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包括秸秆切碎、撒施基肥、放水泡田、还田作业、机插作业等内容,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162-01
小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技术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增加农民种植效益,而且增加了土壤的活性[1]。随着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插秧是水稻种植的必然之路,这就对小麦秸秆还田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2]。经过洪泽县黄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近3年来对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路线的反复示范试验,总结了一套值得推广应用的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现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一探讨,仅供参考。
1 秸秆切碎
小麦收获时,用半喂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高10~15 cm,同时启动秸秆切碎装置,将秸秆切成5~10 cm长度,并自动分散于田面。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时,留高茬30 cm左右,将脱粒后的麦秸秆人工均匀撒于田面。注意收割留茬不是越低越好,应在30 cm左右[3]。因为根茬越低,田面留草量越多,预埋性越差;根茬越高,田面留草量越少,预埋性越好。
2 撒施基肥
在水田条件下,土壤氮固定的临界含量为0.54%。实施秸秆还田后,需补充氮量为还田秸秆量×(0.54%-秸秆含氮量)。由于麦秸秆含氮量在0.5%左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氮症状。但为了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当年的还田效果,在还田作业时要配合施基肥。在总施肥量与不还田土壤肥料用量保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以每100 kg秸秆增施纯氮1 kg为宜,并根据基肥∶蘖肥∶穗肥为4∶2∶4的比例施用基肥。基肥以选择铵态氮或尿素为好,并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
3 放水泡田
施好基肥后立即放水泡田,浸泡时间以泡软秸秆、泡透土壤耕作层为准。秸秆一般在放水浸泡12 h后基本软化,软化后的秸秆易于与泥浆搅拌均匀,浸足水分软化后的秸秆一般不会直立于田间或漂浮于水面。土壤耕作层泡透的时间视土壤物理性状而定,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好、透水性强的土壤易于泡透;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透水性弱的土壤难于泡透。一般砂壤土浸泡24 h左右,黏土田块浸泡36~48 h,即在还田作业前1~2 d上水泡田。浸泡时间过短,耕作层泡不透,作业时土壤起浆度低,秸秆与泥浆不能充分混合,田面平整度降低;浸泡时间过长,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埋草和起浆。要严格控制水层,以还田作业时水层面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作业不起浪为准,水深1~3 cm;水层过深,浮草增多,作业时水浪冲击过强,影响秸秆掩埋效果,耕整平整度差;水层过浅,土壤耕作层泡不透,秸秆泡不软,作业后田面不平整、不起浆。
4 还田作业
一是机型选择。选择与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高效低耗秸秆还田机械。新型秸秆还田机械化特点是正旋埋草、带水旋耕,提高了机械效率和埋草效果[4]。同时,由旱旋耕改为带水旋耕,减轻了机械负荷和动力消耗,特别是提高了旋耕埋草田面平整度,降低了机械操作成本,一次2遍作业,实现埋草和平整地,能满足后续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二是机具作业。采取横竖2遍作业,一次完成埋草和平整地。第1遍顺田间长度采用无环节套耕作业法,避免漏耕,可适当重耕,以提高埋草效果;第2遍可采用“绕行法”找平,并适当提高作业速度,一次2遍完成埋草和平整地。注意要根据拖拉机动力、还田机具配备和土壤情况确定工作档位。三是耕层深度。秸秆還田机的耕层作业深度与秸秆还田量、埋草率、麦草腐烂进度和稻米品质有关。有研究表明:在5~10 cm耕层范围内,随旋耕深度的增加,一次性作业埋草率提高,麦草起始腐烂时间、进度推迟(淹水条件下不同耕层温度差异所致),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后品质下降[5]。考虑到江苏省小麦当前产量水平,为适应插秧机作业要求,麦秸秆还田的适宜埋深为5~10 cm,有利于后作机插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四是田面特征。据有关试验观察,麦秸上水后第5天,田面呈灰褐色,浸出水混浊,开始腐烂;第10天田间气泡增多,水面发油花;第15天大量起泡,臭味明显;第25天气泡减少,水层清晰,腐烂基本结束。
