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来源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常态”下,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摆脱“Easterlin悖论”的发展困境,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年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民生满意度指数,实证分析了民生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民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提高收入水平并不一定会持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提升民生满意度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非常稳健的途径,民生满意度指数每提高 0.1,幸福感将提升 0.0675,大致相当于阶层认同上升一个等级、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6倍;对于收入水平、阶层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民生满意度的幸福效应更大。在影响民生满意度的微观个体因素中: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普惠度的满意状况对民生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替代性,充足度的影响最大;收入与民生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受教育程度、阶层认同和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对民生满意度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民生满意度;幸福感;公共服务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4-0001-10;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幸福感作为衡量福利和反映民生的重要指标,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认同。新华网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幸福十谈”,无不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目标在于全方位提高人们的幸福。经济增长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吗?Easterlin(1974)在其开创性的论文中指出,当一国不断变得富裕时,国民的平均幸福感并不会提升,这种现象后来称为“Easterlin悖论”。[1]该悖论已在国际上争论了四十多年。刘军强等(2012)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到2010年五个时点的数据,发现中国国民幸福感均值从2003年的327上升到2010年的377,一直是上升状态,并认为,经济增长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动力,如果经济不再高速增长时,那么幸福感也可能随之下降。[2]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随后三年的调查数据也似乎印证了他们的观点,2011到2013年的幸福感均值分别为390、380、375,幸福感均值在2011年达到顶点之后,出现了明显下滑。我们知道,中国经济自2012年以来增速明显下滑。按照目前通用的说法是,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最明显的特征是经济增速下滑。“新常态”下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
  民生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人们的幸福离不开“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公共服务。当前全国热议的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解决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供需错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供需错配”较为严重的便是公共服务部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由来已久。“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周绍杰等(2015)研究发现,中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增长对国民幸福提升作用逐步减弱的阶段,但是改善民生对国民幸福感的作用更大。[3]从理论上讲,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并不能与社会福利完全对应,提高民生满意度才能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4]为此,文章将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微观数据,基于民生满意度视角,实证研究民生满意度与幸福感的关系,为“新常态”下政府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文献评述
  提升国民的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如何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自“Easterlin悖论”被提出以来,国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5]国内学者也给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回答。比如,提升政府质量[6]、加强民主建设[7]、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8]、稳定食品价格[9]、提高消费水平[10]、适当降低收入差距[11]等均能提升国民的幸福感。此外,有研究发现,增加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是政府提升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手段。比如:扩大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性支出,是增强农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12];地方政府基建投资对于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效应,而用于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则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13];在个人的医疗支出中,自付占比越高,幸福感越低,非自付占比越高,幸福感越高[10];由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构成的亲贫式支出对国民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4]。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Bjrnskov等(2007)运用74个国家的数据,发现政府支出越多,人们的幸福感反而越低。[15]Ram(2009)基于134个国家数据,并不支持政府支出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二者之间的关系不稳定。[16]Hessami(2010)研究发现,政府支出与居民幸福感存在倒U型的关系。[17]赵新宇和毕一博(2015)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而教育、医疗的财政支出幸福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原因在于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财政支出不能解决矛盾,无法改善公众预期。[18]
  从以上研究来看,公共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尚没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公共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理和传导途径比较复杂。从理论上看,政府的公共支出并不直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公共支出只有在提升人们民生满意度的前提下,才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因此,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有比较直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存在比较稳健的正向影响[19],而公共支出却不一定提高人们的民生满意度。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越高,并不代表解决了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宏观的公共支出数据不能反映居民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诉求。陈世香和谢秋山(2014)研究发现,单纯地增加民生财政支出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居民对地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只有强化资金使用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20]王欢明等(2015)、姚艳燕等(2015)和王永莉等(2016)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21] [22] [23]
