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对电视剧《澳门人家》进行了多视域解读,认为该剧以小见大、以点喻面,折射了澳门和祖国母亲百年来所经受的风风雨雨和温暖“回归”,起到了让观众对时代、历史和文化有所思索的作用。
【关键词】《澳门人家》;文化担当
盘点2019年的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陈情令》占据年轻人的上半年热点话题,《庆余年》又在年底掀起追剧狂潮。在古装剧、穿越剧热火朝天的2019年,《澳门人家》这部具有醇厚中国文化底蕴的现实题材作品着眼当下、独辟蹊径,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在央视一套播出,彰显出国家级电视台的文化担当和传播使命。①
一、一部澳门回归祖国的“断代史”
2019年12月时值澳门回归祖国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适时在2019年11月29日推出电视剧《澳门人家》。该剧通过澳门一条老街三湾斜街上,百年老字号“梁记饼屋”三代人的命运沉浮,用一块杏仁饼串起了梁家祖孙三代的传承使命,展现了澳门回归前后几十年的巨大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澳门人家》是一部澳门回归前后的“断代史”。编剧把澳门回归祖国前后的大事件作为电视剧的背景,从小人物的悲喜中透视大时代的风雨变迁。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澳门回归、2003年“非典”、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等重大历史时刻——“这些记忆属于澳门的这一家人,更属于每个中国人”,②把这些重大时刻与剧中情节结合,艺术地再现了“一国两制”在澳门的践行过程,体现出澳门和祖国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观念认同。
《澳门人家》的故事从1987年开始,那一年中葡签订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剧中梁家老爷子梁恒听到这个消息,老泪纵横,一心盼着澳门回归的日子到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澳门,三湾斜街的居民也不能幸免,眼看着一家接一家的店铺关门,就连百年老店“龙凤茶馆”都要关门。金融危机也波及了梁家的“死对头”苏家,苏家是澳门巨富,苏家老爷子苏耀庭受不了自家股价暴跌带来的破产危机,发病身亡。在紧急关头,中央政府出手相救,稳住了香港股市,挽狂澜于既倒,苏家起死回生。2003年,“非典”肆虐,也是内地各方伸出援手,帮助澳门渡过难关。后来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澳门和内地的经贸合作,开放内地自由行,大量内地游客涌入澳门,拉动了澳门的旅游业和餐饮业,三湾斜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剧中男主人公梁鼎文身患脑瘤,生死未卜,梁家人来到北京求医。北京的医生为梁鼎文做了手术,让他重获健康。港珠澳大桥开通,梁家人乘车通过大桥,回到中山老家认祖归宗,在家族的族谱上写下了漂泊在外多年的梁家三代人的名字。
这些情节使观众感受到澳门回归与一个个活生生的小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电视剧致力于表现回归祖国后澳门人民感受到的祖国母亲的温暖和祖国的日益强大。当然,如果这些重大事件的引入能够更加巧妙一些、不着痕迹地与剧中人物命运和情节紧密相连,达到“巧而忘其为巧,创造而忘其为创造”的境界,那么这部电视剧的可看性和艺术性可能会更强。
二、两地同宗同源的价值观念
毋庸置疑,《澳门人家》是一部有情怀的作品。剧中以梁家大屋的失而复得为线索,塑造了一群流淌着中国人血脉的普通澳门人的形象。剧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推动,有的只是澳门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平淡生活中的脉脉温情。
剧中着力塑造的梁记杏仁饼传人——梁鼎文,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他秉承“有信,有心,有信心”的梁家祖训,一以贯之,执着坚守,表现了中国人忍辱負重、迎难而上的性格。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基因。梁鼎文是家中的长子,他崇敬祖辈,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友爱邻里;他讲良心守信用,绝不见利忘义,始终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同时他也有局限,他倔强爱面子,为了自己的面子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他认为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所以他心甘情愿地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梁记饼店,并希望儿子也能像他一样继承祖业;梁家大屋在他手上丢了,他觉得愧对祖辈,于是他一生自责,一辈子都不肯原谅自己,一辈子都惦记着把大屋赎回,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宗法家族观念。可以说梁鼎文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很成功的,演员任达华的表演也恰到好处。他的这些价值观念契合了《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生活规范。
