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载如初服务心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扬邦先生
  是一名扎根荃湾地区的服务者。他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工作,现在更以满腔的热情服务这里。关怀长者、爱护幼童、和睦邻里、为民谋福……一件件关繫民生的大小事,填满了他生活的每一天,而在日积月累中,一份情感得以沉淀,得以昇华,成为他工作的精神之根本:初心不改,以民为本。
  专注荃湾民生事务
  在香港十八区之中,荃湾的地位是与众不同的:它是香港首个新市鎮,最先被划归为市区管辖,因此早早便配备了相应的交通线路与公共设施,至今已成为两三代人安居的乐土;它有香港第一输送量的集装箱码头,且一直延伸到东部的葵涌,规格之大,引来不少商机,带动了当地的物流、仓储等行业,更促使不少厂房得以兴建;它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地铁站旁的三栋屋博物馆和马湾岛上的“九龙关”,可让遊人一睹昔日农村时期的景象,圆玄学院,西方寺及竹林襌院等同样闻名香港,遊人络绎不绝……
  荃湾的民生工作,也随地区的特徵而在敬老、交通、社区改造等方面有所侧重:因为较早发展成为市区,在荃湾定居逾半个世纪的居民,现今已经两鬓斑白,需要相应的长者服务。因为是海运枢纽,当地留下许多与工业、运输配套的“痕跡”,当香港工业日渐式微,便要发掘相关设施的其他价值,使之活化。荃湾需要良好的交通系统,才能满足区内居民及遊客出行的需求。这全是古扬邦先生要费心费力、关注跟进,並妥善处理的工作。
  “荃湾是我出生及长大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这里活动。年轻时,我参加香港青年协会的福来民歌组,並以此作为契机,逐渐加入到地区工作中。”23岁那年,古扬邦先生在民政事务处的推荐下,参加了荃湾区议会文娱委员会,並开始投入荃湾地区工作。“从1988年因为喜欢音乐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文娱委员会成员,到後来参与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政府的政策,熟悉各个团体的运作和申请拨款资源,並且知道怎麽去推动一件事才能使之得以实现。里面有很多学问,让我学到很多事情。”
  特别是在与不同的团体合作期间,古扬邦先生认识了许多朋友,也获得许多前辈们耳提面命,结下了良好的人际关係。古扬邦先生成为了民选区议员,且能夠遊刃有餘地参与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是多年来积累的成果。
  “一直以来,我都是抱着学习和服务的态度去工作,並不会在意回报多少。发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资源互补,就是我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古扬邦先生表示,香港十八区皆有不同的情况,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各处的服务者必先熟悉当地特点,深谙市民诉求,才能做好服务。
  传递老区互助互爱精神
  古扬邦先生对比了过去与现在,回忆以前家家户户关係密切,大家互有照应,和睦相处,要是有人遇到了什麽问题,街坊们会主动劝慰他、帮助他,人与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如今,高楼大厦隔断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大家回家後关上大门,各有各的生活,少了交流,也少了温情。
  为了把昔日的情怀带回来,古扬邦先生开展了许多工作,力求打破人们之间的隔阂,通过工作为街坊送上关怀:“我们在母亲节会在社区里送花,也会定期探访独居长者,希望让他们开心起来。”来自社会的关怀,对於长者尤为重要。在荃湾区,有的家庭下一代已经长大成人,搬到其他区甚至是国外居住,两代人不能常常见面,长者们慢慢感觉缺乏关爱。所以古扬邦先生和同事们常常举办活动,给长者带来欢乐,给他们送上关怀和温暖,知道自己並非是被遗忘的社群。
  同时,荃湾区的社会建设、交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也是古扬邦先生的关注焦点。由於荃湾已是一个发展趋於饱和的区域,因此规划、泊车等方面都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若要彻底改善荃湾居民的生活,古扬邦先生说可能需要进行翻天覆地的旧区重建工作,可是其中牵涉的民生问题会更加多。所以切忌急功近利、浮躁行事,只有循序渐进,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於其中,古扬邦先生是一名顾全大局的协调者,他收集了地区每一处的问题,聆听居民的声音,加以综合分析,汇报有关部门。解决海边異味等问题,他先後向政府各个部门反映並给予中肯的建议。
  旧区改造,除了民生,也要兼顾设备更新。荃湾过去是工业区,後逐渐转变为住宅区,不少工业厂房在时代的发展中失去了作用,可是拆掉重建成本太高,閒置虚耗又浪费空间,要是配合地区发展的蓝图,对空置厂房加以充分利用,发掘其另外的价值,使之得以活化,运用得宜还能造福市民。古扬邦先生现在与同事们进行“头脑风暴”,想方设法,实现閒置厂房的焕然新生。
  荃湾要处理的民生事情还有很多,古扬邦先生将一如既往尽心各种社会事务,任劳任怨,用勤勤恳恳的付出,带给居民欢乐,促进地区和谐,也把老区暖人心扉的情愫,承传下去。
  生活中增添了艺术之趣
  古扬邦先生参加服务工作之初,由艺术工作开始,喜欢音乐的他曾是一名擅唱民歌的人,曾多次参与歌唱比赛。他的社会工作,更因爱好而变得充满趣味。
  後来,歌唱方面,他遇上了一个对手:“在青年中心的民歌组,我带领男团,会不时跟女团比赛。也许是她们天生噪子好,所以我们总是输多胜少。”当时,两团带头人暗地里也有相互较劲,不过更多的是相互照应。古扬邦先生与女团团长谱出爱曲,並在1990年共结连理。此後夫妻二人琴瑟和鸣,过得甜蜜幸福。
  儿子的诞生给夫妻俩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因为孩子上学读书,古扬邦先生又担当了荃湾区家长教师会联会的主席,致力推动家长教育。他强调,孩子们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其实是家庭,他们的言行思想也会受家人的影响。家长宜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如今,他欣喜地看着儿子健康顺利地长大成人,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实践。
