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语言的实践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回放】《一个石榴有多少颗籽》习作教学实录
  一、激趣
  师:今天早上,一位同学从自己家的石榴树上采了一个石榴送给老师,老师想与你们一起分享,好吗?(生:好)
  师:(拿出石榴)这个石榴怎么分呢?
  生:我有剪刀。
  师:试一试。
  生:不行,太钝了。剪不开。
  生:我用嘴巴咬,也不行。太不卫生了。
  生:老师,我发现这个石榴的肚子上张开了一个大口子,我来掰一下吧!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掰开石榴)
  二、生疑
  师:下面我们要吃这个石榴了。吃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石榴有多少颗籽?
  生:石榴皮什么味道?石榴皮有多厚?
  师:这个问题好,你们谁知道一个石榴有多少籽?老师不知道,你们数过吗?(全班沉默)
  师: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知道答案?
  生:我们全班有28个人,我们一人一次剥一粒籽吃,看看最后每个人能吃到几颗,然后计算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方法好吗?(生:好)
  师:这个办法好,就用这个办法。
  三、体验
  生:老师!我不爱吃石榴,我能不参加品尝活动吗?
  师:(走到他身边,悄悄地说)尝尝今天这个石榴味道怎么样?
  师:先按小组去洗手,洗完后,按小组顺序,每人上来一次剥一颗品尝。(第一轮,学生尝后个个喜笑颜开)
  师:什么滋味?
  生:(异口同声)甜。
  四、指导
  师:好。第二轮开始,注意,这次仔细看看每颗石榴籽是什么样子的再吃,还要把里面的核留下来。(学生们有的拿着仔细打量,有的放在嘴里,有的边看边说)
  师:第三轮开始了。(全班兴奋极了,有的调皮鬼开始捣蛋了。终于品尝完了)
  五、分享
  师:刚才这一颗石榴籽,你们在品尝时发生了什么故事?(争先恐后举手)
  生:(面色痛苦)我刚才在观看时被一个同学撞到,石榴掉在地上,我赶紧去捡,可又被另一个同学不小心踩了一脚。(他拿起了那颗被踩烂的石榴籽,举起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全班哄堂大笑)
  生:我刚才在选籽时,发现一颗又大又圆的,我就用两个手指夹住它,使劲拔,可是怎么拔也拔不起来,石榴汁溅了我一脸。(全班笑得前仰后合)
  六、感悟
  师:大家又品尝了几轮。在这几轮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把石榴放在水里,看看水能否变甜?可是好像水不但没变甜,就连石榴籽也不甜了。
  生:我想把石榴籽抛进嘴里,可嘴巴没接着,却砸着鼻子,再也找不着了。
  生:我把石榴放在门牙上咬,结果石榴汁四溅。
  生:我使劲地咬核,才发现核是苦的。
  师:现在讲台上还有4颗籽。你们每人桌上有几粒核子?
  生:14粒。
  师:大家计算一下,这个石榴一共有多少颗籽?你有什么想法?
  生:(异口同声)396颗。
  生:太神奇了,那么多。
  生:简直不敢相信,一个石榴里,包着那么多宝宝。
  生:老师,我要把这14颗籽埋在土里,让石榴籽发芽、开花、结果。明年我也要摘石榴分给全班同学。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还想了解石榴皮吗?
  生:想!
  师:现在我把这个石榴皮分成28块,每人拿一块。用上你的鼻子闻一闻,嘴巴咬咬,舌头舔舔,小手掂量掂量,眼睛看一看。
  生:皮,闻起来香甜。
  生:不能咬,太苦了。
  生:我看到皮里面有一层像蓝色的布搭成的一个个小格子,那是石榴籽的家呀!
  生:我用尺子量量,发现皮薄的仅有0.3毫米,厚的地方有0.5毫米。
  师:今天语文课快乐吗?为什么?
  生:快乐,太好玩了。
  生:以前我是不喜欢吃石榴的,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的石榴特别甜。
  师:老师也非常快乐,如果今天我一人独享石榴,虽然可以吃396颗,但远不如和你们一起分享那样令人难忘!
