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后期他们特别注重文学的使命,反帝反封建,对旧社会进行猛烈的抨击批判。并且注意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科学问题。
  1925年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的作家发生分化。郭沫若等积极提倡革命文学,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主要成员郁达夫因与同人意见不合也退出了。同时,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初黎、李一氓等新生力量加入进来,创造社又有了起色。
  创造社的活动一直受到国民党的忌恨,1929年2月被查封。
  
  语丝社
  
  语丝社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语丝社并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其成员是指刊物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语丝》周刊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任主编,鲁迅、孙伏园、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章衣萍、钱玄同、顾颉刚、江绍原等为主要撰稿人。《语丝》成为鲁迅跟复古思潮和资产阶级“现代评论派”作斗争的重要阵地,鲁迅被称之为“语丝派主将”。《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短评、杂感、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随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随笔和短论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幽雅清新的小品文,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最具特色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1927年10月,《语丝》周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同年12月《语丝》在上海复刊,先后由鲁迅、柔石、李小峰主编;鲁迅、周作人、杨骚、章衣萍、韩侍桁、陈学昭等为主要撰稿人。《语丝》在1930年3月10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才停刊。
  
  莽原社和未名社
  
  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由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文学社团,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莽原社的主要成员是在鲁迅指导下的李霁野、高长虹、向培良等几个文学青年。《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注重“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1926年高长虹背叛鲁迅,分化出去,鲁迅便将停刊了的《莽原》周刊改为半月刊,交未名社出版。未名社的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共六人。后来李何林、王士菁也曾参与过该社工作。它是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特别着重翻译和介绍俄国文学与苏联文学,以及北欧、英国的文学作品。有专收译作的《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主要收获有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韦丛芜的《君山》,鲁迅的《朝花夕拾》等书。
  未名社在反帝反封建方面比语丝社更激进,因此多次遭到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压迫,1931年5月停止了活动。
  
  浅草社和沉钟社
  
  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他们认为,当时的文坛犹如一片“荒土”,他们“愿作培植浅草的农人”。出版过《浅草季刊》。1925年初由于发起人林如谡出国,浅草社活动也随之停止。同年,浅草社同仁和杨晦、蔡仪等北京成立了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及法国的小说。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杨晦的剧作。这些作品多抒写知识青年生活的苦闷无奈,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鲁迅对浅草社和沉钟社很关爱,称赞他们认真踏实的作风,在他的《野草·一觉》中提到这两个刊物。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又选了他们的作品,称赞这两个文学团体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
  
  1922年4月,新诗团体“湖畔诗社”在浙江杭州成立。代表诗人有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和汪静之四人。
  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因而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创作的思想倾向,主要是歌唱纯真的友谊和爱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具有天真快乐的格调。他们写作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风格清新活泼,自然天真,带有浪漫色彩:表现了对封建世俗勇敢反抗的精神,艺术上相当成熟,在文学界有一定影响。
  1923年,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三人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之前出版过汪静之诗集《惠的风》,之后出版过汪静之的《寂寞之国》。这些新诗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这一评论精辟地称赞了“湖畔诗人”的创作特色。   
  新月社
  
  新月社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一个新诗新团体。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西滢等。从事新诗创作的还有朱湘、饶孟侃、陈梦家等。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领域的派别。除闻一多外大多数人都是“现代评论派”,属于资产阶级右翼文人,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服务。胡适他们创办的《新月》杂志,攻击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有些文章甚至公开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革命。鲁迅和其他革命作家跟新月派右翼文人笔战过。在早期新月派诗人曾表现过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愿望,在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中起过某些进步作用。
  新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创作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自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他们进行了创造实践,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是新月社的成果佳作。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周扬、茅盾、丁玲等。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四十余人,其后逐渐发展。“左联”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化运动起到重大作用。“左联”制定了为无产阶级革命副业服务的文学理论纲领,成立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系统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倡导文艺大众化。创办《前哨》、《北斗》、《文学月报》、《文学导报》等刊物,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国民党反革命文学)、“第三种人”(国民党反动文人)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提倡革命文艺创作,扶持文学新人,壮大了革命文学队伍。在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大收获,如鲁迅、瞿秋白等的杂文,蒋光慈、茅盾、柔石、胡也频、张天翼、叶紫、丁玲等的小说,田汉、夏衍、洪深等的剧作。殷夫以及原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显示出左翼革命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影响。
  1936年初,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的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在北京、广州等地设有分会。发起人有穆木天、任钧、杨骚、蒲风等。他们都是“左联”成员。宗旨是致力于诗歌的大众化,研究诗歌理论和创作,反映反帝反封建的现实斗争,批判新月派和现代派,推动现实主义的新诗歌运动。主要刊物有《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各分会也有诗歌刊物。提倡“大众歌调”,创作大众化诗歌,涌现了王亚平、温流等一批青年诗人。他们得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大力支持。1935年冬,当“国防诗歌”被作为“国防文学”的一部门,中国诗歌会的同人们便热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在不久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中国诗歌会在现代文学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牵牛花、万寿菊、紫茉莉、翠菊4种常见的园林花卉植物的习性、繁殖技术和栽培管理,以供种植者参考。近几年来,周口市园林绿化发展较快,生态园、公园、小游园等园林花
语文教学阅读中,往往出现游离文本、空探人文的现象。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教师的教法得体。学生的学法得当,那么教师的教学必然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自然轻松、愉快,在尽享美感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学需要美学支撑,学生学习语文应该获得美感体验,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在这一美感体验过程中兼容并蓄。并驾齐驱。  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美感的获得来自于教材文本,来自于师生的情感体验,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反应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民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全诗正文357句,计1785字,小序10句,计53字,历来被称为我国“长诗之圣”。  《孔雀东南飞》最早收辑在南北朝时代陈朝人徐陵(公元507—583)编的《玉台新咏》里,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无名氏。这首诗的诗前小序,将诗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写得了了分明,“时人哀之,为诗云尔”
目的:比较傈僳族、汉族群众抑郁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8名傈僳族和149名汉族群众的抑郁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傈僳族群众的抑郁状况显著低于汉族群
集句诗是选摘他人诗文的成句,连缀成篇的一种诗。集句诗可以抒情言志。状物记事,虽是用别人的现成句子,但表达的是另一种思想情感。如文天祥的集杜诗《思故多》:“天地西江远,(《送崔侍御》),无家问死生。(《忆舍弟》)凉风起天末,(《忆李白》)万里故乡情。(《江楼宴》)”此诗表达了被囚于大都的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并有对已经灭亡的南宋的强烈眷恋。  集句诗起于何时。并无确论。有人认为始于北宋石曼卿;也有人
本文以作者亲身经历,追忆了与企业同甘共苦、艰辛奋斗的历程。作者试图站在超脱于本企业的范畴,以自身企业为案例,坦率陈述事实,深入剖析原委,得出可供借鉴的东西。企业的经历不可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一直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相伴而生。中学课本中.选编了很多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
近日,河北省农科院专家服务团组织小麦专业组专家对河北省小麦主产区冬小麦苗情、土壤墒情进行了生产调研。范围涉及藁城、宁晋、正定、辛集、馆陶、永年、高阳、深州、武强、
春的脚步轻轻响起是一种幸福院子里的桃花笑得正欢槐树的叶芽儿在歌唱橘树的香柔柔起舞即使是寄生的树也在努力成长
三河市农业有害生物常年发生面积65万亩次,防治面积52万亩次。作物的多样性导致有害生物种类发生的多样化,常发生的有害生物有50余种,偶发性的有10余种,其它有害生物6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