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芽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前后,上党大地还没从冬季荒枯的沉睡中苏醒,人们就开始念叨起黄芽菜了。“风一变软,就有黄芽菜吃咯!”奶奶用围裙包着哭闹的小孙儿,分明是在诱惑。
  “头茬韭菜得勤浇水,不然赶不上黄芽菜。”见当家的男人坐在院子里抽闲烟,女人着急了。
  “人家那小闺女,长得嫩黄芽似的,可不能胡来哩!”上了年纪的妇人悄着声儿叮告村里的年轻后生。
  “过两天摘了黄芽菜,给俺娘送点去。”新媳妇想回娘家,送黄芽菜算得上是个过硬的借口。
  黄芽菜,简直是开春时节打进麻糊村体内的一剂兴奋药。这水格灵灵的话题,把人们整整一冬天的沉寂、焦躁、烦闷和憋屈都给撵跑了。夫妻不再拌嘴,婆媳不再计较,邻里之间也不再为那些个鸡毛蒜皮的事去争吵。哪顾得上哩!花婶每隔个把时辰就心慌慌地来到院子里,仰起头望董家麦场。望甚哩?望黄芽树眼瞅着返青,黄芽菜赶明儿就要努出来哩!她得赶紧箍起头巾,爬上门楼,扒开蛛网,把歇了大半年的长短钩镰、篓子、笸篮都给翻腾出来。这两天还得磨磨镰刀,洗洗篓子。去年的胶片手套也烂了口子,干脆让老头子到集上买一打回来,眼下哪家摘黄芽用不着哩?
  黄芽菜,其实是槐芽菜。槐树只要努出芽,长势就像那月子里的娃娃,一天一个样儿。前天傍黑还是个带着绒毛的弯弯的嫩芽,第二天一早小叶片就张开了。像一只只稚气的小幼蝶,轻巧巧地伏在枝头,水嫩嫩的,在清晨的朝阳里发出亮闪闪的油光。鼻子还没凑上去,一股子清新的涩涩的气息就先扑了过来。这股子泼辣辣的馨香,彻底挑逗着人们的味蕾。从东头到西头,大姑娘、小媳妇们是再也坐不住了。连拄着拐杖的三奶奶也心痒痒哩,恨不能年轻上十来二十岁,一个出溜再爬到树上去。
  这是女人们的盛会。篓子、围裙、笸篮、洗菜盆,各家把能盛能放的家什都拿出来,就在董家麦场那一溜老黄芽树底下。年轻利索的都蹿到树上去了,不消商量比画,哪枝能折哪枝得留着,这里头的讲究她们比专业的园艺师还要在行。瞅准那些妨碍长势的枝丫,钩镰钩上去,吃住劲巧妙地一拽,落到地上就是老人和孩子们的了,他们只管等着摘现成便是。坐在树杈上的人把树枝修剪完,才开始慢慢摘。篓子挎在左胳膊肘上,左手捉住枝梢,右手像插秧似的“嗖嗖”往里丢。才一小会儿工夫,眼瞅着一篓子鲜绿就要漾出来了。当然,也有失了神儿的。丢着丢着“咝”地就把手缩了回来,指尖上顿时缀起一颗圆溜溜的血珠子。去年腊月里才过门的新媳妇,跟村里人不熟,这会儿正心不在焉着哩!出了这岔子,还得强忍着。若是被村里的“老人儿”(指早期嫁到村里的女人)们发现,那可得好一番逗乐,硬要把新媳妇给羞得叫苦求饶才罢休。娃娃们断然看不懂,但他们吃准了大人在这个时候是没脾气的,就只管由着性子淘气。从篓子里掬起一大把黄芽菜,咯咯笑着扬到空中,豁了一地。奶奶看见了,嗔怪一句“小祸害呀”便笑格盈盈再不说什么。女人们之间平时有过节儿的,这会忙着摘这头茬黄芽菜,也无暇计较那些个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了。围在一块你接我应,热火朝天地说笑个不停。头茬黄芽菜当真是个稀罕物儿,能作为一份拿得出手的礼物赠送哩!