  七、习作
  【评析】
  1.创设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缺少兴趣,是目前学生习作的严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办法是:(1)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在玩中做,在玩中思,在玩中写;(2)设置真实的体验任务。精彩有趣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富有情趣的构思。其实,最有效的引发学生习作动机的方式,是设计“真实的习作任务”和营造“具体观察,具体感悟的习作环境”。例如,《一个石榴有多少颗籽》习作教学,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用心经历事件过程、在体验中真实感悟的习作训练课。教师利用偶然发生的学生赠石榴给教师这一事件,巧妙构思,带着学生一起分石榴,让学生自己亲身观察、体验,搜集第一手资料后再去习作,这种“真人习作”,是以真实的问题场景,活动过程习作。这样的“真实习作”学生有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可写,习作自然成为一种真实生活行为。
  2.设计简洁,学生主动经历体验的过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极其简洁,一切以生为本。教师在课堂中,尊重每一个,接纳每一个,关照每一个,服务每一个。教师只是伴着学生走,让学生自己尝,自己悟。教师在伴着学生愉快体验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学生看得很仔细。留心身边发生的故事,点拨叙述故事注意细节等,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让学生经历了。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例如,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爱吃石榴,我能不参加品尝活动吗?”遇到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诱导学生品尝。到快结束时,教师还没有忘记他,又一次走近他询问他的感受。
  虽说只是些极其简单的问题,却把“观察方法,发现问题,感受快乐”等一些习作教学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
  3.当堂习作,倾听学生自由心声。这是快乐体验的一节课,教师布置了当堂习作《分石榴》。这堂课上,教师没有讲什么习作特点,中心思想,习作顺序或是指导修辞手法,只是直接让学生把自己亲眼见到,尝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当堂完成习作《分石榴》。半小时后,一篇篇伴着学生快乐体验的自由心声,跃然纸上。
  (作者单位:南京市察哈尔路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的深入,在课堂内容设计、结构安排、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叫法也必须随之改变和创新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几点
在白(△)拆的盘面下,黑如何利用左边的条件扩大优势,乃是本题重点.rn森田:经过图,今天为读者准备的课题是集中训练期间,金泽真初段与横田九段的一局棋.rn
各位棋友读者,2009年我们将继续开设有奖指错和有奖征答活动。大家可以通过邮信、发E-mail的方式参与我们的活动。其中有奖指错的奖品为下一期《棋艺》杂志,有奖征答活动的一
期刊
继去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今年2月颁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之后,最近,教育部又推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进入第三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叙事性作品涵盖很广。有人认为,叙事性作品应包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等四类文章。也有人认为,叙事性作品仅仅是指写人、记事这两类文章。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我认为,看一篇作品是不是叙事性作品,关键要看它的叙
刚入学的小朋友一接触到拼音会觉得很好奇,张大了嘴巴跟着老师读“a、o、e”。但在短暂的兴趣过后,马上就流露出烦躁、不耐烦的厌学情绪。不是孩子们懒惰,而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然。如果此时批评甚至责怪学生,就会导致他们对拼音产生厌恶感,再也不愿意去碰了。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拼音呢?我结合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课上课下不断地摸索,终于发现了一些小妙招。  妙招一:儿歌先行领进门  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非常荣幸地受邀参加了《七彩语文》杂志社举行的“七彩语文2012年颁奖典礼”。活动在南京市百年老校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举办,十多位教育界、出版界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学生代表欢聚一堂。结缘凤凰母语,共话七彩语文。感受现场热烈、喜庆的氛围,心胸激荡、馨香满怀。  活动中,张庆老师向七彩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和获奖孩子捐书的一幕最令人感动。张庆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
作家叶兆言说,当年确有许多大师,但我们没有珍惜他们,今天大师非常稀缺,但称为大师的人很多。大师,顾名思义是大有学问的人。季羡林先生名满天下,晚年敬谢“国学大师”的称号。季先生博大精深、多有建树,但学问主要不在“国学”而是印度学,印度学方面与季羡林先生并驾齐驱的还有金克木先生。金克木是著名诗人且精通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等,翻译的语种和内容十分驳杂,小说散文之外还翻译过两
寓言短小精巧,语言浅显,情节简单,蕴含的道理又不难懂。那么,让学生学什么呢?  一、从理解走向表达  1.画龙点睛写寓意。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小小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道理学生读读寓言就明白,但他们未必能用语言来表达。而用三言两语来表达,应该是高年级学生学习寓言要达到的目标。  苏教版五上《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