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的诗意栖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5世纪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活跃于美国19世纪的绿色圣人梭罗,是举世闻名的“自然之子”。他们分别隐居于南山脚下与瓦尔登湖畔,以其仁爱博大的自然情怀、批判现实的独立意志、饱蘸挚情的传神之笔,在躬耕自给的同时,畅咏自然,讴歌田园,睦邻友好,俯仰天地,思索人生,给后人营造了世外桃源与超美湖景这样“天人合一”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本文就陶渊明与梭罗在崇尚自然、渴望自由及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之自然情怀,以见其东西方自然生态文学寥廓夜空中“隐逸双星”的璀璨光彩,从而彰显出他们于生态失衡、环境恶劣方面进行论析的21世纪特有的生态思想、自然情怀与人格魅力,让世界充满爱,让地球更健康,让人类更和谐。
  关键词:陶渊明 梭罗 南山田园 瓦尔登湖 生态平衡
  一、序言引吭:两个黄鹂鸣翠柳
  我国当代著名的生态批评及生态文艺学领域的开拓者鲁枢元先生于2008年10月由清华大学比较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与美中富布莱特基金组织联合举办的“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上,向世界学者发出呼吁,希望直面地球生态危机,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将陶渊明与梭罗并置研究。他指出:“亨利·戴维·梭罗的著作翻译到中国已经整整六十年,半个多世纪里在中国读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梭罗本人也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被誉为生态时代的一位先知先觉的圣人。他的《瓦尔登湖》为文学切近自然生态创造了一个卓越的范例。而文学切近自然生态,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是有着优良传统的。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在中国江西庐山的山脚下,就曾经诞生过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与梭罗一样厌恶既定的社会体制,维护自然与人的统一,追慕素朴的田园生活,亲历辛苦的农业劳动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和梭罗一样,都创造了一种生态型的生活方式,一种有益于生态和谐的人生观念……我们中国学者将继续向世界各国学者虚心求教,同时也将认真挖掘、整理本民族的自然文学遗产奉献给世界,为梭罗期待的‘人类圣经’提供更多的素材。”①如此发声,情理俱佳,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精神与使命感,振奋人心,发人深省。
  生活于中國5世纪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活跃于美国19世纪的绿色圣人梭罗,在千年之遥与万里之隔的时空隧道中,只因在崇尚自然、渴望自由、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等深厚博大的自然情怀方面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从而,他们高尚的灵魂、伟大的精神不期而遇了。此刻,我们依稀可见柴桑之野、南山之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哉游哉的陶渊明,正在向着康科德镇之郊、瓦尔登湖之畔与禽兽为邻、万物为友的潇洒自在的梭罗颔首称是、挥手致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腔热情颂春光。陶渊明与梭罗恰似两只高歌于翠柳的“黄鹂”,他们以其清脆嘹亮的歌喉,竭诚向世界赞颂着山水自然的美丽纯洁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将自己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传达给世人,希望人们热爱、尊重、关怀、友爱自然,纯洁心灵,和谐同伴,安宁地球。正可谓:东西呼应,中外相契,超凡脱俗,厥功甚伟。本文拟就陶渊明与梭罗在崇尚自然、渴望自由及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之自然情怀方面进行重点阐析,以见其东西方自然生态文学寥廓夜空中“隐逸双星”的璀璨光彩,从而彰显他们在生态失衡、环境恶劣、道德滑坡的21世纪中特有的生态思想、自然情怀与人格魅力,让世界充满爱,让地球更环保,让人类更和谐。
  二、隐逸双星:心有灵犀一点通
  陶渊明与梭罗对自然情怀的审美价值,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试为论之:
  (一)崇尚自然,渴望自由
  翻开“绿色圣经”的《瓦尔登湖》,映入眼帘的全是梭罗对湖边自然美景的尽情歌唱,所有的动物、植物在他的眼里都是那么亲切、友好与美丽。就目录的题目观之,诸如“声音”“豆田”“湖”“禽兽为邻”“冬季的动物”“冬天的湖”“春天”等纯是描写瓦尔登湖周边山林的自然景象,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冰雪霜冻、人声天籁,色彩变幻、林林总总,作者轻摇他那支情思泉涌、空灵幻妙的神笔,不遗余力地直将大自然所有的美全部活脱脱、水灵灵地表现出来,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对湖的自然美情有独钟,特列《湖》之专篇作详尽描写。他以其独有的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湖水的色度、温度,各种鱼、蛇、鸟类,还有周边的花木等,一一作了生动有趣而形象逼真的描绘,使人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尽情享受了瓦尔登湖的绝世美艳。你看他笔下的湖水是多么深邃:“我们的河水在垂直往下望时是黑色的,或深褐色的,像大多数湖泊那样,它使在水中游泳者的身体呈淡黄色;但这个湖的水非常清澈透明,所以游泳者的身体呈现出一种雪花石膏般的白色。更为奇异的是,由于四肢在水中被放大、扭曲,产生出一种畸形的效果,很适合米开朗基罗去作一番研究。”同时又是多么清澈:“湖水透明如许,25英尺或30英尺深的湖底都很容易看清楚。