  事实上,公共服务满意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和评价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基于地方公众满意度的“为和谐而竞争”应作为成为中央激励地方政府的最优治理模式。[24]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当前民众其实更注重GDP以外的其他目标,比如公共服务是否充足、民生是否改善。周绍杰等(2015)研究了客观状况与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四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关系,以及这四类公共服务满意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他们的结论表明,城乡居民对四类公共服务均存在客观状况与主观满意度的反差,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人群差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显著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比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更大。[3]   “新常态”下,收入增长的幸福效应已到了衰减的阶段,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根据数据使用的差异,现有研究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文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仅研究微观个体特征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3][25];二是研究宏观因素如财政透明度和晋升激励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26];三是研究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对公共服务满意的影响,如高琳(2012)研究了财政自主权对公共教育服务和公共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影响[3];王永莉等(2016)研究了财政透明度、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满意度[22]。研究民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若使用宏观因素如省级的宏观数据,则显得过于笼统,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因为即便在一个省内,也存在很大的城乡和地方差异,不同地方的调查取样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很大。这可能也是公共支出与公共服务满意度尚未取得一致研究结论的原因。鉴于此,笔者认为,只有考虑广大人民的诉求和偏好,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才能最终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从微观个体来看,居民更为关注的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充足和均衡、获取公共服务是否方便等,它们对民生满意度存在怎样的影响,现有研究鲜有涉及。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首先,文章使用微观调查数据,用六大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构了造民生满意度指数;然后,研究了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群体间的异质性;最后,鉴于公共支出却不一定提高人们的民生满意度,文章则从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和诉求出发,研究了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和普惠度,以及个体特征与民生满意度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民生满意度对提高幸福感的重要作用,可以为持续提高居民幸福感、进而摆脱“Easterlin悖论”发展困境提供决策参考。
  三、数据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文章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缩写为CGSS)。该调查将县(区),加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5个大城市,作为初级抽样单元,将村委会和居委会作为二级抽样单元,则采用地图法进行实地抽样,样本数量为11438个。该数据调查了人们对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① ①基本社会服务包括低保、灾害、流浪乞讨、残疾、孤儿救助、基本养老、婚姻登记、殡葬等。、社会管理、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与体育、城乡基础设施的主观满意度。此外,CGSS2013数据还包含了被调查者对公共服务是否充足、是否均衡、便利性以及普惠性的看法。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二)模型
  文章的实证分析有两部分:第一,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考察民生满意度对不同群体影响的异质性;第二,民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考察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文章所构造的计量模型如下:
  四、实证分析
  (一)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
  为直观了解民生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关系,我们首先使用县级层面的数据绘制民生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散点图。图1是134个样本县(区)以民生满意度均值为横轴,以幸福感均值为纵轴的散点图。可以看出,民生满意度和幸福感之间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经计算,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4,在1%的水平上显著。
  基本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为得到稳健的回归结果,模型1和模型2幸福感看作有序变量,使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回归;模型3把幸福感看作基数变量,使用了线性回归模型(OLS)。在模型1中,没有控制其他任何变量,可以看出,民生满意度和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和省级固定效应以后,民生满意度和幸福感依然呈正相关关系,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发现和周绍杰等(2015)相一致。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来看,民生满意度指数每提高01(相当于LSI均值的153%),幸福感将提升00675,大致相当于阶层认同上升一个等级、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6倍。对比模型2和模型3,发现各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几乎一致,说明模型十分稳健。
  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基本符合现有研究的结果,文章不再详细赘述。需要特殊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教育会提高幸福感,但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幸福感并未显著提高。这
  点不同于现有的大多数研究。[6][12]陆铭等(2014)认为,在中国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已经被收入体现了。[28]使用文章的样本进行回归也发现,随着收入、阶层认同和家庭经济地位变量的加入,教育对幸福感的正向影响逐渐变得不显著。此外,收入与幸福感存在非线性关系。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1%的水平上显著,拐点处的家庭人均收入大致为19万元。这一数值略低于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8万元。在文章的样本中,约有65%的样本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9万元。这个发现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提高收入水平已不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城镇居民来说。
