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长大的方向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_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读】《逐光的孩子》在对乡村儿童生存境遇与心灵图景、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支教青年的人生价值等系列问题的深度挖掘中,全面展现乡村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是一部极具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关键词】支教  乡村教育  留守儿童
  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书写可谓汗牛充栋,涌现出大量精品佳构的同时,泥沙俱下,也出现了一些同质化、模式化、脸谱化的平庸之作。舒辉波长篇小说《逐光的孩子》(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20年)在题材的选择上迎“多”而上,浪遏飞舟,从支教大学生“我”的视角出发,发现大山里孩子和老师们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天使般的目光,他们对生活和梦想执着追求,抚慰并拯救了“我”情感生活的创伤,响亮而圆满地回答了一道社会难题,城市和乡村从来都不是两条平行线,更不是施与舍的单向关系,而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过程之中,搏击苦难并飞向理想天空的一对坚强的翅膀,城市与乡村需要相互救赎与守望。
  一
  “我”的女友严玲为了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义无反顾去了神农架大山里的一所小学支教。一年之后,她因为一场泥石流,將生命托付给了大山。“我”无法从失去爱人的伤痛之中解脱,沿着严玲走过的足迹来到大山里支教,努力寻找破译严玲心灵的密码,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我”支教的蓝溪小学在神农架大山的深处。一年四季,进山出山,运送物资完全靠人拉肩扛。与世隔绝的蓝溪小学,学生流失严重,师资更无保障,只有一个半老师:一个即将生产的女老师,还有乡村老教师齐老师。这里人们物质生活的匮乏和艰难,让“我”简直无法想象。
  “把眼睛放在路的尽头”等“我”来来回回十几趟的齐老师,是蓝溪小学的守护神,也是“我”生命的领路人。因他原来的身份是林场工人,腿伤之后当了蓝溪小学的民办教师,文化不高但读书很多,被称为“半个”老师。行走在群山之中,经常拖着一条断腿假肢奔波几十里山路,一个一个家庭去家访。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放弃一个学生。在大暴风雨来临之际,齐老师不惜生命的代价,修理吊桥,解救一个个学生。学生覃廷雍的母亲被洪水卷走,他自己也落水了,是齐老师跳到滔滔洪水中救起了这个学生;六岁的女儿穿着紫色雨衣和绿色小靴子,却像一朵鸢尾花一样被汹涌咆哮的蓝溪水淹没了。齐老师的愿望是修筑一条可以横跨蓝溪连接两座大山的桥梁,当山洪暴发时,学生不用蹚水过蓝溪,不用走老旧的吊桥。他本可以回城里福利厂领工资,过安逸平静的生活,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里。当“我”好奇地问齐老师为什么不离开学校,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这是我的学校。”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不仅在齐老师断腿的血痕之中,在山路的崎岖陡峭之中,在蓝溪水的温和与暴躁之中,在月光的脚步漫过树梢之中,更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教学相长的日子里。孩子们天使般渴望知识的目光里,“我”看到播撒的梦想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开花,“我”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坚守的意义,这里也成了“我”的学校。
  二
   生命的感恩与感动,在大山人内心深处是充盈朴实而寂静深沉的,不善言辞只用行动来表达。“我”的窗台上经常摆满了各种颜色的野花野果,随着季节变幻着魔法,都是孩子们偷偷摆放在那里的。当“我”和孩子们用一个自制乒乓球拍打赢了比赛,互相握手祝贺的时候,孩子们会喊“像奥运会”一样。“我”的到来,如一股清风吹进了整个蓝溪小学,蓝溪开始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日常生活平静的海面下仿佛卷起了一阵阵波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支教从来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生活博弈,“我”后面还有大学的老师同学领导、省市教育局以及全社会力量的支持,人力、物力、财力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山里的蓝溪。世界发现了蓝溪,蓝溪发现了世界,齐老师魂牵梦绕一辈子的大桥最后修好落成。从蓝溪小学毕业的学生们十五年后像种子一样撒满世界各地,有的成为打工作家、有的出国深造、有的成为教师……“我”经过三年支教生活,彻底改变了自己,跨过了情感痛苦和精神苦闷之桥,“小我”变成了“大我”,回到城里继续攻读研究生,也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师。
