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簪花简史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da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簪在发髻上的鲜花,盛放的何止是四时芳菲,更是对诗意、对生命的眷念与温存。它们随着时光流转,依次装点着藏在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一千多年前,韦庄曾写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诗句,趁着花开的季节走向杏林,风乍起,杏花便飘落在游人的发髻上。在古代,时令鲜花除了“主动”飘落在发髻上外,还会被人们争相簪在头发或帽檐上,从枝头落入人间,从宫廷走向民间小巷,点缀着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在汉代,簪花风气虽然没有形成,但是鲜花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些节日的点缀物。如在重阳节这天,汉代人除了登山、饮菊花酒外,还会摘下茱萸花佩戴在腰间,意在避灾驱邪、延年祈寿。生活在南方的人们,还会用彩色的丝线将茉莉花串起来,戴在头上闻香。茉莉花具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除了有浓郁的香气外,还能消暑,在后来还成为端午节的簪花首选。此外,从现存文物来看,汉代贵族妇女的发髻上也多簪插花形的步摇或者花钗。
  魏晋时期,头上簪花逐渐成为风尚,可簪之花的类型也渐渐丰富起来。梁简文帝所作《和人渡水》曰:“婉娩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带前结香草,鬟边插石榴。”在这首诗中,石榴花就被插上了鬓边,用以祈祷平安。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短命二郎”阮小五对石榴花也格外钟情,他的经典装束就是“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破头巾旁还插上几朵鲜艳的石榴花,形象颇为滑稽,但或许也有避灾保平安之意。
  这一时期,鲜花除了用以祈福之外,也有装饰的作用。唐代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中记载:“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九梁”是高级官员朝冠上装饰的九条横脊。潘安和陆机本就是晋代出了名的美男子,风姿俊秀,身着正装后,再在朝冠上插几朵鲜花帮衬,如此装扮不知要吸引多少人的目光。还有的南朝美人会选择将蔷薇插在头上,“钗边烂漫插,无处不相宜”。金钗与淡红色的蔷薇花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味。
  佛教的广泛传播对簪花之风的兴起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据记载,在一些信仰佛教的国家,君主们均头戴“素冠七宝花”的皇冠,民间百姓则会头戴莲花,取其清高、洁净之意。现如今,我们在隋唐敦煌壁画中,也能看到头戴“花鬘”的菩萨、飞天、舞姬等形象。再加上统治者的喜爱和大力推崇,簪花便在唐代成为社会风尚。
簪花仕女图(局部) 绢本设色 唐 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玄宗春日游长安时,命群臣吟诗,大臣苏颋因一句“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得到玄宗的嘉赏。嘉赏的方式就是“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即亲自为他戴上一朵花。唐中宗也曾在春日赐花与大学士,以彰其美。别看只是小小的一朵花,若由皇帝亲自赐予,便是殊荣无比,令时人羡慕不已。
  在当时的民间,甚至出现了妇女专属的簪花大赛。《开元天宝遗事》中载:“长安仕女,于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为了在簪花大赛中一展风采,长安城的仕女们纷纷抛掷千金用以求购名花异卉,因为谁家女子头上的奇花最多,谁就能获胜。
  上至宫廷,下到民间,对各种珍贵花卉的需求不断增加,继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花匠。他们以种花为业,钻研名花的培植,为满足市场,有时还将温室养殖的技术应用到花卉种植上。唐人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记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于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由此可知,匠人们使用了土窖温火的方式,让原本于春末绽放的牡丹在最寒冷的冬季也能盛开。
