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特·迪士尼轶事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特·迪士尼公司成立于97年前的1923年。還在1937年的时候,它已是最大的动画片制作王国,从那时起它的实力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日益增强。现如今迪士尼公司已将漫威影业、皮克斯动画公司、卢卡斯影业、美国广播公司(ABC)和福克斯公司归入旗下。这个影业巨头的发展壮大看似跟1966年去世的公司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没什么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华特·迪士尼一直想称霸世界,而这几乎成了他一生的念头。那么,这个创造了善良和神奇世界的人,其真实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

与一只猫头鹰的“渊源”


  华特·迪士尼对死亡这个话题很着迷,至少传记作家是这么说的。他们认为迪士尼影片中很多动物的悲剧性死亡事件,都跟华特小时候的一次创伤性经历有关。在华特七八岁的时候,他打死了一只猫头鹰。由于对密苏里州的荒凉景色和父亲的长期殴打感到绝望,华特一直想有一只宠物,而这个梦想差点儿就实现了。一天上午,他在花园昏暗的灌木丛中发现了一只半睡半醒的猫头鹰,于是就想把猫头鹰拽回家去。可是这只在日光照耀下苏醒过来的大鸟突然朝华特猛扑过来,华特大惊失色(要么就是火冒三丈),他冲猫头鹰一顿乱踩,直到把它踩死为止。这件事成了华特一生的转折点,“猫头鹰事件之后,我似乎对动物产生了柔情”,后来这份柔情成了他赚钱的法宝。
华特·迪士尼(中间)向军官展示画有米老鼠图案的防毒面具草图

  20世纪初,美国大部分动画片的制作都很粗糙,而且在内容上倾向于面向成年观众,就连米老鼠的形象最初也极具攻击性且相当刻薄。正是华特·迪士尼决定在动画片中加入多愁善感的戏份和悲剧情怀(这曾令他的财政合伙人大为担心),使得死亡以及受到死亡的威胁,成了迪士尼公司很多早期动画片情节发展的动力,后来则成为故事发展到高潮阶段的必备要素,这么一来,大团圆的结局就显得更加感人了。小鹿斑比的妈妈、《小姐与流浪汉》里的流浪狗奈特西、《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好奇牡蛎,甚至《幻想曲》中不会说话的恐龙,全都死了。父母们对动画片中过多的现实因素感到不满,担心会给儿童带来痛苦,毕竟儿童都喜欢拟人化了的动物,然而迪士尼公司在敏感的儿童身上押注十分奏效且获利颇丰,就连1958年的纪录片《 白色旷野》也概莫能外。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在加拿大拍摄极地动物族群时,花了3年时间也没能捕捉到足够悲惨的动物死亡场景,于是便自编自导了旅鼠集体自杀的情节:剧组人员把旅鼠运到片场,然后故意把它们从山上扔了下去。

“战果”累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华特·迪士尼都没少赚钱。“一战”时,16岁的华特由于对残暴的父亲忍无可忍,终于在1918年逃离家乡。他伪造了出生证明,到法国参加了卫生部队。他跟一名同事一起把德军的头盔从前线运出来,当成纪念品卖给准备回国的美国士兵。有弹孔的德国狙击手的头盔销量最好,但货源不多,这时迪士尼的艺术才华就显露出来了。他跟同伴两个人收集了大量普通的德军头盔,在上面画上狙击手头盔的专属迷彩色,再弄出貌似被子弹打穿的弹孔,甚至还涂上鲜血……
  研究人员认为,“二战”拯救了濒临破产的迪士尼公司。1941年美国参战后,美国政府需要宣传片和教学片来提振民众的爱国士气,这其中最主要的供应商就是迪士尼公司。整个“二战”期间,所有国家机关和部队机构(包括海军部和财政部在内)都在迪士尼公司订制过动画片。为了对动画片《空中制胜》(1943)表示敬意,美国空军甚至将一款带有火箭加速器的新型航空炮弹命名为“迪士尼炮弹”。然而在思想战线上表现最为突出的“主角”还是唐老鸭。在《四三年精神》中,唐老鸭向美国人解释了节约开支、及时交税、支持民主之战的重要性;在《鸭子突击队》中,唐老鸭摧毁了日本人的一座机场;在《元首的面孔》中,唐老鸭在生产炮弹的纳粹工厂连续工作48小时,影片结尾时唐老鸭从噩梦中惊醒,声称更爱自己的美国出身了。这部动画片赢得了1943年的奥斯卡金像奖。