  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群体可能存在一些异质性,探索这些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提高民生满意度对哪些群体更为有利,进而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周绍杰等(2015)考察了公共服务满意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但是没有继续探讨这些影响的异质性。为探索这些异质性,在模型3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一些解释变量(包括性别、共产党员、阶层认同和家庭人均收入)和民生满意度指数的交互项,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在实证研究中,为了增加模型估计的准确性,使得组间差异的检验更为精确,一般引入交互项对样本总体进行回归,而不是分别对不同人群做回归。[29]
  在模型4中,民生满意度指数和性别的交互项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与女性相比,提高民生满意度可以带来双倍的幸福感,男性的边际效应等于女性的边际效应0452加上0485。可能的原因是,男性在社会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在家庭中一般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者,获取收入的目的大多是改善生活水平,因此提高民生满意度对男性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从模型5来看,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与是否是党员没有显著的关系,但是党员本身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党员本身代表了一种社会资本,一般在体制内工作,大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民生保障,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党员本身就能带了高于一般人的幸福感,但并不能通过提高生活满意度带来更高的幸福感。从模型6和7的回归结果来看,交互项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尽管阶层认同和主观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其本身能显著提升幸福感,但降低了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这一发现不难理解,阶层地位和经济地位越高的群体,在各民生领域内,都享有良好的条件,已具备较高的民生满意度,这部分群体对提升民生满意度并不敏感。因此,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提升阶层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低群体的民生满意度是居民整体幸福感水平的重要途径。模型8引入了收入及其平方项和民生满意度的交互项,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提高会降低民生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只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效果有减弱的趋势。这一发现意味着,提升民生满意度对低收入群体带来的幸福感更大。   (二)民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既然民生满意度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路径,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民生满意度呢?由于文章使用CGSS2013数据未公布具体的市县,仅公布了省级名称。过于宏观的因素有时可能得到与现实相反的结论。所以文章仅使用微观数据研究民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文章所构造的民生满意度指数由6个公共服务领域的满意度构成,除微观个体特征以外,微观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和诉求,如对公共服务是否充足、是否均衡、便利性以及普惠性的看法,从理论上看,也是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所幸的是,CGSS2013提供详细的调查数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表4报告了被调查对象对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和普惠度的满意状况。对非常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1、2、3、4、5。从均值来看,满意状况均不高,大概处于“一般”的水平。说明中国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较低,提升居民满意度的空间很大。在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和普惠度四个领域内,“不太满意“和一般”占比之和分别为5990%、7235%、5579%、6456%,表明大部分群体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不高。以下将结合微观个体特征,进一步分析它们对民生满意度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提高居民的民生满意度。
  表5汇报了民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由于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和普惠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模型10到13分别考察了它们对民生满意度的影响,模型14考察了它们对民生满意度的联合影响。在回归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组间差别,文章对阶层认同和主观家庭经济地位进行了哑变量处理。把阶层认同1—3级、4—6级、7—10级分别定义为下等阶层、中等阶层和上等阶层。模型9到14均采用OLS进行估计。
  我们首先分析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普惠度满意状况对民生满意度的影响。从模型10到13来看,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普惠度满意状况对民生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模型14中,这4个变量继续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这4个变量均是影响民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替代性。与模型9相比,模型10到14的R2有了大幅度提升,表明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普惠度满意状况对民生满意度的影响几乎超过了所有个体特征和省际因素对民生满意度的影响。从模型14回归系数的大小来看,公共服务充足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普惠度、便利度和均衡度,说明当务之急是提高公共服务的充足度。
  很多个体特征变量对民生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年龄对民生满意度有重要影响,这一发现与王永莉等(2016)等比较一致。原因可能是年龄越大,民生逐步得到改善,年轻人面临教育、住房等压力。农村居民的民生满意度相对较高,周绍杰等(2015)等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农村居民的期望较低,二是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地区的民生改善。受教育程度越高,民生满意度反而越低。周绍杰等(2015)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学历较高的群体对公共服务提供具有更高的期望。笔者认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更有可能了解公共服务的真实情况,因此对公共服务持更加批判的态度。与普通群众相比,共产党员的民生满意度相对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共产党员的福利待遇一般较高。健康状况对民生满意度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从主观的阶层认同和家庭经济地位来看,主观的阶层和经济地位越高,民生满意度相对较高。收入与民生满意度呈非线性关系。起初,随着收入的提高,民生满意度也相应提高,当达到一定水平时,收入便不再显著提高人们的民生满意度。经计算,拐点处的收入水平大概位于样本收入的中位数附近。表明收入水平对提高民生满意度的作用比较微弱。文章选取的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六大公共服务,其基本的保障对象一般是针对低收入群体。但是从回归结果来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民生满意度,或者起码表现出与高收入群体相似的民生满意度。一方面,说明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不够。很多公共服并不是完全免费的,比如在医疗保障中,还需支付一定的额外成本,有很多医药和费用并不能报销;在义务教育阶段,低收入群体为可能为了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会选择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这些都支出都增加了很大负担。另一方面,可能说明了基本的公共服务覆盖不够“精准”,比如在住房保障政策中,国家建设的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没有做到“精准”保障。
