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班主任的“忽视”中自觉成长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w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过度的关注对儿童来说,是不尊重,是钳制。教师对儿童的关注是爱,但有时“忽视”其实也是爱。教师的“忽视”不是漠视、无视、鄙视,更不是忽悠学生。“忽”字上“勿”下“心”,提醒我们切勿只用眼关注儿童而不用心,告诫我们关注儿童不要太匆匆,少一点匆忙才能多一份用心。爱,讲究用心温润,以情渗透。这一切,都为了激活儿童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关键词】内驱力;关注;自觉成长;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8-0012-02
  【作者简介】何捷,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州,350000)教研员,高级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所以,很多教师不愿做班主任。然而,现实中我也发现很多优秀的班主任,他们用自己的实践智慧,从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幸福和快乐。观察他们的行为方法,探访他们的工作心态,我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知道如何“放手”,深谙“忽视”的力量。他们在观念上,认定儿童的言行发自内心,只有内心改变才会带来行为转变;在策略上,他们想方设法激发儿童主动性,让自治与他治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统一。对儿童发展内驱力的激活,应该成为班主任实现轻松,有效,民主管理的着力点。
  制度森严的管理,纲举目张的条例,在带来短暂的、表面的和谐时,也给儿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班主任受“班级授课制”的约束,以统一条例对班级进行管理、规划,势必造成对个体特征的忽视,对个性发展的遮蔽。有人强调以“耐心、细心、热心”外加“诚意、暖意”这样的“三心二意”,要求班主任给予儿童最为贴切及时的呵护,但无可避免地是,过度的关注、过于敏锐的察觉,有时候会让儿童感觉压抑。长期在这样的内心体验下,儿童就只能朝着“教师认为好”的方向发展。
  过度的关注对儿童来说,是不尊重,是钳制。当然,班级管理中不能少了关注,不能少了爱。但是,对学生要爱,更要会爱。有一种爱叫关注,还有一种爱叫“忽视”。我们能看到的,能听到的教育成功案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格式:某某给予了儿童无微不至的關心;某某注重了多么细微的环节;某某在一个不起眼的事件中有了重要的发现……细节决定成败,这已不仅仅是口号,几乎成了一种评价标准。无意否认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注,这也许是班主任应有的情怀。但我知道儿童成长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元素,老是吃甜食也会腻味。特别是针对班级里的男生,多一份历练,多一份发奋,多一份苛刻,可能就能让他们多一份果敢、刚强,拥有骨子里透射出来的成熟美。艺术品,有豪放和细腻的差异,人更应该多姿多彩。世界因为斑驳的差异而美丽。但作为班主任,也许我们可以给予儿童一些特别的关注,我称之为——“忽视”。“忽视”,不是漠视、无视、鄙视,更不是忽悠儿童。“忽”字上“勿”下“心”,提醒我们切勿只用眼关注儿童而不用心,告诫我们关注儿童不要太匆匆,少一点匆忙才能多一份用心,爱,讲究用心温润,以情渗透。这一切,都为了激活儿童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一、让儿童在“忽视”中成长
  1.意外发生时的“忽视”,能培养儿童的行为判断力。
  一个儿童喝牛奶时用力过猛,牛奶挤得四散喷洒。有智慧的班主任看见了,可以有意“忽视”,不即刻发出指令,让其自己发现,自己做出处理决定。如果他能自己意识到行为不妥,从而自觉拿起拖把清理,我想班主任的“忽视”就成功。“忽视”提醒教师延时反应,留给儿童自我判断的时空。
  2.犯错误时的“忽视”,能培养儿童的自省力。
  犯错后的唠叨教育是最让儿童心烦也是无效的。当儿童随手乱丢垃圾时,班主任应该“忽视”,班主任的目光可以只停留在纸巾上。这样的“忽视”,是一种无言的教育,督促儿童对错误言行进行反思。
  3.情绪爆发时的“忽视”,能培养儿童的自我调适力。
  儿童进入高年级,情感变得丰富了,压抑得久了就会倾泻而出,情绪爆发的时候逐渐增多。一女生在班级中痛哭,班主任了解原因后采用“忽视”的策略,不安慰、不制止、不询问,给她一些发泄的时间,情绪高峰终于顺利过去。“忽视”就是不干涉,卸去外力作用,内力方能被激活,内因更容易产生作用。
  4.受伤时的“忽视”,能培养儿童的自助与互助能力。
  儿童在校轻微受伤,班主任主张“能自己去的就自己去”“有同学陪伴的就让同学陪着去”。如果是“流鼻血”等这一类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的“家常事”,班主任甚至可以“忽视”事件本身,取而代之的是用逗趣、幽默的言语让儿童和同伴一起“忽视”当下。“忽视”可以疗伤,养其浩然之气,鼓励儿童自助与互助。
  二、班主任“忽视”背后的保障策略
