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俄生态意识的主题学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jied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断头台》和《狼图腾》,项目编号:syjs201777。
  摘 要:在主题学视野的关照下,探析《狼图腾》和《断头台》中蕴含的自然生态思想,和各自的生态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对两部作品进行不同国别的生态意识的平行研究,进行深层的生态批评。通过平行研究,以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生态意识,对文本外的人类目前的精神生存状况有更为清醒的认知。
  关键词:《断头台》;《狼图腾》;生态意识;主题学
  作者简介:姚璟(1992-),女,山西忻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徐雯瑛(1993-),女,陕西商洛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邵思佳(1993-),女,安徽亳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1
  生态文学从生态哲学、伦理道德的角度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的生存问题。以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为基础,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狼图腾》和《断头台》在揭露自然生态的同时侧重点不同,《断头台》里精神生态的剖析更为深刻,《狼图腾》中自然生态的全局观更加完整,体现了中俄不同的生态意识观。
  一.《断头台》和《狼图腾》主题学联系——强烈的生态意识
  “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引人瞩目的乃是二十世纪的生态文学。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坛上的生态文学其作品之多,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堪称世界文学之最。”[1]俄罗斯文学以其浓厚的道德意味而著称。中国的生态文学是从国外传入的,但我国本土存在内在的生成因素。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大地之歌》里所描述的种种生态危机在我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断头台》描写了一场场人与动物的悲剧冲突。开篇对莫云库梅草原全景式的描写,一下就将人类破坏自然造成生态危机的问题摆到读者面前。[2]对权利的追求与崇拜使人类向世界末日迈进了一步。
  《狼图腾》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信仰。在书的最后部分,姜戎先生讲到:“……百分之八十的草场已经沙化,……窗外突然腾起冲天的沙尘黄龙,遮天蔽日。”[3]至此,似乎只影响狼生存的悲剧转化为中华民族存亡的悲剧,故而这两个作品在进行关于生态意识的主题学的平行研究方面有很大的关联。
  二.《断头台》中波士顿集中体现俄罗斯生态文学的精神生态
  《断头台》心理描写较为抽象、细腻丰富和完整。波士顿打死偷狼崽的巴扎尔拜,朝伊赛克湖走去。“他真想融入伊赛克湖,消失在湖中——想活又不想活。就像这些波浪似的——一个浪头翻腾起来,渐渐消失了,随后又从自身中生出新的浪头……”[4](380)俄罗斯作家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和从哲学的层面思索传统问题,在《断头台》中波士顿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究竟是如何共存的思考可见一斑。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现代社会中自然的衰败与人的异化是同时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仅伤害了自然,同时也伤害了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伤害了人类的精神自然(内部自然)。”[5](96)波士顿在开枪打死母狼、自己儿子和巴扎尔拜后,意识到这就是他生命的终结和世界的末日。《断头台》心理描写细腻且占很大篇幅,更为關注人的内心世界和内部自然的圆满,这是俄罗斯作品的鲜明特色。
  三.毕力格老人反映着中国社会生态的良知
  《狼图腾》体现的生态危机意识更为直接强烈。生态批评并不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它包含的是走向生物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伦理学的延伸,是人类对包括非人生命体和物理环境的全球社会意识的拓宽。[6]
  《狼图腾》中“狼”的身份最为复杂多变,表现为深刻的社会生态问题。小说中草原大生态在当时遭受来自不完善且无序社会的层层破坏。马克思说过,我们并不反对人们对整体生态的合理开发,而是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自私利用,反对缺乏制约地利用科学。
  波士顿和毕力格老人忠诚地保护着羊群和赖以生存的草原。民族性格和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毕力格老人对待狼和草原有着更复杂的认识和感情。《断头台》更为深刻地探讨人类心灵复杂的感情变化,对于毕力格老人来说,“腾格里是父,草原是母”[3](16)草原是老人一生精神的寄托。
  四.结语
  文学在人类文化与文明进程中发挥的生态功能在于,它在完善世界社会生态的同时,也将完善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的精神生态。解决生态危机既要在注重完善个体的精神生态同时,加强有序社会生态的建立,促进生态的整体和谐前进。
  参考文献:
  [1]杨素梅. 20世纪俄罗斯文坛上的生态文学[M].俄罗斯文艺,2002(10).
