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的“精准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养老服务应当在“精准化”识别、“精准化”供给、“精准化”管理、“精准化”支持四个层面加大发展力度,力求系统化、全面化,优化养老服务流程、扩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
【关键词】养老服务 精准化 管理【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正日益趋向多元化,在新时代的新矛盾与新需求面前,优化养老服务已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此,各地应扩大养老服务经营规模,创新服务品种,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设立科学化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标准的制定影响着精准识别,为了有效识别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机构需要在评估工具、内容、对象、时间、人员与方案设计上制定有效的标准。每年对养老的整体需求进行评估,其内容应包含:老年人身体状况、影响老年人需求的具体因素、现有服务是否能满足要求、资金投入与落实养老目标的方法等。同时,还要对老年人的个体需要进行评估,具体包含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生活状态、身心情况等,评估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明确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化调查是精准识别的重要手段,为了掌握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身心情况、家庭设施、社区服务信息,方便制定有效的养老整体规划与方案,养老机构应充分利用评估工具。居民评估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老人的生活状态、家庭情况、健康状况,一类是备选项,系统会结合养老服务筛选问题,然后结合答案给出专业的建议与判断。信息化养老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对养老服务对象的精准识别效率,也为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奠定了基础。
设立养老资源数据库。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开发智能软件,利用信息采集、走访入户等方式,为养老服务对象建立服务档案,以掌握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年龄、病史等状态,结合服务需求,为精准识别老年人需求提供依据。
构建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养老方案及时调整。动态调整是精准识别的有益补充,拟定养老方案时,相关部门会结合现实变化、实际情况调整养老方案,以体现动态化与灵活性。同时,养老机构应该为每个老年人指定责任人,关注老年人状态。如果老年人向监护人、地方政府提出的服务与需求存在冲突,工作人员要尽快开启新的评估程序。
在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发挥精准识别作用,在了解老年人需求的情况下,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对老年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考量,同时结合老年人需求进行职能划分。而不同身体状况、年龄、家庭与经济条件决定了老年人的具体服务需求,可以利用评估工具与建档立卡的方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把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分成医疗、精神慰藉、临时照料、保健服务等,结合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方案。
拓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从养老供给服务主体内容来看,包含日间照料、老年医院、24小时照料部门、医院、家庭与托管所,供给主体的服务范围与建设规模根据前期状态进行识别。其中,日间照料、托老所、日间老年医院满足老年人的过渡性服务要求,具体包含生活与医疗服务,针对刚出院、需要就医或者照顾的老年人,帮助他们减轻照护压力。居家养老又分成专业机构的正式照顾与家庭非正式照顾,专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基础与专业的医护照料,而居家养老则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家政照料。
调动各方资源提高供给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对社区医疗保健站、养老院、照料中心、托老所、文化中心、护理中心等服务资源进行联网,以最大化利用资源;同时利用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使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养老中心收到老人预约后,及时和服务人员配对,通过系统的方式减少信息传递时间。对于个性化、临时性、专业化较强的服务,联系养老服务系统进行养老供给,从而提高供给质量。
多部门协同合作、内外联动强化管理。养老服务涉及引导、指导、研究、认证、监管、服务等方面,根据功能划分再指定相应的部门负责。其中,确定政策指导方针与宏观政策,由社会事务部门负责;社会服务与老年福利等相关工作,由健康部门负责;社会福利和健康服务,由当地的监管部门与行政机关共同承担。
构建即时互动平台推动精准化全程监管。利用即时互动平台,能让对象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入到养老服务管理中,并且对服务人员的质量、态度进行评价,然后再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智慧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方便服务人员进行自我改进与诊断,平台中评价结果透明,能让养老服务供给机构保证服务质量。对于养老服务缺少专业技能、人员不够等问题,要做好社区养老工作,充分利用政府监管与专业管理工作,做好养老培训。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管理质量。精準的养老服务需要专业化、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当下养老服务人员紧缺、质量不高影响了养老服务发展。对此,各地必须做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对养老部门的护理、管理、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此提高服务水平。
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与养老服务管理结合。自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大数据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在老年养护方面:我们可以结合身体情况、年龄段等各种指标对其进行分级,根据照护内容对照护人员分级,以达到无缝对接的目的。
基于精准化识别结果提供针对性养老服务支持。分层分类作为精准化支持的依据,需要结合精准化识别结果,对老年人需求进行分类,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与支持。同时,分层分类结果也为当地政府确立养老券补贴数额提供了依据,它为政府是否有必要改造老年人住宅与养老设备提供了参考,为是否建设老年人娱乐中心与综合性老年公寓提供了方向。
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托底支持作用。“托底支持”作为精准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与体现,政府利用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养老服务与福利工作。现代养老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保障,具体包含住房、保健津贴与退休金等。为了提高福利的公平性,可以结合老年人的经济状态,发放老年人养老券补贴,其中收入越低得到的补贴券越多。
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支持。“互联网+”时代为社区养老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实施智慧养老服务工作,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智慧养老服务规模小、覆盖面有限等。对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由政府牵头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养老服务平台,其他社区养老机构、民政部门与服务商也接入该平台,通过协调资源、统一数据,达到养老服务信息互通的目的。智慧养老平台把所获数据信息整理成数据库,同时和供给方、需求方、民政等部门进行关联,整合资源,减小养老服务成本,提高养老资源应用率,为精准化养老服务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养老服务 精准化 管理【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正日益趋向多元化,在新时代的新矛盾与新需求面前,优化养老服务已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此,各地应扩大养老服务经营规模,创新服务品种,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精准化”识别