电影革命与员工罢工


  华特·迪士尼认为自己是富有创意的天才,同事却说他是个暴君。无论他多么努力地想把迪士尼公司描绘成一个幸福家庭的模样,事实却是家庭内部麻烦不断。他特别想让同事像家里人那样叫他“华特”,可很多同事并不习惯对他直呼其名,于是他威胁说,如果叫他“老板”,就会被解雇。最初这一切让人感觉华特不乏风趣和魅力,但在制作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时,他的霸道本性就升级为彻头彻尾的剥削了。
  1930年代中期,公司董事会认为制作动画长片太冒险,大家都认为观众不会有耐心看完90分钟的动画片。华特却不这么想。他强迫所有人参与到这项用时3年、耗资150万美元的工程当中。迪士尼让画师将所有人物重画100遍之多,有时候单是为了白雪公主的一张特写镜头,就得花上一整天工夫。问题是这个时期的迪士尼本人已经不再作画了,只负责对员工指手画脚。毫无疑问,他们画出来的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让他满意:要么是英俊王子的形象太可笑,王后太难看,要么就是小矮人看上去像“一堆黑人”。技术部门的员工通宵作画,很多人因此失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职员的工资仅为华特的百分之一,每周只有12美元。华特承诺如果《白雪公主》获得成功,就给所有参与制作的员工发奖金。
迪士尼公司员工罢工

  《白雪公主》果然不负众望,成为当时最卖座的有声电影,华特也因此被称为新生电影题材的打造者。然而,他并没有履行承诺,而是把应该支付的加班工资,花在了创建一家新的大型制片厂上。在这家制片厂,他不再向员工灌输家庭观念,所有员工按照性别和专业加以分类,女性不得与男性交流,动画师跟渲染师和特效师交流则有被解雇的危险,此外员工不得加入工会,包括新成立的动画师行会。事情最终发展到了罢工的地步。1941年,动画师集体发声,要求承认行会的存在,并且尊重它的地位。罢工持续了5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动画片《小飞象》的制作。在此期间华特只露过一次面,他对画师们说:“最好把自己家里的事整明白,别抱怨个没完。”如果不是公司董事会劝说华特去南美度假,并在他缺席期间跟工会签署了合同的话,还真不知道事情该如何收场呢。

独享荣誉


  华特·迪士尼不是一位出色的画师,他名下几乎所有著名的动画人物都是他雇来的画师创作的,就连米老鼠这只历史上最伟大、深受弗兰克林·罗斯福喜爱的耗子也不是他创作的,而是他公司的总动画师乌布·伊沃克斯创作的。米老鼠在《汽船威利》中首次亮相,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因此大受欢迎,以至于观众拒绝观看后面放映的电影,要求将《汽船威利》再放两三遍。然而,所有荣誉都归于华特·迪士尼一人,他甚至不想跟任何人做出解释。米老鼠的确是华特配的音,但他却不会作画。在1930年的一次晚会上,有个孩子请华特给他画一张米老鼠,华特偷偷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乌布·伊沃克斯,只想最后签个字了事。对于乌布来说——多年来他一直对华特的虚荣心抱以宽容态度——这无异于最后一根稻草,他建议华特亲自画他的老鼠去,随后就离开了公司。这件事令华特大为不快。乌布走后,他定下了一条新规矩:影片开始时最先出现的只能是公司的名字,也就是迪士尼的名字,之后才是画师的名字。刚刚加入制片厂的动画师都得到了这样的警告:所有动画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迪士尼。很多画师都妥协了,但在动画长片时代开启后,这种做法越来越让他们觉得可耻,不满情绪终于导致了集体辞职。1940年代初,大卫·希伯曼、阿特·巴比特、约翰·哈布雷,还有几位创作了《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和《小鹿斑比》的画师相繼离开迪士尼公司,他们表示,这些动画片不是华特创作的,而是他手下的数百名员工创作的。为了避免陷入丑闻,华特先发制人,声称他的一部分员工被共产党洗脑了,他固执己见绝不让步,甚至在反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上发言。最倒霉的就是大卫·希伯曼,迪士尼信誓旦旦地说他跟共产党人有联系:“我检查了他的履历卡,上面没有注明他的信仰,但记载了他在一个什么莫斯科艺术剧院学习过的事实。”希伯曼被迫远赴欧洲,华特则留了下来,独掌公司的管理大权。
华特·迪士尼和制片厂同事制作《灰姑娘》

