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三种复制”的时代来临之前,曾经有两个著名的“复制”理论。第一种复制是本雅明提出的“机械复制”,技术进步与工业化生产使大规模的艺术品复制成为可能,“机械复制”是大众文化兴起而精英文化陨落的标志。第二种复制是安迪·沃霍尔在作品中不断重复的商业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图像,丝网印刷的复制符号反映了商业化与消费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巨大影响。
时至今日,大众依然面临着机械复制与符号复制的问题,但是当代的“复制文化”的内核与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巨变,席卷中国乃至全球的第三种复制的浪潮不仅覆盖文化艺术,同时也指向政经体制。
2018年11月10日,“史金淞个展——第三种复制”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这是白盒子艺术馆与艺术家史金淞的首次个展合作,最新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表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多元化思考,试图呈现出“知识产权”在当代语境中的复杂而真实的面貌。
当史金淞原创作品“松系列”在全国各地遭遇普遍的山寨盗版后,艺术家没有采取简单的维权方法,而是购买与租借了数十棵山寨松树,布置成一个“个展”。展览现场,工厂化的山寨松树与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并置。观众可以看到,早期的山寨复制是落后经济体参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捷径,同时也不禁思考:当山寨之路遭遇瓶颈后,又该如何走出困局?
今日中国的诸多困境,相当一部分源自于与其他经济体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这不仅是政治经济冲突,也是文化冲突。依据现代观念,重视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原创者利益理所应当。但在互联网语境中,分享精神又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在当代语境中复杂而真实的面貌,正是艺术家通过这次展览试图呈现的。
除了现场密布山寨品,展览方还邀请生产厂商莅临现场,共同讨论知识产权的问题。被山寨方与山寨方,并不呈现一种对立的关系,也没有提出批判的立场,而是揭示一种复杂的“共生的状态”。从這一点来说,艺术家不是一个评判者,而是一个观察者,同时是一个介入者,营造一个新的公共空间,让原创者与山寨者联合起来寻找合作的可能性,填补“万壑松风”中的沟壑。
于史金淞而言,公共艺术并不限于在公共空间里堆砌实体作品,他的公共艺术实践是打破原创者与山寨者之间的藩篱,在不同群体间建立全新的公共关系。受邀参加展览的厂商将会参加现场招标会,优胜者将与艺术家一起参与“林州艺术乡建”项目——艺术家尝试让此种新的公共关系产生新的创造力。
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带来的启示
2018年11月14日,“新艺见·大师讲座”邀请到两位国际知名的艺术策展人和评论家Nicolas Bourriaud与侯瀚如,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进行一场关于艺术与世界图景关系的深刻而精彩的对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战争的时代”,侯瀚如在20D7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策展文章中开篇这样写道。与冲突相比,我们更需要警觉的是西方主导下的现代化的模式和秩序。侯瀚如曾策划20D7年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而Bourriaud将操刀明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伊斯坦布尔,都是不同文化、宗教和政治力量的冲突与融合之地,是世界的中心,也成为与现代主义谈判的最佳地点。从这里出发,可以生发出对许多问题的探讨,传统与当代,西方与东方,模式与例外,对当下中国社会及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经历的变化也有镜鉴与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
2018年11月1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实验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山水美术馆协办的“第二届EAST-科技艺术季”之“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大会为期两天,邀请了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负责人进行主题演讲,介绍各自领域的最新动态。来自艺术领域和科技领域的精英从国际视野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围绕对科技与艺术的多元思考,进行了全方位交流和沟通。出席此次大会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央美副院长王晓琳,央美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自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新美术馆、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科技艺术部门,以及Roy Ascott、邵志飞等著名科技艺术学者。
