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神秘发髻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贵州西北部乌蒙山麓连绵起伏峰峦叠嶂的大山深处,世居着一支古老的苗族支系——长角苗。他们分布在梭嘎乡12个村寨中,现仅存四千余人。据说,清朝初年的一场战乱将他们的祖先逼进深山密林之中,他们以狩猎为生,在偏僻的山野间过着与世隔绝的部落式生活。
  长角苗女子身材娇小,头上却顶着硕大的长角头饰,这是她们祖祖辈辈把每天掉下来的头发积攒起来,用麻线编织好盘在发髻上的。每当闺女出嫁,母亲便会把缠着几代人头发的发髻作为嫁妆送给她。长角苗认为,头发是生命的延续,代代相传会得到长辈们的保佑。这种头饰的绾扎相当繁琐,先用一根大木牛角将头发盘在脑后,再在木角上把假发盘成巨大的“∞”字形,然后再用白布条勒成倒八字形状的发髻,需要一个多钟头才能梳好。头饰高约15公分,两头垂于耳下到两肩上方。 1993年,法国《费加罗杂志》周刊的记者朗塞·阿旺蒂来到梭嘎村寨,看到那巨大的发髻时,不由得惊叹到:这里的女子有一种“殿下”般的贵族气派。
  1997年,中国和挪威政府联合建立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长角苗神秘的面纱才开始向世人一丝丝的撩起。博物馆内珍藏着一束积累了五代人头发的发髻,重量达6公斤。如今,为了使头饰显得更加巨大,长角苗女子把毛线也盘了进去,她们觉得发髻越大显得自己越漂亮。平时,她们把梳理好的假发存放在家中,遇到节日或赶场时才戴上。
其他文献
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党心民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重典治乱”, 典出《周礼·大司寇》,其中记载到:“大司
期刊
平凡不平庸  甘守平凡,拒绝平庸。一座城市的靓丽容颜背后,有你为恒守价值信念而付出的诚实劳动。15年,60次,30200毫升殷红热血,受助的,除了急需鲜血的生命,还有时代急需的奉献热忱。  ——“山东好人”年度人物颁奖辞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已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最靓丽的城市之一,乱贴乱画不见了,乱挂杜绝了,乱摆乱放消失了,晾晒衣被没有了。城市环境的变化,源于聊城市执法局出了能人,一个在平凡岗位上
期刊
“松岭”,地处吉林省临江市花山镇珍珠门村,位于临江市区西北部24公里。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侵占东北大肆掠夺长白山的矿产、木材资源,建起了通化经浑江到临江的铁路。当年招募了大量劳工,幸存下来的山东劳工和陆续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在吉林松岭安家落户,形成了自然的山东屯。几十年过去了,这些远赴东北乡的山东儿女,在他乡安家生根。但时间阻不断乡情,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从未减弱。  东北乡的山东儿女  到了松岭,放
期刊
第二部分 抗日烽火 燃遍齐鲁一、日军侵犯山东  平津失陷后,沿津浦铁路南犯的日军第十师团于9月30日侵入山东,韩复榘部且战且退。日军相继占领德县、乐陵、济阳、禹城、齐河等县城。1937年 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之后,沿津浦路继续南犯、东侵。至 5月19日徐州失守,山东全境沦为敌后。  二、日军制造血腥惨案  侵入山东的日军一踏上山东的土地,就开始对山东人民实施持续不断的、极端残忍的血腥暴行,
期刊
7月3日,9岁的谢中旭第一天到学校报道,虽然陌生的环境让他有些拘谨,但是迎接他的是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快便熟悉了起来。父亲谢继文抱着行李跟在他的身后。  下午三点,正是上课时间,宿舍楼有些安静,只有这三五个迎接新室友的孩子,蹦跳着上楼。谢中旭在生活老师的带领下,领取了床单被褥蚊帐。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谢继文独自离去,谢中旭正式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员。接下来他要像其他的同龄人一样,开始学习打理自己的生活
期刊
泰山普照寺内有一片竹林,一位中年人常在竹林中徜徉,不管春秋冬夏,风霜雨雪,他都在琢磨绘画,这就是画家常林先生。他像文与可一样爱竹如命,尤爱画墨竹,诉诸于笔端,有如神助。  常林先生自幼聪颖,很小的时候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没有人教他,一本《芥子园图谱》就成了他的启蒙读物。那时,小小的常林就有成为一名杰出画家的远大理想。  1978年高中毕业后,常林成为了一名工人,在车间干
期刊
泰沂山脉位于山东省中部,神秘的石板房部落便坐落于这座大山的深处。石板房部落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不管是房屋院墙还是日用器具,都与石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间的千般变化似乎都不曾在这里留下痕迹。由于四面环山,祖辈的人们很少有走出这群山的。村里人世世代代就靠采野山果和在山间缝隙开荒种地维持生活。1986年当地政府出资将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大批的年轻人由于工作、学习的需要相继离开了这里。现如今,石板房部落
期刊
敬畏而知献  与技术关隘角智,用创新成果给国家奉送动能;与缠身病魔角力,捍卫生命尊严,继续焕发光热。你的身体一天天瘦弱下去,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健起来。事业瑰丽,奉献光彩,生命高贵。  ——“山东好人”年度人物颁奖辞  2007年,他查出患上淋巴癌,医生诊断只有3个月到半年的生命期限,他却与病魔抗争了7年多。  1991年,他成为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工作24年来,共完成78项创新成果,其中4项获国家
期刊
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年),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卒于香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由法华学会选送赴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回国。在此期间,先后在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游学德国柏林;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回国之后,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杭州国立艺术院校长兼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务。“文革”
期刊
37岁的孙英是山东省邹平县黛溪街道顺河社区的一名农民,十年前她产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王瑞鑫,但不幸的是在孩子快一岁时,被诊断患有脑瘫。医生告知:孩子将来可能不会走路,生活不能自理。从此,孙英便辞掉工厂的工作,带着孩子走上了求医治病的漫漫长路。  2011年,孩子6岁,看到别的孩子都背上书包上了学,但自己的小鑫鑫(王瑞鑫乳名)却不会走路,甚至连站立的能力都没有,孙英着急了。为了让孩子能和同龄人一样去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