  古扬邦先生的名片上,印有“邦以民为本”,既表示了个人的理想是为民服务,也说明了社会、国家以民为贵的重要。而他正是坚守着这一宗旨,以合情合法合理作为行事準则,无私无怨地服务荃湾市民。他努力保存这个老区的人文情怀,也与时俱进地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新旧兼顾,皆为惠及民众,皆求社会和谐。
其他文献
邱伟铭博士是一位有着强烈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傑出企业家。他出生於福建,八十年代初定居香港,在香港开创了一片事业天地,並带领昊天集团在短短十几年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他说,一个企业家应当胸怀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在事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牢记自己是梅林走出去的孩子,牢记爱国、爱港、爱乡的信念,尽己所能,支持家乡发展,融入国家发展。  谈昊天:走可持续发展,冀更上一层楼  
期刊
林旺佳先生  “潮兴正宗打冷小厨”负责人。祖籍潮州的他,靠着“诚信、奋斗、拼搏”六字箴言,凭着能做出一手正宗潮州打冷的好厨艺,他立足香港,扬名香港。三十多年前,他两手空空来到香港,坚持“做事要做到最好为止”的宗旨,成为一名厨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三十多年後,他烹饪的“名牌陈年滷水无味精”享誉香港,其拥趸更是遍及全港,连聘请过他的老闆们都自发出资邀请他开店,为此,他由衷地说:“我的成功,实
期刊
谢利先生(Jerry.C)  是一个多面才子,遊遍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700个城市,他是主持界的旅遊达人,旅遊界的生活洞察者。跑马拉松、游泳、潛水,运动赋予他能量;探索陌生世界,带领观众寻访美食美景和民俗风情,世界带给他震撼,他带给观众正能量。对他来说,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遍访世界的绚烂,将生活导演出想要的样子,即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和尊重。  多面才子,纵横职场遊刃有餘  谢利先生身上有很
期刊
李志雄先生用音乐怀念自己这一代人特有的青春岁月,多年前“上山下乡”的往事,有苦有甜、有笑有淚,今日皆一一揉进各种乐器之中,待一起演奏,引起共鸣,交织成同样的情愫。这位服务香江艺术界多年的艺术家,用自己锺爱的音乐,留存了那个年代最美的芳华,也用动听的旋律,再一次奏响属於他和同龄人共有的振奋与激扬。  艰苦岁月的赠礼  2018年7月12日,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高朋满座、观众们的视线都聚焦在舞台上,那里
期刊
郑美恩女士  是活跃在香港社会服务领域的傑出女性。出生於医学世家,受到家庭的薰陶,自小已怀着大爱,抱着施比受更有福的观念,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她的人生在成长的历程中愈发丰盈。事业稳定後她常思服务社会,在社团工作中发挥光和热,为女性、学生及儿童等弱势群体送去关爱,只为将奉献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她言女性既要回归家庭又要走向社会,活出现代女性的刚与柔,善与美。  有成後投身社会服务  郑美恩女士是广州
期刊
姚培树先生  以一名武术指导的身份年少成名,在武术指导的职业身份之外,他发扬着奉献精神,经年累月地参与公益服务,证明着自身的价值。他不辞辛劳,认为服务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他不求名誉,因在他看来,心境与眼界的改善和提升才是更为崇高的收穫。他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青年人的发展着想,为他们在社团中爭取更多的机会。就这样,他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到社会服务之中,直至同他所热爱的事业变得互相依存、难解难分。 
期刊
2018年7月2日,在波斯湾西岸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铜仁梵净山获表决通过,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至此,贵州也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梵净山是武陵山脈主峰,方圆7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保留着自全新世和第四纪冰期以来的重要生态过程,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光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繁
期刊
许礼金先生  香港註册中医,山水画家。他的中医理论注重关注病患的心理负担,他的山水画作惯於呈现过去年代的风景,他在他的双重身份之中寻觅到巧妙的和谐一致性,将天与人、阴与阳、繁与简的道理注入到生活之中。在瞬息万变、错综纷杂的21世纪,他保持着一种近似古人的传统生活理念和一个现代人的安居方式,从容不迫地投入到了新时代之中。  平行生活  手执画笔时,他青年时代遥远模糊的记忆逐渐变得明晰起来,那时的山川
期刊
乐承钧先生是一名乐於助人、热衷社会慈善工作的会计师。13年来,他随同扶轮社的队伍,在香港和内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工作,经历过许多难忘的事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也让他从新的角度审视慈善並引发了新的思考——施助人与受助人並非一味是“施”与“受”的关係,而应是前者贡献,“启发”服务意识,後者感恩,“承传”仁爱精神。这样,可助公益事业持续进步,也能让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下去。  初衷:无需理由 不求回报  
期刊
“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风”……走进上犹的乡村,就像进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展览馆,不管是百年老屋,还是现代楼房,门额上都有精製的长方形匾框和讲究的题词,匾式不一,题词各異,令人目不暇接。上犹民间文化传承有“宁卖祖公田唔卖祖宗言”的客家理念,這一块块客家门匾上的四字横批,萦绕着书香墨韻的淡雅清幽,守护着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上犹客家民居独有的民俗文化风格。  历史渊源  门匾,是指住居大门门楣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