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手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和密度的初步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BFA)、血流密度变化。

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连续单眼IMH患者30例60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健康眼分别设为患眼组、对侧眼组,均为30只眼。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0名3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病例组30只眼中,Ⅱ、Ⅲ、Ⅳ期裂孔分别为5、14、11只眼。再依据患眼裂孔直径大小,将患眼组分为裂孔直径≤500 μm组、>500 μm组,分别为11、19只眼。患眼组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频域OCT观察患眼组患眼PPV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OCTA测量患眼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PPV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t检验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手术前,患眼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CBFA分别为(2.84±0.35)、(3.19±0.23)、(3.26±0.24)mm2;血流密度分别为(20.74±8.26)、(35.18±5.20)、(35.20±6.49)%。患眼组黄斑区CBFA (F=19.768,P=0.000 )、血流密度(F=45.583,P=0.000)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768、45.583,P=0.332、0.994)。裂孔直径≤500 μm组患眼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高于裂孔直径>500 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0、2.202,P=0.034、0.036 )。黄斑裂孔直径大小与CBFA、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377、-0.477,P=0.044、0.009 )。手术后3个月,患眼组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闭合;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4.912,P=0.000、0.000)。

结论

IMH黄斑区CBFA、血流密度降低;PPV治疗后CBFA、血流密度可一定程度恢复。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相关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发展,促进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其中3D手术视频系统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是前景开阔的新技术之一。3D手术视频系统与传统的显微镜系统相比,通过将术者的目光从显微镜目镜转移至高清3D显示屏,具有优异的可视化和立体视觉,其可行性与安全性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得到证实。3D手术视频系统辅助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术者的颈椎,还有
自适应光学(AO)是一种通过降低光学像差的影响以提高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与扫描激光检眼镜结合(AOSLO)应用于眼科可以矫正人眼屈光系统的像差,从而极大地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AOSLO能够在活体视网膜上观察到细胞水平的微观结构如光感受器、神经纤维、血管壁细胞等,从而可以发现疾病的早期改变,同时在疾病的随访中亦可观察视网膜微观结构的改变。目前,由于AOSLO内部固有的技术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
目的观察板层黄斑裂孔(LMH)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PPV治疗的LMH患者40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5只眼,女性26例26只眼;平均年龄(67.8±8.6)岁。有晶状体眼37只眼,IOL眼4只眼。牵拉型、退行型、混合型分别为29、7、5只眼。患者均行BCVA、OCT
目的初步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行PPV治疗的连续原发性RRD患者39例3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0例20只眼,女性19例19只眼;右眼23只,左眼16只;平均年龄(55±11)岁。有晶状体眼30只,无晶状体或IOL眼9只;视网膜裂孔1、2、≥3个分别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消毒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疗效,初步探讨黄斑区微结构参数与IMH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病例队列研究。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IMH患者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平均年龄(60.60±9.50)岁;平均病程(9.55±15.5)个月。裂孔分期为Ⅱ ~
目的对比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面部微注射玻尿酸致眼动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RAO)及自发性RA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面部注射玻尿酸致眼动脉阻塞、RAO患者22例22只眼(玻尿酸组)纳入研究。选择自发性RAO 22例22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采用FFA测量臂-视网膜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特殊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特殊类型RRD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年龄5~ 17岁,平均年龄(12.64±4.11)岁。病程1d~ 1年,平均病程30 d。所有患眼均为特殊类型RRD,包括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ILM)翻瓣及空气或C3F8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行PPV联合或不联合ILM翻瓣以及空气或C3F8填充治疗的IMH患者98例101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BCVA、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统计时换算成logMAR视力。根据裂孔最小直径(MLD
目的观察板层黄斑裂孔(LMH)相关视网膜前增生膜(LHEP)的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经频域OCT (SD-OCT)检查确诊的LMH患者128例133只眼、全层黄斑裂孔(FTMH)患者202例2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LMH 133只眼中,有无LHEP者分别为53 (39.8%)、80 (60.2%)只眼;FTMH 212只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