  五、结论和启示
  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年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民生满意度指数,实证研究了民生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群体间的异质性,并研究了公共服务充足度、均衡度、便利度、普惠度满意状况和个体特征因素对民生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民生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存在稳健的正向影响,民生满意度指数每提高 0.1,幸福感将提升 0.0675,大致相当于阶层认同上升一个等级、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6倍;(2)对收入水平、阶层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而言,民生满意度的幸福效应更大;(3)收入与幸福感、民生满意度均存在非线性关系,提高收入水平并不一定会持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民生满意度;(4)公共服务充足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普惠度、便利度和均衡度;(5)在影响民生满意度的微观个体因素中,农村居民的民生满意度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阶层认同和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对民生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以上研究结论旨在表明,提高收入水平并不一定会持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提升民生满意度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非常稳健的途径,尤其对收入水平、阶层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而言。这一发现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中国居民的收入已达到中等以上的水平,无论从国际经验上,还是经过文章的实证研究,都暗示着中国已经进入到国民幸福感对收入增长不敏感的发展阶段。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摆脱“Easterlin悖论”的发展困境,文章从民生满意度视角给出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新常态”下,当经济或收入水平不再高速增长时,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民生满意度应作为很多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的公共服务发展应遵循两个优先原则:一是优先发展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群体的公共服务,做到“精准”发展;二是优先发展公共服务的充足度,同时协调好公共服务的普惠度、便利度和均衡度。   参考文献:
  [1]Easterlin R A.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Nations &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1974:89-125.
  [2]刘军强, 熊谋林, 苏阳. 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追踪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2):82-102.
  [3]周绍杰, 王洪川, 苏杨. 中国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国民生指数调查[J]. 管理世界, 2015(6):8-21.
  [4]高琳. 分权与民生:财政自主权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经验研究[J]. 经济研究, 2012(7):86-98.
  [5]Frey B S, Stutzer A. Happiness and economics: How the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affect human well-being[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6]陈刚, 李树. 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政府质量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2(8):55-67.
  [7]陈前恒, 林海, 吕之望. 村庄民主能够增加幸福吗?——基于中国中西部120个贫困村庄1800个农户的调查[J]. 经济学:季刊, 2014, 13(2).
  [8]王海成, 郭敏. 非正规就业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正规化政策的合理性[J]. 经济学动态, 2015(5):50-59.
  [9]苏梽芳, 王海成, 郭敏. 食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13(6):59-70.
  [10]胡荣华, 孙计领. 消费能使我们幸福吗[J]. 统计研究, 2015, 32(12):69-75.
  [11]孙计领. 收入不平等、分配公平感与幸福[J]. 经济学家, 2016(1):42-49.
  [12]胡洪曙, 鲁元平. 公共支出与农民主观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 2012(10):23-33.
  [13]谢舜, 魏万青, 周少君. 宏观税负、公共支出结构与个人主观幸福感兼论“政府转型”[J]. 社会, 2012, 32(6):86-107.
  [14]鲁元平, 张克中. 经济增长、亲贫式支出与国民幸福——基于中国幸福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家, 2010(11):5-14.
  [15]Bjrnskov C, Dreher A, Fischer J A V. The bigger the better? Evidence of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size on life satisfaction around the world[J]. Public Choice, 2007, 130(3): 267-292.
  [16]Ram R.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happiness of the population: additional evidence from large cross-country samples[J]. Public Choice, 2009, 138(3):483-490.
  [17]Hessami, Zohal. The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in Europe and its Impact on Well-Being[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0, 63(3):346-382.
  [18]赵新宇, 毕一博. 亲贫性支出与公众主观幸福感——基于2013年中国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5(2).
  [19]李文彬, 赖琳慧. 政府绩效满意度与居民幸福感——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8).
  [20]陈世香, 谢秋山. 居民个体生活水平变化与地方公共服务满意度[J]. 中国人口科学, 2014(1):76-84.
  [21]王欢明, 诸大建, 马永驰. 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客观绩效与公众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 软科学, 2015, 29(3):111-114.
  [22]姚艳燕, 孙辉, 张仁寿. 财政教育投入如何影响城镇居民幸福感——来自广东的微观证据[J]. 财政研究, 2015(9):108-112.
  [23]王永莉,梁城城,王吉祥. 财政透明度、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中国微观数据与宏观数据的交叉验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1):43-55.