  班主任适当放权,儿童自我管理的内驱力就会增长。将“忽视”的观点运用在班规制定上,给儿童留有“缓冲地带”,让儿童自己调整,自我约束,在自觉的转变中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
  1.“班规”之一:禁令缓冲期。
  不可否认,学校管理的现状和理想的状态之间还有差距。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儿童在校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我们会给儿童下“禁令”,禁止携带某些玩具或者参与某类活动。尽管我们知道这些禁令本身极具强制性,不近情理,很多时候发出禁令也是迫于无奈的。但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大局出发,我们没有给儿童申诉的机会,只是一味要求令行禁止。而且我们也发现,越是教师禁止的,就越是儿童热衷的。因此,每一次禁止的背后,儿童要么是抱怨,要么就是转入地下,和教师玩起“猫抓老鼠”的游戏。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作为班主任,我当然理解、服从并且主动代为传达、执行学校的规定。但是班主任可以设置禁令缓冲期。也就是自学校禁令宣布之日起,班级中有在学校禁止之列的行为,班主任可以不要求立刻执行,而是结合本班情况和儿童商量,允许他们提出“缓冲申诉”,依商定结果,给他们一定的“缓冲期”,让他们从逐渐适应过渡到彻底和一些“习惯性活动”“心爱之物”告别。例如,有一段时间,笔者班上的男生们迷上了“游戏王卡”。自控能力差的儿童甚至上课都会悄悄拿出来欣赏、玩耍,严重影响了学习,班主任必须禁止。班级禁令下达后,儿童提出申诉:“游戏王卡”本身不“坏”,而且大家基本是在课间玩耍,全体禁止有些不合情理,但是它也确实太具吸引力,容易分散注意力。儿童提议再给他们三天时间“缓冲”,三天后,保证不再带到学校。儿童的申辩合情合理,根据本班“班规”,笔者在班级范围内同意他们拥有三天“缓冲期”。三天后,他们很自觉地履行诺言,我也不再和同事们一样,经常为此事操心。其实,“缓冲期”对于儿童是心理安慰,它让人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感觉,有一种享受民主的愉悦。在申请中,他们据理力争,这也锻炼了表达能力,是儿童参与民主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缓冲期内,他们会格外珍惜,缓冲期过后,他们会主动履行承诺,实现了自我约束、调控。   2.“班规”之二:日常功劳簿。
  跟成人相比,儿童更需要肯定和表扬。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的表彰和奖励总显得轻描淡写,不是教师不痛不痒地说上几句“套话”,就是一年才有一次的“三好生”评选,而获奖者凤毛麟角。我们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表彰激励机制,儿童向善的本性没有被充分激活。在笔者的班上有一条特殊的“班规”,即设“日常功劳簿”,由儿童轮流负责管理和登记。功劳簿上登记的“功劳”很杂、很小:学生作业书写进步,发表作文一篇,为集体做好事一件,拾到东西交公,获得荣誉一项,被老师点名表扬一次,考试明显进步……管理员每天都认真记载。儿童自己觉得今天有哪项需要记载的好事,也会主动找到管理员要求登记。班主任每天翻阅,及时表彰。而且,班主任明确表示,当学生犯错时,这些优秀记录能抵消一些惩罚,这让学生体会到功过相抵的好处,感觉到平时积极向善的重要性。学生戏称其为“赦免”,说平时积累了这些“小赦免”,让自己心里有底。如果学生都没有犯错,那么同時,优秀的表现将累计转化成评选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时的分值,聚集为一种更大的奖励。杜威说:“孩子世界的特征不与成人世界相符合,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感。”“日常功劳簿”是一种及时激励的机制,它将儿童的点滴进步记录在案,将他们的闪光点定格、放大,时时鼓舞着儿童,发掘他们的真、善、美。
  3.“班规”之三:师生心愿墙。
  人是需要沟通交流的,而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都是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不容置疑、辩解,更不许违抗,儿童要做的只有“服从”。长此以往,必定积小疾成大患。在笔者班上的黑板旁,专门设有一块小小的墙面,那就是深受欢迎的“师生心愿墙”。班上有个不成文的“班规”:凡是儿童有什么要对教师说的话,都可以写成小纸条贴在墙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阅读、反馈。纸条的内容很丰富:有要求调整座位的,有对早读内容和形式的建议,有反映板书反光问题,有作业疑难求助……五花八门,畅所欲言。可别小看这不足四分之一平方米的小墙面,它意义重大。它让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儿童的需求,帮助教师及时反思,修正言行,调整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它是儿童参与班级民主生活的渠道,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师生双方沟通的桥梁。它的设立解决过许多问题,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协调了各科的作业量。有时候,任课教师都布置了自己认为适中的作业量,可是叠加在一起的作业量就非常大了。后来有儿童建议将每科教师布置的作业贴在心愿墙上,每天上下午下课前均由班主任协调。这样一来,当天的作业就不会“聚沙成塔”了。
