料
  其地质情况详如表1所示。
  工程地质资料表1
  三、基础选型
  由于基础的基底标高位于全风化粉质粘土层,静压桩难以施工,如采用人工挖孔桩,以最大的柱底轴力F=40000kN(负荷面积为8m×8.5m)计,需要桩径1.2m、桩长20m的人工挖孔桩6根,折算成负荷面积范围内的混凝土厚度为3.1m,如计入承台及地下室底板厚度,则折算成负荷面积范围内的混凝土厚度达4.3m。而核心筒的底部组合轴力则更大,人工挖孔桩几乎要满堂红布置,因此采用人工挖孔桩不可行。其它桩型也不合适。
  板厚度,则折算成负荷面积范围内的混凝土厚度达4.3m。而核心筒的底部组合轴力则更大,人工挖孔桩几乎要满堂红布置,因此采用人工挖孔桩不可行。其它桩型也不合适。
  在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后,认为筏板基础在本工程中应用较合理,并且可行。原因如下:
  (1)工程基坑周边情况复杂,建(构)筑物及道路管线均邻近基坑,尤其是靠近中科院宿舍区(靠近轴1-1)一侧,基坑底离宿舍地面标高最高处达22m,且距基坑
  边2m便有多层建筑物数幢,采用筏板基础设计可以大大缩减基坑底暴露时间,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基坑结构的危险性。
  (2)基底标高处地质土为全风化粉质粘土,标贯击数N=17~49不等,由于工程场地为半山坡地形,基坑开挖将挖除10~20m厚的覆土,该部分土对基础地基承载力的补偿作用非常大,补偿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最大可达550kPa。只要在设计中采取措施控制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天然地基基础设计应是较优的基础方案。
  为便于施工,采用局部扩大柱墩的平板式筏板基础设计,选取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四、设计计算
  1.地基承载力验算
  选取全风化粉质粘土层作为基础的持力层,取标图贯值N=30,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2N=360kPa,经深度和宽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取f=550kPa。
  按程序TBSA5.0计算结果,主体结构竖向构件底部总轴力设计值为F=771 000kN,筏板基础面积A=1800m2(含外伸地下室面积),则基底平均设计压应力p=F/A=430kPa,基底附加壓力设计值按补偿性基础设计,p=230kPa。显然,地基承载力满足规范设计要求。
  2.沉降计算
  最终沉降量s按简化的叶果罗夫法计算
  式中各符号含义同5高层建筑箱形与筏板基础技术规范6(JGJ6)99)[3],变形模量取E0=2.5N=75MPa,pk=360kPa,b=26m, =0.9。
  沉降计算深度参照规范取值如下:
  =(12.5+0.51×26)×0.7=18m
  上式计算中筏板基础近似按L×B=66.3m ×26m(若全部计入地下室不规则外伸部分,A约等于1800m2)考虑,L/B=2.55,用内插法按表41018-1,可求得=12.5,=0.51,由于表41018-2中无全风化岩选项,偏于安全地近似取B=0.7,设计中取=20m计算基础总沉降量,最后求得总沉降量s=45mm,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规范要求。
  3.板厚的确定
  板厚按柱及剪力墙的冲切要求确定,对独立柱及剪力墙,按下式确定筏板厚度:
  对中筒剪力墙,按下式确定筏板厚度:
  上述二式中各符号含义同规程(JGJ6)99)。
  设计中筏板基础板厚取值h=212m,对两根柱底轴力F=40 000kN的柱下筏板采取局部加厚的扩大墩式设计以提高筏板的受冲切承载力。筏板基础的受剪承载力验算、偏心距验算等均按规程要求进行。
  由于轴力较大的边柱在底层均与地下室内分隔剪力墙连接,因此这些柱的受剪承载力不必验算,仅对两根柱底轴力F=40000kN,弯矩M=1250kN.m的柱下基础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扩大墩厚3m,求得max=0.8MPa<0.6=1.08MPa,满足要求。偏心距验算近似按L×B=6613m×26m的矩形进行验算,偏心距e=1.6m<0.1W/A=4.3m,满足要求。
  4.筏基内力计算
  设计中采用了有限元软件对基础内力进行分析,有限单元划分网格及板厚示意如图3所示,计算中考虑了为控制沉降差而增设的刚臂剪力墙刚度。图中为筏板某跨三维实体单元(单位位置见图1)的分析结果。整个工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筏板基础厚度较大,筏板的空间受力特性强,当相邻柱、剪力墙之间的沉降差较大时,其空间受力特性愈明显,尤其是在柱冲切范围内的板结构,其截面的应力分布规律和普通的受弯梁板构件已截然不同,按三维实体单元求得基础板的内力不仅有弯矩和剪力,而且有轴力,按三维实体单元求出筏板基础内力后,应按偏心受力构件进行筏板配筋计算。   根据分析结果,筏板厚度虽较大,但部分单元拉应力仍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为控制混凝土裂缝不致于过大,筏板上部纵筋按构造配置,配筋率为012%,底部纵筋按计算配置,配筋率为0.27%。筏板上部纵筋按构造配置,配筋率为012%,底部纵筋按计算配置,配筋率为0.27%。
  图3 筏板有限元网格划分及三维实体单元正截面应力分布(kPa)
  五、沉降差控制措施
  由于地下室外边缘超出主体结构柱边较多,外伸尺寸大小不一,最大14m,最小1.4m,且上部结构于层12与层21均有较大的不规则退缩,这给基础沉降差控制增加了难度。
  对沉降差的控制,不外乎抗与放两种手段,经过反复计算比较,采取如下措施控制沉降差并降低沉降差引起的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1)从轴2-5至轴2-7范围,建筑仅设计有两层地下室,无上部结构,从轴2-5处(主体结构柱边)外伸14m。由于该部分地下室需要进行抗浮设计,设计中很难实现使主体结构基础与外伸地下室基础同步沉降,为确保基础及上部结构不会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开裂,在主体结构与该两层地下室之间设置了后浇带,并要求主体结构面标高比同一层外伸地下室标高高50mm(计算总沉降差为45mm),后浇带须在主体结构完成且恒载施加完成80%后方可浇捣混凝土,以此作为调整不均匀沉降差的措施。
