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昨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2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阿笑喜欢坐在家门前那棵高大的榕树下发呆。
  建房之初,院子里要有一棵树,如果生长地一帆风顺,枝繁叶茂,那就同意了一户人家在这儿开枝散叶。夏天的时候,阿笑喜欢搬个凳子在大榕树下发呆,大哥与阿笑絮语的时候告诉她,她出生的时候,大榕树在院子里摇曳枝丫,沙沙作响。远处升起的零星烟花映衬,家门上唯一的红灯笼映照,树影在地上笼成一团。
  阿笑一直记着大哥的话,一年一年的夏天站在榕树阴里,听炽热的风和枝丫的交错,有时冥想。
  她绕着大榕树走过一圈又一圈,走出一圈圈年轮,走过一个个春华秋实,她在树上划下一道丈量身高的线,等着与大榕树一起长高。她踮起脚触摸每一寸干涩粗糙的树皮,寻找可以诉说的树洞。
  阳光在风儿轻柔抚摸叶子时狡黠地跑进阴凉,漏下一点儿斑驳,落在阿笑脸上,灵动跳跃的光斑闪烁在阿笑眼里,跳进她的心里。
  也就是在那一刻,她觉得时间匆匆。
  从小到大,阿笑一共见过三次大哥的照片。
  第一次是在老家南京,冬天傍晚的鼓楼区小巷子里,不再有女人们洗衣服的棒槌声,孩子们嘈杂的哭声,无比静谧的时刻,大哥把阿笑放上他瘦削的肩头。那时候的诺基亚还没有前置摄像头,大哥将瘦长的手伸得老远,他按下拍照键,将镜头对准肩膀上的阿笑。
  小小的窗口里,窗外枝丫纵横的大榕树掩盖了一些年少的秘密。阿笑偷偷翻了大哥的包,一本写着密密麻麻蝇头小楷的诗集掉了出来,也是在那一天,她突然明白了大哥北上的决心。离开南京那天,父亲去下关汽车站送他,只是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句话都没有讲。阿笑从背后看着大哥和爸爸,他们一个高而瘦,一个矮而壮,一同走在铺满梧桐落叶的热河路上。
  第二次是在北京西直门,大哥的头发依旧乱糟糟的,还是那件冒出棉絮的老棉袄,没有人帮他拎行李,他一个人扛在肩膀上。阿笑使劲摸了摸照片里大哥背上的行李,好像看到了在当年,那张老家的照片上,自己爬在他的肩头。手机已经不再是诺基亚了,是有前置摄像头的智能机。
  阿笑想起电话里母亲声音尖锐的哭泣,心中像有无数爪子在挠,而现在她知道,那爪子不仅仅在挠着自己。她低头转入了房间,埋头啃食着那些难懂的数学题,两颗眼泪滚烫地流了出来。她不知道大哥是否还在记挂着她当年翻包的小事。但确切的是,大哥在北京的生活要告终了。
  照完第二张照片的大哥离开了北京,那天去中山码头接表哥,经过下关闸门,他说,这个地方怎么这样奇隆?闸门这边是五六十层反射阳光的高楼,那边是像我们老家一样的矮旧院子,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下关呢?都是,阿笑嗫嚅着,都是,它们都是。大哥低下头悄悄嘀咕了一声,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大哥的双眼失焦,他的身前是波光粼粼的长江,一直流动更新的长江。
  第三次是在重庆,大哥终于脱下了那件冒出棉絮的老棉袄,或许是重庆嘉陵江边灯火过于耀眼,阿笑摸索着照片,再也看不清大哥的穿着。他在笑着,没错,他笑得让看到这张照片的母亲在电话里终于停止了哭泣。他用了像素特别高的智能机,阿笑能看到江面上每一道皱褶。
  就在前一段时间,南京长江大桥封路修整,热河路打拆迁,中山码头重建,下关汽车站改成了富豪住宅区,下关区也与鼓楼区合并,从此,这个名字将从地图上永远消失。
  老家也要拆迁了,大榕树也要被砍了,那棵大榕树啊,阿笑心里默默念叨了一句,在这些都没消失之前,自己也到了该出去闯荡的年龄了。
  阿笑有点儿担心了,大哥口中那个真假难辨的下关,是不是就要同整个南京变得一样?自己下次再来这里,是不是所有城市都会变得一样?她走过虹云桥,来自长江的风把脸刮得生疼。三岔河闸门打开了,秦淮河的垃圾涌来了,終于长大以后拥有手机的阿笑,打开了自拍的前置摄像头,只是再也不会是诺基亚了。
  她将它对准自己,和那万事万物中终于不变的,奔涌的长江,她说,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大哥最新的一张照片,就是最近寄来的,也是一张自拍,肩膀上趴着一个熟睡的小女孩,一个鼻头翘起,小嘴嘟起的重庆小女孩,是大哥亲爱的女儿。而不是当年的阿笑。只是时光重叠,一切好像都变得那么相像,那么近又那么远。
  那时候,阿笑的手里正拿着前段时间大哥寄给高三即将远游的自己,最好的礼物,他当年的布包里,那本已经泛黄的诗集。
  那天离开家,全家人都在,爷爷站在最前面,眼中闪着依依不舍的泪花,父亲依旧吧嗒吧嗒抽着旱烟,奶奶拄着拐杖抹眼角,母亲站在最后一如既往的沉默。
  阿笑向所有人告别,最后站定在母亲面前,还记得好像就在不久前,仿佛就是昨天,那闪烁的眼睛还没有浑浊,斑白的发还是青丝,大哥和自己还是坐在榕树下的孩子,时间从不等人,阿笑不知道要不要埋怨它步履匆匆,阿笑的眼眸终究是湿润了,她伸出手轻轻将母亲轻轻揽在怀里,说:妈,我也该走了。

尾声


  今夜月凉如水,如今的阿笑躺倒在凉席上,手里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身边是听着故事安然入睡的女孩儿。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阿笑,如今也在给自己的孩子,说着那些如今想起依旧恍如昨日的往昔岁月。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想到这里,阿笑忍不住念出了声。
  往事如昨,往事如昨。
