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从文化概况学习演变到掌握实用的社交原则。单纯的语言知识已不能满足实际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需要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方面,了解一些母语和目的语社会学知识很有帮助。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过度强调了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之本的母语文化,导致了跨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的不平等,导致即使英语再好的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里也会比较被动,因为他们欠缺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系统学习和使用习惯。BBC新闻里面渗透了英国深层次的文化知识,通过阅读、观看、聆听BBC提高学生对英国深层次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培养中英交际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英国基本社交文化;中英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98-03
一 跨文化教学模式现状
全球化逐渐由广度向深度发展、跨文化交流机会与日俱增,这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10年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定义现代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那么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我们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表明,“交际文化”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是否能达到“有效交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广大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注意学习“目的语”所直属的“知识文化”,而且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语言系统潜藏着的“交际文化”(胡文仲,1993)。蔡基刚在2012年提出英语不再只是简单的交流工具,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英语更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手段(蔡基刚,2012)。
二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2000年提出来的。很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当西方交流者问询佛教、道教的真谛时,我们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心有余力不足。
究其原因,这与英语教学重英美文化、轻汉语文化、甚至忽视汉语文化的教学实践相关。学生过渡关注英美文化,对于母语文化则出现了交流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而对任何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应该是双方文化或者多方文化的交叉交际,而不是出现某个文化占主导或者文化霸主现象(陈桂琴,2014)。
“中国文化失语”概念提出已经17年了,但是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依然普遍存在。与英语文化相比,我们的汉语文化依然被轻视、被忽视。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nsch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文化放在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的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 (Claire Kransch,1998)
因此,英语学习必须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英语学习,就像无木之本,无源之水,也很难培养出真正跨文化语境下的高层次英语人才。我们一再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仅包括英语文化的学习,更应包括汉语文化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避免被动做听众的尴尬局面。
因此,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处理好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平衡;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降低甚至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这一方面上加强。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很多大学开设选修课,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多关注祖国文化。但是实际的课程设计基本停留在对汉语文化浅层知识的简单描述,比如英文介绍中国节日、中国食物、传统服装等,而关于深层次文化比如“神话故事、不同时期的代表小说、历史人物解读、数字文化、餐桌礼仪、基本社交礼仪和地理文化”等相对较少,而这些对于深入的跨文化交流有很大帮助。
三 加强中国式英语的发展
英语学习者对于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 和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这两个说法并不陌生。标准英语包括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洋泾浜英语包括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日本英语等。而鲜有中国英语这一说法,换句话说我们的英语还没有在世界舞台上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另外,根据我们自身文化里怕出错、避免出错的传统,学生在不确定自己的英语是否标准之前,不愿意或者不自信开口说英语。
除此之外,中国英语的学习模式基本遵循语文的学习、考试模式:先语法归纳、再配套练习、最后增加阅读和写作和英美国家先大量阅读、大量写作、后语法归纳的过程基本背道而驰,这一发展策略培养了一批不敢开口表达的哑巴英语学习者。