设立科学化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标准的制定影响着精准识别,为了有效识别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机构需要在评估工具、内容、对象、时间、人员与方案设计上制定有效的标准。每年对养老的整体需求进行评估,其内容应包含:老年人身体状况、影响老年人需求的具体因素、现有服务是否能满足要求、资金投入与落实养老目标的方法等。同时,还要对老年人的个体需要进行评估,具体包含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生活状态、身心情况等,评估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明确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化调查是精准识别的重要手段,为了掌握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身心情况、家庭设施、社区服务信息,方便制定有效的养老整体规划与方案,养老机构应充分利用评估工具。居民评估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老人的生活状态、家庭情况、健康状况,一类是备选项,系统会结合养老服务筛选问题,然后结合答案给出专业的建议与判断。信息化养老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对养老服务对象的精准识别效率,也为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奠定了基础。
设立养老资源数据库。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开发智能软件,利用信息采集、走访入户等方式,为养老服务对象建立服务档案,以掌握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年龄、病史等状态,结合服务需求,为精准识别老年人需求提供依据。
构建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养老方案及时调整。动态调整是精准识别的有益补充,拟定养老方案时,相关部门会结合现实变化、实际情况调整养老方案,以体现动态化与灵活性。同时,养老机构应该为每个老年人指定责任人,关注老年人状态。如果老年人向监护人、地方政府提出的服务与需求存在冲突,工作人员要尽快开启新的评估程序。
“精准化”供给
在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发挥精准识别作用,在了解老年人需求的情况下,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对老年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考量,同时结合老年人需求进行职能划分。而不同身体状况、年龄、家庭与经济条件决定了老年人的具体服务需求,可以利用评估工具与建档立卡的方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把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分成医疗、精神慰藉、临时照料、保健服务等,结合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方案。
拓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从养老供给服务主体内容来看,包含日间照料、老年医院、24小时照料部门、医院、家庭与托管所,供给主体的服务范围与建设规模根据前期状态进行识别。其中,日间照料、托老所、日间老年医院满足老年人的过渡性服务要求,具体包含生活与医疗服务,针对刚出院、需要就医或者照顾的老年人,帮助他们减轻照护压力。居家养老又分成专业机构的正式照顾与家庭非正式照顾,专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基础与专业的医护照料,而居家养老则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家政照料。
调动各方资源提高供给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对社区医疗保健站、养老院、照料中心、托老所、文化中心、护理中心等服务资源进行联网,以最大化利用资源;同时利用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使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养老中心收到老人预约后,及时和服务人员配对,通过系统的方式减少信息传递时间。对于个性化、临时性、专业化较强的服务,联系养老服务系统进行养老供给,从而提高供给质量。
“精准化”管理
多部门协同合作、内外联动强化管理。养老服务涉及引导、指导、研究、认证、监管、服务等方面,根据功能划分再指定相应的部门负责。其中,确定政策指导方针与宏观政策,由社会事务部门负责;社会服务与老年福利等相关工作,由健康部门负责;社会福利和健康服务,由当地的监管部门与行政机关共同承担。
构建即时互动平台推动精准化全程监管。利用即时互动平台,能让对象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入到养老服务管理中,并且对服务人员的质量、态度进行评价,然后再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智慧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方便服务人员进行自我改进与诊断,平台中评价结果透明,能让养老服务供给机构保证服务质量。对于养老服务缺少专业技能、人员不够等问题,要做好社区养老工作,充分利用政府监管与专业管理工作,做好养老培训。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管理质量。精準的养老服务需要专业化、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当下养老服务人员紧缺、质量不高影响了养老服务发展。对此,各地必须做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对养老部门的护理、管理、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此提高服务水平。
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与养老服务管理结合。自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大数据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在老年养护方面:我们可以结合身体情况、年龄段等各种指标对其进行分级,根据照护内容对照护人员分级,以达到无缝对接的目的。
“精准化”支持
基于精准化识别结果提供针对性养老服务支持。分层分类作为精准化支持的依据,需要结合精准化识别结果,对老年人需求进行分类,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与支持。同时,分层分类结果也为当地政府确立养老券补贴数额提供了依据,它为政府是否有必要改造老年人住宅与养老设备提供了参考,为是否建设老年人娱乐中心与综合性老年公寓提供了方向。
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托底支持作用。“托底支持”作为精准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与体现,政府利用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养老服务与福利工作。现代养老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保障,具体包含住房、保健津贴与退休金等。为了提高福利的公平性,可以结合老年人的经济状态,发放老年人养老券补贴,其中收入越低得到的补贴券越多。
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支持。“互联网+”时代为社区养老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实施智慧养老服务工作,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智慧养老服务规模小、覆盖面有限等。对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由政府牵头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养老服务平台,其他社区养老机构、民政部门与服务商也接入该平台,通过协调资源、统一数据,达到养老服务信息互通的目的。智慧养老平台把所获数据信息整理成数据库,同时和供给方、需求方、民政等部门进行关联,整合资源,减小养老服务成本,提高养老资源应用率,为精准化养老服务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