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迎春习俗自古有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很多地方,将立春称为“打春”,原以为这不过是一句俗语,是一个地方方言。翻开古籍一看并非如此,原来在古代的迎春活动中,本身就有“打春”这一项,而且还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
  从周代开始,人们就把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了。立春这天,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汉书·礼仪志》上也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为什么“迎春于东郊”,因为古人相信春神在东方,《礼记·乡饮酒》说:“东方者春。”《鶡冠子·环流》上说得更为明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了,所以人们要向东方迎接春神。迎春的官员穿青衣、戴青巾帻,是因为青衣青巾帻都是古代的礼服,相当于现在的制服,迎春时穿上这些朝服和公服,以示对迎春的重视。
  至于“立青幡”,就是渲染欢乐的气氛,表达喜悦的心情了。春幡,就是用彩纸剪成的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春胜的。苏东坡立春这天,就曾经头上插着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们见了,哈哈大笑,苏东坡却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可见宋朝戴“春幡”的普遍。正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一样:“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以罗为之。宰执亲王近臣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东坡的春幡,就是这样戴到弟弟家的。
  穿青衣也好,戴春幡也罢,都是为“打春”服务的,击打春牛,才是这项活动的高潮。所谓“打春”,就是击打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人们将土牛击碎,就叫“打春”。春牛被击碎后,大家争抢散落的土块,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唐朝诗人元稹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后来人们又用木头、芦苇和纸张制作春牛,这样就避免了大家争抢土块损伤身体现象的发生。至于春牛肚里散落的五谷和纸扎小牛犊,已经不准再哄抢,只是看到它们落下的时候站在周围欢呼,齐庆吉年有兆,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种隆重场面和热闹景象,我们从1991年四川省绵竹县发现的一幅清代光绪年问的《迎春图》年画的手稿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塑造春牛的时间各朝各代也不尽相同,例如隋朝是在立春前五天才开始塑造春牛,而在清代,早在六月份就把春牛做好了,他们在做春牛的同时,还做了一个“芒神”牧童,作为《礼记》上说的“策牛人”,来增加“打春”的欢乐气氛。
  被击打的春牛在做工上要求也非常严格。牛身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牛头至牛尾全长八尺,相当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清代的“打春”场面,《清会典事例·礼部·授时》和《燕京岁时记·打春》中,都记载得非常清楚,大家不妨一读。
其他文献
[摘要]“广场舞”成为人们放松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广场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表现。它不仅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也提升了城市及社区文化水平。本文针对近年来快速兴起的广场舞文化展开分析,探讨广场舞的特点以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广场舞 特点 社会作用  一、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随着和谐社会的逐步推进,广场文化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全民健身到全
期刊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及平坝、镇宁等地,有20余万特殊的汉族人。很多消失已久的老汉族风俗,在这里依然存在;许多我们已经不熟悉的中古汉族文化,在这里成为常态。遍布黔中的屯堡,见证了六百年前大明帝国的军魂,这就是“大明屯风”。  向就宽乡移民  出安顺城东行十五公里,即到西秀区七眼桥镇,这里密布四十多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村寨,这就是著名的“云峰八寨”,虽名为八寨,但就近的只有云山屯和本寨。  公元1412年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智慧和深邃,不仅记录在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各类名家的论著之中,就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皆可领悟和触摸到。文章从数字和字词两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热爱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信 日常生活  之前看了《参考消息》转载的一篇西班牙记者发表的“中国年轻一代缺乏文化认
期刊
陈汉军旗单鼓舞是满族陈汉军旗人在祭祀活动时使用的一种特殊民俗舞蹈,原生本色,粗犷豪放,察玛们唱的神歌更是古朴空灵,意境神秘,是汉军旗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汉军旗祭祀活动很大程度上有取乐于神、娱人娱神、人神同乐的成分,特别是今天,更与其原始意义渐行渐远,举办烧香仪式的人家不亚于过大年,会招七邻八村的人来争相观看,热闹非凡。然而,汉军旗烧香祭祀文化原本不是太平盛世的产物,我们历史的、客
期刊
现在已少有人穿家做的布鞋了,因此人们对纳鞋底也渐渐陌生了。  上世纪60年代,正是实行供给制时期,好象一直是服装、日用品等物资奇缺,家家生活差不多,都不富裕,穿新衣服、新鞋子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在春节的时候。而新鞋的样式也不多,除了解放胶鞋、反毛皮鞋(当时人们那样称谓),更多的是家做的布鞋。  那时,几乎家家会做布鞋。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长年累月地做着针线活,做出的布鞋美观耐穿。春节前,给全家
期刊
中国人对神明一直怀有崇敬之情,很多人在世的时候德行高尚,死后逐渐被人传为神明,一直供奉并在民间沿袭下来。今天列举的这6位,都是在广东广为人知并崇拜的神明,北方人信仰的较少,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  天后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民间称天后为“妈祖”,她是航运女神。城乡海河,随处都建有天后庙。从清代到民国时期,每年三月二十三被定为天后的正诞日。广州最具规模的天后庙,在市西兰胡里,抗战时毁于火
期刊
绵远河俗称绵水,源于九顶山南麓,她轻吟在山谷,途经城市,流入沱江,汇入长江,奔向大海。绵水之滨翠竹丛生,绵水之源的城市被称为绵竹。正可谓“绵水养绵竹,绵竹生绵纸,绵纸出绵画”,绵画就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绵竹年画源于北宋,明末清初繁盛。现在,绵竹有专职画师1000余人,学年画成为中小学课程内容,并于2002年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画作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或地区。绵竹年画已成为四
期刊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线面是福州民间传统食品,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薯粉、食油、鸡蛋等,调匀拌搅后,手工拉制晒干而成,面条细如丝线,所以叫“线面”,亦称“长面”、“索面”。  传说:九天玄女传手艺  关于福州线面,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寿诞,其心爱的女儿九天玄女为了祝贺母寿,
期刊
“小巷庙会”即浓缩版的“广府庙会”,沿袭“广府庙会”的传统,重在进社区、近距离向街坊展现广府民间民俗文化。2016年2月24日下午,在广州市大塘街秉政社区文化广场,众街坊相聚迎来越秀区民协具体承办的第二届广府“小巷庙会”。  在这次小巷庙会上,除醒狮、歌舞、咏春拳及广东音乐演奏及猜灯谜、宫灯展示、鉴宝与现场挥毫,还由广府民间工艺大师李定宁、罗昭亮、梁秀玲、许恩福及他们的传承人带来各自的代表作走近街
期刊
日常生活中时常会接触到各类成语、俗语,但这些成语、俗语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坐标的地方。“不越雷池”,“雷池”在哪?“阳关道”为啥是大道?“东海”“南山”在哪里?  “雷池”曾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常言道:“不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引申为做事不超过一定界限。“雷池”究竟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雷池由雷水积地而成。古雷水从今湖北省黄梅县东流,经今安徽宿松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