其他文献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侃侃而谈,呼出内心殷切的希望。他站在时代的塔尖上,悲悯地看着众生。浅读孟子,我感受到了他对“天性善”的赞誉以及坚定的追求。  卢梭追求“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善良”,从而写了《爱弥儿》一书。而孟子强调人性中先验的善的观点,是与卢梭有些类似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期刊
朱自清的《春》,洋溢着趣味、诗味、生活味,生动表达了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惜春之情,成为百读不厌的经典散文。当代作家厉彦林的《春天来敲门》选取同样的题材,同样注重酿造散文的“三味”,给读者新的艺术享受,体现出在传承中创新的创作特色。那么,中学生写作散文怎样走出空洞乏味、堆砌辞藻的误区呢?佳作引路春天来敲门  厉彦林  沉睡一冬,季节忘记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一条缝儿,春天就踮着脚尖,顽
期刊
生命的精彩靠的是一个人的“气”。自爱者自尊,自尊者高贵,这是贵气;爱自己,相信自己,这是豪气;爱我们的国家,爱每一个值得爱的人,这是大气;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这是正气……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股不同的气。而我最欣赏的,是他们身上具有的“气”。有“灵气”的小姐姐  她姓吴,一直是最让我佩服的一位姐姐。她现在就读于北大中文系。老师和家长们都说她很有“灵气”:曾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
期刊
雁鸣南飞,寒风乍起。徜徉在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之中;仰望月空,又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愁绪;回忆亡妻,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似水。尽管他仕途坎坷起伏,卻始终随性旷达,乐观开朗。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一生事迹载于文献者颇丰,诗词文章更是千古流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对中医医理也颇有研究。著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
期刊
那方空气,清新、剔透,滤去纷扰,没有尘埃,是属于自己的。如果你愿意,累了,倦了,去拥抱它,犹如盛夏吹来的微风,寒冬播散的暖阳。一切醉人的、残酷的,终在这里,觅回初心。  我知道,你很忙。拂晓方抵,你便从清梦中惊醒。起床、洗漱、早餐,忙而不乱。急匆匆走出电梯,行走于薄雾间,无暇看晨光初现,便端坐于教室,与书本相伴,和题海邂逅。月光悄悄爬上你的发梢,你毫无察觉,只沉溺在学习的海洋里,一边熬游,一边抵御
期刊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说,城市从它对面的荒漠中看见自己。细雨迷蒙的千灯,泛着平日不曾有过的柔光。  久久伫立千灯延福寺的古老银杏下,一千多年的孤守,让它从繁华的盛唐,走到了今天,酒旗招展的当铺,华盖香车驶过的青石板路,早已不复当初。又是一年秋雨萧瑟,我与它猝不及防地相遇,它看着我,我看着它,这次相遇,在一千多年中,对它,只是波澜不惊地一个回眸,可对我,却是长久地伫立。  透过它的深情明眸
期刊
天正下着雪,雪粒似冰,打在脸上,嚓嚓作响,像钝针扎得一样疼。向上看,灰蒙蒙不见天日,四周黑褐色的树林,经风一吹,呜呜然,像哭。我和义兄高思孝还有另一名参加夺枪暴动的同乡,被推推搡搡带到一片空地上。  在此之前,我们被吊到房梁上多久已经记不得了,鞭子抽打过的血痕还在。要被枪决的除我们三人,还有二三十人,散乱地站在林间空地上,像锅底上的一小块锅巴。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骂,有人低头不语。  义兄就唱
期刊
我来自温婉江南,那里多雨,朗润,小桥流水,我喜欢在这样的日子里执起一支笔,畅我所言,尽我所感。我与文学的相遇就好像命中注定的桥段,与它桥头相见,只有张爱玲的那句感慨,不早不迟,原来你还在这里。1.文学与数学  在文学方面乘奔御风,同时也让我在理科方面难以达成心照不宣的敏感度。所以我心里老是琢磨,要是我能用作文大佬换数学霸王,也是不错的。可总有人带着崇敬的眼神说,数学好的人可能更愿意语文好—一人本来
期刊
臣某言2,伏以佛者3,夷狄之一法耳4。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6。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7,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8。周文王年九
期刊
一  五月二十号那天,我从厦门高崎机场起飞。这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拓荒,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闯荡。不久以后,我的爱人就是我的故土,强劲的西伯利亚寒流会抹去我对它的万般不舍,心甘情愿地在北京喝足一肚子的西北风。那种感觉,好像十七岁时故作深沉地打开《瓦尔登湖》,读到那句“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一样,简单的措辞背后是一腔孤勇的意味。我可以什么都不记得,但我唯独记得那句话,就像数年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