  三
  《逐光的孩子》善于描写和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外表到内心都血肉丰满,令人难忘。这是舒辉波儿童小说创作最令人称道之处,他如雕塑家一样不仅雕刻出人物的外形,更能雕刻出一个人物的灵魂来。一个个鲜活可感、个性鲜明的人物,带着乡野的气息,倔强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狡黠的微笑,向读者走来,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齐老师是整部小说的灵魂。作为一个老人,他对教育、对大山里孩子的热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件事都尽职尽责,他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奉献”。对犯错误的学生绝不姑息迁就,用特制教鞭打屁股,在他看来,不打这些孩子就不长记性;对学生和“我”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晚上甚至烧热水给学生泡脚。听说有失学外出打工的孩子,便跑几十里山路去“劝学”。他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恩威并施,成了蓝溪几代人的引路人。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这些词语,都不足以形容齐老师的高尚情操和对教育事业炽热的情感。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教育工作者,托起了中国教育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成为鲁迅所赞颂的“民族脊梁”。
   在学生形象之中,作品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乡村孩子。如脑子有问题总也升不上初中的覃廷雍,大大的个子坐在教室里,上课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吹油笔芯里的油,吹得满嘴满身都是,乐此不疲,满满的画面感;戚海燕是家离学校最远的一个学生,她要从早上走到黄昏才能赶到学校;也是最坚强好学的,在山洪咆哮吊桥绳索突然断裂时,女孩用坚定的话语鼓励老师:“老师,别怕。”
   小小少年郑天齐长得比同龄人矮小,小眼睛大脑袋,脑子里全是鬼点子,顽皮之中带着坚定,朴实之中不乏机智,是小说中最光彩照人的少年形象。入学之前,他连名字都没有,齐老师苦口婆心到家里劝学,给他起了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样的名字,在他身上寄予无限希望。沉重而贫病交加的家庭,让他早早担起了生活的重担。时而上学时而逃学的郑天齐让齐老师和“我”操碎了心。他性格倔强,意志坚强,用背篓在山路上运送货物,十几岁的少年比“我”这个当老师的还有力气,在狭窄的山路上健步如飞。赶集时卖大米,火眼金睛识破米贩子往他的米里掺入小石头。
   郑天齐,可以说是中国21世纪以来儿童小说创作中,少有的带着乡野气息、时代色彩、少年情怀的 “这一个”性格独特的少年儿童形象,亦会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
   让儿童小说创作落地生根,不让人物生活在一个真空和无菌状态,是对作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儿童观的一个重要考验。《白比姆黑耳朵》的作者特罗耶波尔斯基曾强调:“我主张写全面,不能只写善,那么恶就会成为绚丽的珍品;如果只写幸福,人们就不再去注意不幸的人,最后对他们也都麻木不仁了;如果只写那些美好的,一本正经的东西,人们就不再去讽刺生活中的丑恶。”《逐光的孩子》敢于正视人性之恶和现实生活的磨难,一个成熟的作家不能回避生存环境和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性,儿童文学就是要在这些黑暗之中寻出光明来。在蓝溪小学泥泞崎岖的山路上,齐老师和“我”带领孩子们,一起举着火把跋涉前行,从不屈服于生活之中的急流和险滩,包括那恶魔一样的泥石流,亦正视并鄙视它。作品写出了苦难之中的坚强、团结、奉献、担当、勇敢等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力量。这才是儿童文学应该有和必须有的初心和坚守的方向。
   一个作家的内心格局往往会影响他作品的境界,舒辉波的小说有内在的大悲悯大情怀,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小小支教大学生苏老师,三年支教结束,他已经从个人情感的小天地里彻底走出来了,他能读懂大山一年四季的心思,他能倾听到月光的脚步声,他能理解山里的老师家长和孩子在人生坎坷之中的坚守、困难之中的乐观、危险之中的奉献。蓝溪小学是“我”播撒爱、知识、文明与梦想种子的地方,蓝溪生活更是使“我”受到人生磨砺和精神成长的神奇殿堂。
   在大山深处,无人知晓的地方,却掩藏不住人们对知识文化与理想的渴望,这是一群追逐光明的孩子。正如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所说:“如果梦想可以长大,那是朝着童年的方向。”
  《逐光的孩子》正朝着梦想的方向,在舒辉波的笔下,一天一天长大。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程成)
其他文献
香甜不过家乡枣  我的家乡在晋陕峡谷的黄河东边上,这儿土地贫脊、沟壑纵横,即使是丰年也打不出太多的粮食,但枣树却选择了这里。这种当地所产并被冠之中国八大名枣之一的“油枣”,据说最初并没有具体的美称,是清朝康熙帝到此品尝后,感其肉厚似脂膏而赐名,故而我的家乡是远近闻名的枣乡。  我自小生活在枣树林中,对家乡的枣树再熟悉不过。是啊!平地、坡地,它能生长;山上、谷底,它照样成活,甚至悬崖峭壁上也总能找到
