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查要求设计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具体回答了选择性考试“怎么考”的问题。基础性是选择性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它要求考试以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为内容,试题具有典型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综合性是选择性考试命题的重要要求,它以复杂的问题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联系的知识”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关注考查的整体性、多维性和结构性。应用性是选择性考试命题的核心要求,它以学生主体性、问题性为基本特征,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性是选择性考试命题的根本要求,它要求学生在应对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进行新构建,得出新认识,问题的开放性、思维的批判性和评价的多元化等特征反映了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命题中落实四个方面的要求,是达成选择性考试目标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高考评价体系,选择性考试,“四翼”,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7-0010-08
  2019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并发布了《中國高考评价体系》。它回答了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择性考试) “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其中,在“怎么考”的问题上,明确提出了“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四翼”考查要求不仅是考试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命题的要求。在命题中遵循并落实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有利于实现对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有效考查,是实现选择性考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核心功能的必然途径。
  一、基础性
  (一)基础性是选择性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
  基础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提高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本素质基础。
  基础性是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历程,揭示历史在延续与变迁中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基本趋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精选的都是基本的、重要的、典型性的史事,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的特点。①
  基础性是由选择性考试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的是学生在经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业成就表现。选择性考试是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部分,其考查对象的主体是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考试虽然具有“服务选才”的选拔性功能,但它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业质量水平层级为标准,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具备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试题设计的起点。
  (二)基础性的内涵
  选择性考试的基础性不是仅仅基于试题难易程度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就是基础的;也不是说考试内容必须来源于教材,为学生所熟知的、常见的也未必就是基础的。
  选择性考试的基础性主要是指向历史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其核心是学生通过高中学习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和基本态度及价值观等。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历史课程学习“应该”具备的内容,一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具备的内容。必备性是这些内容的共同特征:
  学生了解人类历史进程和学习历史课程所必备的,那些重大的、关键性史事;培育和发展学生基本素质所必备的,那些具体的、典型的历史知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所必备的,那些关键、核心的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观念;支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那些不可或缺的具有可持续价值和意义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应该和需要具备的,那些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内容。
  (三)基础性试题的特征及其实践路径
  1.典型性。典型性是实现科学测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基础性考查的必然要求。
  考查内容的典型性。在历史长河中,史事浩如烟海。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整张历史拼图都拼插完整。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历史上重大的、关键性的史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规律。选择性考试的基础性就是要求命题能精选历史上那些典型史事,即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即课程主干知识对学生进行考查。例如,商鞅变法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演进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更具有典型性。
  考查载体和形式的典型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5个方面,关键能力包括3个领域共9项具体目标。不同素养或能力目标都有其特殊性,要达成考查目标,必须有与考查内容和目标相匹配的、具体的考查载体和形式。2020年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山东卷第16题,从历史上3个历史阶段人口密度图切入,突出了“左史右图”的学科特点,实现了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考查形式和考查内容的适切性。
  2.适应性。试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实现基础性考查的重要指征。
  选择性考试同高考一样,体现国家意志。选择性考试命题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国家招生考试制度设计,符合素质教育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精神,契合选择性考试性质和考试功能,这是实现选择性考试基础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比如,选择性考试命题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标准共识统领教学和考试,为考试命题设置了底线和上限,就基本保证了考试难度不会大起大落。①
  受试群体对试题具有较高的适应性是考试基础性的重要表现。落实基础性考查要求,命题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了解选科考试制度下考生群体的差异性,特别是学生群体的智力类型差异,处理好学生共同基础性与选科组合差异性的关系;注意考查的结构性、层次性,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处理好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和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关系;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正确处理学生当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将来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的关系,以及考查的学科化、专业性与学生未来生活多元化发展的关系。如2020年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山东卷第16题,从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和获取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到能够利用历史地图信息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再到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空联系,对较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说明,通过考查层次的结构化、梯度性设计,实现了考查在有效区分和基础性上的协调统一。   3.可持续性。选择性考试要适应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过去,但历史学习不是单纯的记住过去,而是面向未来的。