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木水肥管理及种植密度对其鲜叶产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辣木水肥管理及种植密度对其鲜叶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辣木鲜叶产量随浇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5 d的浇水频率对辣木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辣木鲜叶产量随施肥频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栽培密度的缩小(行距增大)单株辣木鲜叶产量有增产趋势,但增产不明显。
  关键词 辣木;水肥管理;种植密度;鲜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57-02
  辣木又称鼓槌树、奇迹树、牛奶树等,为辣木科辣木属的多年生、速生乔木,栽种当年即可开花结果,树龄可达20年以上,主要以鲜叶(或干粉)、嫩梢、花、嫩豆荚和种仁为人们所用。辣木原产于印度及非洲,我国云南、海南、福建等地都进行了引种栽培[1],四川也有零星栽培。目前辣木基础栽培技术特别是干热河谷规模化成套种植技术较为缺乏,故本试验于2015年3—8月间采用不同水肥管理方法、不同种植密度对辣木鲜叶产量进行测量,旨在探索辣木在四川攀西地区的适应性及鲜叶产量状况,为辣木在四川的种植、利用以及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攀枝花市米易县丙谷镇雷窝新村,地理位置北纬26.79°,东经102.07°,试验地平均海拔为1 013 m。气候条件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19.9 ℃,无霜期307.5 d,年降雨量1 101.2 mm,年均日照数2 700 h。土壤类型为红壤土;供试辣木为一年生、长势良好并经矮化、修剪整形的植株。
  1.2 试验设计
  1.2.1 水分管理研究设计。试验期为2015年3—6月。为保证水分试验效果,该试验选择在米易种植地基本没有降水的旱季期间,采用微滴灌技术开展试验。试验地进行了常规翻土和施有机肥,株行距为0.8 m×1.0 m。根据前期经验以及基地水源的便利性,水分管理试验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 d(A1)、10 d(A2)、15 d(A3),即滴灌浇水每5、10、15 d进行1次,以滴灌浇透、地面无积水为宜。
  1.2.2 施肥效应研究设计。试验期为2015年6—7月。试验地进行了常规翻土和水分管理,株行距为0.8 m×1.2 m,在已经采摘1次鲜叶的基础上进行施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2]及前期种植经验,施肥试验一共设置2个施肥水平,施肥间隔时间分别为30 d(B1)、60 d(B2),穴施,离植株35 cm处挖施肥穴,长25 cm、宽20 cm、深15 cm,每次施肥量400 g/株,设置1个不施肥对照组(CK)。本试验中供试的肥料为复合肥(济南农博士绿色肥料有限公司生产,N-P-K标示含量为16-8-16,标示总养分≥40%)。
  1.2.3 种植密度研究设计。试验期为2015年6—8月。试验地进行了常规翻土、水分和施肥管理,在已经采摘1次鲜叶的基础上进行种植密度研究。查阅相关文献[3],种植密度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梯度,其3种株行距规格分别为0.8 m×0.8 m(C1)、0.8 m×1.0 m(C2)、0.8 m×1.2 m(C3)。
  1.3 测定指标及统计分析
  生长期辣木的株高、分支数、地径、冠幅、开花数和结实量等指标均可作为客观定量指标来评价辣木生长试验效果[4],由于初期辣木籽产量不够稳定、目前辣木叶为辣木家族唯一新资源食品,故选用辣木鲜叶量为测量指标。每组试验期结束,每试验区按对角线抽取30株样株作为观测对象,并测定其采摘的辣木鲜叶量。测定工具为电子秤(精度1 g)。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管理对辣木鲜叶产量的影响
  辣木栽种后,必须要有适当频率的浇水,否则轻者影响生长及鲜叶产量,重者导致辣木植株枯死。由表1可以看出,辣木鲜叶产量随浇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10.55,P值=0.00,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该项水分管理研究范围内,5 d的浇水频率对辣木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再经过LSD多重比较可以看出:在对鲜叶产量的影响方面,浇水频率5 d(A1)和10 d(A2)之间差异不显著(均值差=3.50,P值=0.45,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浇水频率5 d(A1)和15 d(A2)之间(均值差=19.50,P值=0.00,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浇水频率10 d(A2)和15 d(A3)之间(均值差=16.00,P值=0.00,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一定差异,说明随着浇水频率的增加,辣木生长良好,分枝增加,鲜叶产量增加,鲜叶品质也有提高[5-6];但5 d(A1)和10 d(A2)浇水1次之间鲜叶产量差异不明显,也说明过高的浇水频率对产量提升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相对干旱的情况(15 d浇1次,A3)则使辣木生长受影响、鲜叶产量随之减产。
  2.2 不同施肥间隔天数对辣木鲜叶产量的影响
  辣木植株生长快,肥料需求高,反复多次采摘会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鲜叶产量减少,因此合理的施肥措施是保证鲜叶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由表2可以看出,在株行距为0.8 m×1.2 m的试验地块,辣木鲜叶产量表现在不同施肥间隔30 d(B1)与60 d(B2)之间存在一定差异(t值=10.63,P值=0.00,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施肥频率的增大辣木鲜叶产量有增产趋势。但该研究仅以攀西米易干热河谷为研究试验地,土壤本身肥力不高,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植地土壤本底肥力、田间管理有效追肥与辣木鲜叶产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有待更多后续研究来阐释。
  2.3 不同栽培密度对辣木鲜叶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总的来看,辣木鲜叶产量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存在一定差异(F值=16.75,P值=0.00,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再经过LSD多重比较可以看出:在对鲜叶产量的影响方面,株行距0.8 m×0.8 m(C1)和0.8 m×1.0 m(C2)之间差异不显著(均值差=4.30,P值=0.18,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株行距0.8 m×0.8 m(C1)和0.8 m×1.2 m(C3)之间(均值差=17.30,P值=0.00,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株行距0.8 m×1.0 m(C2)和0.8 m×1.2 m(C3)之间(均值差=13.00,P值=0.00,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一定差异,说明随着栽培密度的缩小(行距增大)单株辣木鲜叶产量有增产趋势,但产量增产不明显。可能是该研究受试辣木为一年生辣木、植株冠幅较小、辣木植株间相互影响小;而对于多年生辣木、分枝数目多、冠幅较大,随着栽培密度增大,辣木植株在横向拓展其生存空间方面受限,其产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有待后续更多研究来解释[6]。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提出了辣木生长的水分管理、施肥频率、种植密度的栽培技术,但该系列技术仍不够深入和完善,特别是水分、株行距、施肥频率等因素乃至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健技术还需后续更多研究进一步改进与提高。本研究提出的辣木水肥管理及种植密度栽培技术来源于一年生辣木的试验结果,系列研究较全面地总结了辣木田间管理主要栽培技术,对四川攀西干热河谷辣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参考文献
  [1] 刘昌芬.神奇保健植物辣及其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8-15.
