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清:埋头干活,抬头看路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祥清,教授,苏州市立医院党委书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曾几何时,人们对于重大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谈癌色变”的阶段,不知不觉十年过去,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自从踏入临床医学的战场,孔祥清教授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二十几个年头。然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场战斗的态势却越发胶着:2019年,全国的心血管医生共做了百万台心脏支架手术,然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人的井喷式增长。
  多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仅高血压一项疾病,全国范围内的发病率就高达20%左右,即每五个人中至少有一个高血压患者,而在这庞大的群体中,仅有不足15%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孔祥清教授说:“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也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医生工作的战略转移,实现全民思想重视度的提高、服药率的提高、血压控制率的提高。”
  市立医院空降“心血管疾病治疗天团”
  2021年4月起,每周三上午,孔祥清教授都会穿上白大褂,准时在苏州市立医院坐诊。当被问及如此亲力亲为的原因时,他答道:“医疗工作者必须去临床第一线进行实践工作,这是我作为大夫的基本工作,也是我作为团队领导者的一个表率。”
  他所提到的“团队”是未来将在市立医院组建的心血管中心医疗团队。
  根据中心组建的实际需要,孔祥清教授从北京阜外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引进人才,一次性补足了市立医院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短板。
  在入驻市立医院的短短几周时间内,这个专家团队已为市民解决了多例心脑血管方面的疑难杂症。
  “面向社会开放挂号预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患者知道在市立医院有这个解决疑难杂症的团队,同时借助平台的影响力,提高市民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与警惕。” 孔祥清教授表示,这是打响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招牌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全民心脑血管疾病重视度的第一步。
  医疗、教学与科研,一样也不能落
  作为苏州市立医院的党委书记,孔祥清教授一直很关注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他看来,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工作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对于苏州市立医院来说,哪一个方面也不能落下。
  “医院通过教学培育人才,才能更好地组建团队、普及医疗技术,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临床工作;而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能提高医疗工作效率,还能通过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减少‘讳疾忌医’的现象,大幅提升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和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医疗工作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端,与教学、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2020年年底,苏州市人民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创建和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對此,孔祥清教授认为,市立医院联合南京医科大学下设研究生院和研究中心,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特别是心血管中心建成后,着重培养心脑血管方向的医疗及科研人员,将为战胜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源源不断的储备力量。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倾力打造的“一号产业”,在不断完善的、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下,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千亿元,位居国内前列,并形成了集聚发展、快速发展的态势。
  依托于良好的产业氛围,孔祥清教授计划将国内外所有的先进医疗技术都搬进心血管中心供患者选择,并通过自有科研成果转化团队,大力研发、推广新技术,争取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全新的解决方案。
  “发展新技术,培养医疗人才,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他这样总结道。
  凝聚合力,达成一个小目标
  被问及下一步工作目标,孔祥清教授回答得很具体:“假如通过我们的努力,苏州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或者致残率能够下降5个百分点,那就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如果能够减少苏州地区1000例脑中风、500例心肌梗塞的发生,那我认为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1000人的企业,只能算是中型企业,但1000个脑中风患者,背后就是1000个负担巨大的家庭。因此这是个看似不宏远,实则意义重大的“小目标”。
