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而高层次人才是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在目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一些问题。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难题,才能真正树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关系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b)-0195-02
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正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正面临着深化改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资源、生态环境遭遇严重制约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源泉,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最终实践者,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担负着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任务。
1 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创新”这一概念由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1年提出,关于技术创新,缪塞尔(R.Mueaser)于上世纪80年代把之简练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这项活动既新颖又具有非连续性,以事件的最终成功为目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具有这种新颖性,是从无都有,从有到精的漫长发展历程,是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不断进步。这种技术的进步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甚至是跳跃发展,创新多了一层最终的成功。熊彼特等人建立的创新理论就可以用“发明一创新一扩散”这一模式来概括,强调了创新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现代学者对技术创新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
2 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由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多种企业发展模式并存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创新系统转型也在不断进行,是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过程。特别是在1995年以后,国家逐渐明确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已在政策上强调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有追求超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它直接联系市场,最了解市场变动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具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可能,因而企业也必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国际形势日新月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投入和研发主体,造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压力不足、能力不强,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实践中企业成为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力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增加财政收入,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府职能发挥不足。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片面强调区域比较优势强的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拥有技术创新潜力的相对弱势产业,造成区域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创新乏力。许多地方在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政府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都不完善,不利于高效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二者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上,目前大部分经费都由企业自身承担,政府投入少,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专项投入,但从占整体投入的比重来看没有很大的改善。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而国外大企业科研开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投入更为有限,导致技术创新的整体投入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2 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机制还不完善
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进步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缺少技术创新的原始动力。我国仅有39.8%的大中型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只有56.9%的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过半央企技术投人占主营收人比例不足5%。很多企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没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很过关键技术只能依靠进口,以至于产品成本偏高,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部分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对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导致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2.3 产学研相结合需要落到实处
我国提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有一段时间,但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严重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真正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实到实处的少之又少。长期以来,产学研相结合依赖政府职能部门纵向的、传统的、封闭的联系,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横向联系主动性差,尤其在企业,真正以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为目标,与高校、研究机构成功合作的案例不是很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科研院所及高校无法参与。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及高校等科研机构缺少技术转化的公共平台,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技术生产力,知识、技术信息难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共享。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尚未成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共享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创新聚合网络。
3 以高层次人才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现代化历史表明,正是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提高了一国的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率。要充分发挥企业中高层次人才的主导作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1 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导向作用
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要切实贯彻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贷款担保和政府采购等各项政策措施;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要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科技计划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加大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力度;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政策对激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未来较长时期内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必须首先营造好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3.2 制定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不只是对某一项具体创新项目的管理,而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上、战略上的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构建密切相关的企业管理主要包括研发中心管理、人才管理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要不断改变现有的科研体制,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支持大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型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也要设置研发机构,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小企业也要有专人负责创新工作,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并通过科技计划等形式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对先进技术的吸纳能力,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基地。既要着力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和再创新,也要着力于原始创新。
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工资管理制度和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取得创造发明成果和技术革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倾斜,推进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继续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
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要调整和充实人才培养方式,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造就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使企业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观念的技术队伍,并且能够将研发得到的新成果真正做到产业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让一切有志于技术创新的人才活力进发,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要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评价、鼓励和留人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明确科研机构、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机联系,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教育、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战略合作网络。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生产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探索科技型创业的新途径。
继续推进科研院所转制,引导科研单位实施科技产业化,引导科研院所向产业基地集聚,使优質科技资源与产业基地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因素——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按照企业的要求,由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要试验设备等都要面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如此不仅可以早出成果,出好成果,还可以带动企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同时,可以把一些科研院所逐步归入企业,使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孵化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要组织技术创新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既掌握专门技术又能应用创新方法的技术骨干队伍。要在企业中形成学习、创新的氛围,学习型企业应成为企业发展规划。这一点已被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3.4 注重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武器。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科学技术前沿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有效的运用包括专利制度在内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中去。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软环境,为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行为提供新的保障,更好的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作用。要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的融入到经济活动全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努力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并将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主体变量和环境变量双重因素影响,受到企业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刺激双重作用的影响。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和手段,真正实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htm.
[2]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沈世德.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11期.
[3] 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吴瑞芹,张仁开.科技与经济,2008年4月,第2期.
[4]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孙超,郭勇.经济日报,2007年8月20日第007版.