  在唐代,人们爱簪什么花呢?实际上,人们一般按照时令簪花,如上元节簪玉梅、雪柳,端午节簪茉莉,重阳节簪菊花。此外,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簪花喜好。唐初时,人们喜欢用鲜艳的小花点缀发髻;到了唐中晚期,则流行插诸如牡丹、芍药之类的大朵花。唐代周日方所绘《簪花仕女图》中的五位簪花妇女,就分别簪了牡丹花、海棠花、荷花、红花和芍药花。艳丽明媚的花卉与头上乌黑的高髻相得益彰,女子的雍容华贵跃然纸上。
  渐渐地,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以鲜花装饰鬓发,于是,他们将头上戴的冠帽做成花的形状。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此描绘道:“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而借用鲜花的形状制作冠帽,也成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色。


  真正将簪花风尚推向顶峰的是宋代。商业的繁荣、文官制度的发达,使得文人雅士大批涌现,民间也以“尚文”为荣,因此,风雅的簪花之俗就更加普及了。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就曾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少女插花向云鬓,则可以“添得几多风韵”,香从鬓底飘来。若是满头插花还能“顿减十年尘土貌”,不辜负美好春光。小说《水浒传》中描绘宋代人物装扮时,男子簪花的情形也经常出现,如浪子燕青的经典亮相——腰间一把名人扇,“鬓边常插四季花”;小霸王周通前去抢亲的时候头上也戴着一朵像生花,他身边的小喽哕们则“头巾边乱插着野花”。
  在宋代,簪花甚至成了一种官场礼仪。在重大喜庆场合,如朝廷筵宴大臣或皇帝游幸之时,不仅皇帝自己头上簪花,各位大臣也要按品级分别簪上不同的花朵。对此,杨万里的《德寿宫庆寿口号》中有着生动的叙述:“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一列列头上簪着牡丹、芍药和蔷薇的官员队伍从郊外走来,远远望去,官帽上的鲜花仿佛片片浮動的红云冉冉升起。每逢这样的节日庆典,百姓们也将大街围得水泄不通,“老妇稚儿相顾问,也颁春色到诗家”,不远千里赶来观赏这淹没在花的海洋中的大宋王朝。   簪花、赏花也是宋代士大夫们的一种社交活动,文人骚客们常常以赏花为由头聚在一起吟诗品茗,赏花会上兴致高昂时忍不住徒手拈花插鬓发。这其中还引出了无数的佳话,“四相簪花”就是最著名的一个。根据宋人所著的《清波杂志》记载,在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时任扬州太守韩琦的后花园中长有一枝芍药。这枝芍药分了四个杈,每个权上都开了一朵花,这四朵花的花瓣上下呈红色,中间却有一圈黄色的花蕊,是很难见到的品种“金带围”。因其罕见,传说只要见到这种芍药盛开,当地就会诞生一位宰相。恰巧这个时候,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陈升三人前来聚会,四人便都摘下一朵芍药戴在头上,哪知道此后几人竞相继成为宋朝宰相,“四相簪花”的故事便由此流传开来。
春社醉归图(局部) 绢本设色 宋 李唐(传)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升庵簪花图(局部) 绢本设色 明 陈洪绶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的老人也簪花。苏轼在《吉祥寺赏牡丹》中曾自嘲:“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在这首诗中,看不见伤春叹时的悲情,彰显的反而是积极乐观的胸襟与天真烂漫的情态。在许多宋代绘画中,老人头顶插花的形象也屡见不鲜。
  甚至,就连犯人出狱的时候,狱卒都要给他们脑袋上插朵花才可以让其离开,希望借助鲜花的生气与艳丽去除晦气。狱卒们自己也会簪花,“病关索”杨雄在做狱押时,最爱在鬓边插上翠芙蓉,刽子手蔡庆更是因为“生来爱戴一枝花”,人称“一枝花蔡庆”。
  簪花之风的盛行与宋代养花、卖花业的兴盛密不可分。王公大臣和富裕人家一般都有自家的小花园,他们会在其中种上心仪的花卉。身处密集市区的普通人家若是爱花,还会在屋顶上开辟出种花的空间,正如宋人姜特立的《因见市人以瓦缶莳花屋上有感》所云:“城中寸土如寸金,屋上莳花亦良苦。”
  花户们则在郊区开辟花田,专门种植花卉运往市场,若种出珍品还能一朵千金。假如路途遥远,为了保持鲜度,除了加快运输速度外,种植户一般会提前将鲜花放在铺满鲜嫩菜叶的竹笼中,再用蜡封好花蒂,防止水分流失。
  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专门设立了花市。手头宽裕的商人们在花市设立店面,专门用来卖花;小商贩们则在篮子或者箩筐中插满鲜花,放在街边叫卖。此外,还有一些挎着篮子走街串巷的卖花人。在词人蒋捷笔下,这些穿行于街市的卖花小贩被描绘得极富生活情趣: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白白红红的各式时令鲜花被小贩挑在肩头,熟稔地穿过东西巷口。如若没有他们的存在,估计也不会有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了吧?