5 机插作业
由于麦草还田土壤环境发生变化,在进行机插作业与栽后管理时要充分考虑还田秸秆对插秧机作业质量与栽后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机插稻的生产水平。一是沉实土壤。还田作业以后,要进行土壤沉实,以防止机插时漂秧、倒秧和栽插过深,影响分蘖和产量。土壤的沉实度要高于麦草不还田的田块,一般黏性土壤整地后应沉淀2~3 d,壤土沉淀1~2 d,砂性土壤沉淀1 d。二是控制水层。机插作业时水层控制是关键。插秧机浮板和行走轮可实现田间麦面秸秆的二次埋草。水层以3 cm为宜,若水层过深,容易漂秧、漂秸秆。三是栽后管理。与秸秆不还田的机插稻管理基本一致。只是秸秆还田土壤具前期吸氮、后期增氮的特点,可促使机插稻生长发育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前期生长缓慢、中期生长加快、后期生长活力增强。为此,要采取合理的肥水运筹措施,优化还田机插稻的群体质量。应主要注意以下方面:水稻移栽活棵后,及早排水露田、通气增氮、排除毒素,促根促蘖;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80%及时搁田、分次轻搁,以后实施硬板灌溉,防止倒伏;保持氮肥总用量与不还田稻草基本一致[6]。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以4∶2∶4为宜,即适度调高前期施肥比例,增加基蘖肥的用量,以缓解麦草腐烂耗氮矛盾。
6 参考文献
[1] 李春霞,陈阜,王俊忠,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8-70.
[2]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8):61-63,67.
[3] 刘宗仁,查养社.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机科技推广,2010(5):38-39.
[4] 郭香平.关于高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农机,2010(5):78-79.
[5] 杨艳,张蕾.淄博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98-99.
[6] 杨德智,惠文.庆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讨[J].甘肃科技,2010(7):158-159,80.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162-01
小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技术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增加农民种植效益,而且增加了土壤的活性[1]。随着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插秧是水稻种植的必然之路,这就对小麦秸秆还田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2]。经过洪泽县黄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近3年来对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路线的反复示范试验,总结了一套值得推广应用的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械化插秧集成技术,现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一探讨,仅供参考。
1 秸秆切碎
小麦收获时,用半喂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高10~15 cm,同时启动秸秆切碎装置,将秸秆切成5~10 cm长度,并自动分散于田面。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时,留高茬30 cm左右,将脱粒后的麦秸秆人工均匀撒于田面。注意收割留茬不是越低越好,应在30 cm左右[3]。因为根茬越低,田面留草量越多,预埋性越差;根茬越高,田面留草量越少,预埋性越好。
2 撒施基肥
在水田条件下,土壤氮固定的临界含量为0.54%。实施秸秆还田后,需补充氮量为还田秸秆量×(0.54%-秸秆含氮量)。由于麦秸秆含氮量在0.5%左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氮症状。但为了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当年的还田效果,在还田作业时要配合施基肥。在总施肥量与不还田土壤肥料用量保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以每100 kg秸秆增施纯氮1 kg为宜,并根据基肥∶蘖肥∶穗肥为4∶2∶4的比例施用基肥。基肥以选择铵态氮或尿素为好,并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