  (2)上部结构于层12,21沿垂直于轴1-1方向均有较大的不规则退缩,最大退缩离地下室外侧墙边17.6m,离轴1-1(主体结构柱边)13m。从理论上来说,对该部位的地基进行局部处理,增加该部位的基础沉降量是最理想的沉降差控制方法,但实际上地基处理的效果在该施工场地内难以保证,反而会增加基底持力层的暴露时间,对处于抢险边缘的支护高度达22m的基坑支护工程而言是不能容许的,故采取增加该部位的地下室结构刚度的措施,以提高结构自身抗衡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具体措施是利用地下层3轴1-F处的水池侧墙,并在地下层1,2同一位置处及轴1-D处按刚性扩散角的原则沿垂直于轴1-1方向设置剪力墙,使层数较多部位处的轴力通过该两片剪力墙卸荷至层数较少的部位,从而减小退缩引起的不均匀沉降。沉降观测结果表明,经过如此结构处理后,对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是成功的。
  (3)除上述所提及的部位之外,建筑设计地下室周边外侧墙超出主体结构柱边均有1.4~8m大小不等的外伸宽度,这同样给基础设计增加难度。
  结合人防设计,对外伸宽度大于4m的地下室周边,均于地下层3按一定间距设置了剪力墙刚臂,大大增加了基础抗衡不均匀沉降的刚度,使不均匀沉降满足设计要求。
  (4)为防止建筑物因不均匀沉降过大而出现事故,对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位移进行严格观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见图2,沉降观测结果见表3。表3中沉降观测点的最大沉降值仅为24.9mm,相邻两沉降观测点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913mm,局部倾斜值为0.12%,满足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结果表(mm)表3
  六、结语
  筏板基础的沉降计算是否准确及沉降差控制是否适当是高层建筑筏板基础设计的关键,由于上部结构的影响,筏板基础的实际整体刚度远大于筏板基础的自身刚度。筏板基础的结构受力是三维的,但由于筏板基础底部反力是分布荷载,除相邻柱沉降差较大的部位,轴力对结构的配筋计算结果影响不大,这是平板式筏板基础与厚板转换层结构配筋计算的一大区别。
  本工程的筏板基础设计是成功的,具体有如下几点体会:
  (1)对设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当基础采用筏板基础方案时,地下室的设置对地基承载力补偿作用较大,故地基承载力一般都能满足要求。
  (2)筏板基础最终沉降量的计算以采用土的变形模量进行为宜。当采用土的压缩模量计算最终沉降量时,应采用实际应力下的压缩模量,并应根据地区经验作调整。本工程计算整体沉降为实际最大沉降的1.8倍,除了由于地基土的不均匀性之外,還与基坑支护桩对地基土的约束作用以及实际使用荷载尚未达到设计荷载等因素有关,如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将非常吻合。即便不考虑上述因素,本工程沉降计算精度亦已完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说明沉降计算是合理的。
  (3)高层建筑筏板基础计算宜将地下室的刚度考虑在内,否则在某种情况下会导致设计过于保守,增加不必要的投资。对本工程而言,以车道处的地下室底板计算为例,底板超出主体结构柱边达8m,底板配筋严重超筋,如不考虑地下室侧壁参与受力,即使将底板厚度取为2.2m,底板的最大弹性变形仍达4cm,显然不满足要求,但如果考虑地下室侧壁共同参与受力,则在底板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底板的最大弹性变形仅为1.5cm,工程最后将该处板厚设计为1.0m,仍能满足受
  力及变形要求。
  (4)在最终沉降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沉降差的控制宜采取放的控制措施,即通过改变地基的受力条件,使预计沉降较小的部位增加沉降,从而使沉降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或通过设置后浇带等措施达到控制沉降差的目的。对同一工程,采用放的设计比采用抗的设计更加经济。工程结合实际情况,同时采用了抗与放的控制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本工程外,另有多个工程成功地按本文方法进行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基础设计,实践证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可见本文设计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社会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使高层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层建筑设计也成为影响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高层建筑设计只有适应城市空间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当中去。文章从公共空间、交通空间和绿化空间三个角度,分析了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城市空间  1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概述  高层建筑设计的概念较易理解,就是对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进行设计,它推动了
期刊
摘要:川东地区在依靠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低碳生态共生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利用这点优势将低碳生态规划理念和生态技术指标融入川东地区村镇规划设计中,实现美丽乡村和村镇可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对川东地区村镇的规划进行探讨,介绍生态规划理念和生态技术指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运用和实践操作性,从而引导城市健康合理发展。  关键词:低碳环保;川东地区;生态规划  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
期刊
