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役ZDF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揭秘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er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1945年)德国研制成功的“小红帽”反坦克导弹登上战争舞台后,反坦克导弹就以射程远、精度高和威力大而备受世人的青睐,迅速成为反坦克作战的主力军,风头一举盖过反坦克火炮而跃居坦克杀手榜之首。中国反坦克导弹的发展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先后研制和装备部队多种型号的反坦克导弹,并且将多种反坦克导弹装在机动平台上,使导弹的反坦克杀伤力与车辆平台的高机动性和高防护性强强联合,组成更新意义上的反坦克武器系统。其中,ZDF89式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研制代号为WXLZ602)是中国众多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中的佼佼者,也是目前中国现役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
  
  一、坦克杀手也需要披上厚厚的“装甲”
  
  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初装备“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结束了牵引式反坦克炮和火箭筒与敌坦克单打独斗的历史。但是,“红箭”73反坦克导弹属目视瞄准、目视跟踪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精度低,威力小。为改变中国反坦克导弹的落后状况,中国于1970年开始研制目视瞄准、半自动跟踪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该型导弹无论在威力和精度上,都已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但仍属于步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其致命的弱点是机动能力差,射手暴露,生存能力低。为解决导弹的机动性问题,中国有关部门于1980年10月决定研制以越野汽车和装甲车底盘为基础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某科研单位很快于1983年推出采用越野汽车底盘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并于1987年装备部队,后来又发展了北京吉普底盘的轮式导弹发射车。这两款发射车虽然较好地解决了导弹机动的问题,但车上的发射装置较为简单,特别是没有装甲防护。
  与此同时,1980年10月,北方某研究所也接受了反坦克导弹上车的研制任务。经过深入的研究,科研人员认为,履带式装甲车辆防护性能好,越野机动能力强,是反坦克导弹的理想武器平台,因此,大胆提出了采用63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底盘和液压升降发射装置的总体方案。这一方案得到认可后,该所很快于1982年12月研制出1辆单管升降式发射车论证样车。样车经长距离行驶试验和导弹的多次发射试验,证明“红箭”8导弹搬上装甲车辆是可行的。为进一步提高发射车的技术性能,1984年3月,该所决定将原来的单管升降式武器站改为四联装炮塔式武器站,并于1985年11月研制出1辆样车。样车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试验,证明方案是可行的。至此,“红箭”8导弹搬上装甲车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6年5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召开会议,确定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为国庆四十周年国庆受阅装备,同时,会议也认可了炮塔式武器站的方案,并决定改用性能更为先进的第二代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即89式装甲输送车)底盘。此后,总参装甲兵部考虑到便于部队使用和维修,于同年7月提出武器站由炮塔式改为升降式。经过军方与兵器工业部门的反复协商,最后敲定了四联装整体液压升降式武器站的发射车总体方案。随后,科研人员全面展开发射车的结构设计,并于1987年10月试制出1辆初样车。样车经过带弹行驶试验和实弹发射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12月,初样车运到东北寒区,重点进行液压升降、带弹行驶及导弹发射的环境适应性等多项试验。根据初样车试验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改进了设计,于1988年4月试制出2辆正样车,并正式提交给军方进行设计定型试验。2辆正样车经过温区、热区和寒区的全面试验,以及中国某兵器试验中心的行驶试验、导弹飞行试验、环境适应性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等,证明发射车的主要性能指标满足战术技术指标和部队使用要求。