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皮病可由不同原因引起,但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仍未明了。已知在红皮病患者皮肤的浸润过程中,Th淋巴细胞占据明显优势。粘附分子是一类糖蛋白分子,包括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及P-选择素等,它们在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上表达,当皮肤发生炎症、受到伤害或免疫刺激时,粘附分子及其配基在内皮细胞-白细胞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皮病可由不同原因引起,但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仍未明了。已知在红皮病患者皮肤的浸润过程中,Th淋巴细胞占据明显优势。粘附分子是一类糖蛋白分子,包括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及P-选择素等,它们在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上表达,当皮肤发生炎症、受到伤害或免疫刺激时,粘附分子及其配基在内皮细胞-白细胞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限制、游走和浸润。Gloves等发现,良性症状性红皮病患者体内循环的VCAM-1、ICAM-1,E-选择素及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该试验的目
其他文献
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又称人疱疹病毒8型,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病毒,它参与了Kaposi肉瘤的发病机制,并与某些血液疾病,如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及多中心Castleman病等有关。此病毒的一系列病毒基因能干扰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但确切的致瘤因素仍在研究中。
成人型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多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发病与糠秕马拉色菌有关。该研究验证了1%环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香波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试验预先设计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对象为15岁以上的轻度到中度头皮脂溢性皮炎,参照临床症状:红斑、脱屑、瘙痒分别和综合评分。
瘙痒为泛发性银屑病患者的常见主诉,而许多资料中却未提及。该研究对其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作了调查。病例和方法:以皮损面积超过体表面积30%的门诊银屑病患者为调查对象,排除引起瘙痒的其它皮肤病和系统性疾病。采用涉及瘙痒临床特征各个方面的结构式问卷表进行调查,以PASI积分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用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有101例银屑病患者参加该研究,其中84例(84%)发生瘙痒,瘙痒和非瘙
银屑病是一以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血管生成和炎症细胞浸润为其组织病理特征的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作者对17例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进行了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 银屑病皮损和非皮损中均有真皮 表皮交界处基底膜的改变,在皮损区尤为显著.
不少证据提示,一些皮肤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荨麻疹)与神经源成分有关.近年的研究支持:神经皮肤间相互作用可能是由皮肤感觉神经释放的神经肽(如P物质)通过活化皮肤中多种靶细胞介导的,P物质在免疫系统和炎症中具有一系列的作用.在皮肤中,释放P物质的C-纤维与基底角质形成细胞(KC)密切接触.KC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后者的炎症特性与曾报道的P物质作用相重合.因此作者探讨了皮肤病炎症和创伤愈合是否与
层粘连蛋白是一类多功能的大分子糖蛋白,广泛存在于基底膜带中.它在基底膜带的构建和稳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直接或间接控制细胞的活动.一些疾病的发生,如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银屑病及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等,也与层粘连蛋白缺失及异常有关.
须癣毛癣菌为可引起人类癣病的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其有性期包括3种:本哈节皮菌、万博节皮菌、猴类节皮菌。在日本主要为万博节皮菌,仅有1例从兔身上分离出本哈节皮菌。该文报告不仅从兔而且从人身上分离出本哈节皮菌。1996年10月,1例7岁女孩因发现双前臂、颈部各有一边界清楚的环形鳞屑红斑而就诊。其母30岁,分别于左肩前、右小腿前发现一红斑和斑块。母女俩的皮损处皮屑均查出真菌。该患者家自1996年9月收养两
SLE是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原型,其辅助性T细胞(Th)促使B细胞分泌抗细胞内含核酸和核酸结合蛋白颗粒的特异的病理性自身抗体,也可通过与其它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而致病。
结节性痒疹是伴有剧烈瘙痒的慢性皮炎,治疗效果不佳。作者曾用辣椒素、阿维A酯、硫唑嘌呤、冷冻疗法、光疗和光化学疗法等方法,未取得满意疗效。该文首次应用环孢素微乳剂治疗结节性痒疹。
患者男,30岁,面部首先出现皮损,2个月内皮损进行性发展至头、躯干、上下肢、外生殖器及肛周.皮损表现为多发性结节及溃疡,部分孤立,部分连接形成疣状斑块.自觉轻度瘙痒及疼痛.伴全身不适,发热及体重减轻6公斤.患者有嫖娼史.实验室检查:CD4+淋巴细胞15%,CD8+淋巴细胞81%,CD4+/CD8+为018.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HIV阳性并经蛋白印迹试验确认.组织病理显示致密的淋巴及组织细胞浸润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