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bi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是克服当前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西洋化”倾向的现实选择、贯彻落实中央“两创”要求和“三体系”建设的有力行动、培养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是先确立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开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类管理课程体系,最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维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刚起步,今后应深化“两创”研究与实践、继续完善“三维路径”,提升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两创三维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164-04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raining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alents. It is a realistic choice to overcome the current western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alent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two innovations" and the "three systems" construction, and it is the only way to to cultivat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ersonn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th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lend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alents is to firstestablish the training target of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the human resour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develop the "two creative"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inally constructthe three-dimensional path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blended in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raining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s just getting started.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deepe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wo innovations",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three-dimensional path",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level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two creation three-dimensional
  西方人力資源管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国内的理论界与实业界历经了学习、借鉴、模仿的过程,正在走向本土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即自主发展)阶段。相对于西方,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主要关注于对现有理论的拓展与完善,对于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开发虽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但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本土理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应走出模仿阶段,实现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创新[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克服当前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西洋化”倾向的现实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企业非常注重学习引进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过去三十年国内翻译出版了大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著作,这些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科学化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启蒙和引路作用,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普遍存在着“西洋化”倾向[2]。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中国特色”外,其他很多课程讨论的是“西洋化”理论,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自然而然的想起众多的欧美学者,如泰罗、法约尔、韦伯、梅奥、德鲁克、德斯勒、尤里奇等,还会想到一系列西方管理概念和理论,如职业锚、员工援助计划、平衡计分卡、柯氏四层级评估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差异理论等。实践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西洋化”的结果是,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文化情境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洋理论”“洋方法”脱离了中国的“气候”和“土壤”,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毛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是克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西洋化”倾向的现实选择。   (二)贯彻落实中央“两创”要求和“三体系”建设的有力行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两创”要求),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为此,国家机关下发相关文件,2014年4月,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高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是贯彻落实中央“两创”要求的有力行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即“三体系”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4]。“三体系”建设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界增强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话语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三体系”建设也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鼓舞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工作者大胆创新,引领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向未来迈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是贯彻落实中央“三体系”建设的有力行动。
  (三)培养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无论是中国工商业、通信和交通行业,还是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医院,都急需大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发展中国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国外的技术,也容易吸引外资。但是,技术和资本仅仅是工具而已,它们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而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和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将是寥寥无几。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5]。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层面,中华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构建与理解十分必要,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解读与运用又会体现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助于认识和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是培养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创”要求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之中,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并将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修养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基地实践之中,构建“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简称“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一)确立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可分为普适性知识体系与特殊性知识体系两个部分。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原理,其切入点在于研究各种文化情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共同点,建构的是普适性知识体系。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学(包括普适性知识体系和特殊性知识体系)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学(普适性知识体系)不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包括普适性知识体系和特殊性知识体系)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学(普适性知识体系)也不同[6](见图2)。要培养能解决中国情境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专门人才,既需要学习普适性知识,也需要学习特殊性知识,即与国家情境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两方面的知识)。鉴于此,我们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调研论证,构建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文化素质胜任模型,明确文化素质培养目标。
  (二)开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类管理课程体系
  基于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目标,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以易经、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兵家、佛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挖掘、提炼、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开发《国学与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政策》(专业课)、《弟子规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课)、《论语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课)、《易经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课)、《道德经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构建起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相结合的“两创”类管理课程体系。
  (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维路径
  一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基于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将“两创”类课程体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两创”类课程建设规划,组织教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讲义(课件)、教材。当前已出版《国学与管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开发战略与政策》、《弟子规与人力资源管理》等专著或教材,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方案、进课程、进教材、进教室、进头脑”,形成科学、系统的“两创”类管理课程课堂教学体系。二是社团活动。“合一国学社”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以人力资源管理系为依托组建“合一国学社”,并为之配备专业指导老师,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传播、学习与实践的平台。依托“合一国学社”平台,组织“国学与管理”沙龙,晨读《论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坚持定期举办麓山学苑读书分享会①,每周五晚上邀请校内外传统文化爱好者来校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心得。三是基地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系与湖南孔子学会、长沙明伦书院、湖南省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等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师资队伍建设四维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基地)深度合作,形成了学生假期实践、顶岗实习,教师到基地兼职、与基地联合开发“两创”类管理课程等融合发展模式。基地实践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和人文精神,又培养了“两创”类课程师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效
