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关键是要壮大农村人才队伍。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壮大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旨在根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盘活农村“人力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 人才;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要求和总目标。2019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条例》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农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医生队伍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根据农村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做好人才的“选、用、育、留”,加强舆论引导和激励保障,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及意义
开发是指根据员工和组织双方的发展需求对员工的潜力进行开发,同时对员工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过程。
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开发活动能够起到帮助员工做好适应未来变化的准备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组织积极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从而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其次,员工开发以及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也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需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现有农村劳动力,激发广大农村工作者的潜力和激情,释放奋发工作、创先争优的动力,为乡村振兴造就强大的人才支撑,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和水平。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现有人力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大,总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很多农民对外界缺乏新的认识,劳作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方式,无法利用自身和所处地区的环境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开发。很多农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满于现状,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参与乡村振兴的上进心和热情,无法将新的农业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限制了自身发展和潜力开发,掣肘乡村振兴。
(二)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失地农民增多等原因,农业劳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发展空间小,就业渠道窄,导致农村中的青壮年人口为了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丰厚的打工收入,持续外流,“空心村”“留守村”不断涌现,乡村振兴面临着“人口稀少”、“老龄化”的尴尬,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
(三)農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用性不高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多以培训作为常用手段。尤其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把握好“精准”、“精确”、“精细”尤为重要。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有些地区不调研、不摸底,不充分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实际需求,搞“一锅炖”“大杂烩”,贸然组织培训,好高骛远,贪功冒进,忽视了培训成果,浪费了培训资源,导致培训成为了“花拳绣腿”,华而不实。同时,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滞后,无法及时掌握农民掌握新技术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使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
(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保障体系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起基础性作用。“谁能九层台,不用累土起”,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农民创业存在风险隐患等基础保障体系得不到健全,农民回乡就业创业的热情减退,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进而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同时,不同地区和行业间的农村人力资源政策保障政策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分配和投入不合理,激励机制运用欠缺,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舆论宣传和情感引导,导致农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和流失现象严重。
(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我国农村主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是政府主导,政府部门的作用应体现为引导、扶持、规范、监督、维护、整合等方面。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农村投资环境亟待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进入涉农领域。同时,社会资本与农业、企业与农户结合方式多为较松散的订单合同方式,双方未形成利益捆绑,其中一方违约,另一方则需承担相应损失。此外,受农业保险不完善等因素约束,社会资本也存在“不敢投”现象。社会组织和力量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窄、介入度低,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更宽广的视野和思路,直接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引导,不断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把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振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分类实施,强化落实,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认识,增强思想觉悟,调动学习积极性,强化自我开发,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
(二)积极引导农民回乡就业创业,多渠道多路径增加农民收入
把农民留下来、引回来、用起来,发挥主体推进作用,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所以,要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农民回乡就业创业。要以政策“安心”,在把握住大原则的情况下,营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创新创业人才予以用地、用工、金融等支持。要以产业“留心”,“有恒产者有恒心”,引导扶持回乡创业人才把构思落地、把小产业做大、把大产业做强,真正把乡村作为干事创业的一方热土。要以环境“养心”,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优势,把乡村打造成“招鸾引凤”的“金梧桐”。要以培育“暖心”,强化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集中职业培训、合作社帮助、“一对一”老带新,全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扛起乡村振兴的重担。 (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实效转化
乡村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必须要把加强农民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让更多“老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要在“适”字上做文章,充分调研,真正摸清农民需求和能力短板,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使培训工作有据可依,针对性强。在“实”字上下功夫,起点要高,落点要低,重在实在、实用、可操作,让广大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推得开。在“时”字上求突破,紧跟形势、大胆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真正让广大农民和先进的理念、超前的思维“连上线”“搭上桥”,让时代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在“用”字上看落实,坚持把评价、反馈、整改作为培训工作的后续步骤,与参训农民、培训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使农民将培训内容真正“学到手”、“用到位”,同时,将农民培训成果应用情况作为考核培训主管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督促培训主管部门尽职履责,服务“三农”工作。
(四)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保障体系,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建功立业
做好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开发,要精准引进确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农村地域广大,各地之间差异巨大,在人才引进上,要“以农为本”。“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真正把懂得先进农业生产知识、具备现代农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吸引进来,做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按图索骥”,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突出差异化、突出品牌打造,寻找“适销对路”的人才,确保让乡村的有限资源产生最大价值,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農业农村部印发了的《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均提出,要留住用好本土人才,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培育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因此,在农村人才激励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可探索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扶持区域和基层一线倾斜,适当降低公务员招考门槛,在提拔重用、职务调整、职级晋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放宽乡镇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职称评审限制,对符合条件人员实行直评直聘政策,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在各类评比表彰中的名额比例等方法,鼓励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五)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参与度
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破除资本下乡的痛点、难点,着力引导社会资本的“源头活水”流向农村农业等相关领域。一要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为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打造良好软硬件基础。二要积极探索涉农领域相关项目合理回报机制,通过提供土地使用权、与优质旅游及农副产品捆绑经营等方式增强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三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四要创新社会资本进入涉农领域模式,打造利益捆绑机制。鼓励农户通过产权、技术、产品等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带动普通农户分享农业经营收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降低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违约现象。
参考文献:
[1]于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研究.
[2]阮梦圆.乡村振兴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9(9).
[3]王妤.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及对策[J].知识-力量,2019(11).