痛恨女人


  华特·迪士尼曾戏言,跟全世界的女人比起来,他更喜欢米老鼠。创作了《木偶奇遇记》中蟋蟀杰米尼和《灰姑娘》中路西法猫的动画师沃德·金博尔笑称“迪士尼不信任女人和猫”。几次败北奥斯卡后,华特不再带妻子莉莲参加颁奖典礼,因为他认为她跟所有女人一样,只会带来霉运。他禁止女儿观看自己制作的动画片,担心她们笑起来声音不够洪亮。
  他跟女人的特殊关系不只体现在家庭关系中,还体现在制片厂里。迪士尼公开禁止招募女动画师,担心她们在最紧要的关头怀孕辞职,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此外,在华特看来,动画制作要求具备幽默感和绘画才能,而这两者都不是女人的长项。战争之前,制片厂为女性提供的唯一岗位在技术科,她们负责将图画复制到胶片上;而美国加入“二战”后,工作人员大量减少,迪士尼只好雇佣了一些女性员工,但她们都已结婚生子并且只能担任助理。
  华特对女性的不信任和轻视不单单表现在就业歧视中,迪士尼动画片里也融入了大量性别因素。在这些动画片中,女性最好的命运是被男人拯救并成为他的妻子,也就是为他传宗接代。考虑到审查制度的要求,动画电影中不能提生孩子的事,但在迪士尼公司的教育短片中,却直接了当地表示,女人的作用就是做饭、打扫,把自己打扮漂亮,当然首要任务是生儿育女。1940年代中期,应制药厂和国家机关要求制作的迪士尼动画片有《照顾孩子》和《生理期的故事》,其中《生理期的故事》首次使用了“阴道”一词,这部动画片将女人的一生总结为两件事:出生和生孩子。然而,保守的美国社会却没有看出任何问题。《生理期的故事》于1960年代末在中小学上映,并于2015年入选美国国家电影名册,因为它具备“文化、历史和美学价值”。

“反种族歧视”


  好莱坞第一起大规模的种族争端是华特·迪士尼挑起来的,确切地说,是对《南方之歌》(1946)心生不满的观众挑起来的。这是一部由真人参与拍摄的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后的佐治亚州,主要人物有从前的奴隶、性格开朗的拉莫斯叔叔,一群白人孩子和动画人物兔子兄弟。电影是在美国黑人民间作品集《拉莫斯叔叔》(1880)的基础上改编的,这部作品集因为支持黑人的思想观念一直饱受非议,但华特却很喜欢,他和他的制片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甚至还很冒险的题材。他们雇了两个编剧,一个是南方人道尔顿·雷蒙德,一个是左倾分子莫里斯·拉普夫,编剧的责任是“在仇视黑人和喜爱黑人的民众之间维持平衡”。华特本人对种族隔离主义者和平等维权战士的夙愿并不感兴趣,但“二战”胜利之后,种族平等的思想开始在美国流行,而华特总是对时事变化非常留意,并且善于对民众情绪加以利用。当时最著名的非裔人士之一、哈佛大学教授艾伦·洛克教授(华特曾向他请教)证实,如果改编后的影片删掉黑人奴隶在种植园“田园诗般的美景”中唱歌的情节,效果就会好很多,甚至可能在大众对非裔美国人的看法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但华特不想对原著做出任何改变,他希望电影招人喜欢,而且直觉告诉他不要迷恋政治,要忠实原著。
华特·迪士尼展示自己的“理想城”计划