1990年3月,该型发射车通过设计定型审查,同年7月批准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ZDF89式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随后该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作为第一种国产履带式高性能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正式装备部队,使中国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若把“她”来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ZDF89式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其实就是ZSD89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WZ534)底盘,“嫁接”“红箭”8反坦克导弹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从外观上看,发射车的车首锋利,车体线条流畅,再配上高耸的可旋转四联装导弹武器站,整车显得干净利落。该车也由4名乘员组成,即驾驶员、车长、射手和装填手。车内前左部为驾驶室,其后是车长室,前右部为动力室;战斗室在车体中后部偏左,主要布置有升降式武器站和射手的座位;装填室位于车体后部,存放有8枚待发弹,并有射手和装填手的座位。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它的外貌特征明显,很容易识别,但内部布置却与坦克和一般装甲输送车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它的导弹武器系统最有特点。
  一是武器平台机动力强,防护力好,对新技术具有高容纳性。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武器平台——89式装甲输送车是性能优良的装甲平台,越野机动能力强,可对武器系统和乘员提供包括核生化防护在内的综合防护,能够有效地伴随坦克遂行作战任务,其性能要大大优于以轮式汽车、吉普车底盘改装而成的武器平台。不仅如此,履带式平台(包括轮式装甲平台)的最大优点是改进余地大,对新技术具有高容纳性。首先,车内空间大,加装各种新部件十分便利。这也是各国数字化部队建设优先选择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道理。其次,装甲平台承载量大,抗过载能力强,对武器系统可以进行升级,车内可以加装各种信息设备或光电对抗部件等,增加个一两吨的东西对它来说是小菜一碟,对车辆的机动和稳定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这些重量要压在汽车底盘上,那可不得了。所以,目前国外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几乎都在装甲平台上“安家”;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展示的我国最新型反坦克导弹,也在轮式装甲车底盘上“落户”。
  二是“红箭”8反坦克导弹射程远、威力大。平台再好,也是绿叶,导弹优良才是正道。发射车的核心是反坦克导弹,导弹是发射车的生命,而该发射车的导弹系统已经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首先是技术先进。该导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是筒装发射、目视跟踪、红外半自动导引、有线传输指令的武器系统。其次是射程远、破甲威力大。导弹可有效击穿国外第二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其射程和威力不亚于名闻遐迩的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由于第二代以前主战坦克火炮的有效射程一般为2千米左右,“红箭”8反坦克导弹可对其实施非接触式打击,因此,它是名副其实的“坦克杀手”。我国新一代轮式装甲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导弹射程更远,威力更 大,足以让敌方第三代主战坦克望而生畏。第三是携带弹量大、可多枚连射。全车共带导弹12枚,一次装填可连续发射4次,按2枚导弹毁伤敌一个装甲目标计算,它一次出动至少可有效抗击敌6个以上装甲目标,是打击敌集群坦克的“撒手锏”,而吉普车平台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一次只能发射一枚,连续打击能力就弱得多了。
  三是射手的位置与众不同,行军时在装填室,战斗时才进入战斗室。前面提到,该车的战斗室和装填室都有射手的位置,是不是有两个射手呢?其实,导弹射手只有一个,只不过他既可以坐在战斗室操纵导弹,也可坐在装填室观察敌情。行军时导弹射手和装填手坐在装填室内,射手在右,装填手在左。行军中,射手通过安装在装填室右后甲板上的一具升降式潜望镜进行观察,搜索4千米以内的目标。战斗时,射手通过车内右侧的通道进入战斗室的武器站内,并用武器站上的观瞄设备进行观察、瞄准和发射导弹。射手之所以要变换位置,笔者分析主要是战斗室空间较狭小,乘坐不太舒适,因此,在行军和非战斗状态下,射手坐在装填室可以保存体力。笔者曾在92式轮式装甲车的小炮塔内体验过坐在那狭小空间内的难受滋味,而坐在宽大的载员舱里就舒服多了。
  四是武器站的自动化程度高,瞄准跟踪很简单。武器站由液压升降装置、电动回转装置、发射装置、红外测角仪、控制箱等组成。战斗时,射手用液压升降装置将发射装置升起,并通过电动回转装置驱动武器站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射手迅速通过武器站旋塔座圈的方位标尺(用密位显示)将其方向锁住,然后用手动操纵瞄准装置和导弹对目标进行精确瞄准,当瞄准镜中的十字线锁住目标后,射手按下发射按钮,此时,导弹从发射筒中呼啸而出,尾部拖着制导导线并喷射着耀眼的火焰向目标直扑而去。导弹飞行的十几秒钟时间内,射手只需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始终对准目标,此时,红外测角仪通过导弹尾焰实时测出导弹与瞄准线的偏差,导弹控制装置及时发出修正指令,并通过导弹尾部拖带的制导导线传给导弹,导弹接到指令后立即通过弹上微机控制尾翼的姿态修正弹道,直到命中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该型导弹必须在车辆静止的状态下进行发射,否则无法制导。发射时,发动机可继续发动,以便打完导弹立即转移阵地;也可在措杀敌坦克时,将发动机熄火,以隐蔽待机,此时发射装置由电瓶供电。发射完毕转移阵地时,发射架可以继续带弹,武器站也可在行进间升降,以便在转移到新的发射阵地后继续打击敌人。