  “既要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他说,“要实现‘治疗心血管疾病’到‘维持心血管健康’的转变,必须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实现心血管疾病诊疗和治疗的同质化,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作为参与“健康江苏2030计划”的16位规划专家之一,孔祥清教授倡议将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江苏进行全民普及。2021年5月,在孔祥清教授的提议下,第十三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将首次在苏州召开。下一步,他计划加强与苏州大市范围内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心血管疾病诊疗标准的统一培训。
  道阻且长,再崎岖的道路也总要有人走,再崎岖的道路也总会被人走成康庄大道。
其他文献
年初,高质量完成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后,金阊街道各社区“全新”的党组织班子迅速开启了“领雁启航”行动。“学起来、紧起来、动起来”,以最快速度进入角色,各社区党组织纷纷选取群众最迫切希望办的事,作为“开门一件事”,吹响了干事创业的“冲锋号”。  三元一村社区:  开门马上干 服务“不断档”  今年春节期间,为让留苏人员过个暖心年,三元一村社区党委开出了“海棠花红服务驿站”,提供免费测血压、供应热水、手
期刊
在我们不曾留心的地方,好人好事常有发生。这些暖心治愈的故事放在一起,就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样子。  “赵书记,麻烦你帮我把这个2000元捐给姑苏区红十字会。”2月18日一大早,吴门桥街道南环第三社区党委书记赵雪江收到了来自热心居民何梅捐助的“爱心红包”。赵雪江说,每年过完年第一个工作日,何梅都会向姑苏区红十字会和苏州市慈善总会捐款,这也意味着她的公益新旅程又开启了。  公益不止,甘之如饴  新年上班第
期刊
自古以来,虎丘、山塘一直是苏州民俗展示地。春天虎丘踏青,有明代文征明的《虎丘春游词》:“虎丘近接阊闾西,春到游船日满溪。兰桡夜逐桃花浪,明月歌残下武丘。”清明山塘看会,有清代朱莅恭的《山塘杂咏》:“芳堤早度落梅风,斗酒人来系玉骢。灯市阑珊花市近,小楼疏雨杏初红。”五月山塘河里划龙船、中秋虎丘山塘笙歌彻夜赏圆月……这里是人间乐土,也是感知江南文化、体悟民俗魅力的绝佳处。  2021年元宵节,虎丘街道
期刊
2021年,大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建设启动。其中,位于姑苏区平江街道内的平江古巷,作为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带着20余条纵横的街巷,13座布满历史痕迹的古桥,被称为苏州古城的缩影。  古巷内不止有原汁原味的姑苏风情,带着人文记忆的古宅、古井、古树、古牌坊更是星星點点散落其中。同时,巷子虽多,却各有故事,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带点不同的欣赏方式。  在有文化积淀的巷子里,品故事 
期刊
江南人手巧、心细,手艺堪称一绝。灵秀的山水孕育着江南人的脾性,成就了匠心造诣。  江南苏州的能工巧匠,最为擅长的就是需要倾注大量时间的慢工细活,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走出了越来越多有着共同信念的江南才俊,他们立足江南,以物养性,以艺修心。在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中,创造生活美学,也传递着江南文化的精气神。  陈冠丞:修心德,拓宽度,随时代造炉  (陈氏铜炉及巧生炉制作技艺传承人,苏州巧
期刊
谷雨,光从名字来看,大概率和“雨”有关。  据百度百科介绍,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节气以南方播谷时常纷纷降雨而得名。苏州有句农谚:“清明谷雨紧相连
期刊
江南好,文化最动人。  江南文化如诗如画,深藏心底,又代言着美好。江南的温山软水,江南人的务实进取,  以及江南文化特有的诗性内涵,让江南成为诗意栖居的现实和精神的理想家园,  更让江南文化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江南的那景、那文、那生活,美丽古典、精致细腻;江南的那人、那情、那家园,  刚柔相济、开放包容。围观江南文化,离不开时空维度,也离不开精神气质,  因为每一代人都站在一个新的
期刊
最好的苏州,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成就了江南文化。  李亚琴(号莲海),女,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版画院特聘画师。作品曾应邀在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巴西、韩国等地展出,并为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学院等收藏。  李亚琴生在苏州、长在苏州,苏州的大街小巷是她的血脉经络,苏州给了她充满文人气的土壤、传道授业的恩师和展露才华的机遇,她也用自己的创作描绘苏州,在她
期刊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7年以来,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奇迹,成就了不断续写的恢弘篇章。伴随着高质量发展,民生幸福感不断提升,悄然之间,“老有所养,医有所靠,居者有其屋”的小康之梦正一步步实现。而在这背后,一代代园区社保人为之奉献了如火的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默默为参保企业和群众撑起民生幸福的“保护伞”。  数说园区社保公积金,  从改革探索到全面发展  2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保障事业发生了翻
期刊
朱鎔,半塘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市山塘项目创作合伙人,双塔市集项目前期策划人、姑苏二十四市集项目策划人、苏州桃花源记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朱鎔,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是多媒体动漫视覺设计师,是餐饮品牌创始人,还是商业项目负责人,但对于年过半百依然热爱生活的他来说,最重要的,他是苏州人。  在朱鎔看来,江南文化带着一种治愈人心,传递温情的基因,而苏州无疑是这种基因的重要叙述者和书写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