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粤西地区的云浮市有一个革命老区——云城区腰古镇雄强村委城头村,该村是原中共云浮县县委书记、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骨干、革命烈士陈剑夫的故乡,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全村面积约1.4平方公里,有农户120户,600多人。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2012年该村集体纯收入3万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
红色沃土
1928年初,曾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陈剑夫同志回到家乡云浮县小河堡城头村,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经常和群众一起谈国事,向群众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才不受国民党反动派及地主豪绅和民团的压榨,广大劳苦大众才有出头日子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同年5月,他主持在城头村成立了中共云浮县委员会,剑夫被选为云浮县委委员、常委,分工负责宣传工作。会后,他在城头村附近开展秘密行动,建立了中共城头村党支部,健全了农会组织。
不久,在省委巡视员黄钊的主持下,召开了县委会议,总结和审查了过去的工作。会议认为县委只注重党的发展,忽视了群众工作,这是一种偏向。其次,书记不能时刻在县委,没有实行集体领导,因此,会议决定改选县委常委。由于陈剑夫在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党员和群众中有很高威信,受到上级和县委委员的一致好评,在改选中,他被选为云浮县委常委、县委书记。
陈剑夫任中共云浮县委书记后,把心思全部放在革命工作上,认真贯彻省委的指示,全面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在发展党组织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直至7月底,全县已建立党支部16个,发展党员130多人。
这年复收,陈剑夫和云浮县委发动农民实行减租减息,向地主扣租谷,通过农会组织了赤卫军,在县委统一指挥下进一步打击反动地主、土豪劣绅,把没收来的财产和粮食分给贫苦农民。
陈剑夫对敌人嫉恶如仇、横眉冷对,对人民满腔热忱、鱼水交融。他领导和指挥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处处为农民谋利益,因而引起了反动派的密切注意,国民党云浮县长刘学修对他恨之入骨,于1928年8月29日,派出大批反动军警和民团,武装包围了城头村,逮捕了陈剑夫,31日把陈剑夫押至小河圩鱼花塘边杀害。剑夫牺牲时年仅37岁。
村民和谐融洽,亲如一家
城头村共有陈、王、李三姓村民。一般情况下,村中姓氏多,村中的矛盾争斗必然少不了,平时耕作取水、山场纠纷、清明扫墓等等,姓氏之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但这种现象在城头村从未发生过,村中三姓村民和谐融洽,亲如一家。
在革命年代,陈剑夫同志回村秘密成立革命组织,三姓的进步青年都积极响应,陈德林、王文垣、李旭华等同志都同时加入了革命组织,在革命活动中他们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积极完成上级党组织下达的各项任务。
每一次走进城头村,我都会感受到这样的氛围:民风淳朴,热情友善,团结互助。有一次我与陈广佳老伯倾谈问及这个问题:“你们村有三个姓氏村民,村民为什么能那么团结呢?”他不假思索回答:“昔日的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连性命都牺牲了,那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我们平时遇到问题,化解村民矛盾,都会用大道理跟他们说,也用烈士精神教育后代。”其实不用说很多道理,村民们都有一定的觉悟,因为革命烈士陈剑夫的革命故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烈士的精神仿佛是一种无形的正能量影响着城头村的每一位村民,使他们都觉得我们生活在这红色土地,红色的村庄,不能做有愧于烈士的事情。通过与陈伯的谈话,我终于明白了三姓村民能亲如一家的原因所在,是革命传统,是革命精神。村民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办好一切事情。
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和谐宜居村
村道泥泞,杂草丛生,污水横流、人畜杂居。这是农村的普通现象,昔日的城头村也不例外。2011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制订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要求全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和谐宜居名村建设。城头村广大群众积极响应,经过宣传发动,广大外出乡贤纷纷捐款捐物,在家的群众投劳投工。在规划上充分利用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优势,以打造“红色故里”、“宜居城头”为目标,以增进群众幸福感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环境和提升农民素质为重点,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为抓手,积极稳妥地开展创建生态宜居村的各项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城头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00多米的村道、巷道及排水渠全部铺上了水泥,实现了硬底化,实行雨污分流、人畜分离,把猪舍、牛栏统一建到村边,还建了三个垃圾池,垃圾实行集中堆放,统一清理。另外还建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五个花圃。添置了一些户外锻炼设施,能容纳700多人戏院也进行了全面翻新,建立了农家书屋。同时修缮了陈剑夫烈士故居,成立了陈剑夫烈士纪念小学,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们在劳作之余,可以在村中打球、散步、看戏,在农家书屋看书,农民也可享受到城市人的生活。
在和谐宜居名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民参加热情高涨,弘扬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团结协作,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期间共收到外出乡贤捐款20万元,捐物折款14万元,村民让出土地500多平方米,义务投工395个工日,清拆旧猪舍51间,旧房屋24间,牛草棚2间。