在湖上荡舟时,会看见水面许多英尺下那一群群鲈鱼和银鱼,说不定只有一英寸长,可是前者很容易由其身上的横纹区分出来。”②因此,在作者的眼中,瓦尔登湖简直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天上露珠的蒸馏盘”“灵感圣泉”,它实在是“黄金时代里又有多少山林水泽的仙女在这里住过”的“康科德戴在她头冠上的一颗头等宝石”③。其实,瓦尔登湖就是作者心中的绝色美人。他如此动情地写道:“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湖边的树是眼睛边上细长的睫毛,而四周郁郁葱葱的群山和悬崖,则是眼睛上浓密的眉毛。”④由此我们不禁想到了宋代诗人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与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的以美物拟佳人的天地间最美的“天人合一”的绝妙诗句。可见,中外哲人之自然审美情趣是颇为相通的。
  徜徉于瓦尔登湖的自然怀抱中,梭罗在尽兴欣赏着大自然恩赐的无限美景外,还在尽情地享受着自由自在的悠闲舒适的生活,他已然成为瓦尔登湖最自由、最幸福的人了。《村子》开篇即道:“上午,锄地之后,也许还读了书写了字,接着,我通常在湖里洗个澡,照例游过其中的一个小湾,把身上劳动的尘土洗掉,并使读书留下来的皱纹释然平滑,下午我便自由自在了。”⑤在《湖》的描写中,作者又展示了他另一种自由的生活图景:“我年轻时曾把许多时光消磨在泛舟湖上,随风飘荡,我把船划到湖心,仰面躺在座位上,在一个夏天的上午,半醒半睡,直到船碰到沙滩才醒过来,我于是站起来,看看命运女神把我推到了什么样的岸上……许多上午都让我偷闲度过了,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时间这样虚掷掉,因为我是富有的,虽不在金钱方面,却富有阳光灿烂的时光和夏天的日子,我毫不吝惜地加以挥霍;我没有把更多的时光花费在工场或教师的书桌上,对此我并不引以为憾。”⑥如此随心所欲的生活情状,与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那无所依凭的绝对自由与唐代诗人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的悠然自得的人生况味何等相似。   作为崇尚自然、乐于自由的先哲陶渊明,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崇尚,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则更是高出一筹,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性格与意志的体现。袁行霈先生指出:“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⑦可以说崇尚自然、歌咏自然、渴望自由、追求自由,贯穿了诗人的全部生活与所有诗文。《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⑧
  全诗以追悔开笔,以庆幸收墨,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 “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尤其是着力于对自己草屋周边田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深巷狗吠、鸡鸣自然景物的远近交错、动静结合的细致描摹,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厌恶污秽的黑暗官场,渴望回归田园自然的怀抱,获得自由闲适的人生无比欢快的心情,不愧为诗人崇尚自然、乐于自由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表现诗人辞官归隐的迫切心情及其设想归田后家人团聚、躬耕陇亩、吟赏山水的自由愉悦的情景,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堪称具有序曲性质的姊妹篇。
  如果说《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直言辞官归田之乐的话,那么《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则是尽情享受美好自然、思想自由、悠闲生活的逼真写照。诗云: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此诗极写草木茂盛众鸟有托的自然之美,耕读兼顾穷巷幽静的安居之悦,与友对酒风调雨顺之欢,浏览史籍俯仰宇宙之乐,是别具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合一”之美好境界。陶渊明代表作之一《饮酒二十首》(其五)较之此诗,则更具有万物和谐、天地浑然的极美意境。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完全被幽静的环境、采菊的悠闲、亲切的南山、氤氲的山气、归巢的飞鸟等共同构成的风光流转、天地和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物我两忘的“真意”境界所深深感动、陶醉了。人生所遇之万物化境,何须再辨?又何须他求?《与子俨等疏》亦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自然之美,自由之乐,满纸“真意”,溢于言表。
  诗人描写自然之美,常以极其生动形象的词语来着力体现,给人以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怀。’(《和郭主簿》),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來凉意。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两个‘亦’字表现物我契合的境界,也是极平淡极有趣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仅仅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⑨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传神的诗句与词语,关键是在于他对自然万物爱得深、看得细、想得透。而崇尚自然、深爱自然,则是其最根本的情感因素,否则,就不可能锤炼出别具艺术感染力的神来之笔。