  [24]陈钊, 徐彤. 走向“为和谐而竞争”:晋升锦标赛下的中央和地方治理模式变迁[J]. 世界经济, 2011(9):3-18.
  [25]何精华, 岳海鹰, 杨瑞梅,等. 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差距的实证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J]. 中国行政管理, 2006(5):91-95.
  [26]李敬涛, 陈志斌. 财政透明、晋升激励与公共服务满意度——基于中国市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现代财经,2015(7):91-104.
  [27]Ferrer-i-Carbonell, A.and Frijters, P. How Important is Methodology for the estimate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4, 114(497): 641-659.
  [28]陆铭, 蒋仕卿, 佐藤宏. 公平与幸福[J]. 劳动经济研究, 2014(1):26-48.
  [39]谢宇.回归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构建以消费者自我、绿色消费情境为前因变量及绿色品牌依恋为结果变量的消费者—绿色品牌关系研究体系,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别确定了消费者自我、绿色消费情境和绿色品牌依恋的测量量表。在传统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导致绿色品牌依恋的消费者自我与绿色消费情境变量组合,发现消费者自我中的社会自我与理想自我是影响消费者—绿色品牌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且消费者自我与绿色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持续活跃,从并购的动机来看,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获取目标企业的优势无形资源是中国企业的一个主要目的。然而与国内并购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对目标企业的整合中牵涉到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一个跨越国界多环节委托代理链条,这些因素使中国企业在获取优势无形资源过程面临着更多的代理问题。为了切实防范与化解由代理问题所引发的风险,中国政府和
期刊
摘要:扩展了STIRPAT模型,测算出了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产业集聚度、城市污染综合指数和环境规制水平,并探讨了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城市污染或减少城市污染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某个临界点,实证检验表明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呈现出“u”型演变的规律,产业集聚度的对数3.1161为拐点。基于此,提出了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
期刊
摘要:基于CFPS(2010)数据,实证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和RIF回歸分解法测度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子代收入的提高,且对城镇的收入边际效应大于农村;(2)政策允许家庭生育数量越多,越不利于农村家庭子代收入的提高,家庭一旦超生则会显著降低子代收入,而且相对于农村家庭子代而言,城镇家庭超
期刊
摘要:在理论分析抵押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能够有效替代抵押物的贷款技术,并进一步分析某些贷款技术难以发挥替代作用的可能原因,以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抵押物要求,从而缓解小微企业信贷配给。研究结论表明:抵押率与借款企业违约风险显著负相关,抵押物作用机制中客户选择效应占主导地位;关系型和担保型贷款技术可以显著降低银行对抵押物要求,而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级型贷款技术对抵押物的替代效应十分微弱;随着金融基
期刊
摘 要:在分析影响选址生态适宜性因素的基础上,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第一次筛选,旨在揭示资源现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性程度。此外,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对剩余备选方案进行二次筛选,并以Z市为例,计算各备选点与理想点的距离远近,确定最终共同配送中心方案。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处理城市生态环境与共同配送中心选址问题,以期为其他城市共同配送选址提供一定借鉴。建议政府着眼城市未来发展,加强共同配送中
期刊
摘要:为诠释喀斯特贫困山区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状态变化趋势,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极差变换、变异系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贫困山区2005—2015年间低碳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度表现出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0.75
期刊
摘 要:在企业间营销过程中,品牌的作用日趋明显。积极的品牌形象有助于在企业顾客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印象,进而影响其购买意向。品牌形象线索是采购商感知供应商品牌属性的依据和途径。本文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就互联网上采购商对于供应商的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得到83条概念线索及21个范畴,最终归纳为7个核心类属:产品形象、服务形象、人员形象、使用者形象、网络形象、社会形象、企业形象。通过梳理7个类属之间
期刊
摘要:以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股权激励与企业双元创新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于企业双元创新投资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它能显著提升企业探索性创新投资水平,对开发性创新投资的作用则不明显;国有股权显著削弱了股权激励对于探索性创新投資的正向作用,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显著增强了股权激励对企业探索性创新投资的正向作用,但二者对股权激励与开发性创新投资之间的关系有
期刊
摘 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工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影响。运用2006-2013年的中国省际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表明:随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变化。与过度分散或过度集中的城市体系相比,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更有利于工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体系规模结构集中度对工业碳排放强度的“U型”影响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