基于此现状,要想加强中国式英语的存在感,重文化、重阅读这一教学理念还是很合理的。而英语新闻在这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可以在阅读和聆听的同时辨认、理解和领悟他们的文化和思想。另一方面,还得加强中国新闻和中国文化等的英语表达。让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再为了说英语而说英语,而是有內涵、有深度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四 英国文化特点
英国社会学家George Mikes在1973年出版了《如何成为一个外星人》,书里以幽默、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英国人的基本性格特点。 2004年,另一位英国社会学家Kate Fox又出版了《观看英格兰人——英格兰人的潜在行为规则》,书里较为系统地总结了 英格兰人的主要性格特点和行事准则。两本书跨越了31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了英国人的性格特点和社交原则。现将两本书中写过的类似的英国人性格特点总结在此:“拘谨”(reserve):英国人在陌生人面前行事深思熟虑、小心谨慎、略带拘谨,说话偏保守; “礼貌”(politeness): 在英国,礼貌的反义词就是粗鲁(rude), 比如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为一件小事大惊小怪、买东西讨价还价、走路撞到对方不说excuse me、随意谈论别人的隐私比如工资、学习成绩等等,而上述这些都不在英国人礼貌的范围内; 幽默(humor) :英国人的幽默很少会让听众忍俊不禁,因为常借助讽刺、讥讽等方式表达幽默; “爱聊天气”(weather-talk):这是英国人试探对方是否要继续对话的一个试探性话题, 聊天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反驳对方对天气的描述,顺着对方说下去;“隐私”(privacy):英国人的隐私范畴包括年龄、收入、婚姻、家里的花园设计、房屋的装修风格(英国人对于复古风格的喜爱胜于对时尚的追捧);“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或者“聪明”的负面意义:英国人会把“聪明”解读为狡猾、奸诈、鬼鬼祟祟、不属于英国人的特点; “排队意识” (queuing): 在英国,插队是一件很粗鲁的事情,在公交车站、厕所、地铁、游客景点等都可看到排队等候的场景;“妥协”(compromise):英国人会尽量避免和交流者正面冲突,为此在不违背自己利益的原则下愿意妥协;“公平” (fair play):源于莎士比亚著作,随后在足球比赛强调公平比赛而得到加强,直至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阶级意识”(class-consciousness):英国的阶级意识无处不在,比如职业、饮食、衣着、平时的语言用词和口音都能体现不同的阶级;英国的茶文化(tea culture):英国人看待茶的态度和中国茶文化有很大不同。首先,英国茶既可以指下午3~4点配上英国传统司康饼的提神茶,在英格兰北部茶还可以指晚饭,除此之外,英国的传统早餐菜单里也有茶。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刚起床可以喝茶,疲惫了可以喝茶,饿了可以喝茶,并且喝茶时配以奶和糖。 英国文化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熔炉,就如 George Mikes 在《如何成为一个外星人》里写道“学习英国的这些规则,然后模仿英国人。这样做只有一个结局: 如果你模仿他们不成功,你会变得很可笑; 如果你模仿得很成功,那么你更可笑。”我们的学生要想在中英两种文化交流中避免尴尬,了解英国的上述文化还是很有帮助的。
五 借助BBC解读英国文化
一直以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方向,如果它和实际交流结合,跨文化交际会被细化成中英文化交际、中美文化交际、中澳文化交际等。本文通过解读BBC新闻引导我们学生体验英国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近几年,一谈起西方文化,美国文化就很容易成为西方国家文化的代名词。而喜欢英格兰文化的英语学习者会发现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一定就比中国文化和英格兰文化之间的差异小。而对于生活在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如何能获得第一手真实资料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和观看影视之外,另一个有效的工具就是英语新闻。
长久以来,BBC被广泛用在英语教学中 ,但是学习BBC的文化知识重于交际知识,使学生在阅读或者聆听新闻时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反倒被大量的陌生词汇搞得失去兴趣。
1 英国人在科技和隐私之间达成妥协
从2010年10月到2017年3月为止,BBC里提到“隐私”两字的新闻共有863篇,而其中属于“科技”栏目的新闻共有417篇,占总数的48.32%;属于“政治”栏目的有84篇,占9.7%; 属于“商业”栏目的有53篇,占6.1%,这是新闻里提及“隐私”概念的栏目前三名。在“科技栏目”的417篇新闻中,其中认为科技侵犯了人们隐私的新闻共有263篇,占据63.06%。
我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63.06%的科技新闻里面提到了科技对人们隐私各种形式的侵犯,其中包括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还有学生喜欢玩的Minecraft 游戏等。这63.06%的新闻里面一直存在着一股对科技理性的质疑。 我们看到英国人经常把科技和隐私相关联,对飞速发展的科技,英国人内心是质疑或者不信任的,认为科技会或可能侵犯人们的隐私权。而隐私是英国人很重视的一个方面。但是科技发展亦带来了积极影响,因此科技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因此在理性的质疑态度背后,也不抑制科技的发展,这方面又体现了英国人骨子里的“妥协”精神。
现在我以BBC三则新闻为例:
2014年8月26号BBC“科技”栏目里面有一篇名叫“What are wi-fi connections revealing about you?”的新闻,文章里面提到现在公共场合越来越多的无线网络很容易让使用者遭到别人暗地里不怀好意的监督。
2015年10月28日BBC新闻“科技”栏目一篇“UK government rules out app backdoors” 的新闻,文章里面提到了两方面:一方面网络安全部长强调了加密技术对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政府应该仍然有权破译一些数据。而苹果公司CEO则认为苹果的使用者应该拥有绝对的隐私权。政府也无权监控数据。 全文围绕隐私展开讨论。
2016年2月25号BBC新闻“科技”栏目里一篇名叫“How easy is to hack a home network?” 的新闻,描述了很多家庭安装先进科技制造的防盗系统,结果正是这些先进科技是客户家受到攻击时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全篇以讽刺的语气调侃了给用户带来安全保证的科技其实并不安全,往往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文章中BBC发挥了自己幽默、讽刺的专长,暗示了科技对隐私的侵犯。
