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在仁化县的成功应用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j677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尾松毛虫是我县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马尾松毛虫成。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综合防治,依法防治,采取无公害防治、营林措施等方法,通过三十年的研究与应用, 我县常发性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地控制,连续三十年来,有虫不成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综合防治;研究应用
  1 概述
  1.1 广东省仁化县位于湘南、粤北、赣南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南缘,全县人口23.13万人,国土面积215130ha,有林地面积158220ha,森林覆盖率76%,现有纯松林面积55760ha,松林面积占现有林地面积35%。
  1.2 仁化县多年平均气温19.6°C,多年平均降雨量1665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5小时,具有中热带向南亚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侯特点。
  1.3 为害我县松林的食叶害虫主要是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寄 主: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松树一旦受害,轻则生长迟缓,严重时形如火烧,使成片松林枯死,马尾松毛虫毒毛刺入人体还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痒,重者引起松毛虫病。我县马尾松毛虫一年发生3代, 第一代5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8月至9月下旬,越冬代以4龄幼虫于11月中旬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5-6龄虫食量最大,受惊扰时,有显示毒毛表示反抗的象征,一般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一株10年生松树的全部针叶。20世纪80年代初,曾出现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吃光松针后,爬进村庄,危害人畜。
  1.4 由于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大面积营造纯松林,使马尾松毛虫成为我县松林的主要森林食叶害虫,过去忽视生态治理,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松毛虫成灾。据历年数据统计1980年、1981、1987、1989年马尾松毛虫曾多次大发生,1980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21750ha,1981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8970ha,1987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7330ha,1989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7270ha,使我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森林生态安全受到影响。
  1.5 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基本方针, 我县森防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范,转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观念,从传统的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综合防治转变,依法防治,采取无公害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无公害药物防治)、营林措施等综合防治方法。通过30年的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我县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控制,连续30多年来,有虫不成灾,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
  2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特征、原理
  2.1 技术的特征 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控制为主,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方针,采取无公害防治(生物防治、无公害药物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营林措施等综合防治措施。
  2.2 技术的原理 从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观点出发,利用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为地促进森林生态平衡。从造林规划科学管理,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封山育林,创造生物相丰富的混交林结构,形成一种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虫害流行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自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3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3.1 生物防治 从1980年始在每年的春季2-3月份,喷洒白僵菌粉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后期),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重在抓好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后期)的预防工作。白僵菌在林间建立自己的种群,它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2.3.2 无公害药物防治(仿生物、化学防治)
  按国家规定要求,进行无公害药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防治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在20世纪,马尾松毛虫1~3龄幼虫期多喷洒高效低毒的化学药物灭杀毙,21世纪后则使用灭幼脲Ⅲ号仿生物制剂或粉剂,或灭幼脲Ⅲ号仿生物制剂和白僵菌粉剂混合剂。
  2.3.3 人工防治 利用马尾松毛虫发生、生物性特点,在人口较多、林木较低矮、虫灾面积零星分散的地区,组织人工采卵、摘茧或捕杀幼虫这种方法不污染环境。
  2.3.4 营林措施
  2.3.4.1 营造混交林 马尾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马尾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马尾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残次林,进行补植套种阔叶树,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现有混交林面积:21000ha,形成了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为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替代作用。
  2.3.4.2 加强封山育林、及时合理抚育 通过封山育林,林分高度增加、密度增大、植被增厚,使得林分内昼夜温差变小,相对湿度增大,能够很好地抑制马尾松毛虫的生存和繁殖,有利于天敌、寄生蜂的生存和发展。
  2.3.5 自然防治法 由于采用了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即鸟类、寄生虫、寄生菌类等,在安全区发生松毛虫为害、或偶灾区小面积发生时不进行药物防治,任其自然消长控制。
  3 该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三十多年的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实践, 常发性森林虫害—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地控制,连续三十年,有虫不成灾,从1988年的21750ha下降为这十二年来全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保持在200ha左右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
  3.1 经济效益
  通过三十年的持之以恒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地控制和减轻马尾松毛虫带来的危害,减少因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直接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980-2008年间挽回经济损失合计为16926.3万元。综合防治的经济效益,我县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的综合防治,挽回损失木材(按6 M3/年、ha计)共37.614万M3,挽回经济损失(按6 M3/年、ha×虫害实际发生面积×450元/ M3 计)共16926.3万元。
  3.2 生态效益
  3.2.1 以“预防为主,依法治理,科学防控,促进健康”为基本方针,依法合理使用农药,进行无公害防治,主要采取生物防治、仿生物防治,局部用药剂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或局部用药剂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小面积遏制马尾松毛虫扩散蔓延,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以有力保护。
  3.2.2 大面积营造混交林,形成了不利于马尾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达到改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有效地抑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
  3.3 社会效益
  3.3.1马尾松毛虫幼虫具毒毛,人体接触后易引起皮肤痒、皮炎、关节肿痛,严重时会发生致残等后果,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了当地畜牧业安全。
  3.3.2 通过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有效地保证森林的健康生长,从而有效地保护我县森林资源、生态安全,促进林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力的维护林区社会的稳定秩序。
  参考文献:
  [1]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LY/T1675-2006)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阑尾炎手术中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的价值.方法:从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阑尾炎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参与课题研究.根据
本文就成人非典型乙脑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乙脑病毒进人血脑屏障后,通过内吞作用或特洛伊木马病毒原理使淋巴细胞运载病毒进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由于感染病毒或星形胶质细胞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服务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宫腔镜手术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服务.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是一组严重威胁生命的主动脉性疾病,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中老年甚至青年患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表现极不典型,病情重,预后差.
本文就静脉注射胺碘酮致哮喘发作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病人肺部疾病控制良好,已稳定数年未曾发作,来诊时查体也无气道痉挛表现及迹象。而且该患者症状的出现是在静脉注射
会议
目的:探讨干预护理在社区老年体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社区医院2019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体检中心接收60例老年体检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干预组30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急诊科患者,根据护理干预管理方法的不同均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常
目的:就康复护理对下肢骨肿瘤微波灭活保肢术后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行微波灭活保肢术的下肢骨肿瘤
危重患儿是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应急状态使患儿分解代谢增加,疾病又使其营养摄入减少,且儿童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储备较成人少。因此,本文论述了提供最佳营养支持是PICU的基本治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原为健康人或在病情显著改善过程中,因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和意外的死亡.本文就心脏性猝死的病因机制,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有冠动脉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