  (一)创新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的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变化:一是实现了课程内容中国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克服了课程内容“西洋化”的倾向。二是实现了“两创”类课程设置系统化。创造性把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两创”类课程教学体系。三是构建了“两创三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发课程、搭建平台、建设基地,让教师课程教学、学生社团活动、企业基地国学践行有机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与企业基地联合,构建了路径清晰的“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伴随“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素质、责任意识、拼搏精神和学习表现[7],这种影响最终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见表1)。
  (三)推进了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本教学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展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化”研究的团队,打破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始于1954年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其命题的既有模式,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推演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对中国自远古时期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进行研究,并对相关阶段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史实”和具体举措进行整理与概括,将研究成果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之中,尝试构建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推动解决西方管理方法与技术在国内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这开拓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了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呼应了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创建“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且更有益于实现“文化自信”,“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贡献中国力量”,为世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特色解决方案”。
  (四)得到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肯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提升了我系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专业的影响力。其影响主要是,获批学科专业建设平台4个,它们分别是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工商管理学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获得校级省级相关课题立项11项,出版相关专著(或教材)5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7篇,其中,《中国近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简史》《论中国先秦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全文转载。2019年3月,“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学校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学校推荐参加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④。
  (五)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
  用人单位对我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认可,五矿集团、中电软件、格力电器、碧桂园等多家大型企业对毕业生给予了充分肯定,主动到校招聘毕业生,并与我系建立起了实习基地、课程开发、招聘录用合作关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嘉兴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南华大学等省内外高校与我系就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交流,得到他们的充分肯定。学生社团“合一国学社”的活动与“麓山学苑”读书会,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系外校师生参与,“合一国学社”微信公众号引起1000多人关注,国学践行公益基金会、科力远、湖南日报等30多家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过“国学与管理”沙龙活动。人民论坛、新浪网、三湘都市报、学校官网等媒体对国学社相关活动及“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相应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未来设想
  (一)深化“两创”研究与实践
  作为高等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地融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和开发了对应的一些课程,但我们知道,这种转化和发展在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这种尝试才刚好起步,任重道远,在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需要深化“两创”研究与实践,开发与建设更科学、更系统的“两创”类课程。
  (二)优化“三维路径”
  依托“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今后要加强教学团队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教学团队人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另外,还需要加强“两创”类课程教材建设、企业基地建设和合一国学社团建设,规范“三维路径”管理,深入探索“三维路径”协同育人机制,为“两创三维”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持续提升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水平。
  注释:
  ①麓山学苑读书分享会是依托“合一国学社”而打造的国学经典诵读分享平台,其宗旨是立足国学经典,让同学们在国学经典阅读分享中实现成长.
  ②就业人数是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人数.
  ③省级获奖(立项)包括省级及以上各种竞赛获奖、奖学金、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④到发文时,2019年湖南省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还没出来.
  参考文献:
  [1]谢永珍,董斐然,贺宁.中国文化下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第9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综述[J].管理学报,2019(4):500-505.
  [2]劉铁明.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辨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5):133-137.
  [3]邵佳德.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定位、理论内涵及价值维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8(6):11-17.
  [4]潘玥斐.“三大体系”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迈向未来[EB/OL].
  (2019-2-19)[2019-06-20].http://www.cssn.cn/sf/201902/t2019022
  2_4834675.shtml.
  [5]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38-145.
  [6]李芝山.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奠基之作——评《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7(2):50-54.
  [7]谢文芳.地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和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3-64.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收集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届本科学生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体测成绩,对数据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剔除无效数据,应用EXCEL计算男、女生在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长跑项目的均值和方差。最后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用多重比较检验,分析2018届本科生在校四年间的体质差异性,并得到各项数据在四年间的变化趋势。我们得到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身体形态和身
期刊
摘 要:分析当前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界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内涵;基于应用性视角,围绕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集成环境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应用性能力;培养目标;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期刊
摘 要:在“大智移云”等新技术对会计实务等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智慧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持续开展课堂革命和教学改革,打造线上“金课”及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校企合作开发“云上实训平台”,建设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依托“校友邦”推行“互联网+实习”管理模式,搭建“互联网+”实践教学体系,凝练形成“课证训赛融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智移云;智慧教学;金课;课证训赛融通
期刊
摘 要:为加强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深入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三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背景,阐述了突出“双创”能力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高校、大学生与合作企业三方共赢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一理念-三实践-三平台-两能力”的“三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效,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提供有力借鉴的同时,也为解决实践教学理念更新“滞后”、基地建设“无根”、具体
期刊
摘 要:混合式教学改革是高校正在大力推行的事情,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基于该课程知识体系构成和传统教学活动特点,分析了该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时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上具有的优势和遇到的困境,并给出了对策。还详细阐述了本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任务实施计划、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比重,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学风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内蒙古科技大学学风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设计基于闭环反馈控制的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体系。体系由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生专业能力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四个子系统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各职能处室、各类教师联动协同配合实现学风建
期刊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中深刻理解和把握复杂工程问题,并精心设计、周密布局与有效实施复杂工程问题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性问题。文章依托西安石油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从明确复杂工程问题内涵入手,提出反映本专业特征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将布局到可执行、可衡量以及可评价的课程教学当中,在此基础上能持续改进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教学布局  
期刊
摘 要:学业指导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新的转型期,面临教育环境多元化和教育对象个性化的新挑战,提供“全程化、多元化、全员化、个性化、分层次、专业化、信息化”的有效学业指导服务极为关键。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系统研究和梳理当前学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和管理经验,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际,将“OBE”理念引入到学业指导体系构建中,并设计
期刊
摘 要:混合式学习,作为时代的产物,结合了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的优势,为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且正以颠覆性的创新模式推动教育改革。文章将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翻转课堂的定义、课程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述,并指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进而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实施。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教学改革;翻转课堂;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人才供给总量过剩和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应走内涵、特色发展道路,错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打造特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平衡。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行政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