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之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的北方剧乱。生灵涂炭。公元349年,后赵首都邺城变乱忽起,大将军冉闵悬赏诛杀胡人。他下达命令,斩下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文官晋升三级,武官可任牙门将。冉闵也亲自率部诛杀胡人,不论男女老幼一律砍头。一时间,邺城血流成河,20多万首级堆积成山。因为邺城的这场变故,冉阂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杀人狂魔”。
但也有更多人将冉闵视为“救世主”和“民族英雄”。因为史书记载,后赵羯族皇帝石虎极为残暴,大肆屠杀汉人。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沿途的树上挂满被吊死的汉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北方汉人一度锐减至六七百万。在羯赵政权统治下,建立雄秦盛汉的汉民族一度走到了被灭族的边缘。因此,有史学家认为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拯救了北方华夏文明,是个盖世大英雄。
那么这位评价如此两极化的冉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冉闵出生在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幼年时跟随父亲在“乞活军”中生活。“乞活军”是一个特殊的汉族流民武装集团,五胡十六国时期活跃于黄河南北,它有多个支系,游走于各个政权之间。“乞活”二字就可以反映其特点:他们曾是手无寸铁的农民,为了活命聚集起来,可以为任何人去杀人,甚至自相残杀,冷血而残酷。换句话说。他们就是一群来自北方的狼。冉闵身上便带有“乞活军”那种特殊的狼性,而且这种狼性贯穿了他的一生。
冉闵似乎从小就是天生的“狼王”。冉闵的父亲战败被后赵军俘虏,石虎见他勇猛就收作义子,冉闵也因此成了石虎的义孙。公元337年,石虎发兵30万攻打段辽(北方鲜卑族部落),年仅15岁的冉闵也率部参战。石虎军大获全胜,又想顺便灭掉慕容鲜卑。谁料慕容鲜卑早有准备,大将军慕容恪的2000铁骑把石虎吓得肝胆俱裂,弃甲而逃,后赵各路兵马损失惨重,唯独冉闵带领的一队人马边打边撤,有条不紊,几乎没丢一兵一卒。从那时起,他开始“名扬中外”。
长大后的冉闵“身长八尺,勇力绝人”,就似狼群中的头狼,带领狼群杀死比它们强大得多的猎物。
为在后赵顺利存活,冉阂逐渐变得像狼一样极端现实。他在后赵生活多年,毕竟是汉人,本应对大举杀汉的后赵皇族存在敌视,但他却完全没有表现出反感。反而在很长时间里忠于后赵。他还将名字改为“石闵”,为后赵皇族征战四方、攻城略地,毫不在意与同族的东晋军作战,甚至把7万东晋同胞作为战利品掠入赵境做奴隶。
随着势力的增强,冉闵开始逐渐表现出了弱肉强食的狼性。他在后赵皇室掌权后,一度将皇帝石鉴视作傀儡,希望借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石鉴也将计就计,常常召集大臣密谋,试图杀死冉闵。但几次均未成功。
公元349年11月,石鉴命令龙骧将军孙伏都带着3000死士埋伏在冉闵住处。没成想冉闵早有防备,迅速反扑,带领数千名士兵冲进皇宫。他对下属发布命令,“宫廷内外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一时间,宫内横尸遍地,血流成河。这就是本文开头出现的那一幕。石鉴看到冉闵大惊失色,赶紧嫁祸给孙伏都:“都是孙伏都谋反,你应该去杀他!”冉闵没听石鉴的辩解,一度软禁了他。当然,冉闵没放过孙伏都,当天就让他惨死宫中。从此以后,冉闵在朝中的威望反而更高。
后来,坊间流传冉闵当时颁布了一纸《杀胡令》(又称《讨胡檄文》):“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阂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应该说,冉闵的杀胡令確实存在,但像这样慷慨激昂的《杀胡令》,则是后世好事者伪造的,纯属虚构。因为按照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用语习惯,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么现代范儿的作品。
公元350年1月,石鉴又秘密派宦官联络抚军张沈袭击冉闵,结果败露。冉闵忍无可忍,杀死石鉴,并将石虎的38个孙子杀了个干净。当年3月,冉闵称帝,国号大魏,史称为冉魏。当年,冉阂又与20万后赵联军在苍亭(今山东莘县一带)决战,大获全胜,从而巩固了冉魏政权。