历史学科选择性考试重点不是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过去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了利用“过去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它以推动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以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例如,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事物的基本属性,掌握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基础性要求,如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899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等。高中阶段以后,大部分不以历史为专业的学生可能就把这些知识层面的时间概念慢慢遗忘了,这种遗忘对其未来生活并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如果学生不仅仅是背诵这两个时间概念,而是能将两个历史事件放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一时代背景下,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关系,这说明学生“能把问题放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建立起“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已具备了初步的时空意识。这是学生在应对和看待现实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即可以支撑学生未来发展的更具持续性意义和价值的内容。
  二、综合性
  (一)综合性是选择性考试命题的重要要求
  第一,历史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分散到整体的演进过程,人类社会历史学以之为研究对象,任何社会问题都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任何历史事物与其他历史事物之间,历史事物的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历史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立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历史探究活动正是通过构建历史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来实现的。
  第二,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中学历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不是孤立的、割裂的五个素养。①同时,立德树人强调了学生在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学科素养是“人”的素养,关键能力是“人”的能力,核心价值是“人”的价值观念,即學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无论包括了哪些具体内涵,其最后都要统一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的未来发展上来。
  第三,高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是通过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来实现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和复杂化,应对社会生活中的新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亟需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综合性是选择性考试命题的重要要求,是实现选择性考试“素质立意”价值取向的必然途径,是试题实现应用性、创新性考查的前提。
  (二)综合性的内涵
  综合性不完全等同于考查内容的“全面性”,要避免考查的大而无当。综合性考查的目标是实现对课标规定内容考查的融会贯通,要“适切而充分”。②“联系”是综合性考查要求的核心和关键,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联系的知识”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关注考查的整体性、多维性和结构性。
  综合性考查要求学生能对所掌握的问题信息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解加工,对所学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和构建,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基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对历史现象形成整体性、结构化解读和诠释;能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融合贯通并加以运用,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
  .(三)综合性试题的特征及其实践路径
  1.试题立意具有整体性。
  立意反映考查的目的和主旨,是试题的核心或主题。①命题需要根据试题立意,即要达到的测试目标来组织考查内容。
  选择性考试坚持素质立意的价值取向,考试以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为目标,既要注重对历史学科某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
  选择性考试以考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是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科素养的必备能力基础。试题要注意对这三方面能力考查的系统性和均衡性,既要有层次性,又要有联系性,以区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高低为目标。
  必备知识是学科素养的支撑,是实现能力和素养考查的载体。孤立的史事没有意义,历史知识的价值存在于历史事物的联系中。综合性要求试题关注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要求学生将个体的、局部的知识置于整体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中,对知识实现综合性、结构性解读。
  试题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做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
  综合性考查要求试题必须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融合贯通,四者之间体现较强的关联性和契合性。
  2.以复杂问题情境为载体。
  问题情境是考查的载体,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②试题问题情境主要包括素材及其呈现形式、设问及考试要求、思维路径的选择与设计、达成目标的预设等要素。它是问题的初始状态,其内容和形式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构建、素养表现和策略选择。依据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信息类型及其复杂程度,选择性考试试题的问题情境主要有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三个层次。从简单情境到复杂情境,试题情境信息呈现出由少到多、由显性到隐形,由单维到多维的显著特征。③
  试题的情境类型、层次、呈现形式等与试题要考查的知识内容、能力层次和素养要素等目标要相符合。试题情境中包含的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图1-1、1-2、1-3和1-4所示:图1-1是简单情境,其信息构成数量少,信息类型单一,要求学生在对材料理解基础上,建立材料信息、已有知识和问题的直接对应关系。与简单情境相比,图1-2所示综合情境的信息与已有知识、问题之间还是以直接联系为主,但是情境要素构成更广泛,信息数量有所增加,信息涉及领域、层次范围有所扩大,要求学生能对素材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和整合,全面地叙述和论证问题。图1-3、图1-4属于复杂情境,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综合应用,尤其是图1-4所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类情境信息构成复杂,情境信息、所学知识和要解决问题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间接联系,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情境信息的关系进行辨析、探究和重新构建,问题解决要做到材料、观点、论述和历史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在选择性考试中要注意对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的复合应用,在运用复杂情境时,还要注意根据考查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复杂情境进行适度的简洁化(非简单化)处理,情境反映的问题或主题要突出,信息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清晰,在实现综合性考查的同时,提高考试的基础性和适应性。如2020年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山东卷第16题,其核心主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承续与嬗变进行综合考查,它以人口分布密度这一单一的线索切入,以三幅历史地图为素材呈现形式,使试题简约、直观,综合而不芜杂。
  三、应用性
  (一)应用性是选择性考试命题的核心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及世界的发展,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这不是学生凭借背过了多少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历史结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求他们能学以致用,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只靠灌输无法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习得。