剧中人物间的爱恨情仇也表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他们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梁鼎文的前妻苏曼琴是一个传统的贤妻形象,善良、隐忍、宽容、以德报怨。她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丈夫的弟弟和公公,不得已卖掉了梁家大屋。面对丈夫的猜忌和误解,她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而是选择了自杀。当她嫁给了救命恩人苏林,她又一心一意做苏太太,还不忘照顾留在梁家的两个孩子。
来自内地的雅琪由柯蓝扮演,善良、热情、善解人意。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梁鼎文,帮他照顾孩子,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梁鼎文的女儿梁舒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女孩的样本,从小就懂事,里里外外一把手。她不仅学习好,还会做家务,帮着父亲做杏仁饼、打理店铺,活脱脱一个女版梁鼎文。她甚至愿意为了继承梁记的祖业,而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几个人物勾勒出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
从文化寻根的角度说,澳门虽然历经百年西方文化,但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始终传承。梁家的家训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梁家的“孝道”堪称影视教科书,《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传统规矩,在梁家得到严格的遵守。爷爷不动筷子,梁舒和弟弟再饿也不许吃饭;爷爷去世之后,爸爸不在,孩子们也不能开始吃饭。餐桌礼仪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表面上是表现梁家谨遵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实则隐喻着澳门人民从未改变的中国心,从而表明了两地同宗同源的文化传承。 三、以小见大的家国情怀
《澳门人家》的故事聚焦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选择澳门回归大时代题材下的小家庭,故事在一家颇具澳门特色的杏仁饼屋中展开,别具匠心。以家见国,从家到国,岁月的轮转改变了什么?又催生了什么?
以梁鼎文为代表的三湾斜街上的澳门人民,坚守着“有信,有心,有信心”的中华价值传统,同舟共济,用温情和陪伴将家族成员和整个街坊友邻凝聚在一起,共同走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梁记饼屋即使在最困难的金融危机之时,也恪守着每天第一炉饼免费送人吃的老规矩,充分体现了除了小家还挂念大家的传统美德。
梁记饼屋和皇冠小馆的两个小业主,代表了澳门大多数居民的身份。梁家代表了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澳门人家,大冠一家则代表了中西融合与冲突的澳门人家,大冠的妻儿已经移民葡萄牙,只有他自己留在澳门经营小餐馆。《澳门人家》以小见大、以点喻面,无论是剧中梁家大屋的失而复得,还是邻居间的默默相助,抑或是家庭经历悲欢离合、恩怨纠葛后的和解,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小事,实则全都折射着澳门和祖国母亲百年来所经受的风风雨雨和温暖“回归”,让观众在为整个故事感动和回味的同时,也对时代、历史和文化有所思索。
难能可贵的是,《澳门人家》不局限于讲述一个普通澳门小家庭的故事,还充分展现了澳门本土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无论是剧中提到申遗成功的三湾斜街和三湾斜街的牌楼,还是杏仁饼、蟹黄粥、咏春拳、狮子舞、梁家大屋,无不在展现澳门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也记录着澳门人民的生活记忆。剧中每一次提到澳门人民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国歌时,总会让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和热泪盈眶。这就是剧中的家國情怀,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另外,任达华、柯蓝、江珊等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遗憾的是除了任达华塑造的梁鼎文和柯蓝饰演的雅琪外,其他如阿武、大冠、牙医等人的台词脱不了一口利落的京腔,有时甚至使人感觉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如果演员的台词地域特色再鲜明一些、澳门本土的风情再浓重一些,可能就会减少这种“南腔北调”的违和感,《澳门人家》的艺术个性可能就会更加突出。
《澳门人家》通过一个家——梁家、一条街——澳门三湾斜街的人情冷暖、时代变迁,从小处着眼,记录了澳门普通民众的生活,折射出澳门跟祖国文化上的同宗同源,观念上的同心同德,从而揭示出“一国两制”的文化基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失为一部用心之作。
注释:
①张祯希:《梁记饼店这一家,凭啥叫人念念不忘》,《文汇报》2019年12月18日。
