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直肠黏膜活检
直肠黏膜活检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利用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有无,判断是否是先天性巨结肠,是临床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可靠依据。
先天性巨结肠,也称Hirschsprung病,较少见,是以结肠进行性扩张,肠壁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畸形,从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生,以新生儿,幼儿为多见。其发生率为1/2万~1/3万。
本病是由于结肠的Meissner和Auerbach神经丛发育不正常,特别是缺少神经节细胞所致。发育上的缺陷是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其近侧肠壁由于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增生过度活跃导致肠壁痉挛,肠蠕动消失,导致肠内容物积聚,肠腔发生代偿性扩张和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症。男童多于女童6~9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文作者收集长春市儿童医院2007~2011年间67例住院患者直肠黏膜活检病例。
年龄:出生后7~30天的有36例,30~60天的有17例,60~90天的有8例,>90天的有6例,最大1例3岁4个月,平均年龄37.2天。男性患儿有60例,女性患儿只有7例,男女之比为8.57:1。
取材方法:患儿在手术室全麻状态下,用钳子伸入距肛门1.5~2.0cm的直肠后壁取材。要求标本厚度为2mm,直径为4mm。
制片:活检标本放在滤纸上,立即放入10%中性福爾马林溶液中浸泡4小时以上,常规取材,标本连同滤纸一起脱水,透明,浸蜡,包埋时将标本从滤纸上取下,竖直包埋,使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在同一水平面上,连续切片20个面,常规HE染色,中性树脂胶封固,光镜下检查。
结果与讨论
67例患儿均住在我院儿外一科,均以不排便或排便延迟,或腹胀入院,经检查有7例发现有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60例未见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阳性率达89.5%。
正常的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数目在2~10个不等,有时可更多,围绕在神经丛的四周,呈“马蹄形”。有时神经节细胞呈团状分布,神经丛中的细胞核大而深染,有时在群中见到1个或2个神经节细胞的核增大,染色较淡,有核仁和较多的胞浆,这种细胞极易识别,而大多神经丛就没有发育成熟的神经节细胞。通常黏膜下神经丛比肌间神经丛小,所含的神经节细胞数量也较少,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体积比肌间神经节细胞的体积小。
镜检时,神经丛和神经节细胞常常需要与小血管,炎症细胞,团状平滑肌,淋巴结和黏膜脉体相鉴别。
小血管的横切面有时很像神经丛,尤其是当切面未显示管腔时,其内皮细胞有时也类似于神经节细胞。有时神经丛内可见到1~4个染色较淡的卵圆形细胞核,没有细胞浆,这是施万细胞的横切面。
适宜诊断的标本首先应取自合适的部位,不应看到鳞状上皮;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判断标本是否适宜不应单靠大体的测量,而应根据镜下黏膜下层的厚度,黏膜下层神经丛的有无及数量来判断。
若黏膜下层组织较少,没有见到神经节细胞,则标本是不适宜做出判断的,需要重新取材。
黏膜下层的神经丛,早产儿和新生儿的比较密集,少量黏膜下层的组织,就可以见到较多的神经丛,年长儿,相同数量的黏膜下层组织,所含的神经丛较少。因此,年龄越大所需标本量就越大。
有时取材的样本相当部分为较大的淋巴滤泡占据,但往往可发现神经节细胞就位于这个淋巴滤泡旁。有时,镜检黏膜下层无神经节细胞,而神经纤维增生,这是先天性巨结肠的典型表现。
早产儿及刚出生的足月新生儿,黏膜下层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未达到成熟的标准,然而,在黏膜下层中只要看到神经节细胞,即使其不成熟,也可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而相反,标本的黏膜下层厚度与黏膜脉体,黏膜肌层的厚度相近时,当所有切面(20个面以上)均已认真检过,仅见到神经丛,未见到神经节细胞时,取材位置适当,就可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
直肠黏膜活检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利用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有无,判断是否是先天性巨结肠,是临床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可靠依据。
先天性巨结肠,也称Hirschsprung病,较少见,是以结肠进行性扩张,肠壁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畸形,从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生,以新生儿,幼儿为多见。其发生率为1/2万~1/3万。
本病是由于结肠的Meissner和Auerbach神经丛发育不正常,特别是缺少神经节细胞所致。发育上的缺陷是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其近侧肠壁由于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增生过度活跃导致肠壁痉挛,肠蠕动消失,导致肠内容物积聚,肠腔发生代偿性扩张和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症。男童多于女童6~9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文作者收集长春市儿童医院2007~2011年间67例住院患者直肠黏膜活检病例。
年龄:出生后7~30天的有36例,30~60天的有17例,60~90天的有8例,>90天的有6例,最大1例3岁4个月,平均年龄37.2天。男性患儿有60例,女性患儿只有7例,男女之比为8.57:1。
取材方法:患儿在手术室全麻状态下,用钳子伸入距肛门1.5~2.0cm的直肠后壁取材。要求标本厚度为2mm,直径为4mm。
制片:活检标本放在滤纸上,立即放入10%中性福爾马林溶液中浸泡4小时以上,常规取材,标本连同滤纸一起脱水,透明,浸蜡,包埋时将标本从滤纸上取下,竖直包埋,使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在同一水平面上,连续切片20个面,常规HE染色,中性树脂胶封固,光镜下检查。
结果与讨论
67例患儿均住在我院儿外一科,均以不排便或排便延迟,或腹胀入院,经检查有7例发现有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60例未见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阳性率达89.5%。
正常的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数目在2~10个不等,有时可更多,围绕在神经丛的四周,呈“马蹄形”。有时神经节细胞呈团状分布,神经丛中的细胞核大而深染,有时在群中见到1个或2个神经节细胞的核增大,染色较淡,有核仁和较多的胞浆,这种细胞极易识别,而大多神经丛就没有发育成熟的神经节细胞。通常黏膜下神经丛比肌间神经丛小,所含的神经节细胞数量也较少,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体积比肌间神经节细胞的体积小。
镜检时,神经丛和神经节细胞常常需要与小血管,炎症细胞,团状平滑肌,淋巴结和黏膜脉体相鉴别。
小血管的横切面有时很像神经丛,尤其是当切面未显示管腔时,其内皮细胞有时也类似于神经节细胞。有时神经丛内可见到1~4个染色较淡的卵圆形细胞核,没有细胞浆,这是施万细胞的横切面。
适宜诊断的标本首先应取自合适的部位,不应看到鳞状上皮;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判断标本是否适宜不应单靠大体的测量,而应根据镜下黏膜下层的厚度,黏膜下层神经丛的有无及数量来判断。
若黏膜下层组织较少,没有见到神经节细胞,则标本是不适宜做出判断的,需要重新取材。
黏膜下层的神经丛,早产儿和新生儿的比较密集,少量黏膜下层的组织,就可以见到较多的神经丛,年长儿,相同数量的黏膜下层组织,所含的神经丛较少。因此,年龄越大所需标本量就越大。
有时取材的样本相当部分为较大的淋巴滤泡占据,但往往可发现神经节细胞就位于这个淋巴滤泡旁。有时,镜检黏膜下层无神经节细胞,而神经纤维增生,这是先天性巨结肠的典型表现。
早产儿及刚出生的足月新生儿,黏膜下层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未达到成熟的标准,然而,在黏膜下层中只要看到神经节细胞,即使其不成熟,也可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而相反,标本的黏膜下层厚度与黏膜脉体,黏膜肌层的厚度相近时,当所有切面(20个面以上)均已认真检过,仅见到神经丛,未见到神经节细胞时,取材位置适当,就可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