  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太过注重儿童是否服从规矩,是否听话。其实我们不需回避儿童提的意见,虽然这些意见有的看似自私,有的幼稚可笑,有的触犯了班主任的权威。但终究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儿童勇于表达观点,提出意见,那才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忽视”,伴随的是心的前往,是着眼全局的远见;“忽视”需要教师有把控能力,有对事态发展的预见性,对儿童人格更多一份了解与尊重。“忽视”,也许正是班级实现民主共进,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是“内驱力”生发的动力源。“忽视”,在无懈可击的班级管理制度中,应当被大家所认识。它原本就是教育智慧的一种,是管理艺术的真实体现。
其他文献
基于软基固结沉降机理,提出了分级等速加载条件下软基平均固结度、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式,给出了软基卸载控制的建议,得出了将工后沉降和平均固结度的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确定卸
分析了预应力锚索支护机理,结合具体工程,并根据淮南矿区深井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条件,研究锚索加固技术在深井高应力煤巷中的应用,介绍了锚索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指出该技术是解决
【摘 要】借助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学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找到更加多元的切入点,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正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依托课程基地的建设在育人新模式的构建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系统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2-01  【作
【摘要】“责任伦理”是一种道德伦理,强调公民对自己行为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道德理念,旨在培养公民的行为自觉和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中政治教学中“责任伦理”教育有以下几种路径:一是在文本研读中涵咏;二是在案例探讨中感悟;三是在活动参与中建构。  【关键词】责任伦理;政治教学;公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摘 要】1927年至1937年,黄质夫先生在南京栖霞山下,本着“乡村教育是救国的惟一政策”的宗旨,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育实践,经过艰苦创业,从校舍建设、延揽良师、开拓创新等方面入手,把栖霞乡村师范从一所破败不堪的学校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学校,走出了一条有声有色的乡村教育之路。  【关键词】黄质夫;乡村教育;栖霞新村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
<正>&#39;学生暑假生活与期初生活重建&#39;研究暨&#39;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39;第二次全国现场研讨会2016年9月5日~6日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举行。来自
期刊
针对水文站水文测验方法创新的紧迫性,结合汉口水文站目前单沙测次情况,提出了7种优化方案,通过各方案的日均含沙量与原值误差比较,得出了最优化方案,从而减少水文站测验工作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夯扩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详细探讨了夯扩挤密桩的施工工艺,并对其质量控制技术进行了阐述,指出挤密桩具有原位处理、深层挤密和就地取材等特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65-02  我國职业资格制度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与学历文凭制度并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经过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调整之后重新发展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