②覃皓珺:《岁月深处有人家——评电视剧〈澳门人家〉》,《中国艺术报》2019年12月25日。
【关键词】《澳门人家》;文化担当
盘点2019年的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陈情令》占据年轻人的上半年热点话题,《庆余年》又在年底掀起追剧狂潮。在古装剧、穿越剧热火朝天的2019年,《澳门人家》这部具有醇厚中国文化底蕴的现实题材作品着眼当下、独辟蹊径,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在央视一套播出,彰显出国家级电视台的文化担当和传播使命。①
一、一部澳门回归祖国的“断代史”
2019年12月时值澳门回归祖国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适时在2019年11月29日推出电视剧《澳门人家》。该剧通过澳门一条老街三湾斜街上,百年老字号“梁记饼屋”三代人的命运沉浮,用一块杏仁饼串起了梁家祖孙三代的传承使命,展现了澳门回归前后几十年的巨大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澳门人家》是一部澳门回归前后的“断代史”。编剧把澳门回归祖国前后的大事件作为电视剧的背景,从小人物的悲喜中透视大时代的风雨变迁。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澳门回归、2003年“非典”、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等重大历史时刻——“这些记忆属于澳门的这一家人,更属于每个中国人”,②把这些重大时刻与剧中情节结合,艺术地再现了“一国两制”在澳门的践行过程,体现出澳门和祖国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观念认同。
《澳门人家》的故事从1987年开始,那一年中葡签订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剧中梁家老爷子梁恒听到这个消息,老泪纵横,一心盼着澳门回归的日子到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澳门,三湾斜街的居民也不能幸免,眼看着一家接一家的店铺关门,就连百年老店“龙凤茶馆”都要关门。金融危机也波及了梁家的“死对头”苏家,苏家是澳门巨富,苏家老爷子苏耀庭受不了自家股价暴跌带来的破产危机,发病身亡。在紧急关头,中央政府出手相救,稳住了香港股市,挽狂澜于既倒,苏家起死回生。2003年,“非典”肆虐,也是内地各方伸出援手,帮助澳门渡过难关。后来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澳门和内地的经贸合作,开放内地自由行,大量内地游客涌入澳门,拉动了澳门的旅游业和餐饮业,三湾斜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剧中男主人公梁鼎文身患脑瘤,生死未卜,梁家人来到北京求医。北京的医生为梁鼎文做了手术,让他重获健康。港珠澳大桥开通,梁家人乘车通过大桥,回到中山老家认祖归宗,在家族的族谱上写下了漂泊在外多年的梁家三代人的名字。
这些情节使观众感受到澳门回归与一个个活生生的小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电视剧致力于表现回归祖国后澳门人民感受到的祖国母亲的温暖和祖国的日益强大。当然,如果这些重大事件的引入能够更加巧妙一些、不着痕迹地与剧中人物命运和情节紧密相连,达到“巧而忘其为巧,创造而忘其为创造”的境界,那么这部电视剧的可看性和艺术性可能会更强。
二、两地同宗同源的价值观念
毋庸置疑,《澳门人家》是一部有情怀的作品。剧中以梁家大屋的失而复得为线索,塑造了一群流淌着中国人血脉的普通澳门人的形象。剧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推动,有的只是澳门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平淡生活中的脉脉温情。
剧中着力塑造的梁记杏仁饼传人——梁鼎文,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他秉承“有信,有心,有信心”的梁家祖训,一以贯之,执着坚守,表现了中国人忍辱負重、迎难而上的性格。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基因。梁鼎文是家中的长子,他崇敬祖辈,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友爱邻里;他讲良心守信用,绝不见利忘义,始终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同时他也有局限,他倔强爱面子,为了自己的面子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他认为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所以他心甘情愿地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梁记饼店,并希望儿子也能像他一样继承祖业;梁家大屋在他手上丢了,他觉得愧对祖辈,于是他一生自责,一辈子都不肯原谅自己,一辈子都惦记着把大屋赎回,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宗法家族观念。可以说梁鼎文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很成功的,演员任达华的表演也恰到好处。他的这些价值观念契合了《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生活规范。