  [2]王彦彦. 《断头台》和《狼图腾》的叙事比较—从《断头台》和《狼图腾》看中国生态文学写作之一[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
  [3]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4][苏]钦·艾特玛托夫.断头台[M].重庆出版社,1988年.
  [5]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A].理论与改革.
  [6]邓中天.格式塔生态理论: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J].广州大学学报,2005(7).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一部著名喜剧,写的是周舍骗娶“风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又在结义姐妹赵盼儿的见义勇为下,得以脱离苦海与安秀才成就美好姻缘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宋王朝的崩塌,士人逐渐接受了“破坏”拘束理学的草原文化,形成了元人进步的妇女观。他们“
有的人,有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清楚自己想要去到哪里,去干什么,如果豪情一点,可以努力表现成追求梦想、诗和远方,而如果真实一点、坦诚一些,却不过是随遇而安、无从选择的现实罢了,生活给予人的考验更多的是在你年轻弱小、孤单的时候,在可能充满诱惑的生活之前,別忘了,你得先过好独立生存这一关。而一个人又总免不了年少轻狂,以为一身武艺、可以仗剑走天涯,中原北望也不过是举手踏步之间,很少有人早早的明白和做好准备,
摘 要:在辛亥革命前,王国维曾一度醉心于西方康德、叔本华哲学的研究。他运用康叔理论,整理我国哲学遗产,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译介论文。然而这次西学过程中,也使王国维由“学习”向“立论”的转变,其中,“古雅”说的提出,可视为王国维西学的一次反应。  关键词:古雅;王国维;形式;美  作者简介:陈齐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李佩甫曾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平原人:吃苦耐劳、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1]这是千年来扎根于土地的平原精神。但在城乡急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平原客们不得不从泥土中拔根而起,原本古朴坚毅的平原精神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面是对在城市中求活的渴望,一面是来自乡村故土的牵绊,平原客的精神轨迹是充满矛盾的,是憧憬与痛并存的。在渴求生存与留恋乡土的扭曲中,平原客终于迷失了,他们遭遇了由于失去根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编号:2017-ZZJH-072。  摘 要: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大量使用了精神顿悟技巧。《都柏林人》中,读者和主人公们的“顿悟”看似表现的是某一瞬间的灵光显现,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孤立和突如其来的感悟,而是在小说情景中由人物自身心理活动变化而酝酿和引发的。乔伊斯巧妙地在精神顿悟出现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其主人公经
摘 要:配音与字幕是英文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文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通常来说,英文电影的配音与字幕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到当地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还要尽量按照原著的表达去翻译。在英文电影汉译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其翻译主要通过直译、意译、音译和把其中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注重观众的接纳度和评价。笔者认为,一部好电影无论是配音还是字幕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
摘 要:意象,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之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笔者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诗歌意象是诗人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组织过程,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其情感和思维的过程,通过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关键词:诗歌意象;白居易;王维;杜甫;情感  作者简介:张丹(1980
摘 要: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文《范进中举》,描写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嘲讽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54岁的时间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范进  作者
摘 要: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建构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千年。文字传播媒介的巨大优势让人类社会得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获得足够的经验积累从而对社会演进历史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辅助功能,直到今天依旧为我们所倚赖。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大浪潮,新的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针对人类学这门学科而言,影视人类学作为一门新近加入人类学大家庭的分支学科更是在科研工作中充分运用了新的传媒技术,让受众在知识建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討论董桥的散文创作,基于艺术审美与现实关照两个层面展开。从艺术审美与文化关怀角度,董桥的散文典丽精工,意境似宋元山水,行文布局缜密,修辞灵动丰饶,文体大胆创新。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晚明小品文的闲适与静气,以及跨越中西的文化乡愁。从现实关照与哲理思辨角度,董桥的文章对机械文明、教育模式、香港政局都有讨论,他早期研究马克思的学术经历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与思辨性。  关键词: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