3 放水泡田
施好基肥后立即放水泡田,浸泡时间以泡软秸秆、泡透土壤耕作层为准。秸秆一般在放水浸泡12 h后基本软化,软化后的秸秆易于与泥浆搅拌均匀,浸足水分软化后的秸秆一般不会直立于田间或漂浮于水面。土壤耕作层泡透的时间视土壤物理性状而定,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好、透水性强的土壤易于泡透;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透水性弱的土壤难于泡透。一般砂壤土浸泡24 h左右,黏土田块浸泡36~48 h,即在还田作业前1~2 d上水泡田。浸泡时间过短,耕作层泡不透,作业时土壤起浆度低,秸秆与泥浆不能充分混合,田面平整度降低;浸泡时间过长,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埋草和起浆。要严格控制水层,以还田作业时水层面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作业不起浪为准,水深1~3 cm;水层过深,浮草增多,作业时水浪冲击过强,影响秸秆掩埋效果,耕整平整度差;水层过浅,土壤耕作层泡不透,秸秆泡不软,作业后田面不平整、不起浆。
4 还田作业
一是机型选择。选择与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高效低耗秸秆还田机械。新型秸秆还田机械化特点是正旋埋草、带水旋耕,提高了机械效率和埋草效果[4]。同时,由旱旋耕改为带水旋耕,减轻了机械负荷和动力消耗,特别是提高了旋耕埋草田面平整度,降低了机械操作成本,一次2遍作业,实现埋草和平整地,能满足后续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二是机具作业。采取横竖2遍作业,一次完成埋草和平整地。第1遍顺田间长度采用无环节套耕作业法,避免漏耕,可适当重耕,以提高埋草效果;第2遍可采用“绕行法”找平,并适当提高作业速度,一次2遍完成埋草和平整地。注意要根据拖拉机动力、还田机具配备和土壤情况确定工作档位。三是耕层深度。秸秆還田机的耕层作业深度与秸秆还田量、埋草率、麦草腐烂进度和稻米品质有关。有研究表明:在5~10 cm耕层范围内,随旋耕深度的增加,一次性作业埋草率提高,麦草起始腐烂时间、进度推迟(淹水条件下不同耕层温度差异所致),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后品质下降[5]。考虑到江苏省小麦当前产量水平,为适应插秧机作业要求,麦秸秆还田的适宜埋深为5~10 cm,有利于后作机插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四是田面特征。据有关试验观察,麦秸上水后第5天,田面呈灰褐色,浸出水混浊,开始腐烂;第10天田间气泡增多,水面发油花;第15天大量起泡,臭味明显;第25天气泡减少,水层清晰,腐烂基本结束。
5 机插作业
由于麦草还田土壤环境发生变化,在进行机插作业与栽后管理时要充分考虑还田秸秆对插秧机作业质量与栽后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机插稻的生产水平。一是沉实土壤。还田作业以后,要进行土壤沉实,以防止机插时漂秧、倒秧和栽插过深,影响分蘖和产量。土壤的沉实度要高于麦草不还田的田块,一般黏性土壤整地后应沉淀2~3 d,壤土沉淀1~2 d,砂性土壤沉淀1 d。二是控制水层。机插作业时水层控制是关键。插秧机浮板和行走轮可实现田间麦面秸秆的二次埋草。水层以3 cm为宜,若水层过深,容易漂秧、漂秸秆。三是栽后管理。与秸秆不还田的机插稻管理基本一致。只是秸秆还田土壤具前期吸氮、后期增氮的特点,可促使机插稻生长发育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前期生长缓慢、中期生长加快、后期生长活力增强。为此,要采取合理的肥水运筹措施,优化还田机插稻的群体质量。应主要注意以下方面:水稻移栽活棵后,及早排水露田、通气增氮、排除毒素,促根促蘖;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80%及时搁田、分次轻搁,以后实施硬板灌溉,防止倒伏;保持氮肥总用量与不还田稻草基本一致[6]。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以4∶2∶4为宜,即适度调高前期施肥比例,增加基蘖肥的用量,以缓解麦草腐烂耗氮矛盾。
6 参考文献
[1] 李春霞,陈阜,王俊忠,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8-70.
[2]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8):61-63,67.
[3] 刘宗仁,查养社.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机科技推广,2010(5):38-39.
[4] 郭香平.关于高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农机,2010(5):78-79.
[5] 杨艳,张蕾.淄博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98-99.
[6] 杨德智,惠文.庆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讨[J].甘肃科技,2010(7):158-1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