2 BBC新闻中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汇
由于歷史的原因,一些词汇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含义。在这里举Asian 和Oriental为例。
在 2017年3月21号BBC的一篇名叫“Man stabbed during car attack in Pollokshields”新闻里面写到 “The three suspects were described as being of Asian appearance.” 阅读此新闻的中国读者会认为Asian指的是整个亚洲。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Asian在英国文化里指的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或者南亚地区的国家。 而Asian在北美新闻里面指的是中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和东亚的其它国家。因此读者在读到上面这条新闻时,对于嫌疑犯的猜测都不一样。
另一个词是oriental。 在《牛津字典》的解释里面,oriental 特指中国和日本。因为历史上对中国和日本的歧视,使用oriental就会让人想起对这两国人一些陈旧且负面的看法。受“政治正确”的影响,英国BBC新闻播报中,禁止使用这个词,认为它充满了对中国和日本的不尊敬。而对于中国人来说,oriental 里面含有了神秘和古老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著名的培训学校“新东方学校”,其英文名字就是New Oriental School。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构成(张艳 杨跃,2006年)。Brooks 认为文化具有两个层面,形式文化(formal culture)和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二者的区别可从文化主题能够意识到或观察到文化的作用来判断。(Brooks, 1968) Robinson提出了“文化敏感性”的设想,关注外语学习者的“内化过程”和“心理变化”。他认为文化寄存在与文化成果与文化形式(cultural products and forms)当中,也存在与文化被使用的过程之中。(Robinson,1996)人们常常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与交际对象在各种社会场合进行协商。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利用语言和文化进行意义创造和协商,达成相互理解,从而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George Mikes. How to be An Alien[M]. Penguin Books.1973.
[2]Kate Fox. Watching the English---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r[M]. Hodder & Stoughton 2004.
[3]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01-19.
[5]蔡基刚.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马建国. 英文报刊导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
[8]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9]吴淑琼.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0]张艳, 杨跃.网络外语教学新模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 外语电化教学,2006(4).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英国基本社交文化;中英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98-03
一 跨文化教学模式现状
全球化逐渐由广度向深度发展、跨文化交流机会与日俱增,这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10年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定义现代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那么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我们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表明,“交际文化”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是否能达到“有效交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广大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注意学习“目的语”所直属的“知识文化”,而且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语言系统潜藏着的“交际文化”(胡文仲,1993)。蔡基刚在2012年提出英语不再只是简单的交流工具,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英语更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手段(蔡基刚,2012)。
二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2000年提出来的。很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当西方交流者问询佛教、道教的真谛时,我们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心有余力不足。
究其原因,这与英语教学重英美文化、轻汉语文化、甚至忽视汉语文化的教学实践相关。学生过渡关注英美文化,对于母语文化则出现了交流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而对任何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应该是双方文化或者多方文化的交叉交际,而不是出现某个文化占主导或者文化霸主现象(陈桂琴,2014)。
