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阅读教材:让学生"眼"动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借助视觉器官,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句子、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有声的智力活动。它重在理解和吸收,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把教材读得太多,概括的太透,其结果学生认真读教材的机会太少。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眼睛真正动起来。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2.情境设计:让学生"心"动
2.1 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动态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的运用好这个循环链,教学的艺术恰恰就是要"无中生有""投石激浪",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精心设疑,巧布疑阵,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力潜能,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就问题设计而言,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在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突出主导性和开放性,把要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并进行多项交流。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题要适度超越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的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明辨是非、明真伪、练能力、提觉悟的效果。而课堂提问方式要突出趣味性、挑战性和延展性。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的体验和探究。所以教学中要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讲究在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2 教学情境:以情促思。
学习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内化过程,这种内化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它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程度,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求职的愉悦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尊重、理解、信任、爱护学生,以真诚的态度教育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教师艺术的运用有声语言和体势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和诗词警句,增强感染力和号召力,提高思维价值和艺术魅力;艺术的运用点拨、评价机制,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质疑向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适当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作业:让学生"手"动
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即实践机会的主要途径是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突出以下几点:①多样性。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演讲赛、辩论赛等。②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给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和独创性。可以布置小论文、社会调查等作业。③实践性。要把学生学习的触角引向生活实际,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④自主性。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弹性作业,自主选择练习内容。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展了教材内容。
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阅读教材:让学生"眼"动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借助视觉器官,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句子、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有声的智力活动。它重在理解和吸收,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把教材读得太多,概括的太透,其结果学生认真读教材的机会太少。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眼睛真正动起来。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2.情境设计:让学生"心"动
2.1 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动态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的运用好这个循环链,教学的艺术恰恰就是要"无中生有""投石激浪",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精心设疑,巧布疑阵,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力潜能,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就问题设计而言,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在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突出主导性和开放性,把要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并进行多项交流。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题要适度超越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的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明辨是非、明真伪、练能力、提觉悟的效果。而课堂提问方式要突出趣味性、挑战性和延展性。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的体验和探究。所以教学中要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讲究在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2 教学情境:以情促思。
学习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内化过程,这种内化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它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程度,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求职的愉悦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尊重、理解、信任、爱护学生,以真诚的态度教育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教师艺术的运用有声语言和体势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名言和诗词警句,增强感染力和号召力,提高思维价值和艺术魅力;艺术的运用点拨、评价机制,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质疑向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适当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作业:让学生"手"动
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即实践机会的主要途径是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突出以下几点:①多样性。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如演讲赛、辩论赛等。②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给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和独创性。可以布置小论文、社会调查等作业。③实践性。要把学生学习的触角引向生活实际,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④自主性。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弹性作业,自主选择练习内容。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展了教材内容。
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