公元352年,冉魏与前燕在廉台一带交战。冉闵独自带领1万人马去征粮,结果被前燕大将慕容恪带领的14万大军重重包围,但冉闵仍然成功突围。他向东逃出20里时,身骑的战马突然倒地而死,冉闵于是被擒。前燕皇帝慕容俊见到冉闵后责问他:“你不过是个奴仆出身,还敢称帝?”冉闵毫不示弱:“天下大乱,你们这些蛮夷都能称帝,何况我是中土英雄?”慕容俊大怒,抽了他三百鞭,不久,就在龙城将他处死。冉魏国也因此被灭。
如今我们审视冉闵的所作所为,似乎也不必过分抬高他。因为他在中原的活动时间不长,地盘也仅限于河南与河北南部,再加上当时晋室尚在,他们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强有力地打击了胡人的进攻。所以,不能说冉阂对这一阶段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冉闵后来下令诛杀胡人也是有私心的。当时,后赵朝廷皇权更迭、连年动荡,冉闵攫取政权后,曾想过与胡族上层共同执政,还颁布了命令——“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结果胡人却纷纷逃走,冉闵因此觉得他们不可信任,下令杀胡是让追随他的人签下“投名状”,以此表明效忠他的决心。
但冉闵的确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他真正可以和英雄人物比肩之处,在于沙场上的辉煌战绩。西晋八王之乱后,匈奴等边地游牧民族重新武装起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中原将领与之交战,大多以谋略取胜,只有冉闵与众不同,每次与匈奴等作战都是硬碰硬交手,且少有败绩。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胡汉之争,本质上是两种文明相争,一方是先进但略显懦弱的中原文明,一方是尚处于半愚昧状态却颇具战斗力的边地游牧文明。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而言,当然是中原文明的发展壮大更加有利。而冉闵所为,显然在客观上站在了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方。《晋书》中有一段关于冉闵的描写,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实际上却十分重要——“冉闵从苍亭回到邺宫后,推行饮酒的礼仪,整顿各行各业,依据才能授予官职,因此儒学后人多数得到了显赫的官职。一时间,冉魏境内像魏晋之初那样安宁和顺”。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文明在冉闵的庇护下,一度稍稍恢复了生机。
但也有更多人将冉闵视为“救世主”和“民族英雄”。因为史书记载,后赵羯族皇帝石虎极为残暴,大肆屠杀汉人。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沿途的树上挂满被吊死的汉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北方汉人一度锐减至六七百万。在羯赵政权统治下,建立雄秦盛汉的汉民族一度走到了被灭族的边缘。因此,有史学家认为冉闵在五胡乱华时期拯救了北方华夏文明,是个盖世大英雄。
那么这位评价如此两极化的冉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冉闵出生在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幼年时跟随父亲在“乞活军”中生活。“乞活军”是一个特殊的汉族流民武装集团,五胡十六国时期活跃于黄河南北,它有多个支系,游走于各个政权之间。“乞活”二字就可以反映其特点:他们曾是手无寸铁的农民,为了活命聚集起来,可以为任何人去杀人,甚至自相残杀,冷血而残酷。换句话说。他们就是一群来自北方的狼。冉闵身上便带有“乞活军”那种特殊的狼性,而且这种狼性贯穿了他的一生。
冉闵似乎从小就是天生的“狼王”。冉闵的父亲战败被后赵军俘虏,石虎见他勇猛就收作义子,冉闵也因此成了石虎的义孙。公元337年,石虎发兵30万攻打段辽(北方鲜卑族部落),年仅15岁的冉闵也率部参战。石虎军大获全胜,又想顺便灭掉慕容鲜卑。谁料慕容鲜卑早有准备,大将军慕容恪的2000铁骑把石虎吓得肝胆俱裂,弃甲而逃,后赵各路兵马损失惨重,唯独冉闵带领的一队人马边打边撤,有条不紊,几乎没丢一兵一卒。从那时起,他开始“名扬中外”。
长大后的冉闵“身长八尺,勇力绝人”,就似狼群中的头狼,带领狼群杀死比它们强大得多的猎物。
为在后赵顺利存活,冉阂逐渐变得像狼一样极端现实。他在后赵生活多年,毕竟是汉人,本应对大举杀汉的后赵皇族存在敌视,但他却完全没有表现出反感。反而在很长时间里忠于后赵。他还将名字改为“石闵”,为后赵皇族征战四方、攻城略地,毫不在意与同族的东晋军作战,甚至把7万东晋同胞作为战利品掠入赵境做奴隶。