  笔者认为,与“红箭”73反坦克导弹相比,这套发射装置还是相当先进的,制导方式有了质的变化。笔者在参观某次演习时,观摩了“红箭”8和“红箭”73两种反坦克导弹的实弹发射。观后既为“红箭”8导弹的精确和操纵便捷而感叹同时也深感操纵“红箭”73导弹需要过硬功夫,不经过严格的训练,还真打不了它。“红箭”73导弹属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其制导方式是目视瞄准和人工跟踪,射击时,射手不仅要始终将瞄准线扣住目标,而且还耍操纵控制手柄将导弹控制在瞄准线上,一只眼睛要同时盯住目标和导弹,稍有偏差,导弹就打飞了。“红箭”8导弹就简单多了,只要盯住目标就行,所以,“红箭”8导弹的命中精度要比“红箭”73导弹高得多。另外,笔者通过观摩,也感觉导弹的整个射击过程与地动山摇般的反坦克炮完全不同——坦克炮捕捉到目标和瞄准后,发射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观察射击效果,而发射导弹真有点像绣花女穿针,必须胆大心细才行。当然,发射过程的感觉也是很爽的。
  五是为确保发射的可靠和乘员安全,发射系统设了多个“安全阀”。大家可能要问,导弹发射时有很大的尾焰,若不关闭门窗会不会伤及乘员。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科研人员早就想到了。他们在发射装置上设置了很多保险装置,防止乘员在未关闭门窗的情况下发射。其原理有点像坦克炮的闭锁器和驾驶窗关闭器。二炮手装弹时闭锁器断开,炮长不能进行击发,装完弹后由二炮手接通闭锁器,炮长才能操纵火炮进行射击;驾驶窗若不关闭,炮长也不能进行击发。同样,发射车为确保射击安全也设了四道“安全阀”:首先是禁止在行驶中发射导弹的安全装置,确保导弹在行驶中的安全;其次是四联装导弹的逐枚发射控制装置,确保导弹发射的惟一性,防止两枚以上导弹一齐出膛;第三是装弹保险装置,确保装填手的安全;第四是门窗关闭保险开关,确保发射时门窗全部关闭。只有四道“安全阀”全部打开时,射手才能发射。另外,发射车还采用了半自动化的装弹方式,装弹机可将“红箭”8导弹从车内装到车外的导弹发射架上,或将其退回到车内,因此,战斗射速明显高于轮式反坦克导弹车。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89式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是一款装甲平台与反坦克导弹有机结合的、性能优良的一体化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
  
  三、对于花季雨季的你,有多少期待,有多少眷恋
  
  尽管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采用了较多的新技术,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相比,仍有需要完善之处。首先,由于该型导弹研制较早,采用的是普通破甲战斗部,因此,对付新型装甲的能力不足。其次,毁伤威力偏低。其主要原因是导弹采用水平姿态飞行,命中部位是坦克防护力最强的正面/侧面主装甲。当然,这也是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克服这一弱点,瑞典等国研制了“比尔”等掠飞攻顶导弹,美国也将其“陶”式导弹改进为攻顶的“陶”2B,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毁伤效能。第三,没有配备微光、热像仪等夜视和夜瞄装置,夜战能力严重不足。窥一斑而知全貌。借此机会,笔者对于处在“花样年华”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发展谈点一孔之见。
  一是要大力发展射程更远的导弹。未来作战是精确作战,反坦克导弹作为精确制导武器的佼佼者,是陆军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陆军迫切需要打得更远、更准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导弹,以适应陆军作战方式向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方向发展的需要。为此,可以考虑借鉴国外已研制出的臂式升降武器站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国的臂式武器站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臂式武器站的最大优点是导弹的控制范围明显扩大,隐蔽性也更好,同时,对平台的要求也相对降低,轮式平台也不失为一种经济的选择。
  二是要大力发展新的制导方式和大威力的反坦克导弹。要积极发展激光、红外、微波制导的导弹,彻底摆脱导线的束缚,提高导弹飞行速度;同时,为有效对付复合装甲和主动反应式装甲,应广泛采用串联战斗部,并大力发展掠飞型攻顶导弹;要大力发展反坦克/反直升机多用途导弹,实现一车多能,一弹多用。从长远看,陆军需要的是打了不管、轮履结合、数字化的智能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令人鼓舞和振奋的是,我国的反坦克导弹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给广大军事发烧友许多意外的惊喜。
其他文献
