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集邮与地方史为一体的《明信片中的老天津》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明信片中的老天津》大型图册。全书近180页,印制精美,图片清晰,收录了天津的风光明信片256张(注1)。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哲夫主编。哲夫即是在40年代集邮界里,被誉为"邮坛幸运儿"的郑介初先生。他于学生时代在重庆集邮组,无意中购到纽约版孙中山像2元中心倒印(或称边框倒印)50枚全张的逸事,已被载入《中国集邮史》史册。
  他已定居香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集邮痴情有增无减。90年代初经赵人龙先生指引得以识荆,后多次晤面,原先只知他对"客邮"及"C、E、F""B、R、A"有独特的研究,接触多了,知他勤于写作,在香港《邮票世界》上,常有文章发表。他曾先后出版了《邮海漫话》、《续邮海漫话》、《百年沧桑》和《旧上海明信片》等一系列丛书。蒙他不弃,当其大作出版后,都赠我一册。这次也不例外,由他女儿自北京寄我一部。当我翻阅这本书时,不由得感慨万分。
  哲夫在"后记"中提到,他"虽是江浙人士,但两度客居天津,一家三代均与天津渊源深长,因而在收集过程中,对有关天津的邮品也就情有独钟,格外卖力"。在这一点上,我同他虽几度相见,竟然不知我和他都是积极搜集天津风光明信片的同路人,以致失去与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真是遗憾。
  我是地地道道的"老天津卫"出于对乡士的热爱与眷恋,在主集清代、民国、伪组织邮品之上,副集就是搜求乡土气息浓厚的天津风光明信片。限于条件,目前我只搜集到大约100片,同哲夫所藏可谓"小巫见大巫",但经过我与图册仔细查对,有近半数的风光明信片,在他的书里没有收录。也就是说,如果将我俩所收藏的合到一起,属于不同景观的天津风光(物)明信片,至少要有350多种。假如再算上我曾遇到过面未购成的,和在其他邮友集中见到过的,恐怕要500种不止(注2)。
  我所以称赞这部图册寓集邮与地方史为一体,是因为书里搜罗图片,有许多只在天津地方史志中有所记载,但却早已佚失的景物,如今都重视在我们面前。这不但真实地反映出百年前的天津一些风土人情,也给研究天津地方史和早年的地理沿革,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物证。例如书第72、73页的天津旧城垣和教楼第79页的天津武备学堂、第90页的天仙茶园、第100页的北大关浮桥等等,可谓不胜枚举。特别是第110页中的李公祠内李鸿章铜像,早在20年代初期就下落不明,休说我这样的年纪,就是比我早生10年,恐怕也不曾亲眼目睹过。
  这位目前尚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当年在天津倒是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老天津人对他没有太大的恶感。这张图片的出现,在读者当中也引起小小的轰动(就我了解,这本图册在天津的销路甚佳)。至于一些涉及"沽上民情"的图像,就不再一一列举,购到此书的读者可自行去翻阅。
  哲夫主编的这部图册,英文字内容得到天津市政协文史办专家们的帮助,我想对于某些历史陈迹,自然也会得到他们补正,但也有介绍欠详之处。书中第114和115页"津万风物"所展示的四幅图片,只是说:"坐落在天津河北的大王庙外景",对于具体地理位置并没有提及。
  我在数年前搜集到同样的"大王庙"明信片,为之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连较早记载天津事物的清代张焘《津门杂记》里,都没有提到它的方位。1909年日本驻屯军编写出版的《天津志》(天津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节译了其中资料名为《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出版)。亦只简单的一句话:"河北北大王庙,成为卫生总局。"后来,我从我所保存1901年绘制的《天津城形势全图》上,才得以找到它的准确位置。系在现在的南运河南路(所谓"河北",即指南运河北岸)快尽头处,距离引滦入津纪念碑很近,隔河同早年十分繁华的侯家后相对。为了证实我的判断,我特地作了一次探访。当然大王庙已经荡然无存了,可是在那里还保留有"大王庙后街"、"大王庙后胡同"的旧名称。虽说地名依旧,景物全非,但可以证实它的方位不错。
  清代的天津就以庙宇众多而闻名,而且有的寺庙建筑得相当宏伟。从这张"大王庙"图上,即可看到高大而壮观的山门,它的正前方,面对当时漕运兴盛的南运河。山门上"敕建大王庙"五个字依然可辨,山门内钟、鼓二楼遥遥相对。山门前的香客、行人和一些设摊小贩,说明当初这里香火很盛,将它视为一幅清代末年的天津民俗图,倒也非常恰当。
  总之,书中的图像,可供人研究、欣赏、凭吊、怀念以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方面面很多,限于篇幅不便赘述。仅就本书封面采用的"三岔河口"而言,就可以引发天津人的无限遐思。众所周知,法国人强占原有的望海楼和崇禧观,建成"圣母得胜堂"(俗称望海楼教堂)。由此于1870年引发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天津人民称它为"火烧望海楼"。这座教堂经历两焚三建,充分体现了天津人民不畏强暴,向帝国主义英勇斗争的气魄。书里共有六幅不同时期望海楼教堂的图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选其中的一幅为本书封面倒也相得益彰。