“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生态城的概念自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以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关于生态城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三十年来的探索,生态城概念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呈如火如荼之势。根据《中国改革报》董克伟记者的统计,中国600多座城市,有近90%的城市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在虚火正旺的实验场,
期刊
摘要:建筑与城市一体化设计的大背景下,高层建筑楼前广场作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黏贴剂”,既承载着两者之间物质与精神的交流,又为城市风貌增添亮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浅议了楼前广场在城市和建筑双重影响下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楼前广场;多样化;复合化;人性化  一、前言——从城市设计中看待楼前广场的本质  现今城市的发展,标志性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仿佛成为一个城市和众多业主的首选,它具有高
期刊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务、旅游行业的兴旺,酒店餐饮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且越来越豪华,亚太地区的酒店餐饮行业有近半数发生在我国,酒店的室内空间设计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酒店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和人文色彩,因此,其空间设计也要体现出人文关怀,使顾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酒店文化,感受到美的召唤。  关键词:现代酒店;餐厅;空间设计  现代酒店一般是由客房区、公共区以及后勤服务区三个主要
期刊
摘 要:建筑行业是能耗大户,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空调系统的绿色设计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某商业建筑工程,模拟了空调系统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空调负荷,对空调负荷与能耗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确定了该商业建筑空调系统绿色设计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商业建筑;空调系统;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负荷;能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
期刊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显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技术已经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当前我国电子自动化技术已经与国际同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技术沟通和交流,与国际上先进的电气控制技术的结合,使得新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过程中不断涌现,当前已经成为我国智能化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成就。  关键词:电气控制系统;自动化设计;思路;注意问题  1、设计思
期刊
摘要 通风是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措施。文章阐述了自然通风原理,总结了不同的通风措施,希望能在现代建筑通风设计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建筑通风设计;自然通风;热舒适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建筑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大量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组合出现,建筑体量和规模迅速膨胀。在部分大体量的建筑中容易忽视良好的建筑通风方案,仅仅采用机械通风,造成建筑能耗增加
期刊
摘要:钢结构成为建筑结构工程中应用较广的形式之一。笔者基于钢结构的独有特性,阐述了关于钢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及其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词:钢结构;特性;设计要点  1、钢结构的独有特性  1.1功能优越  在钢结构建筑中,设计结构的形态、节点布局、尺寸对于建筑的外观形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建筑钢结构的设计中要合理的同功能性结合起来,才能使建筑物发挥出更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有利于其他设计环节的顺利开展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低碳生活、绿色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当前,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最用。构建绿色建筑,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必须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进行绿色设计,从而实现建筑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将主要探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绿色设计,分析设计中的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