  选择性考试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关键能力”作为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其中,不但将“实践操作能力群”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三大能力群之一,而且三大能力群都定位于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以致用的学科认知操作时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②
  (二)应用性的内涵
  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将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水平,其中,运用是指在给定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一程序。③即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正確地把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应用于适当的情况,是初步的、直接的应用。选择性考试的应用考查目标是广义上的应用,还包括了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层次,要求学生能全面地、综合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复杂应用。
  选择性考试的应用性考查要求具体包括:
  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信息,能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整合和使用这些信息;能基于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历史思维,并自觉地运用历史思维正确认识和解释历史问题;能将所学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和素养融合运用于历史探究活动中,尤其是运用于应对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中,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应用价值,发现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历史知识回应和关照现实问题。
  (三)应用性试题的特征及其实践路径
  适应选择性考试应用性考查要求,试题设计要着眼于三个基本问题——谁来用、用什么、用来干什么?学生主体性、问题性是试题应用性的两个基本特征,前者回答了谁来用、用什么的问题,后者则回答了用来干什么的问题。
  学生主体性。选择性考试中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与问题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其根本特征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回答了应用性的主体是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进行应用性考查的前提。
  在选择性考试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也回答了“用什么”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所运用的核心知识不是“教材的”知识,而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即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科学世界”的知识进行转化,内化为自己“生活世界”的知识。解决应用性问题,学生既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更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既要调动和运用那些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更要启动那些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从事实性知识到反省性知识,由具体到抽象,是一个连续统一体。①试题设计要求越接近于后者,学生主体性体现得就越鲜明、越充分。2020年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山东卷第19题第(1)小题,要求学生“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解决问题过程中,在信息选取、思维路径、关系构建和结果呈现等各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主旨。
  问题性。传统的以知识立意的试题具有较强的预设性,学生作答只要按照试题要求,在所学历史知识和试题答案之间建立简单的对应关系即可。基于素养立意,选择性考试试题设计不是面向具体史实或历史结论的,而是重点指向历史思维,最终指向问题解决的。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应用。应用性就是要求学生能将其掌握的历史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加以运用。情境即由一定的社会、学习、学术和生活素材所构成,它在学生所学知识和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的纽带,而非直接的对应关系。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梳理并揭示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关系,去自主发现问题;然后能动地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其所具备的必备知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加以选择、整合、优化的运用过程。2015年全国文综Ⅰ卷第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为情境,让学生对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它以学生“发现”问题为前提,再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是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试题设计。
  问题的现实性是应用性考查的重要表征。选择性考试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来区分其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其着眼点是要求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即能利用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选择性考试不是着眼于学生过去学会了什么,而是更关注学生应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潜能。命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应用价值。②
其他文献
1919年,吕思勉协助谢利恒编《中国医学词典》撰成“古代中医典籍及源流派别”一稿,书稿交谢氏,自留一份手稿.1927年,谢氏以他名义将书稿分篇刊发,后又经过修改增补,于1935年
刘邦在吕后的协助之下,内防外制,左右开弓,对内扶植外戚,防备萧、曹为首的军功集团,敲打萧何,外放曹参,崇文抑武,重建朝仪,并借封侯排序而刻意敲打天下甫定,威望臻于鼎盛的武
在统编教材之下,如何理解与把握新教材想必是每位一线教师的必修课.笔者在进行《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教学时注意到,与以往相比,新教材增加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篇幅.其中
摘 要 天津2021届高考是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的第二年,面临着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方案和旧教材教学复习的现实问题。本文尝试引用新课标、新教材的相关内容,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拓展历史视野、培养创新精神的课程资源,以“开辟新航路与殖民扩张”为例,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 高三复习,新课标,新高考,统编教材,旧教材,开辟新航路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核心素养”培育的深水区,学习观也由“三维目标——自主建构的学习”发展为“核心素养——真实性学习”,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本文拟从内涵与特质、策略与途径、指向历史学科素养培育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历史思维,学习习惯,迁移能力,主体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会详细讲解.那么,在历史课的讲授中,如何突显历史学科特点,而不只是简单重复呢?本课例立足跨学科的视角,通
剑门山下,良田阡陌,村落屋舍分布其间,鸳鸯戏水小剑湖上。眼下正值万物生长的好时节,玫瑰、虞美人竞相开放……这百亩花海,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双旗村村民种下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月28日,由华侨城集团打造的乡村振兴“秦巴山区样板”——双旗美村正式开园。这个坐落于亿万年崖壁下的蜀道原乡,正以“剑山下盛开的最美乡村”这一崭新面貌,迎接世人的到来。双旗美村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华侨城集团知行合一,持续
期刊
扬雄创作《官箴》25篇,继承“官箴王阙”传统,对最高统治者进行箴诫.从流传至今的21篇箴文来看,《官箴》所涉及的官职皆为中央的公、卿及其属官.公卿为辅佐大臣,位高权重,其
图像和语言都是表意符号.图像作为直接的视觉呈现,其符号是作为外在表达的画面表现;文学通过语言建构图像,文学与世界是一种图像性关系,而语言正是连接文学与世界的纽带.文学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藏“太湖秋操纪念杯”是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秋操的纪念品.虽然太湖秋操前突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但是通过爬梳晚清报刊信息,可以发现此次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