“中国文化失语”概念提出已经17年了,但是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依然普遍存在。与英语文化相比,我们的汉语文化依然被轻视、被忽视。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nsch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文化放在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的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 (Claire Kransch,1998)
因此,英语学习必须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英语学习,就像无木之本,无源之水,也很难培养出真正跨文化语境下的高层次英语人才。我们一再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仅包括英语文化的学习,更应包括汉语文化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避免被动做听众的尴尬局面。
因此,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处理好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平衡;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降低甚至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这一方面上加强。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很多大学开设选修课,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多关注祖国文化。但是实际的课程设计基本停留在对汉语文化浅层知识的简单描述,比如英文介绍中国节日、中国食物、传统服装等,而关于深层次文化比如“神话故事、不同时期的代表小说、历史人物解读、数字文化、餐桌礼仪、基本社交礼仪和地理文化”等相对较少,而这些对于深入的跨文化交流有很大帮助。
三 加强中国式英语的发展
英语学习者对于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 和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这两个说法并不陌生。标准英语包括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洋泾浜英语包括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日本英语等。而鲜有中国英语这一说法,换句话说我们的英语还没有在世界舞台上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另外,根据我们自身文化里怕出错、避免出错的传统,学生在不确定自己的英语是否标准之前,不愿意或者不自信开口说英语。
除此之外,中国英语的学习模式基本遵循语文的学习、考试模式:先语法归纳、再配套练习、最后增加阅读和写作和英美国家先大量阅读、大量写作、后语法归纳的过程基本背道而驰,这一发展策略培养了一批不敢开口表达的哑巴英语学习者。
基于此现状,要想加强中国式英语的存在感,重文化、重阅读这一教学理念还是很合理的。而英语新闻在这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可以在阅读和聆听的同时辨认、理解和领悟他们的文化和思想。另一方面,还得加强中国新闻和中国文化等的英语表达。让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再为了说英语而说英语,而是有內涵、有深度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四 英国文化特点
英国社会学家George Mikes在1973年出版了《如何成为一个外星人》,书里以幽默、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英国人的基本性格特点。 2004年,另一位英国社会学家Kate Fox又出版了《观看英格兰人——英格兰人的潜在行为规则》,书里较为系统地总结了 英格兰人的主要性格特点和行事准则。两本书跨越了31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了英国人的性格特点和社交原则。现将两本书中写过的类似的英国人性格特点总结在此:“拘谨”(reserve):英国人在陌生人面前行事深思熟虑、小心谨慎、略带拘谨,说话偏保守; “礼貌”(politeness): 在英国,礼貌的反义词就是粗鲁(rude), 比如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为一件小事大惊小怪、买东西讨价还价、走路撞到对方不说excuse me、随意谈论别人的隐私比如工资、学习成绩等等,而上述这些都不在英国人礼貌的范围内; 幽默(humor) :英国人的幽默很少会让听众忍俊不禁,因为常借助讽刺、讥讽等方式表达幽默; “爱聊天气”(weather-talk):这是英国人试探对方是否要继续对话的一个试探性话题, 聊天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反驳对方对天气的描述,顺着对方说下去;“隐私”(privacy):英国人的隐私范畴包括年龄、收入、婚姻、家里的花园设计、房屋的装修风格(英国人对于复古风格的喜爱胜于对时尚的追捧);“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或者“聪明”的负面意义:英国人会把“聪明”解读为狡猾、奸诈、鬼鬼祟祟、不属于英国人的特点; “排队意识” (queuing): 在英国,插队是一件很粗鲁的事情,在公交车站、厕所、地铁、游客景点等都可看到排队等候的场景;“妥协”(compromise):英国人会尽量避免和交流者正面冲突,为此在不违背自己利益的原则下愿意妥协;“公平” (fair play):源于莎士比亚著作,随后在足球比赛强调公平比赛而得到加强,直至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阶级意识”(class-consciousness):英国的阶级意识无处不在,比如职业、饮食、衣着、平时的语言用词和口音都能体现不同的阶级;英国的茶文化(tea culture):英国人看待茶的态度和中国茶文化有很大不同。首先,英国茶既可以指下午3~4点配上英国传统司康饼的提神茶,在英格兰北部茶还可以指晚饭,除此之外,英国的传统早餐菜单里也有茶。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刚起床可以喝茶,疲惫了可以喝茶,饿了可以喝茶,并且喝茶时配以奶和糖。 英国文化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熔炉,就如 George Mikes 在《如何成为一个外星人》里写道“学习英国的这些规则,然后模仿英国人。这样做只有一个结局: 如果你模仿他们不成功,你会变得很可笑; 如果你模仿得很成功,那么你更可笑。”我们的学生要想在中英两种文化交流中避免尴尬,了解英国的上述文化还是很有帮助的。
五 借助BBC解读英国文化
一直以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方向,如果它和实际交流结合,跨文化交际会被细化成中英文化交际、中美文化交际、中澳文化交际等。本文通过解读BBC新闻引导我们学生体验英国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近几年,一谈起西方文化,美国文化就很容易成为西方国家文化的代名词。而喜欢英格兰文化的英语学习者会发现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一定就比中国文化和英格兰文化之间的差异小。而对于生活在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如何能获得第一手真实资料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和观看影视之外,另一个有效的工具就是英语新闻。
