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作文评改形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ds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概括起来说,就是教师在一旁做一位智慧的“指挥家”,而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作文评改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⒈示范批改。学生打好草稿,老师进行大致而又快速地浏览,了解本次习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放在投影上,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总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让大家口头评论,看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文章的内容是否真实,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用词造句是否恰切,文题是否相符。在全体学生的共同评议下,由老师运用修改符号用红笔对文章作增、删、改、调的示范批改。在示范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从作文实例的具体指导中明确了修改标准,掌握了一整套修改文章的统一符号和修改方法,为自己修改作好了准备。
  2.朗读自改。下发学生的习作草稿,要求他们出声地朗读几遍,像读别人的作文那样去读,并边读边修改,让自己的耳朵当“老师”,以读促改。
  初读——修改内容和结构。通过朗读分析判别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符合文章的中心,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安排是否恰当,所选用的结构是否合适,从整体对文章的框架进行甄别、裁剪,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细读——修改病句、错别字、标点。
  文章一朗读,什么地方丢字,什么地方不流畅,什么地方有毛病,都听出来了。凡是读起来绕口,听起来别扭的地方,就仔细查找问题,进行修改。
  3.同学互评。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能凭文字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正因如此,同学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为了增强互改效果,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习作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将批改步骤写在黑板上,比如三年级:①会修改错别字。②能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③能修改病句。④能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⑤会写简单的评语。⑥给习作打出一个恰当的等第。批改时,每人发给一篇习作根据步骤进行。(一般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评改较差的作文,习作水平低的学生评改较优秀的作文。)学生当了“小老师”,增强了自豪感和自信心,改变了应付了事的不良习惯,一个个专心致志,那场面真的让人赏心悦目!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不见得“小老师”都比小作者的水平高,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
  4.教师复评。为了检查学生的评改质量,教师要对学生评改过的作文及时复评。教师的复评是教学环节中的反馈环节,只有通过反馈,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作文发展状态,提供适时而恰当的指导。复评时要把学生的评改情况考虑进去,把不妥之处加以纠正。然后,将复评后的作文先发到“小老师”手中,让他查看自己的评改是否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是否有新的修改评语等。最后由“小老师”把作文归还给小作者,这时小作者对自己的习作充满了好奇,自然会认真仔细地看自己的习作。
  关于作文评改形式,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传统作文评改形式,老师并不可以偷赖,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统观全局,把握重点,像“指挥家”一样指挥评改的全过程,从浏览、分析、记录到指导修改,再到总结。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绝不可以包办代替,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修改的全过程。评改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或侧重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乐意修改。
  第二,在实践过程中,我的耳畔再一次想起了叶圣陶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读着学生写的幽默活泼、充满鼓励、真诚交流的评语,从心底里升腾起对他们的佩服。是啊,文明得体的幽默能愉悦身心,激起爽朗的笑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摘录几段:“瞧,这些标点符号多么开心!因为你把它们用得很恰当!”“那些字一个个歪着身子,希望以后看好他们,纠正他们的坐姿!”“你描写孙小圣动作的这几个动词,简直绝了!”“你文中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读了你的文章,我觉得你比我写得好,我要向你学习。”
  第三,由于作文能及时得以评价,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在别人的认同中自然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样自然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作文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另外,因为把评改的权力让给了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在这一健康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作文评改显得非常认真细致,有时甚至比老师更能独具慧眼,从而避免了老师笔下千人一面的套子式评语的出现。借助学生的修改,亦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以便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完就了事,更重要的是“改”。只有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评改,学生的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越改越好,只要能长期、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坚持下去,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修改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导墅中心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聆听严华银老师的讲话,拜读严华银老师的论著,有一个名词给笔者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语文人”。  依笔者理解。严老师所说的“语文人”应该是以身为语文老师而感到自豪的人。严老师多次说过:“做语文老师是一件幸运而幸福的事一从事语文教学,从事语文教学研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选择。”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快乐,莫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其次。他所说的“语文人”应该是对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有执著追
期刊
谈到作文,我们就会想到这样一个熟悉的镜头:学生咬着笔,冥思苦想,写一会儿,数一会儿字数:“101、102、103……”写了半天,数了半天,终于凑齐了教师规定的400个字。  学生习作如此的吐字艰难、勉为其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疏于积累,腹中空空,经历贫乏,使得习作无从下手,导致兴趣受阻,产生了恐惧、讨厌的情绪。可见,积累是学生习作兴趣的“加油站”,也是让学生爱上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建
期刊
亿万年时光冲洗,亿万年岁月磨砺,你写满千古沧桑的印记。你静穆地肃立,似在作往古最深沉的回忆,但我们分明听到,你来自蛮荒的倾诉:遥远、苍凉而神秘。你让苔藓浸满苍老的容颜,昭示生命始终伴你作无尽的时空之旅。在你的记忆宝库里,有多少生命的诞生,有多少生命的消殒,有多少生命的悲欢与奇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崩地裂,电闪雷鸣;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究竟有多少时空轮转,我们可以从你的容颜里读取!  曾有多少猛
期刊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一种文学体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或歌江山美,或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汲取古诗营养。    一、以“趣”激发情感,生发学诗的愿望    中国,诗的国度。如让孩子们能自小“熟读唐诗三百首”,驰骋于
期刊
课堂·我这样教《渔歌子》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继续学习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出自民间的渔歌。古往今来,描写水乡风光和渔民生活的诗词特别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那么,它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历经千年仍打动无数读者?  二、读通诗句,感受节奏美  1.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节奏和韵味。  注意“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词的正确读法,提
期刊
面对儿童的语文课堂,我沿着文字的脉搏,细读文本,挖掘教材,追寻文本的童趣,创设“童趣盎然”的语文课堂。    一、追根溯源,童趣在文化熏陶中生根    在识字环节中,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寻找汉字的文化意蕴,把识字课上出精彩,上出童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识字8是学习“包”字,掌握由“包”这个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的“饱、泡、苞、炮”这些新字,并且学习由这些字词组成的一首儿歌。我进行了以
期刊
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中,导入新课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环。我们认为导课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基于这种理念,我们认为创设情境必须是一种能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迅速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气氛、进入课文。导课环节应是教师引导学生通向课堂教学这一艺术天地的桥梁,充
期刊
如果老师把感情这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调动起来,渗透在作文指导课中,那么,课堂上“说”和“写”的关系就自然清楚了。“情动辞发”就是这个道理。  一、激发感情。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其他形式作文,总是老师出题学生写,学生都存在一个“奉命作文”的问题,学生是被动的。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感而发,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倾诉,是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要做的弥补工作。老师要启发学生把眼前的习作跟已有的经历挂钩,回忆美好的生活
期刊
阅读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二者相辅相成。其实,“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的学生思想的空间。”然而,以往教学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备课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忽略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略了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忽略了站在学
期刊
以“专题”形式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专题·荷》是七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生物的荷、文学的荷、艺术的荷再到佛教中的荷,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如何筛选、整理、整合这些“资料”,把《专题》课既上得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课,又能上出“语文味”来,需要一定的驾驭能力。    鉴赏中学习    中国的文人有着独特的“荷”情结,从古至今写荷、咏荷、诵荷的诗文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