期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罗平汉编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辉历程,展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壮大的一幅全面的图景。作者在科学严谨地进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勾勒历史的基础上进
期刊
我和玉皓兄都是从同一座大山走出来,经过不同的路径,又同把新闻作为自己的驿站,在两家企业报副总编辑的位置上落座。捧读玉皓兄的散文集《梦见山里花开时》,如同亲历以故乡起笔着墨于散文的这道文学风景。书中许多篇章,总是那么情深意浓,如诗如画,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心灵的律动。那些优美的文字记叙,或写人,或记事,虽然是作者个人的情思表达,但我在阅读的咀嚼和阅读后的回味中,生出的却是自己经历过的山乡生活联想。  
期刊
【导读】“厌女”是当前文化语境中的“高频词”。“厌女”不仅是一种文化态度或实践行动,而且兼具社会、历史、文本、意识形态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情绪化特征的背后隐含着鲜明的话语策略,因而常诱发普遍“共情”;不同“主体”对厌女文化的演绎则昭示出“厌女”是传统性别观念的基本结构秩序之一。  【关键词】厌女性别话语社会关注近年来,与“暴力”相关的性别问题及其引发的司法案件、社会讨论、学术争鸣可谓层出不穷。深受新
期刊
如果一个作家结缘于某个地域、某条河流、某座山脉,这也许就意味着他走进了灵魂的殿堂,他获得了创作中真正的源泉。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了创作出《创业史》的柳青,同渭河流域的感情;想起了创作出《林海雪原》的曲波,同东北大森林的融入;更想起了创作出《红高粱》的著名作家莫言,同胶东大地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现代的许多著名作家都青睐于自己所植根于生存过的那片土地,从那里他们汲取着天地、河流、山脉赐于作家的不竭的
期刊
【导读】对幸福的认知和追寻,不仅是亘古如新的哲学议题,也是紧要的现实问题。与古典和近代的大量名人一样,现代的无数智者也对此进行了不懈追问,然而大都无功而返。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它始终困扰着无数智者和凡人。或许,幸福虽需客观条件,但并非客观之物。幸福原在内心,在自我实现,在个体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之间的和谐与圆成。  【关键词】幸福人生意义生命体验特约书评人专栏智者有惑:苍茫尘世
期刊
【导读】大学时代的学术经典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回顾令人怀念的,我的“80年代”,《美的历程》《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镜与灯》三本书对我的学术研究有过重要的,近乎“建构原型”的意义。  【关键词】80年代学术阅读原型  我曾经在《存在与发言——陈旭光电影文章自选集》自序中仿照鲁迅先生,把自己命名为“历史的中间物”,“我们这一代学者也许正如鲁迅所说的‘历史的中间物’:我们的直接经验和生
期刊
【关键词】全民基本收入劳动政治经济学  在冷战结束、新自由主义主导全球经济政治秩序30来年后,收入与财富的日益不平等成了各国共同的关注点。以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能以工会斗争为基础、民主选举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底层工人的权益。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实体经济投资逐渐被金融投机所取代,为数不多的传统制造业被大规模转移到海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就业随之日趋呈现“非正式化”,现实与福利国家的美好愿景
期刊
【关键词】文学图书媒介社会文化  作为媒介化的文化生产,文学图书出版成为文学与读者、文学与社会之间进行深度对话和互动的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出版不仅是文学作品在创作生产上的流通环节,它同时也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社会发展进行着文学性阐释。这种阐释记录着历史的行走脉络,映射着时代的文化征候,承载着社会的文化心理,并对读者精神世界产生持续而久远的影响。   对文学出版而言,2020年无疑是不
期刊
【导读】艺术具有深切的社会性。就此,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首先,艺术作品具有社会性,从中可以解读出丰富的社会信息;其次,艺术家具有社会性,其创作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再次,艺术观众具有社会性,他们在历史中流变,在社会中形成;最后,艺术制度本身是社会性的,对艺术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观众社会  豪泽尔指出,只有没艺术的社会,却不存在没社会的艺术。艺术的社会性是它自身非常重要的属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