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3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3年苏富比“落户”香港,朱汤生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30年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在这30年里,他不仅筹划推出了多场举世瞩目的拍卖专场,并且培养了不少中国艺术品鉴赏和拍卖方面的人才,用他的个人魅力影响了不少热爱中国艺术品的藏家和业内人士。为此,本刊独家专访了曾与朱汤生共事了十多年的苏富比中国瓷器部前主管、资深艺术品经纪人谢启亮先生。
  一流的市场把控能力
  《中国收藏》:请您给我们讲讲您与朱汤生结识的经过。
  谢启亮:我是1987年进入苏富比的。此前,我对中国瓷器完全是个门外汉。刚进入苏富比时,我就是一个普通员工,朱汤生当时是我的老板。
  《中国收藏》:那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您对古董、艺术品产生了兴趣?
  谢启亮:由于工作原因,与艺术品接触越来越多,尤其是看到朱汤生以及其他前辈从事这项工作时的严谨态度,自己慢慢也对这方面产生了兴趣。
  《中国收藏》:您是朱汤生的“高徒”。我们知道朱汤生学的是数学,但他择业时为什么会选择了拍卖行业?
  谢启亮:我不能算是“高徒”,其实我不是他的第一个学生,在我之前就有很多前辈接受过他的指点。朱汤生会到拍卖行工作是受他叔叔的影响,他叔叔是一位收藏家。朱汤生早年进入苏富比实习的情况跟我们一样,像学徒那样,由一些前辈来指导。当时苏富比的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所以他可以接触到很丰富的艺术品,像早年中国销往欧洲等地的外销瓷、欧洲仿中国的瓷器等,对东西方艺术品都有所涉及,这对他以后的研究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中国收藏》:我们知道是朱汤生把苏富比引入香港,开创了香港的艺术品拍卖业。
  谢启亮:是这样的,也可以说是他把艺术品拍卖这种形式带到香港。香港是亚洲一个非常大的艺术品集散地,香港苏富比的创立使得香港的古玩行业变得公开和透明,“激活”了亚洲艺术品市场的流通。
  《中国收藏》:在朱汤生到香港创业的初期,是否也遇到过困难?
  谢启亮:当然遇到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当时,朱汤生在英国拍卖了一大批藏品,但是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买家付款困难。后来的日本经济泡沫也给拍卖行业造成了不利影响。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朱汤生对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拓展初见成效,几场非常成功的专场拍卖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如1989年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藏品专拍,掀起了一轮市场高潮。由此可见朱汤生把握市场高低潮的能力非常强,他的眼力、他对市场的把控能力都是一流的。
  严谨的研究方法
  《中国收藏》:作为中国瓷器拍卖市场的开拓者,朱汤生会怎么正视他与其他人在学术上的分歧?
  谢启亮:只要朱汤生觉得别人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是合理的,那么他一定会接受的。当他与别人在看法上发生冲突时,他会与大家展开讨论。通过研究后,当他发现是他的问题时,他一定会站出来说“我错了”,不会因为自己是这个行业的权威而不敢接受自己错的事实。要知道,他一直不间断地学习,对最新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物都非常留意。这对于身处权威位置的他来说,真是不容易。
  《中国收藏》:据说朱汤生有一个爱好,就是收集瓷片。
  谢启亮:对,瓷片对研究瓷器有很大的用处。通过瓷片我们可以对胎土进行观察,与出售者及行家里手们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所以朱汤生对瓷片很感兴趣,把它们当做标本来收集。
  《中国收藏》:朱汤生对藏品的研究方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
  谢启亮:细节上的严谨应该是朱汤生最特别之处。他不会仅凭简单的观察就轻易下定论。他对藏品的研究很少受到商业方面的影响,他不会因为一件艺术品的商业价值而去肯定或否定它,而是始终用学术的方法去看待它。
  《中国收藏》:据说朱汤生的专业参考书数量在业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谢启亮:这些年来,他买的最多的就是书,而且一直未曾间断过。他自己有一个非常整齐的图书馆,很多老版的、英国原版的图书或者是新出版的图书他都有。
  极高的道德操守
  《中国收藏》:在业务方面,您觉得朱汤生对您有哪些影响?
  谢启亮:我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懂了一点点,这都离不开他的指导。朱汤生非常乐意解答别人的疑问,他会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经验言传身教给别人,不仅仅是公司里的同事,也包括外面的同行,他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
  他对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比如他严谨的态度,他的研究方法等等,让我受益终身。
  《中国收藏》:您觉得朱汤生先生身上最与众不同、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谢启亮: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位学者。虽然他把拍卖这种商业模式引进香港,但在收藏和拍卖过程中,他的态度特别认真,特别注重藏品的质量和出处,而不会从商业价值来考虑。他身上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是最宝贵的。我很少见到别人能像他那样对藏品做那么深入的研究。这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收藏》:您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朱汤生吗?