世界级艺术机构首次来华“在地”策展
一场国际盛会: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位(组)艺术家、百余件作品;一次奇特的策展:突破美术馆白墙,跨学科、跨文化、跨地域;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径:穿越城市与乡村,视觉艺术与音乐,全城过节;一场前瞻性讨论:关于未来、技术、生态。11月2日,备受国内外艺术界瞩目的“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拉开序幕,以“延展智慧”为主题,呈现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位(组)艺术家与小组的百余件作品,涵盖国际艺术展览、艺术家驻地创作、音乐表演、水上艺术装置、公众教育等多个板块,并以成都市成华区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为主展场,在锦城湖、梵木创艺区、方所成都店等多个城市地标以及乐山市夹江县同步“发声”。该展由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毛继鸿艺术基金会(MJHAF)、成都传媒集团联合主办。
“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召开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隆重开幕。会议的宗旨是搭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建立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交流对话机制。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会议,邀请了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色彩研究专家,与内地高校、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一起,就色彩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向度的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次色彩学术年会为期两天,主题为“东方色彩:历史与现状”,也就是从东方民族特有的感知方式与哲学思维出发,探究东方色彩的历史形态与现实价值,让东方色彩所凝聚的古老智慧贡献于当代社会。本次学术年会选择了日本作为专家特邀国。中日专家围绕色彩词、色彩观念、色彩历史、色彩应用以及颜料制作等方面展开讨论,探寻深藏在东方色彩经验背后的理性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东方色彩观念、知识结构及应用体系的建设性工作,建立东方色彩研究的现代学术共同体。会议期间,专家们之间就各自感兴趣的色彩话语进行了交流。
关肇邺院士校园营建哲思
“意匠清华七十年”关肇邺院士校园营建哲思主题展近日在清华大学博物馆隆重举行。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时间跨度之长、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堪称居功至伟。关肇邺先后主持设计了清华大学主楼、图书馆(三、四期)、理学院(理科楼、生命科学馆、天文台改扩建、化学馆扩建k西阶、医学院等十余项重要的校园建筑,为新时期清华校园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至为关键的文脉基调。关肇邺院士在清华校园的建筑实践,充分体现出他尊重历史和环境、追求“和谐”及“得体”、反对“豪华”与“新奇”的建筑价值观。数十年来,出自他笔下的清华建筑,兼寄科学精神与人文魂魄,严谨沉稳而不失巧思灵动;融贯中西智慧与古今意匠,谦逊平和而愈增吾校庄严。关肇邺院士设计的清华建筑,非特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本次展览萃集了关肇邺院士数十年来参与清华校园营建工作的全部成果,还包括关肇邺院士的设计手稿和访谈视频等珍贵内容。
时至今日,大众依然面临着机械复制与符号复制的问题,但是当代的“复制文化”的内核与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巨变,席卷中国乃至全球的第三种复制的浪潮不仅覆盖文化艺术,同时也指向政经体制。
2018年11月10日,“史金淞个展——第三种复制”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这是白盒子艺术馆与艺术家史金淞的首次个展合作,最新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表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多元化思考,试图呈现出“知识产权”在当代语境中的复杂而真实的面貌。
当史金淞原创作品“松系列”在全国各地遭遇普遍的山寨盗版后,艺术家没有采取简单的维权方法,而是购买与租借了数十棵山寨松树,布置成一个“个展”。展览现场,工厂化的山寨松树与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并置。观众可以看到,早期的山寨复制是落后经济体参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捷径,同时也不禁思考:当山寨之路遭遇瓶颈后,又该如何走出困局?