  [2] 杨焱.不同采摘方法与施肥间隔对辣木嫩梢产量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技,2012,35(1):39-44.
  [3] 周明强,刘清国,班绣文,等.不同育苗方式及种植密度对辣木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3):56-57.
  [4] 魏静,吴疆种,郑益兴,等.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5):146-149.
  [5] 刘昌芬.神奇保健植物辣及其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6] 张德,龙会英,郑益兴,等.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管理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5):1870-1873.
其他文献
摘要 2014—2015年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进行了鱼菜共生池塘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本文根据近2年示范推广情况进行了经济效益测算。结果表明:从经济效益来看,该鱼菜共生池塘养殖技术推广在其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共为社会增加纯收益3 152.314 1万元,平均年经济效益为622.978 4万元。从推广投入年纯收益率来看,平均每1元推广投入在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每年为社会增加4.99元的纯收益。可见
摘要 从育苗地概况、整地做床、搭建拱棚、苗木扦插、移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紫叶李育苗技术,以为同仁地区大规模培育紫叶李苗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紫叶李;育苗技术;青海同仁  中图分类号 S66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58-01紫叶李属蔷薇科落叶乔木,枝干紫灰色,嫩芽淡红褐色,叶光滑无毛,常年
摘要 介绍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单产7 500 kg/hm2栽培技术,包括品种布局、化学调控、合理施肥、适量滴水和适时打顶等方面内容,以为南疆棉区棉花单产突破7 500 kg/hm2的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阿拉尔垦区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43-01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产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
摘要 于2014年在建湖县进行小麦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多菌灵及其复配剂、25%嘧菌酯6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40%多·酮,适宜的对水量与增效剂均可增加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防效;增效剂;江苏建湖;2014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摘要 水提醇沉法提取阴地蕨多糖,以多糖得率为指标,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采用MTT法检测阴地蕨多糖对癌细胞CT-26、K562、WEHI-3细胞作用48 h后的增殖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和温度是阴地蕨多糖提取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优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100 ℃,料液比为1∶40(mg/mL),提取时间4 h和提取次数3
摘要 以东方百合商业品种Viviana的花粉为材料,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百合花粉,得到了4个分层,第1、2层花粉体积较小,第3、4层花粉较大,但每一层中都观察到了直径在150 μm以上的球形花粉,1、2层数量较少,3、4层数量较多。离心后的花粉分别置于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到花粉萌发率较低。  关键词 百合花粉;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花粉萌发  中图分类号 Q944.42
摘要 西藏很多地区农田灌溉条件差、干旱,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为探索西藏马铃薯抗旱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进行了不同起垄高度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垄高50 cm种植,其次是垄高30 cm种植,最低是平作种植,因此,在马铃薯生产中建议采用高垄栽培技术。  关键词 马铃薯;栽培;垄高;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
摘要 客观看待汉中柑桔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新桔园、发展新品种,经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各个阶段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 柑桔;发展;回顾;展望;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S6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21-02  1 汉中柑桔历史与现状  1.1 栽培历史悠久  汉中柑
摘要 分析朝阳地区多种气象因子对当地大枣产量的影响,以为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朝阳市1981—2005年20年间的大枣产量和气象观测资料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枣产量与5—8月降雨量、6月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1月最低气温和6月平均气温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5—8月降雨量≥300 mm、6月平均相对湿度≥60%、4—9月日照时数≥1 450 h、1月最
摘要 结合湖南省永顺县种植香葱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香葱生长发育过程所需要的气候条件,并针对香葱生长中的气象灾害,提出了防御措施及香葱生产发展中的几点建议,以期提升香葱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 香葱种植;气候条件;防灾对策;湖南永顺  中图分类号 S162.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34-01  永顺县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的武陵山脉中段,境内地貌以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