现在当你走进城头村,热情好客的村民总是笑脸相迎,一排排漂亮的楼房,一条条笔直干净的巷道,一棵棵绿荫如盖的大树,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让人眼前一亮,村民少有所教,老有所养。三姓村民团结互让,社会秩序良好,村中处处一派祥和的气象。
今年,该村再申报建设生态文明村,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了环境绿化植树项目,下一步计划启动亲水塘建设项目。
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改革开放以来,城头村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为了表达对老一辈的敬意和尽一点孝道,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外出的乡贤都会自觉回来开展敬老活动,举办“千人”宴会,为60岁以上的长者送上大米、食用油、御寒大衣等慰问品,同时为老人送上一声声的嘘寒问暖和祝福。从老人们脸上挂着的笑容,我们知道老人们心底里是感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的。
关心、教育和培养后一代是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重要一环。城头村十分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在上级部门的协助下,把原来的城头村小学更名为陈剑夫烈士纪念小学,用烈士的形象影响他们,用革命烈士事迹感染他们,用革命理念教育他们,让下一代健康成长。此外在村中还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充分发挥“五老”的作用,利用星期六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讲故事,讲陈剑夫的事迹,讲做人的道理,讲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等做人的道德,特别是针对那些“问题”少年和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教,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懂孝道识感恩。基于长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懂孝道、知感恩的教育,村中的青少年一代接一代茁壮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村中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一个青少年涉赌、吸毒。
外出乡贤李斌早年考上大学,现在佛山工作。他特别关心家乡的建设,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在宜居村建设中带头捐款给陈剑夫纪念小学成立奖学基金会,每年的重阳节回到家乡亲力亲为开展敬老活动。在2012年重阳节的宴会中我问他,大家都说你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支持家乡的建设,你为年青人做出了榜样。他很感慨地说:“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村中的长辈哺育了我,使我能够健康成长,我现在在外面工作,有一点成绩,回馈家乡对我的养育之恩是应该的。”这朴实无华的言语,使我感受到这就是孝道和感恩教育所结出的让人欣慰的果实。
红色沃土
1928年初,曾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陈剑夫同志回到家乡云浮县小河堡城头村,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经常和群众一起谈国事,向群众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才不受国民党反动派及地主豪绅和民团的压榨,广大劳苦大众才有出头日子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同年5月,他主持在城头村成立了中共云浮县委员会,剑夫被选为云浮县委委员、常委,分工负责宣传工作。会后,他在城头村附近开展秘密行动,建立了中共城头村党支部,健全了农会组织。
不久,在省委巡视员黄钊的主持下,召开了县委会议,总结和审查了过去的工作。会议认为县委只注重党的发展,忽视了群众工作,这是一种偏向。其次,书记不能时刻在县委,没有实行集体领导,因此,会议决定改选县委常委。由于陈剑夫在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党员和群众中有很高威信,受到上级和县委委员的一致好评,在改选中,他被选为云浮县委常委、县委书记。
陈剑夫任中共云浮县委书记后,把心思全部放在革命工作上,认真贯彻省委的指示,全面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在发展党组织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直至7月底,全县已建立党支部16个,发展党员130多人。
这年复收,陈剑夫和云浮县委发动农民实行减租减息,向地主扣租谷,通过农会组织了赤卫军,在县委统一指挥下进一步打击反动地主、土豪劣绅,把没收来的财产和粮食分给贫苦农民。
陈剑夫对敌人嫉恶如仇、横眉冷对,对人民满腔热忱、鱼水交融。他领导和指挥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处处为农民谋利益,因而引起了反动派的密切注意,国民党云浮县长刘学修对他恨之入骨,于1928年8月29日,派出大批反动军警和民团,武装包围了城头村,逮捕了陈剑夫,31日把陈剑夫押至小河圩鱼花塘边杀害。剑夫牺牲时年仅37岁。
村民和谐融洽,亲如一家
城头村共有陈、王、李三姓村民。一般情况下,村中姓氏多,村中的矛盾争斗必然少不了,平时耕作取水、山场纠纷、清明扫墓等等,姓氏之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但这种现象在城头村从未发生过,村中三姓村民和谐融洽,亲如一家。
在革命年代,陈剑夫同志回村秘密成立革命组织,三姓的进步青年都积极响应,陈德林、王文垣、李旭华等同志都同时加入了革命组织,在革命活动中他们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积极完成上级党组织下达的各项任务。