  为了卖出更多的鲜花,这些走街串巷的花贩还会边走边唱,不断吆喝。《东京梦华录》记载:“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清晨或午后,清扬婉转、时隐时现的卖花声从小巷传来,飄过院户,落入买花者的心间。
  南宋遗民陈著更是因为在旧京听到卖花声而痛哭不已,当年响彻临安大街小巷的卖花吟唱声,象征着南宋的盛世,此刻卖花声依旧,但故国的气息早已渐行渐远。


  宫廷的簪花之风到了元代有衰落的迹象,簪花习俗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已不再流行。伴随着元代文人地位的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往云烟。不过,簪花习俗在礼仪制度中虽不如前朝受欢迎,在民间仍能窥见鲜花的影子,如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可久在《梧叶儿·春日感怀闲》中所写:“簪花帽,载酒船,急管间繁弦。席上题罗扇,云间寄锦笺。水畔坠金鞭,不减长安少年。”元代诗人元好问在秋天与友人一同出游时,看着满地的菊花还笑言:“鬓毛不属秋风管,更拣繁枝插帽檐。”
  到了明清时期,簪花习俗虽然不再盛行,但在某些地区或人群中仍然有所保留。在辽北地区更是出现为了让鲜花保持水分,把盛满清水的小瓶子也插在发髻里的独特风尚。
  如果要说清代哪位文人对女子簪花最有心得,李渔绝对榜上有名。至于什么时节该插什么花,他在《闲情偶寄》中说得头头是道。在他笔下,最应该簪的花是茉莉,因为茉莉花晚上开,早晨起来可以用于梳妆,花蒂有孔便于簪子穿刺,且清香宜人。要是选择玫瑰花也不错,“玫瑰,花之最香者也。而色太艳,止宜压在髻下,暗受其香,勿使花形全露”。但如果人把玫瑰插在头顶上,又全部露出来的话,就是“村妆”,显得土里土气。闺阁常备的花当属“玉簪花”,因为它“插入妇人髻中,孰真孰假,几不能辨……点缀篱间,亦似美人之遗”。作为一名男子,对簪花却深有研究,不禁令人感叹。
  其实,簪在发髻上的鲜花,盛放的何止是四时芳菲,更是对诗意、对生命的眷念与温存。它们随着时光流转,依次装点着藏在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文化溯源”)
货郎图(局部) 绢本设色 明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他文献
一  甘肃,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连接点上。从“条”状地理范围来看,甘肃处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区域;从“块”的角度看,甘肃则属于关西、陇右至新疆(历史上的西域)之间,东接关中、巴蜀,南邻川藏,西与新疆接壤,北依长城,与内蒙古、宁夏毗邻,形成两头大、中间长的条状狭窄地理特征。而其中尤以黄河、乌鞘岭以西的河西地区最为狭长,被称为“河西走廊”。嘉峪关 摄影/王金  河西走廊南依祁连山脉,北抵腾格里沙漠和巴
《西厢记》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李绅(772-846年)所作的《莺莺歌》,和由唐代元稹(779-831年)署名的同题材传奇《莺莺传》。《莺莺传》又名《会真记》,篇目中的“真”字原指仙人,随后,“真”字也被用来指称能够出门在外抛头露面的漂亮女子。在传统社会,大户人家的闺女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会轻易被外人看到。除了在正式相亲的时候闺秀也许会有机会偷觑未来的夫婿,才子和佳人之间的相遇只可能偶然发生在
巍巍祁连,莽莽昆仑,遥相顾盼,联袂托出斯地。羌人初辟,吐蕃驻牧,吐谷浑立国,西部屏障,丝绸南道。隆替兴亡,迭见刀光剑影;迁徙流变,融入中华一统。地僻时艰,故有“八百里瀚海”之叹;红旗漫卷,始得山河重整。毗邻甘、新,北通欧亚,西去西藏,高路入云。由物華天宝而名,因西部开发而兴。人至此而心旷,水至此而萦回,天至此而碧澄。  幸天公独眷,物产丰饶;问苍茫大地,何处不宝?西部油、气,源源涌流五十载。茫崖石
乾隆甚爱江南,曾在《御制南巡记》中总结自己的一生:“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其六次南巡,六下江南,必至姑苏城,每次都为此地的人文、风景赞叹不已。距离六下江南近240年后,乾隆“第七次”来到苏州,走进吴中博物馆。  本次“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由吴中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精选故宫博物院所藏与乾隆皇帝密切相关的宫廷文物116件(套),共分为“密诏传位,君临天下”