随着势力的增强,冉闵开始逐渐表现出了弱肉强食的狼性。他在后赵皇室掌权后,一度将皇帝石鉴视作傀儡,希望借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石鉴也将计就计,常常召集大臣密谋,试图杀死冉闵。但几次均未成功。
公元349年11月,石鉴命令龙骧将军孙伏都带着3000死士埋伏在冉闵住处。没成想冉闵早有防备,迅速反扑,带领数千名士兵冲进皇宫。他对下属发布命令,“宫廷内外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一时间,宫内横尸遍地,血流成河。这就是本文开头出现的那一幕。石鉴看到冉闵大惊失色,赶紧嫁祸给孙伏都:“都是孙伏都谋反,你应该去杀他!”冉闵没听石鉴的辩解,一度软禁了他。当然,冉闵没放过孙伏都,当天就让他惨死宫中。从此以后,冉闵在朝中的威望反而更高。
后来,坊间流传冉闵当时颁布了一纸《杀胡令》(又称《讨胡檄文》):“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阂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应该说,冉闵的杀胡令確实存在,但像这样慷慨激昂的《杀胡令》,则是后世好事者伪造的,纯属虚构。因为按照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用语习惯,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么现代范儿的作品。
公元350年1月,石鉴又秘密派宦官联络抚军张沈袭击冉闵,结果败露。冉闵忍无可忍,杀死石鉴,并将石虎的38个孙子杀了个干净。当年3月,冉闵称帝,国号大魏,史称为冉魏。当年,冉阂又与20万后赵联军在苍亭(今山东莘县一带)决战,大获全胜,从而巩固了冉魏政权。
公元352年,冉魏与前燕在廉台一带交战。冉闵独自带领1万人马去征粮,结果被前燕大将慕容恪带领的14万大军重重包围,但冉闵仍然成功突围。他向东逃出20里时,身骑的战马突然倒地而死,冉闵于是被擒。前燕皇帝慕容俊见到冉闵后责问他:“你不过是个奴仆出身,还敢称帝?”冉闵毫不示弱:“天下大乱,你们这些蛮夷都能称帝,何况我是中土英雄?”慕容俊大怒,抽了他三百鞭,不久,就在龙城将他处死。冉魏国也因此被灭。
如今我们审视冉闵的所作所为,似乎也不必过分抬高他。因为他在中原的活动时间不长,地盘也仅限于河南与河北南部,再加上当时晋室尚在,他们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强有力地打击了胡人的进攻。所以,不能说冉阂对这一阶段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冉闵后来下令诛杀胡人也是有私心的。当时,后赵朝廷皇权更迭、连年动荡,冉闵攫取政权后,曾想过与胡族上层共同执政,还颁布了命令——“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结果胡人却纷纷逃走,冉闵因此觉得他们不可信任,下令杀胡是让追随他的人签下“投名状”,以此表明效忠他的决心。
但冉闵的确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他真正可以和英雄人物比肩之处,在于沙场上的辉煌战绩。西晋八王之乱后,匈奴等边地游牧民族重新武装起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中原将领与之交战,大多以谋略取胜,只有冉闵与众不同,每次与匈奴等作战都是硬碰硬交手,且少有败绩。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胡汉之争,本质上是两种文明相争,一方是先进但略显懦弱的中原文明,一方是尚处于半愚昧状态却颇具战斗力的边地游牧文明。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而言,当然是中原文明的发展壮大更加有利。而冉闵所为,显然在客观上站在了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方。《晋书》中有一段关于冉闵的描写,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实际上却十分重要——“冉闵从苍亭回到邺宫后,推行饮酒的礼仪,整顿各行各业,依据才能授予官职,因此儒学后人多数得到了显赫的官职。一时间,冉魏境内像魏晋之初那样安宁和顺”。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文明在冉闵的庇护下,一度稍稍恢复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