[4]陈晓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掠影[J].中国人才,2019(10)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 人才;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要求和总目标。2019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条例》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农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医生队伍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根据农村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做好人才的“选、用、育、留”,加强舆论引导和激励保障,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及意义
开发是指根据员工和组织双方的发展需求对员工的潜力进行开发,同时对员工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过程。
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开发活动能够起到帮助员工做好适应未来变化的准备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组织积极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从而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其次,员工开发以及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也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需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现有农村劳动力,激发广大农村工作者的潜力和激情,释放奋发工作、创先争优的动力,为乡村振兴造就强大的人才支撑,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和水平。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现有人力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大,总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很多农民对外界缺乏新的认识,劳作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方式,无法利用自身和所处地区的环境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开发。很多农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满于现状,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参与乡村振兴的上进心和热情,无法将新的农业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限制了自身发展和潜力开发,掣肘乡村振兴。
(二)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失地农民增多等原因,农业劳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发展空间小,就业渠道窄,导致农村中的青壮年人口为了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丰厚的打工收入,持续外流,“空心村”“留守村”不断涌现,乡村振兴面临着“人口稀少”、“老龄化”的尴尬,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
(三)農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用性不高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多以培训作为常用手段。尤其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把握好“精准”、“精确”、“精细”尤为重要。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有些地区不调研、不摸底,不充分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实际需求,搞“一锅炖”“大杂烩”,贸然组织培训,好高骛远,贪功冒进,忽视了培训成果,浪费了培训资源,导致培训成为了“花拳绣腿”,华而不实。同时,培训后续跟踪指导服务滞后,无法及时掌握农民掌握新技术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使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
(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保障体系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起基础性作用。“谁能九层台,不用累土起”,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农民创业存在风险隐患等基础保障体系得不到健全,农民回乡就业创业的热情减退,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进而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同时,不同地区和行业间的农村人力资源政策保障政策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分配和投入不合理,激励机制运用欠缺,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舆论宣传和情感引导,导致农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和流失现象严重。
(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我国农村主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是政府主导,政府部门的作用应体现为引导、扶持、规范、监督、维护、整合等方面。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农村投资环境亟待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力量进入涉农领域。同时,社会资本与农业、企业与农户结合方式多为较松散的订单合同方式,双方未形成利益捆绑,其中一方违约,另一方则需承担相应损失。此外,受农业保险不完善等因素约束,社会资本也存在“不敢投”现象。社会组织和力量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窄、介入度低,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更宽广的视野和思路,直接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引导,不断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把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振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分类实施,强化落实,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认识,增强思想觉悟,调动学习积极性,强化自我开发,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
(二)积极引导农民回乡就业创业,多渠道多路径增加农民收入
把农民留下来、引回来、用起来,发挥主体推进作用,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所以,要多措并举,积极引导农民回乡就业创业。要以政策“安心”,在把握住大原则的情况下,营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创新创业人才予以用地、用工、金融等支持。要以产业“留心”,“有恒产者有恒心”,引导扶持回乡创业人才把构思落地、把小产业做大、把大产业做强,真正把乡村作为干事创业的一方热土。要以环境“养心”,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优势,把乡村打造成“招鸾引凤”的“金梧桐”。要以培育“暖心”,强化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集中职业培训、合作社帮助、“一对一”老带新,全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扛起乡村振兴的重担。 (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实效转化
乡村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必须要把加强农民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让更多“老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要在“适”字上做文章,充分调研,真正摸清农民需求和能力短板,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使培训工作有据可依,针对性强。在“实”字上下功夫,起点要高,落点要低,重在实在、实用、可操作,让广大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推得开。在“时”字上求突破,紧跟形势、大胆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真正让广大农民和先进的理念、超前的思维“连上线”“搭上桥”,让时代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在“用”字上看落实,坚持把评价、反馈、整改作为培训工作的后续步骤,与参训农民、培训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使农民将培训内容真正“学到手”、“用到位”,同时,将农民培训成果应用情况作为考核培训主管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督促培训主管部门尽职履责,服务“三农”工作。
(四)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保障体系,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建功立业
做好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开发,要精准引进确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农村地域广大,各地之间差异巨大,在人才引进上,要“以农为本”。“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真正把懂得先进农业生产知识、具备现代农业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吸引进来,做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按图索骥”,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突出差异化、突出品牌打造,寻找“适销对路”的人才,确保让乡村的有限资源产生最大价值,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農业农村部印发了的《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均提出,要留住用好本土人才,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培育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因此,在农村人才激励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可探索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扶持区域和基层一线倾斜,适当降低公务员招考门槛,在提拔重用、职务调整、职级晋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放宽乡镇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职称评审限制,对符合条件人员实行直评直聘政策,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在各类评比表彰中的名额比例等方法,鼓励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五)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参与度
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破除资本下乡的痛点、难点,着力引导社会资本的“源头活水”流向农村农业等相关领域。一要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为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打造良好软硬件基础。二要积极探索涉农领域相关项目合理回报机制,通过提供土地使用权、与优质旅游及农副产品捆绑经营等方式增强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三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四要创新社会资本进入涉农领域模式,打造利益捆绑机制。鼓励农户通过产权、技术、产品等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带动普通农户分享农业经营收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降低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违约现象。
参考文献:
[1]于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研究.
[2]阮梦圆.乡村振兴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9(9).
[3]王妤.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及对策[J].知识-力量,2019(11).
[4]陈晓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掠影[J].中国人才,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