  很难说这项工程落成后会是什么样子,但它并没有建完,因为华特于1966年罹患肺癌去世。据说,当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诊断之后,立刻决定尝试利用法律程序和技术手段战胜死亡,而且差点儿就跟美国冷冻协会达成了冷冻自己遗体的协议,直到将它保存到科学家想出办法使其复活为止。但他没来得及达成所愿就于12月15日撒手人寰,也没能把这一点写进遗嘱,他的遗体被火化了。理想城项目废止,在原址上又盖起了一座迪士尼乐园。不过华特的继任者还是相当满意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几乎收购了所有竞争对手的迪士尼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拥有无上的权力。
其他文献
波特兰的自行车热始于20世纪90年代,市民们怀着对环保事业和公共健康的满腔热情,将自行车作为出行的首选。该市自行车网络日渐扩大,差不多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自行车之都”。波特兰提供免费的自行车路线图,设有5000个自行车停车位,有的快餐店甚至还开设了骑车购餐窗口。一些公司企业为骑车的员工提供更衣室,还通过现金奖励及其他措施来鼓励员工骑车上班。该市骑自行车的人数自1990年以来
拉圖酒庄  英国著名酒评家Hugh Johnson将拉菲酒庄和拉图酒庄的红酒比较之后,做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描述:如果说拉菲红酒是男高音,那么拉图红酒就是男低音;如果说拉菲红酒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拉图红酒就是史诗巨著。  的确,在法国人眼里,拉图酒庄——Chateau Latour是法国的“国宝”。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是法国贵族争相猎取的目标。拉图酒庄犹如被放逐的王子,虽然命运多舛,但最终修得正果。公元1
“我往前走了几步,我停下来,我倾听着。9月的草儿不再颤动了。我仿佛听见葡萄架下有蟋蟀唱歌,但那也许只是我耳朵的嗡鸣和往昔的夏日在我记忆中的絮语。半轮残月挂在空中。月光是微弱的,但足以使其他星星黯然失色。她高悬在那儿,挑逗着大地。对月儿的魅力我变得冷漠了。她飘浮在太多的被忘却的蹩脚诗歌之上。月亮是音乐家和诗人的危险的启迪者,是浅薄的形象和乏味的激情的母亲,她给黑夜和星辰抹上了忧郁的色调。”这是法国作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从金融危
安德烈·铎尔孟  1965年,一个寂寥的冬日。在巴黎市郊一所空旷的修道院内,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迎来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病榻上的他虽已气若游丝,犹自梦中呓语。细听之下,不觉令人诧异,难以想象这位高眉深目的法兰西人于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是在用纯正的中文吟诵着:“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至此,幽闭于华幽梦修道院近11年的法国资深汉学家安德烈·铎尔孟了却了人世间最后一缕牵挂,溘然长逝。
国立包豪斯学校  1926年12月4日, 一列蒸汽火车缓缓驶入德国东部的工业城市德绍(Dessau),火车上坐着1000多名宾客,来这里参加包豪斯学校的落成典礼。包豪斯校区位于德绍的城郊,宾客们首先要穿过这座古老的城市,当他们到达包豪斯校区,现代主义的建筑与城区形成了强烈对比。开幕典礼当晚,灯光照亮了包豪斯校区建筑的墙面,令这座建筑看起来像灯塔一样闪耀,带着活力照亮了战后八年的夜空。接下来的两天里
韩国著名导演奉俊吴执导的影片《母亲》在荣获第14届釜山电影节(2009)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后,又获得第3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作品奖,代表韩国电影人选第82届奥斯卡电影节外国影片单元,还在2010年3月获得第四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奖。电影描写了一位母亲为拯救涉嫌杀人的儿子,百般努力,在寻找真凶的过程中,无意中揭开了小镇不可告人的秘密,母亲自己也坠人命运的无底深渊。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国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拥有高度繁荣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法国支柱型产业之一。法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得益于多方面原因,而政府的主导力量、政策的完备与完善、传统与现代创意的紧密结合,无疑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  法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例外”与 “文化多样性”  谈到法国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先从法国的“文化例外”政策谈起。“文化例外”这个词最早源于2
欧洲中世纪是骑士大出风头的时代。一个男子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骑士,骑上宝马良驹,身披厚重铠甲,手持利剑、长矛为主人效力。骑士向往的是与对手在战场上兵戎相见,通过殊死厮杀一决高低。为了赢得胜利,平时骑士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接受系统的教育,以练得身强体壮,武功高强。  这些教育内容的核心是所谓“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矛、击剑、狩猎、下棋、吟诗,大多与竞技有关。因为骑士身穿铠甲,骑马最重
美国当代优秀小说家安东尼·多尔花费10年心血完成的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甫一问世便引起轰动,连续65周占据亚马逊和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且荣获2015年普利策奖(虚构类)。作品对人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进行了深度思考,揭示了那些“看不见的光”所蕴含的深刻意味。整部小说由简短雅致的篇章组成,灵动的文字,如诗歌般充满温情与意韵。书评人玛莎·安妮·托尔评价它的语言:“每个字都被打磨得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