/ 动物们围绕着俄耳浦斯 / 古罗马镶嵌画  俄耳浦斯是河神俄阿格洛斯与缪斯女神之一卡利俄佩的儿子,他的父亲是色雷斯国王、河神阿格洛斯。俄耳浦斯是天才歌手和诗人,他手中的七弦琴来自阿波罗的赠予,其琴声能呼唤宁芙女仙,能让野兽着迷,能让石头走路。当神话中的英雄们依靠武力建功立业的时候,俄耳浦斯依靠超群的演奏技艺制服了守护金羊毛的巨龙,降伏了海妖塞壬,“俘虏”了冥府摆渡人卡戎,说服了冥王哈德斯与冥后帕
古希腊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语中的“城邦”、“政治”、“政策”等词汇都成为现代西方世界的语言。古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许多小城邦的集合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城邦之间会联合作战也会相互下黑手。对于城邦中的自由民来说,战场是他们展现个人魅力的地方,就连其貌不扬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3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但是,泛希腊运动会期间,为了保证运动员可以安全抵达竞技场,各城邦之间停止战火。据说,
风动荷香,夏日正浓。从诗经中翩然而来的荷,在唐诗宋词中摇曳生姿,被文人骚客们阐发出无尽的含义。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妙趣,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再到“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清雅,荷不断为中国传统文化灌注着活力。它是深刻在国人心中一种诗意的符号,是夏日不可不说的绝美风景,更是古往今来寄托著无限情愫的念物。
摘要:对江苏省盐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别从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品种结构、播种(养殖)面积、总产与单产、经营方式、机械化程度、“三品一标”与品牌、外向型农业、出口数量与出口企业、畜牧业存栏与出栏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同时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十三五”时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的建议及对策措施,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江苏省盐城
春 意大利 波提切利  希腊神话中,生活在奥林波斯山的诸神常常现身人间,干预人类的生活,但他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希腊“神人同形同性”思想中,大部分神和人一样,有着种种缺陷:宙斯风流倜傥,他的非婚生子女构成了庞大的神族谱系,战神阿瑞斯暴虐无道,他给人类带来了残酷的战争;冶炼神赫菲斯托斯巧手慧心,却相貌丑陋。但希腊人还是赋予了少数神祗最美好的品质,他们是人类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歌颂,美惠女神即是其中之一
/女巫安息日/戈雅  在古希腊文化中,人们颂扬一切美好的事物,美来自比例的和谐,来自战场上勇士的搏斗,也来自赛场上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姿。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古希腊人那样迷恋美。传说特洛伊战争起源于帕里斯诱拐了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战争胜利后,墨涅拉俄斯本想处死海伦,但当他再次遇见海伦的时候,还是倾倒于妻子的美貌——“爱神阿芙洛狄忒重新燃起了墨涅拉俄斯对海伦的爱慕之情,他怀着胜利的喜悦将海伦带上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