关键词: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关系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b)-0195-02
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正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正面临着深化改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资源、生态环境遭遇严重制约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源泉,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最终实践者,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担负着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任务。
1 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创新”这一概念由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1年提出,关于技术创新,缪塞尔(R.Mueaser)于上世纪80年代把之简练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这项活动既新颖又具有非连续性,以事件的最终成功为目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就具有这种新颖性,是从无都有,从有到精的漫长发展历程,是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不断进步。这种技术的进步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甚至是跳跃发展,创新多了一层最终的成功。熊彼特等人建立的创新理论就可以用“发明一创新一扩散”这一模式来概括,强调了创新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现代学者对技术创新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
2 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由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多种企业发展模式并存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创新系统转型也在不断进行,是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过程。特别是在1995年以后,国家逐渐明确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已在政策上强调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有追求超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它直接联系市场,最了解市场变动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具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可能,因而企业也必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国际形势日新月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投入和研发主体,造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压力不足、能力不强,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实践中企业成为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力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增加财政收入,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府职能发挥不足。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片面强调区域比较优势强的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拥有技术创新潜力的相对弱势产业,造成区域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创新乏力。许多地方在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政府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也都不完善,不利于高效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二者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上,目前大部分经费都由企业自身承担,政府投入少,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专项投入,但从占整体投入的比重来看没有很大的改善。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而国外大企业科研开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投入更为有限,导致技术创新的整体投入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2 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机制还不完善
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进步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缺少技术创新的原始动力。我国仅有39.8%的大中型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只有56.9%的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过半央企技术投人占主营收人比例不足5%。很多企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没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很过关键技术只能依靠进口,以至于产品成本偏高,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部分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对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导致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2.3 产学研相结合需要落到实处
我国提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有一段时间,但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严重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真正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实到实处的少之又少。长期以来,产学研相结合依赖政府职能部门纵向的、传统的、封闭的联系,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横向联系主动性差,尤其在企业,真正以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为目标,与高校、研究机构成功合作的案例不是很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科研院所及高校无法参与。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及高校等科研机构缺少技术转化的公共平台,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技术生产力,知识、技术信息难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共享。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尚未成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共享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创新聚合网络。
3 以高层次人才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现代化历史表明,正是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提高了一国的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率。要充分发挥企业中高层次人才的主导作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1 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导向作用
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要切实贯彻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贷款担保和政府采购等各项政策措施;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要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科技计划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加大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力度;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政策对激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未来较长时期内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必须首先营造好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3.2 制定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不只是对某一项具体创新项目的管理,而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上、战略上的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构建密切相关的企业管理主要包括研发中心管理、人才管理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要不断改变现有的科研体制,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支持大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大型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也要设置研发机构,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小企业也要有专人负责创新工作,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并通过科技计划等形式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对先进技术的吸纳能力,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基地。既要着力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和再创新,也要着力于原始创新。
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工资管理制度和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取得创造发明成果和技术革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倾斜,推进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继续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
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要调整和充实人才培养方式,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造就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使企业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观念的技术队伍,并且能够将研发得到的新成果真正做到产业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让一切有志于技术创新的人才活力进发,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要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评价、鼓励和留人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明确科研机构、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机联系,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教育、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战略合作网络。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生产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探索科技型创业的新途径。
继续推进科研院所转制,引导科研单位实施科技产业化,引导科研院所向产业基地集聚,使优質科技资源与产业基地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因素——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按照企业的要求,由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要试验设备等都要面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如此不仅可以早出成果,出好成果,还可以带动企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同时,可以把一些科研院所逐步归入企业,使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孵化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要组织技术创新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既掌握专门技术又能应用创新方法的技术骨干队伍。要在企业中形成学习、创新的氛围,学习型企业应成为企业发展规划。这一点已被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3.4 注重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武器。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科学技术前沿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有效的运用包括专利制度在内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中去。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软环境,为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行为提供新的保障,更好的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作用。要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的融入到经济活动全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努力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并将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主体变量和环境变量双重因素影响,受到企业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刺激双重作用的影响。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和手段,真正实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htm.
[2]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沈世德.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11期.
[3] 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吴瑞芹,张仁开.科技与经济,2008年4月,第2期.
[4]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孙超,郭勇.经济日报,2007年8月20日第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