每一次走进城头村,我都会感受到这样的氛围:民风淳朴,热情友善,团结互助。有一次我与陈广佳老伯倾谈问及这个问题:“你们村有三个姓氏村民,村民为什么能那么团结呢?”他不假思索回答:“昔日的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连性命都牺牲了,那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我们平时遇到问题,化解村民矛盾,都会用大道理跟他们说,也用烈士精神教育后代。”其实不用说很多道理,村民们都有一定的觉悟,因为革命烈士陈剑夫的革命故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烈士的精神仿佛是一种无形的正能量影响着城头村的每一位村民,使他们都觉得我们生活在这红色土地,红色的村庄,不能做有愧于烈士的事情。通过与陈伯的谈话,我终于明白了三姓村民能亲如一家的原因所在,是革命传统,是革命精神。村民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办好一切事情。
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和谐宜居村
村道泥泞,杂草丛生,污水横流、人畜杂居。这是农村的普通现象,昔日的城头村也不例外。2011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制订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要求全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和谐宜居名村建设。城头村广大群众积极响应,经过宣传发动,广大外出乡贤纷纷捐款捐物,在家的群众投劳投工。在规划上充分利用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优势,以打造“红色故里”、“宜居城头”为目标,以增进群众幸福感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环境和提升农民素质为重点,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为抓手,积极稳妥地开展创建生态宜居村的各项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城头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00多米的村道、巷道及排水渠全部铺上了水泥,实现了硬底化,实行雨污分流、人畜分离,把猪舍、牛栏统一建到村边,还建了三个垃圾池,垃圾实行集中堆放,统一清理。另外还建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五个花圃。添置了一些户外锻炼设施,能容纳700多人戏院也进行了全面翻新,建立了农家书屋。同时修缮了陈剑夫烈士故居,成立了陈剑夫烈士纪念小学,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们在劳作之余,可以在村中打球、散步、看戏,在农家书屋看书,农民也可享受到城市人的生活。
在和谐宜居名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民参加热情高涨,弘扬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团结协作,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期间共收到外出乡贤捐款20万元,捐物折款14万元,村民让出土地500多平方米,义务投工395个工日,清拆旧猪舍51间,旧房屋24间,牛草棚2间。
现在当你走进城头村,热情好客的村民总是笑脸相迎,一排排漂亮的楼房,一条条笔直干净的巷道,一棵棵绿荫如盖的大树,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让人眼前一亮,村民少有所教,老有所养。三姓村民团结互让,社会秩序良好,村中处处一派祥和的气象。
今年,该村再申报建设生态文明村,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了环境绿化植树项目,下一步计划启动亲水塘建设项目。
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改革开放以来,城头村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为了表达对老一辈的敬意和尽一点孝道,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外出的乡贤都会自觉回来开展敬老活动,举办“千人”宴会,为60岁以上的长者送上大米、食用油、御寒大衣等慰问品,同时为老人送上一声声的嘘寒问暖和祝福。从老人们脸上挂着的笑容,我们知道老人们心底里是感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的。
关心、教育和培养后一代是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重要一环。城头村十分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在上级部门的协助下,把原来的城头村小学更名为陈剑夫烈士纪念小学,用烈士的形象影响他们,用革命烈士事迹感染他们,用革命理念教育他们,让下一代健康成长。此外在村中还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充分发挥“五老”的作用,利用星期六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讲故事,讲陈剑夫的事迹,讲做人的道理,讲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等做人的道德,特别是针对那些“问题”少年和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教,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懂孝道识感恩。基于长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懂孝道、知感恩的教育,村中的青少年一代接一代茁壮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村中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一个青少年涉赌、吸毒。
外出乡贤李斌早年考上大学,现在佛山工作。他特别关心家乡的建设,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在宜居村建设中带头捐款给陈剑夫纪念小学成立奖学基金会,每年的重阳节回到家乡亲力亲为开展敬老活动。在2012年重阳节的宴会中我问他,大家都说你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支持家乡的建设,你为年青人做出了榜样。他很感慨地说:“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村中的长辈哺育了我,使我能够健康成长,我现在在外面工作,有一点成绩,回馈家乡对我的养育之恩是应该的。”这朴实无华的言语,使我感受到这就是孝道和感恩教育所结出的让人欣慰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