  谢启亮:他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作为专家,他非常严谨,对于自己说的话非常负责。所以这么多年来,朱汤生讲的每一句话都非常具有说服力,藏家们对他极其信任,这跟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分不开的。
  他在学术上可以说与时俱进,在道德上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这两点不仅在拍卖行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极其难得的。其实用几句话来概括他是很难的,但我最想强调的就是这两点。
其他文献
朵云轩第43届艺术品拍卖会将于4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延安饭店举槌,提前两天预展。届时将推出中国书画1316件和画册76件。中国书画部分囊括了明清至近现代各时期、各流派的名家作品。作者名头齐整,且受众群体广泛,想必将吸引更多有收藏意愿的大众加入到收藏阵营中。  海派书画一直是朵云轩拍卖的重中之重。朵云轩长期致力于海派画家的宣传,以推动海派书画的鉴藏和研究。此次拍卖中吴昌硕、张大千、吴湖帆、陆俨少、
期刊
4月26日,著名国画家冯远大型个展“笔墨尘缘”将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将分为“历史溯怀”、“传统追怀”、“苍生情怀”、“技道萦怀”四个部分,全面展现冯远的美术创作历程。  冯远作品素以笔墨酣畅、造型扎实、面貌丰富、蕴含厚重、个性鲜明著称。在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如连环画《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大型线描《屈赋辞意》、《秦帝筑城图》,极富震撼力的水墨巨
期刊
英国艺术大师托尼·克拉格来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内,“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正在进行中。高挑的美术馆内第三层展厅,和托尼·克拉格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雕塑相得益彰,各种不同材质、充满流动感和想像力的雕塑,把参观者带进了这个英国当代艺术界的领军人物、特纳奖获得者、有第二个亨利·摩尔之称的艺术家创造的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中。  事实上,201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超有机”展览中,托尼·克拉作品就来到了
期刊
中国书法作为艺林奇葩,它的绵延和壮大,自有其丰富的内涵赖以维持。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品类,书法艺术在国际交流之间显得更为璀璨夺目。书法所借助的文字载体,包孕了金石、考古、哲学、美学、文学、绘画、篆刻、音乐、建筑等诸多文化基因,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故点画关情,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识者睹迹明心,目击而道存。当今书法的传播更需要多种途径,综合多种文化形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李斌权先生首创的
期刊
北京荣宝2012年迎春拍卖会(第72期)近日落槌,1500多件作品总成交额达1.51亿元,成交率为77.08%。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桦及版画名家专场208件拍品成交额为892万元,而由李桦创作的作品全数成交。  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市场已出现明显变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2年会是调整的一年,所以荣宝此次迎春拍卖会作为今年艺术品拍卖的开场,受到市场人士的极大关注和期待。微博上也有很多关注荣宝拍
期刊
由北京传是举办的“物得其宜—黄花梨家具精品展”于3月21日在北京798艺术区邦文艺术港湾亮相。该展览汇集了包括赛克勒博物馆旧藏在内的90余件明清两朝和当代的黄花梨精品家具,椅凳桌案、柜架箱匣等无所不包,品类齐全,工艺精湛,为藏家和收藏爱好者呈上一场黄花梨家具盛宴。  其中,一件清代黄花梨六柱架子床尤为珍贵,此床通体由黄花梨制成,铺面四角设立柱,上有顶架,正面另安装门柱,由门围子与角柱连接。床架立柱
期刊
好友是艺术专业出身,毕业后留在英国从事一些艺术管理方面的工作。前段回国,相约小聚,言谈之中,她反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艺术品离你的生活有多远?”  我一愣,这也太泛了点儿吧?好在我这媒体人也不是白做的,于是开始吧啦吧啦:灵感来源于生活,假如日后我有了比较丰厚的资金,会考虑去购买云云。  她笑了,认真地“反驳”我道:“你说的艺术源于生活没错,但倘若只有有钱才能买艺术品,这似乎是被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
期刊
谢稚柳、启功、刘九庵、杨仁恺、徐邦达,曾经一言九鼎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五老”时代,随着徐邦达老先生的驾鹤离去,被永远地划上了一道休止符。  假设真有另外一个世界,想必此时的“五老”仍不舍手中画卷,孜孜不倦。然现实总是残酷的,斯人远去,哀思之余,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忧虑,书画鉴定权威的大旗,将由谁或者谁们来扛起?  鉴定对于文物的作用,好比案件审理中的法官、竞技场上的裁判。熟悉中国古代书画的人都深知,古
期刊
朱汤生一个人的拍卖史  朱利安·汤姆生(Julian Thompson,1941年至2011年)—苏富比亚太区前总裁、中国瓷器首席鉴定官。这位传统的英国绅士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中国名字—朱汤生。  对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和收藏来讲,这位儒雅的英国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他一手开启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黄金时代;正是他功不可没的鼎力拓展,才使中国瓷器、工艺品成为全球藏家瞩目的焦点,同时拉升了中国艺术品的
期刊
在首场拍卖旗开得胜后,朱汤生于上世纪80年代相继举办了多场著名收藏家的专拍盛会,正是他对华人藏家的积极推介,才使得中国瓷器、工艺品成为全球藏家关注的焦点,其中,仇焱之、戴福保、胡惠春、赵从衍,更是被收藏界誉为“四大华裔名家”。  仇焱之、戴福保、胡惠春、赵从衍的收藏专场拍卖,不仅对于香港,甚至对于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香港苏富比在1980年和1981年相继推出了仇焱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