长久以来,BBC被广泛用在英语教学中 ,但是学习BBC的文化知识重于交际知识,使学生在阅读或者聆听新闻时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反倒被大量的陌生词汇搞得失去兴趣。
1 英国人在科技和隐私之间达成妥协
从2010年10月到2017年3月为止,BBC里提到“隐私”两字的新闻共有863篇,而其中属于“科技”栏目的新闻共有417篇,占总数的48.32%;属于“政治”栏目的有84篇,占9.7%; 属于“商业”栏目的有53篇,占6.1%,这是新闻里提及“隐私”概念的栏目前三名。在“科技栏目”的417篇新闻中,其中认为科技侵犯了人们隐私的新闻共有263篇,占据63.06%。
我们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63.06%的科技新闻里面提到了科技对人们隐私各种形式的侵犯,其中包括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还有学生喜欢玩的Minecraft 游戏等。这63.06%的新闻里面一直存在着一股对科技理性的质疑。 我们看到英国人经常把科技和隐私相关联,对飞速发展的科技,英国人内心是质疑或者不信任的,认为科技会或可能侵犯人们的隐私权。而隐私是英国人很重视的一个方面。但是科技发展亦带来了积极影响,因此科技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因此在理性的质疑态度背后,也不抑制科技的发展,这方面又体现了英国人骨子里的“妥协”精神。
现在我以BBC三则新闻为例:
2014年8月26号BBC“科技”栏目里面有一篇名叫“What are wi-fi connections revealing about you?”的新闻,文章里面提到现在公共场合越来越多的无线网络很容易让使用者遭到别人暗地里不怀好意的监督。
2015年10月28日BBC新闻“科技”栏目一篇“UK government rules out app backdoors” 的新闻,文章里面提到了两方面:一方面网络安全部长强调了加密技术对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政府应该仍然有权破译一些数据。而苹果公司CEO则认为苹果的使用者应该拥有绝对的隐私权。政府也无权监控数据。 全文围绕隐私展开讨论。
2016年2月25号BBC新闻“科技”栏目里一篇名叫“How easy is to hack a home network?” 的新闻,描述了很多家庭安装先进科技制造的防盗系统,结果正是这些先进科技是客户家受到攻击时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全篇以讽刺的语气调侃了给用户带来安全保证的科技其实并不安全,往往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文章中BBC发挥了自己幽默、讽刺的专长,暗示了科技对隐私的侵犯。
2 BBC新闻中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汇
由于歷史的原因,一些词汇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含义。在这里举Asian 和Oriental为例。
在 2017年3月21号BBC的一篇名叫“Man stabbed during car attack in Pollokshields”新闻里面写到 “The three suspects were described as being of Asian appearance.” 阅读此新闻的中国读者会认为Asian指的是整个亚洲。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Asian在英国文化里指的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或者南亚地区的国家。 而Asian在北美新闻里面指的是中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和东亚的其它国家。因此读者在读到上面这条新闻时,对于嫌疑犯的猜测都不一样。
另一个词是oriental。 在《牛津字典》的解释里面,oriental 特指中国和日本。因为历史上对中国和日本的歧视,使用oriental就会让人想起对这两国人一些陈旧且负面的看法。受“政治正确”的影响,英国BBC新闻播报中,禁止使用这个词,认为它充满了对中国和日本的不尊敬。而对于中国人来说,oriental 里面含有了神秘和古老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著名的培训学校“新东方学校”,其英文名字就是New Oriental School。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构成(张艳 杨跃,2006年)。Brooks 认为文化具有两个层面,形式文化(formal culture)和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二者的区别可从文化主题能够意识到或观察到文化的作用来判断。(Brooks, 1968) Robinson提出了“文化敏感性”的设想,关注外语学习者的“内化过程”和“心理变化”。他认为文化寄存在与文化成果与文化形式(cultural products and forms)当中,也存在与文化被使用的过程之中。(Robinson,1996)人们常常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与交际对象在各种社会场合进行协商。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利用语言和文化进行意义创造和协商,达成相互理解,从而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George Mikes. How to be An Alien[M]. Penguin Books.1973.
[2]Kate Fox. Watching the English---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r[M]. Hodder & Stoughton 2004.
[3]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01-19.
[5]蔡基刚.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马建国. 英文报刊导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
[8]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9]吴淑琼.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0]张艳, 杨跃.网络外语教学新模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 外语电化教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