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究其原因,经济结构失衡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本文对河南经济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河南经济结构性失衡的主要成因,最终提出了河南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结构 现状 原因分析
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失衡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中原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优化省域经济结构的方式提高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二是经济整体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是河南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质量效益指标领先,争取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从这三个重要标志中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优化是中原崛起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也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保证。
一、河南经济结构现状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2011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7232.04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1.6%,增速高出全国2.4个百分点。但河南省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初级的高耗低效型的产业层次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了河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代价。目前,天然能源、原材料的短缺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约束边界也加快了河南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为增强河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经济的结构、质量、效率等指标差距较大。如 2011年,河南的三次产业增长率分别为3.7%、15.1%、8.4%;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4.2∶57.7∶28.1;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6.5∶28.2∶25.4;人均GDP仅居全国第17位,这些指标和结构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河南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水平整体较为落后。而与中西部地区的同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城市相比,目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第二产业实力大而不强、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二)小规模企业比重大,未形成集群经济效应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河南省小企业占绝对比重,整体企业的规模结构偏小;产业组织结构仍然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低;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较少,集群经济实力弱。数据显示,2008年度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共2387家,河南为148家,占全国6.4%;在中国500最大企业中河南有9家入选,仅占总数的1.8%。
(三)能源、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占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
河南产品结构的低端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河南产品整体上层次偏低,附加值不多的资源类、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型产品多;一般的初级加工型农产品多,优质高效农产品少;普通工业品多,名优工业品少。
(四)工业产业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均不强
河南制造业仍属于中低技术产业水平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查表明,2010年,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占整体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95%,医药制造业仅为0.56%,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中低技术产业水平。
(五)所有制结构中私营、合资经济成分发展不足
河南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导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情况欠佳,整体市场化发展特征不明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2010年,河南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百分点。
四、促进河南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健全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产品、生产资料和资源在全省范围自由流动;打破行业垄断,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优化企业生存环境,吸引高层次产业向河南转移。
(二)重点建设高端、新型制造业,提升工业产业层次
发展壮大河南高新科技产业,促进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为新型制造业产业链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
(三)推进环保、节能降耗产业快速发展,发展重心转移向高效低耗产业
完善节能降耗制度建设,实施节能减耗的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技术和设备在企业中的广泛使用;打造一批低耗高效产业园区。
(四)按产业功能布局,推进河南省工业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优化河南省区域产业布局;以历史性产业传统为指导,促进现有产业积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原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
(五)做大做强做优河南省本土企业,改善我省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
重点打造一批大规模的集团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河南制造”的金子招牌,以它们为领头羊带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东太, 杨扬. 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关于辽宁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4): 48,95-96.
作者简介:宋晓薇(1981-),女,南南阳市人,研究生,讲师,任职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
(责任编辑:刘晶晶)
【关键词】经济结构 现状 原因分析
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失衡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中原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优化省域经济结构的方式提高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二是经济整体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是河南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质量效益指标领先,争取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从这三个重要标志中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优化是中原崛起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也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保证。
一、河南经济结构现状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2011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7232.04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1.6%,增速高出全国2.4个百分点。但河南省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初级的高耗低效型的产业层次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了河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代价。目前,天然能源、原材料的短缺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约束边界也加快了河南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为增强河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经济的结构、质量、效率等指标差距较大。如 2011年,河南的三次产业增长率分别为3.7%、15.1%、8.4%;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4.2∶57.7∶28.1;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46.5∶28.2∶25.4;人均GDP仅居全国第17位,这些指标和结构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河南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水平整体较为落后。而与中西部地区的同等经济发展程度的城市相比,目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第二产业实力大而不强、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二)小规模企业比重大,未形成集群经济效应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河南省小企业占绝对比重,整体企业的规模结构偏小;产业组织结构仍然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低;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较少,集群经济实力弱。数据显示,2008年度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共2387家,河南为148家,占全国6.4%;在中国500最大企业中河南有9家入选,仅占总数的1.8%。
(三)能源、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占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
河南产品结构的低端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河南产品整体上层次偏低,附加值不多的资源类、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多;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型产品多;一般的初级加工型农产品多,优质高效农产品少;普通工业品多,名优工业品少。
(四)工业产业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均不强
河南制造业仍属于中低技术产业水平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查表明,2010年,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占整体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95%,医药制造业仅为0.56%,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中低技术产业水平。
(五)所有制结构中私营、合资经济成分发展不足
河南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导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情况欠佳,整体市场化发展特征不明显,经济发展活力不足。2010年,河南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百分点。
四、促进河南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健全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产品、生产资料和资源在全省范围自由流动;打破行业垄断,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优化企业生存环境,吸引高层次产业向河南转移。
(二)重点建设高端、新型制造业,提升工业产业层次
发展壮大河南高新科技产业,促进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为新型制造业产业链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
(三)推进环保、节能降耗产业快速发展,发展重心转移向高效低耗产业
完善节能降耗制度建设,实施节能减耗的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技术和设备在企业中的广泛使用;打造一批低耗高效产业园区。
(四)按产业功能布局,推进河南省工业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优化河南省区域产业布局;以历史性产业传统为指导,促进现有产业积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原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
(五)做大做强做优河南省本土企业,改善我省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
重点打造一批大规模的集团型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河南制造”的金子招牌,以它们为领头羊带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东太, 杨扬. 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关于辽宁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4): 48,95-96.
作者简介:宋晓薇(1981-),女,南南阳市人,研究生,讲师,任职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
(责任编辑: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