陶渊明是如此,梭罗是如此,全世界所有生态文学作家自然也无不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的诗文中多喜欢描写鸟与鱼,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待凤鸟以致辞”“鸟凄声以孤归”(《闲情赋并序》),“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并序》),“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与子俨等疏》),“耦耕自欣,入鸟不骇”(《扇上画赞》),“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自祭文》),“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二十首》其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其五),“斑斑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二十首》其十五),“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二十首》其十七),“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饮酒二十首》其二十),“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杂诗四首》其三),“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云并序》),“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连雨独饮》),“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翼翼归鸟,晨去于林”(《归鸟》),“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长枯固已剧。骏鹗岂足恃”(《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鸱■见城邑,其国有放士”,“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并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五),“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九日闲居》),“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翩翩来新燕,双双入我庐”(《拟古九首》其三),“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拟古九首》其四),“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拟古九首》其五),“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述酒》),“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晖”(《于王抚军座送客》),“夕我云别,仓庚载鸣”(《答庞参军并序》),“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咏三良》),“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咏贫士七首》其一),“鸿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顾侣正徘徊,离离翔天侧。霜露岂不切,务从忘爱翼” (《联句》),等等。陶渊明不厌其烦地描写“鱼”与“鸟”,尤其是“鸟”的意象,只因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故“鱼”与“鸟”便是无拘无束、自由任情的绝妙象征。诗人一生钟情于“鱼”与“鸟”,恰恰体现了他崇尚自然、渴望自由的人生理想境界。   由上可知,陶渊明与梭罗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的渴望的精神境界是颇为相似的。梭罗的老师爱默生于《梭罗小传》开篇即以一首十分优美的诗歌来评价梭罗说:“仿佛是清风送来了他,仿佛是麻雀教会了他,仿佛是神秘的路标指引着他,觅见了远方土壤中怒放的兰花。”⑩他爱自然的深厚情结是天生的,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自然的生命与神韵,他浑身散发着兰花般天然的芳香。所以,“他对花卉和鸟儿的好奇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他从来不试图去定义大自然的含义”{11}。以此来评价陶渊明的自然情怀与精神境界,自然也是甚为妥帖的。
  (二)超越现实,追求理想
  梭羅归隐瓦尔登湖虽只有两年两个多月,而陶渊明辞官归隐柴桑田园直到老死穷巷却有二十余年,二人在归隐的时间上差距甚大,但对二人而言,他们已经真切感受到了大自然怀抱的纯洁、温馨、大度与可爱,也享受到了各自人生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不过,二人都是有伟大理想与终极追求的仁人志士,他们不仅满足于一己“小我”世界的自由自在的欢愉,他们还要在各自躬行体验田园生活的基础上,为“大我”世界提供更为符合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理想蓝图,为后人点亮一盏充满希望的明灯,进而朝着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前行、艰苦奋斗。这才是陶渊明与梭罗归隐湖畔与田园的意义所在。
  梭罗在《木屋生暖》一章中便涉及他所构想的人们惬意自在、和谐生活的“大屋子”的微观设计蓝图。这是由他亲手建造的小木屋所生发的可爱联想,体现了梭罗推己及人的博大情怀。他是这样设计的:“我梦想有一间更大、人住得更多的屋子,处于黄金时代,材料耐用持久,没有华而不实的装修。这屋子仍只有一间住房,一个宽敞、简陋、实用、原始的大厅,没有天花板或灰水泥面,有的只是不加装饰的椽木和檩条,支撑起头顶上那片较低的天宇——避免雨打雪飘;当你跨过门槛,向远古朝代那位平卧着的农神致敬之后,桁架中柱和双柱架就竖在那儿接受你的敬意……这房子,你一打开大门便可进去,不拘礼节,不必客气;疲倦的旅行者可以洗漱、吃饭、交谈和睡觉,不用再多走路。这样一个蔽身之所你在暴风雨之夜一定很高兴抵达,里面有着一座房屋所有的必需品,却没有料理家务的麻烦事……一幢房屋内部就像鸟巢那样敞开,一目了然……在那里做客也就被赋予家中的自由,不会被精心地排除于7/8房屋之外,关闭在一个特殊的小房间里,叫你在那儿敬请自便——也就是单独监禁起来。”作者设计的房屋是一座宽敞、简朴、实用、原始的大厅,很符合他厉行节约、简朴生活、与人为善的理念。