  黄芽菜包饺子是最美味的吃法。现摘的黄芽菜,用开水焯过,鲜绿就变成了泛黄的军绿。剁碎了配上菜园里新割的头茬韭菜、鸡窝里掏几个土鸡蛋,美美地吃顿饺子,才算不辜负阳春三月这大好时节。当然,苦难年头又有苦难年头的做法。摘了黄芽菜回来,你家有鸡蛋,他家有韭菜,实在拿不出的,剥几个蒜瓣子了事。女人们围在董家麦场,就着暖暖的春阳,热火朝天包几篦饺子,满村飘香。
  “苦日子,是慢慢熬出来的。”三奶奶说。她常把黄芽树叫成感恩树,刚嫁到麻糊村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幸而有黄芽菜蒸糠窝窝给孩子们吃。苦虽苦,但饿一顿饱一顿总算熬过来了。日子稍好点,外面又打起了仗。三奶奶向来“不安分”,身在农家,却一心挂着前线。她不知怎么竟发现了黄芽菜水能染布,便组织村里的女人们行动起来,染出一摞摞军绿老粗布,叠得整整齐齐送到部队上去。解放军战士捎回话,感恩上党老百姓。三奶奶就在村里到处跟人说,感恩上党黄芽树。
  我生在农历三月,正是黄芽菜生发的季节。记事起,每年的生日,母亲都要包黃芽菜饺子。长大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野菜渐渐淡出了餐桌,过生日吃黄芽菜反倒显得有点寒酸,但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再后来远离家乡,黄芽菜便成了生日里的一份怀念。
  昨天下午,母亲到镇上把黄芽菜寄出来了。远隔千里,竟可以品尝到自家树上现摘的嫩黄芽,倍感亲切温暖。
  责任编辑:秀 丽
其他文献
我的家鄉在乌裕尔河东岸,河岸两侧有大面积湿地,湿地里芦苇丛生。芦苇资源是国有的,附近的村屯每年入冬,冰上能托住人了,就开始抢收芦苇。60年代收割芦苇是要交给国家的,用于造纸,国家收购价大约是每市斤2分,一个村一年可收割1000多吨,能收入4万多元。  村里为了调动社员们收割芦苇的积极性,全村社员谁收割的芦苇多,就奖励谁一辆大国防自行车,价值150元。那个年代,社员们在生产队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赶上年
期刊
苏北故里的荡滩里,小鱼结队,而且多蟹。螃蟹主食水草、麦芽、稻谷、鱼虾螺蚌、水生昆虫。螃蟹的另一特性,是永远摆出一副搏击的架势,一经大螯钳住,死命不放,绝不松手。  螃蟹为什么会横行?原来,螃蟹的祖先并不横行,后代的横行也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受地球磁场变化影响所致。因为螃蟹的第一对触角有几颗用于定向的小磁粒,就像是几只小指南针。亿万年前,螃蟹的祖先靠这种“指南针”堂堂正正地前进后退,行走自如,颇有“君
期刊
小巷在雪天變得安静,只有各家各户的烟囱忙碌着,偶尔一两声狗吠,惊醒了屋檐下的麻雀,那些小精灵便喳喳叫着飞向另一处屋檐。散养的几只鸡卧在麦秸集里也没了声息,唯有下了蛋才咯咯哒地叫着,那叫声划破沉寂的雪天,孩子们定会第一时间跳下炕,去收那热乎乎的鸡蛋,全然不顾那急红了脸的母鸡。  有雪的冬天,对庄稼人来说,就是礼拜天。男人不用干活,女人可以撒懒,早饭可以晌午端,午饭可以爷压山。女人一大早定会把炕烧得滚
期刊
这次美好的旅行,是从一个姑娘开始的。  上了动车,我刚一落座,就听见耳畔有声:您好!扭头,抬眼,一个漂亮的姑娘,白肤大眼,笑盈盈地看着我。她应该是靠窗的邻座。我赶紧站起来,侧身让位。她却又开口说:大姐,您靠窗坐吧,可以看风景。  我颇感欣喜,暗忖,这姑娘真善解人意!近些年出行较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邻座,却鲜有印象!中年人多半谨慎,对陌生人充满戒心,顶多聊聊天气和楼市。年轻人懒得言语,他们忙着刷微博