  (注1)这部书的序言中,说所展示的明信片为300多张,但给笔者清点,涉及到天津风物的为上述数字,另有近10张不属天津风物。
  (注2)仅指天津风光明信片,倘算上上海、北京、青岛、芝罘等地的风光明信片,每处几乎都有四、五百种。
其他文献
盖在邮件上、以宣传为目的的文图戳记,总称为"邮政宣传戳"。此种戳记有的是邮政部门刻制使用,有的是邮政部门租给事业及企业部门在邮资机上使用。通常邮政宣传戳并无销票功能,有些国家(地区)将带有宣传图文的戳记与日戳组合,形成新的邮戳组合体,便有了销票功能。  创制出世界上第一枚邮政日戳的英国人亨利·比绍普同时推出了第一枚宣传戳(图①),戳上的文字是"肯特州各处的邮班,每晚从爱巷邮局出发,每天早上来到";
期刊
国家邮政局于今年8月份增发了《小鲤鱼跳龙门》邮票及小本票。  "小鲤鱼跳龙门"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则童话。相传在洪荒时代,龙门像一道神门,堵住了黄河中的鱼类游过,只有神龙才可以通行。黄河的鲤鱼却不服气,要与神龙比个高低。神龙对鲤鱼说:"谁能跳过龙门,谁就是龙"。这话引来许多鲤鱼争跳龙门。有的鲤鱼跳得很高,跳过了龙门就成了龙;可大多数鲤鱼却跳不过去,变成了乌龟。渐渐地,"鲤鱼跳龙门"成了一句谚语,
期刊
新加坡的"智能"邮资封柳承美2000年元旦,新加坡邮政部门发行了一枚新颖特殊的邮资封(图①)。该邮资封新颖特殊之处在于:1封上邮资图的左侧,印有"虚拟邮政"(VPOST)和"未来的邮政局"文字;而且在邮资图下方一行文字的最左侧有面值$022小字,相当于该国国内20克重平信的邮资。1999年下半年,新加坡第一次发行印有"虚拟邮政"文字的封是"邮资已付"封(图②)。今年则改为有面值的封,该封成为
期刊
《集邮》今年第3期刊出拙文《北京自助邮局启用新型邮资标签》,谈到由于邮资标签出售机一次最多只能接受27枚硬币,因此标签的最高面值为27.00元。然而笔者于5月份使用该机时,一次偶然的"误操作",发现标签的最高面值可以突破27.00元。此后又数次前往操作使用,一再证实了这一点。具体操作方法是:连续投入27枚1元面值的硬币后,按下0.60或0.80……任一预设面值键,得到1枚相应面值的标签后,该机又可
期刊
2000年7月5日19点10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编号为2443的波音747-400全客豪华客机,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经过空中14个小时的飞行,于北京时间7月6日12点40分安全飞抵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国际机场。当飞机穿过高压水柱的欢迎彩门,标志着中新两国的航空史写下了全新篇章。这是国内唯一可直接飞往新西兰的航班,从此中国乘客到新西兰无需从第三国转机。飞往奥克兰的航班每周三、六各往返飞行一班,
期刊
实寄封是经过通信实寄后的信函封套的总称。按其不同的功能和寄递方式,可分为多种类别,如平信实寄封,挂号实寄封、快件实寄封、特快专递实寄封、印刷品实寄封、航空实寄封、军邮实寄封、联行专用实寄封、收件人邮资总封实寄封和各种带邮资的不同类别实寄封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邮资票品有多少种类别,实寄封就有多少种类别;只能比其多,不会比其少,因为邮资票品中没有的类别,实寄封中照样有,比如在铁路上递送的车递封等(见
期刊
到了北京,有一处最为繁华的商业场所不可不去,那便是坐落在王府井大街138号的北京东安市场。  与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比起来,东安市场的历史要短得多,尚不足百年。东安市场所处的位置最早是明末引清兵入关的降将吴三桂的王府。"三藩之乱"后,吴三桂的王府被朝廷夷为平地,作为清军八旗兵神机营的练兵场。清末,骁勇善战的八旗兵早已沦落为一群整日提笼架鸟,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练兵场也慢慢荒废了,成了人迹罕见的大空
期刊
中国邮票正在一些"精明人"的策划下,迅猛地发展着。前些年,从"原地封"发展成了"原地系列邮品",如首发纪念、公函首日封、自然首日封、原地极限封、原地极限片、风景戳、纪念册、豪华纪念册、小本票、金箔缩印张、金、银镶嵌封及纪念张等等,一套几元钱的邮票,花上千元也买不回一个"系列"。而多花的钱,都是在既不能作"有效信息"上邮集,又无法"增值"回报的"包装"和"载体"上,真是"椟贵珠贱"。  后来又有了新
期刊
近几年,极限类集邮在我国发展迅猛,但片源难寻,特别是极限类集邮规则中"片早于票"的规定,更使邮票对应的明信片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制作难度确实不小。市场上充斥的大多是各邮政部门在新邮发行同时制作的"商业片",价值并不高。  近年来,我国发行了一批新邮和风光、特种邮资明信片,为制作新邮极限片创造条件。但在发行过程中多次出现"票早于片"的情况,如1994年先后发行"武陵源"和"长江三峡"邮票,而直到1
期刊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同日,香港邮政署发行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套印有特区区徽并用"中国香港"铭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邮票(图①)。  去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发行了了铭记为"中国澳门"的邮票。至此,我国成为了一国发行多种铭记邮票的国家,简称为"一国多票"。  关于"一国多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