剧中人物间的爱恨情仇也表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他们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梁鼎文的前妻苏曼琴是一个传统的贤妻形象,善良、隐忍、宽容、以德报怨。她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丈夫的弟弟和公公,不得已卖掉了梁家大屋。面对丈夫的猜忌和误解,她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而是选择了自杀。当她嫁给了救命恩人苏林,她又一心一意做苏太太,还不忘照顾留在梁家的两个孩子。
来自内地的雅琪由柯蓝扮演,善良、热情、善解人意。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梁鼎文,帮他照顾孩子,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梁鼎文的女儿梁舒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女孩的样本,从小就懂事,里里外外一把手。她不仅学习好,还会做家务,帮着父亲做杏仁饼、打理店铺,活脱脱一个女版梁鼎文。她甚至愿意为了继承梁记的祖业,而放弃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几个人物勾勒出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
从文化寻根的角度说,澳门虽然历经百年西方文化,但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始终传承。梁家的家训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梁家的“孝道”堪称影视教科书,《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传统规矩,在梁家得到严格的遵守。爷爷不动筷子,梁舒和弟弟再饿也不许吃饭;爷爷去世之后,爸爸不在,孩子们也不能开始吃饭。餐桌礼仪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表面上是表现梁家谨遵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实则隐喻着澳门人民从未改变的中国心,从而表明了两地同宗同源的文化传承。 三、以小见大的家国情怀
《澳门人家》的故事聚焦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选择澳门回归大时代题材下的小家庭,故事在一家颇具澳门特色的杏仁饼屋中展开,别具匠心。以家见国,从家到国,岁月的轮转改变了什么?又催生了什么?
以梁鼎文为代表的三湾斜街上的澳门人民,坚守着“有信,有心,有信心”的中华价值传统,同舟共济,用温情和陪伴将家族成员和整个街坊友邻凝聚在一起,共同走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梁记饼屋即使在最困难的金融危机之时,也恪守着每天第一炉饼免费送人吃的老规矩,充分体现了除了小家还挂念大家的传统美德。
梁记饼屋和皇冠小馆的两个小业主,代表了澳门大多数居民的身份。梁家代表了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澳门人家,大冠一家则代表了中西融合与冲突的澳门人家,大冠的妻儿已经移民葡萄牙,只有他自己留在澳门经营小餐馆。《澳门人家》以小见大、以点喻面,无论是剧中梁家大屋的失而复得,还是邻居间的默默相助,抑或是家庭经历悲欢离合、恩怨纠葛后的和解,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小事,实则全都折射着澳门和祖国母亲百年来所经受的风风雨雨和温暖“回归”,让观众在为整个故事感动和回味的同时,也对时代、历史和文化有所思索。
难能可贵的是,《澳门人家》不局限于讲述一个普通澳门小家庭的故事,还充分展现了澳门本土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无论是剧中提到申遗成功的三湾斜街和三湾斜街的牌楼,还是杏仁饼、蟹黄粥、咏春拳、狮子舞、梁家大屋,无不在展现澳门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也记录着澳门人民的生活记忆。剧中每一次提到澳门人民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国歌时,总会让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和热泪盈眶。这就是剧中的家國情怀,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另外,任达华、柯蓝、江珊等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遗憾的是除了任达华塑造的梁鼎文和柯蓝饰演的雅琪外,其他如阿武、大冠、牙医等人的台词脱不了一口利落的京腔,有时甚至使人感觉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如果演员的台词地域特色再鲜明一些、澳门本土的风情再浓重一些,可能就会减少这种“南腔北调”的违和感,《澳门人家》的艺术个性可能就会更加突出。
《澳门人家》通过一个家——梁家、一条街——澳门三湾斜街的人情冷暖、时代变迁,从小处着眼,记录了澳门普通民众的生活,折射出澳门跟祖国文化上的同宗同源,观念上的同心同德,从而揭示出“一国两制”的文化基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失为一部用心之作。
注释:
①张祯希:《梁记饼店这一家,凭啥叫人念念不忘》,《文汇报》2019年12月18日。
②覃皓珺:《岁月深处有人家——评电视剧〈澳门人家〉》,《中国艺术报》2019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