今日中国的诸多困境,相当一部分源自于与其他经济体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这不仅是政治经济冲突,也是文化冲突。依据现代观念,重视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原创者利益理所应当。但在互联网语境中,分享精神又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在当代语境中复杂而真实的面貌,正是艺术家通过这次展览试图呈现的。
除了现场密布山寨品,展览方还邀请生产厂商莅临现场,共同讨论知识产权的问题。被山寨方与山寨方,并不呈现一种对立的关系,也没有提出批判的立场,而是揭示一种复杂的“共生的状态”。从這一点来说,艺术家不是一个评判者,而是一个观察者,同时是一个介入者,营造一个新的公共空间,让原创者与山寨者联合起来寻找合作的可能性,填补“万壑松风”中的沟壑。
于史金淞而言,公共艺术并不限于在公共空间里堆砌实体作品,他的公共艺术实践是打破原创者与山寨者之间的藩篱,在不同群体间建立全新的公共关系。受邀参加展览的厂商将会参加现场招标会,优胜者将与艺术家一起参与“林州艺术乡建”项目——艺术家尝试让此种新的公共关系产生新的创造力。
艺讯
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带来的启示
在坠落中的世界中心
2018年11月14日,“新艺见·大师讲座”邀请到两位国际知名的艺术策展人和评论家Nicolas Bourriaud与侯瀚如,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进行一场关于艺术与世界图景关系的深刻而精彩的对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战争的时代”,侯瀚如在20D7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策展文章中开篇这样写道。与冲突相比,我们更需要警觉的是西方主导下的现代化的模式和秩序。侯瀚如曾策划20D7年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而Bourriaud将操刀明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伊斯坦布尔,都是不同文化、宗教和政治力量的冲突与融合之地,是世界的中心,也成为与现代主义谈判的最佳地点。从这里出发,可以生发出对许多问题的探讨,传统与当代,西方与东方,模式与例外,对当下中国社会及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经历的变化也有镜鉴与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
艺术与人文科技的智性探索
2018年11月1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实验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山水美术馆协办的“第二届EAST-科技艺术季”之“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大会为期两天,邀请了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负责人进行主题演讲,介绍各自领域的最新动态。来自艺术领域和科技领域的精英从国际视野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围绕对科技与艺术的多元思考,进行了全方位交流和沟通。出席此次大会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央美副院长王晓琳,央美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自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新美术馆、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科技艺术部门,以及Roy Ascott、邵志飞等著名科技艺术学者。
世界级艺术机构首次来华“在地”策展
从巴黎到成都
一场国际盛会: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位(组)艺术家、百余件作品;一次奇特的策展:突破美术馆白墙,跨学科、跨文化、跨地域;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径:穿越城市与乡村,视觉艺术与音乐,全城过节;一场前瞻性讨论:关于未来、技术、生态。11月2日,备受国内外艺术界瞩目的“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拉开序幕,以“延展智慧”为主题,呈现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位(组)艺术家与小组的百余件作品,涵盖国际艺术展览、艺术家驻地创作、音乐表演、水上艺术装置、公众教育等多个板块,并以成都市成华区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为主展场,在锦城湖、梵木创艺区、方所成都店等多个城市地标以及乐山市夹江县同步“发声”。该展由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毛继鸿艺术基金会(MJHAF)、成都传媒集团联合主办。
“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召开
东方色彩:历史与现状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18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隆重开幕。会议的宗旨是搭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建立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交流对话机制。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会议,邀请了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色彩研究专家,与内地高校、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一起,就色彩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向度的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次色彩学术年会为期两天,主题为“东方色彩:历史与现状”,也就是从东方民族特有的感知方式与哲学思维出发,探究东方色彩的历史形态与现实价值,让东方色彩所凝聚的古老智慧贡献于当代社会。本次学术年会选择了日本作为专家特邀国。中日专家围绕色彩词、色彩观念、色彩历史、色彩应用以及颜料制作等方面展开讨论,探寻深藏在东方色彩经验背后的理性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东方色彩观念、知识结构及应用体系的建设性工作,建立东方色彩研究的现代学术共同体。会议期间,专家们之间就各自感兴趣的色彩话语进行了交流。
关肇邺院士校园营建哲思
“意匠清华七十年”
“意匠清华七十年”关肇邺院士校园营建哲思主题展近日在清华大学博物馆隆重举行。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时间跨度之长、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堪称居功至伟。关肇邺先后主持设计了清华大学主楼、图书馆(三、四期)、理学院(理科楼、生命科学馆、天文台改扩建、化学馆扩建k西阶、医学院等十余项重要的校园建筑,为新时期清华校园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至为关键的文脉基调。关肇邺院士在清华校园的建筑实践,充分体现出他尊重历史和环境、追求“和谐”及“得体”、反对“豪华”与“新奇”的建筑价值观。数十年来,出自他笔下的清华建筑,兼寄科学精神与人文魂魄,严谨沉稳而不失巧思灵动;融贯中西智慧与古今意匠,谦逊平和而愈增吾校庄严。关肇邺院士设计的清华建筑,非特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本次展览萃集了关肇邺院士数十年来参与清华校园营建工作的全部成果,还包括关肇邺院士的设计手稿和访谈视频等珍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