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大田甘蓝基础施肥试验报告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s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试验目的
  为了探索大田甘蓝的需肥规律,掌握较好的大田甘蓝的施肥方法、施肥时期为今后大面积指导施肥提供依据。
  二、供试作物、地点
  供试作物:甘蓝(当地的主栽品种)
  试验地点:鲁沙尔镇
  供试肥料:46%尿素、12%过磷酸钙、50%硫酸钾
  三、试验设计
  本试验目标产量以亩产5000㎏为依据进行设计,试验设3个处理,即1:空白对照;2:常规施肥;3:配方施肥。试验在露天大田进行,三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0㎡,株行距30㎝。
  四、施肥量推荐如下
  上述试验提供肥料:46%尿素,12%过磷酸钙,50%硫酸钾,以上为肥料试验亩用量,实验中根据小区面积的大小计算使用,磷肥、钾肥一次性作为基肥施用,该肥料使用量是在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进行。
  五、試验地基本情况记载
  试验设于鲁沙尔镇下重台村,属脑山地区,海拔2767米,经度:东经101°30′26.0″,纬度:北纬36°29′46.8″。试验田前茬萝卜,土壤为黑钙土,地力水平一般。
  六、观察记载及试验结果见附表
  1、大田甘蓝生育期记载表
  由生育期记载可以看出,各施肥水平下与对照相比,对甘蓝的生育期并没有什么影响。
  2、大田甘蓝植株生物学性状表
  由下表计算得出,使用配方施肥方法,甘蓝株高比对照平均增高1.7厘米,高出17.58%,常规施肥水平下比对照平均增高1.08厘米,高出11.17%。
  3、大田甘蓝结球生物学性状表
  由上表计算得出,配方施肥水平下,甘蓝结球直径比对照增加20.69%,单球重增加95.69%,常规施肥水平下,甘蓝结球直径比对照增加11.38%,单球重增加91.38%。说明施肥水平和施肥方法对甘蓝经济性状影响较大。
  4、产量结果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水平下的甘蓝,其小区平均产量及亩产较对照均有增加,但配方施肥水平下的甘蓝,其小区平均产量最大,亩产最高,即增加最明显。
  5、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分析结果可知,在处理3(配方施肥)施肥水平下小区产量与空白(处理1)相比,差异显著,与常规施肥(处理2)相比,也差异显著。说明在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水平下,均可以对甘蓝的产量有所提高。
  七、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试验可以看出,配方肥、常规肥的施用均对甘蓝的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配方肥的施用对甘蓝的增产效果明显,对株高、结球直径、结球净重等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质量的配方肥较常规肥有增产作用,但差异不大,因此今后在试验中有待于对提高专用肥有效含量方面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811699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其他文献
克服遗传算法的过早收敛问题,改进遗传算法性能,本文提出评价群体多样性的两个指标,井结合两个指标应用模糊逻辑来调节遗传算法的交叉和变异概率。一组函数优化求解的实验结果表
对变压器倍频感压及局部放电试验标准、方法,补偿计算及局部放电波形识别、校订、现场抑制干扰的措施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介绍故障检测实例。
在现代农业中,有机种植农业生产的过程既不会破坏周边环境,又可以给人民带来更多绿色健康的食物,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国家农业部门应当全面推广此类种植方式,并利用土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与快速发展,使网络实时视频监控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RTP实时传输与控制协议的原理及功能,建立了基于RTP/RTCP的期刊阅览室视频监控系统,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出现,能够减少对玉米农田的损坏,如果在全程能够实现机械化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合理且有效的利用玉米农田.本文以玉米保护性耕作为出发点,结合机械化种植
企业技术联盟是一个具有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高度协同性的开放系统,企业技术联盟中知识的合作生产和利用过程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自组织进化的过程.本文深入剖析了企业技术联
凛冽寒风中,一个城市的温暖不仅来源于供热系统,更要有社会救助系统的及时启动与爱心“供热”,特别是针对凛冽寒风中瑟瑟求生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扶助。为防止流浪乞讨人员冻饿街头
雾霾环境下的智能家居实验教学系统,通过模拟真实空气质量环境及体现真实智能家居的智能控制,有利于学生真实感受和学习掌握智能家居控制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
可测性设计(DFT)方法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路测试中.通过添加测试硬件,用来降低测试的复杂性。但添加测试硬件后,往往会引起电路的延时变大,从而降低电路的性能,甚至引起延时故障。针对
相对于传统的C/S模式,P2P网络具有非中心化、扩展性好、性价比高、健壮性强及负载均衡等优点。但是,由于P2P是一个“瞬态网络”,其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也使P2P网络系统面临巨大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