人类依托陆地——第一空间,迈向海洋、空中、宇宙——第二、三、四空间。300米以下的空间为超低空,又被称为第五空间。  直升机登上战争舞台后,成为活跃在第五空间的一把利剑。在一树之高的超低空,就像一位披坚执锐的侠客,独往独来,披荆历险,与坦克共舞,称霸蓝天。  武装直升机作为现代战争的高技术兵器,已成为“一种令人生畏,必不可少的武器”。它使陆军能在三维空间作战,无论是空地一体作战,还是机动作战,都可
期刊
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更加轻便、更加机动、更加灵活”的陆军建设思想已成为主流。未来陆军应对的城市作战、反恐、防暴、维和等快速机动作战和低强度作战将越来越多,而反应和部署速度更快的轮式装甲战车必将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股“塑造新型陆军”的强大牵引力量,从根本上决定着轮式装甲战车的发展趋势。    陆战中坚力量    美军在《2010联合设想》中指出,未来的陆军将建设成为“一支反应更迅速、部署更
期刊
远东服役    1905年,尼米兹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那时海军学院还是新军官的唯一来源。美西战争之后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海军发展速度之快以至于新舰的建造速度快于舰员的培养速度。当时为了提供所需要的低级军官,1905级学生以“合格学员”身份提前六个月毕业。尼米兹在114人中排第7名——绝对是班里的“明星人物”。当时他接受的命令和其他同学并无两样,他被派到新服役的战列舰“俄亥俄”号(O
期刊
1998年7月1日,台军空中骑兵旅(简称空骑旅)在桃园龙潭成立。这支部队结合了战搜直升机营、攻击直升机营、空中运输机营、特战步兵营、支援营、飞机保修厂等单位,以各型直升机为主要装备,是一支编配有油料补给、飞机保修、通信航管等战斗支援和勤务支援分队的诸兵种联合战斗部队,能够依靠自身力量独立遂行火力打击、机动增援、特战破坏等多种作战任务,具有较强的综合作战能力,是台军“参谋本部”直接掌控的战略预备队。
期刊
1941年5月,希特勒任命海军上将吕特宴斯为“铁血”战舰——“俾斯麦”号的舰长,率该舰远赴大西洋机动作战,以期切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随着“俾斯麦”号的秘密出航,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围歼战也随即拉开序幕。    把丘吉尔脖子上的绳索再勒紧一扣    1941年5月18日晚,德国格丁尼亚(今波兰境内)港口戒备森严,借助航标灯暗淡的灯光,人们看到,两艘庞大的黑色舰影正悄然驶离港口。走在前面的是这场战役的主
期刊
编者按:本文作者方启兴先生于1972年到抗美援越炮火连天的战场,亲身经历了那场残酷的战争,经受了战斗的洗礼。他以日记形式记下那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作为忘却的纪念。本刊刊登其中的一部分,供读者欣赏。    1972年12月15日    大风。上午。有关领导告诉我们,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王幼平大使经常有指示,我们过去时,越方外交官可能来迎接,为此,我们要严格遵守纪律,在外交上的要求是:(1)积极、(2)谨
期刊
张宏飞 编译    编者按:本文译自美国《空中和太空力量评论》,作者小劳伦斯·马丁是美国空军上校。作者认为,美国应采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略,即运用综合国力的所有组成要素,确保其作战力量能持续进入台海地区的基地。本刊刊发此文,并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台湾问题目前仍然是西太平洋地区的热点问题。过去几年中,台湾岛内支持“台独”的势力有了较大发展,台湾目前的“执政党”公开支持
期刊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航航宇)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珠海)航展上,隆重推出了其近年来在航空防护救生/空降空投及商用飞机座椅研发制造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备受国内外关注。其中为我军特种部队研制的空投型冲锋舟还是首次公开披露。  这种空投型冲锋舟是我国第一种可用于空投的自充气式冲锋舟,主要用作特种部队的小型水上高速运输、转移工具,供其在海上执行特殊任务。正是由于它的特
期刊
二战期间,美国超级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被日本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导致舰毁人亡,落水的上千名水手中,只有300余人获救,舰长麦克维被军事法庭认定有罪,60多年过去了,终于真相大白。  1945年7月30日中午12时14分,美国超级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菲律宾海被日本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12分钟后沉没。舰上共有1196人,其中300人和舰一起沉入海底,其他人侥幸跳入海中。在这一地区鲨鱼最
期刊
两军对战,双方都期望通过智谋和勇敢取得胜利,无论胜败如何都要图个明明白白。然而,海战的残酷性正像世间所有的规律一样,往往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面,胜败有时常常出人预料,就像中国人所说的“佛光”、外国人所说的“幽灵”,神奇迷离,变幻莫测,令人捉摸不定。这些曾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事件,数年或数十年后有的被人们弄清了缘由,有的至今则仍是不解之谜。    山本五十六葬身之谜    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