期刊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小镇上。  我们班有一位姓蓝的同学,就住在俄罗斯大宅院里。蓝同学常常把班里要好的同学带回家里去,无疑是为了炫耀他家的“毛子房”的光荣。蓝同学的姐姐叫蓝妮,比我们高两个年级,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孩。高挑的身材,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只是头发有些发黄,与我们小镇女孩子的黑头发形成很大的反差。夏天的时候,蓝妮常常穿一件白底蓝花的布拉吉,在尖屋顶的“毛子房”前晃来晃去,从远处看去很像一位俄罗
期刊
老屋大天井,黛瓦鳞鳞。日头从天井口照下来,先上后墙,再跨天井,最后挂在天花板上,一天便算过去。日复一日,日影就是老屋的钟。  老屋几十口人,都看奶奶的脸色。奶奶看天的脸色,奶奶看天是从天井看的。每天清晨,奶奶放了鸡笼,便站在天井中間,抬头看天。在她心中,天井之外的天不是天。从天井四角的明暗,她能判断风雨阴晴,交代人们该干什么。当日影从后墙慢慢下来,有人怠倦,还未出门,奶奶就高声提示:日头都快下墙了
期刊
整面山坡金黄的时候,秋天来了!  母亲开始忙碌起来。白天自不消说,晚上,如水的清辉洒满四合庭院,秋虫唧唧,树影婆娑,母亲坐在蒲团上,一边麻利地掰扯着玉米棒子,一边讲些忠孝节义的故事,年幼懵懂的我依偎在母亲身边,呆呆地看着月亮偷偷在云彩里穿行。  只是初小毕业的母亲,却有满肚子故事,多得如同天上数也数不清的繁星,如同魔术师帽子里五彩的绸带,每天不重样,却总也讲不完。故事总是以“从前”来开头,而我经常
期刊
我太公是一位本分厚道的庄户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公、我祖父和三公。因家境贫寒,哥仨都没念上一天书,三公十八岁那年就给村里地主刘坑佬做长工。  三公长得牛壮马大,犁耙耖扎稔熟,垒田塍一天三亩六收工见日头,毛谷四箩一担挑。他虽不知之乎者也为何物,但记性好、声腔好,一口山歌能唱得牛停蹄,鸟敛翅,柔时似流水,亢时如震雷。  刘坑佬家有水田旱地百十亩,还有几个山头几个坳的林子,家道殷厚,为人却尖钻刻薄,不然咋
期刊
从香格里拉市区出发到双桥,骑上藏民们备好的马,我悠然徜徉于春的怀抱,马蹄声轻悠,过河过溪,穿林踏草,一条羊肠栈道把我引到了美丽的碧塔海。  殊不知,当年这里曾经是血与火的战场,生长在这里的杜鹃花也曾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洗礼。  195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步兵四十二师一二四团挺进香格里拉地区,遵照川滇平叛指挥部的决定,由丽江军分区政委陈杰和一二四团副参謀长郭根旺率领二营四、五、六连、团工兵连
期刊
药隐在草中,星星点点地开花,不紧不慢地结籽,绿得和青草没有两样,却可识得,对称于茎上长叶者,必有毒之性,为药。是药三分毒,凡毒药三分,上下左右搭配。  小时我随爷爷,田埂地头跑,识得不少种草药,比如:葵菜,治疮肿;荨麻,疗风咳;龙葵,保肝脏;野薄荷,解鱼虾毒;夏枯草,助睡眠;车前子,止咳嗽;如此等等,有病地头走,总有一款子草药相对应。儿时闲不住,乱窜,虫咬、蜂蜇是常有的事,扯把猪耳草、奶腥草,揉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