  种种和谐平安的景象,很容易使我们遥想起千余年之前陶渊明所构想的另一幅理想社会的乌托邦蓝图——《桃花源记》。其“记”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诗》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原是一个整体,后人认为二者内容各自完整,可单独成篇,因此大多选集即将二者分别选录。为便于分析,本文遂将其合而论之,以窥陶渊明桃花源理想境界之全貌。“记”是对“诗”的创作背景、人间仙境、人物情状及其神秘色彩的交代,是一篇具有传奇小说特征的奇妙文字。而“诗”的部分,则是围绕“记”的线索与有关内容对桃花源仙境所做的具体生动的诗性描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营构了原始农耕社会安土重耕、作息有时、循礼尊祖、民风古朴、万物谐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战无税、童叟皆欢的世外桃源的理想仙境、人间天堂。“在陶渊明看来,桃源人远离机心,抱朴含真,体现着一种天然淳朴的本性,而这种天然淳朴的本性才是那种至真至纯的人性。同时,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的描述,昭示着诗人人格修养的根本归向。返璞归真的思想取向,使陶渊明对这种人格境界欣羡不已,对‘桃花源’理想图景心驰神往。”{12}陶渊明所精心营造的桃花源神仙世界图景,其思想策略与基本精神跟梭罗所描绘的“大房子”的理想图景大体相似。所不同的是,梭罗“大屋子”的理想图景中现代意味较为明显,而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理想图景中远古意味及神秘氛围较浓,这是时代差异所致,但精神核心相同。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这座理想乐土的高标,从此成为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一道极具光彩与魅力的里程碑与指路灯,故而先后产生了唐代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刘禹锡的《桃源行》,宋代王安石的《桃源行》、苏轼的《和桃花源诗》、汪藻的《桃源行》,元代赵孟■的《题桃源图》、王恽的《题桃源图后》等“世外桃源”系列作品,代有传人,影响至远。我们虽不能说梭罗受陶渊明的影响,但从二者共同具有的“桃源”美好理想与精神境界观之,依然是值得庆幸与自豪的。人心向善,人心思安。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全世界人民需要为之携手并肩努力奋斗的。   陶渊明与梭罗追求和谐太平理想境界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完全是建立在他们亲身经历并深刻感悟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们所勾勒描绘的代表人们祈求与意愿的生态乌托邦蓝图,是值得信赖与仰望的,具有鼓舞与激励的教育启迪作用。
  三、余音袅袅:各领风骚千百年
  千年之前的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与百年之前的美国自然作家梭罗,各自以其批判现实、拒绝丑恶的坚定立场,回归自然、抱朴含真的素淡心态,躬耕陇亩、自食其力的努力实践,歌咏自然、友好万物的满腔热情,给后人营造了心物相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以及世外桃源、超美湖景的精神家园,可谓影响甚广。近代以来,陶渊明与屈原、杜甫、苏轼是公认的三代以下四大诗人,此四人的文学才华、人格魅力都是卓然特立、光耀千古的。从梁萧统首次为陶渊明诗文编集以来,历代选刻翻印者不计其数。“陶集自明代以来翻刻甚多,仅郭绍虞先生《陶集考辨》所录已达一百四十九种,实际数字恐不下二百种。”{13}至于后世的研究论著,则更是汗牛充栋、难以胜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方生态学引入我国以来,面对中国及世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日益出现严重问题的当下,人们开始关注从自然生态审美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陶渊明田园诗理论价值与社会价值,陶渊明更是成为人们钟情的对象。我国第一部从世界生态学视域来研究陶渊明自然生态思想的鲁枢元的专著《陶渊明的幽灵》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百年前梭罗的《瓦尔登湖》自问世以来,即受到世界读者的追捧,自1949年首次译介到我国以来,迄今已有数十种译本。成维安认为:“梭罗是美国文学史上倡导自然主义的先驱,《瓦尔登湖》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自然文学的代表作,也是美国近代的心灵游记代表作。”{14}美国批评家伊拉·布鲁克称,“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指出:“《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这本书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15}在深圳举办的一次自然论坛上,向国内读者郑重推荐的“十大自然读物”中,《瓦尔登湖》赫然名列榜首。我们可以十分自豪地说,陶渊明、梭罗及其田园文学著作,既是各自国家的,也是世界的。
  方东美说:“从宇宙论来看,自然是天地相交、万物生成变化的温床。从价值论来看,自然是一切创造历程递嬗之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层级,如美的形式,善的品质,以及通过真理的引导,而达于最完美之境……自然和人之间有如母子的亲切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因疏远而消失……在自然的境界上,把天地人合成一片,把万有组成一个和谐的乐曲,共同唱出宇宙美妙的樂章。”{16}陶渊明、梭罗在他们对田园与湖泊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除了蕴含着自己纯洁无瑕的深挚情感外,还洋溢着与邻里乡亲的如春风般温暖的友情,将爱人之真、爱物之美、爱世之善的天地间的真、善、美水乳交融般化合在一起,共同演奏了一曲万物和谐的“宇宙美妙的乐章”。在当下环境恶化、道德滑坡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严重失衡的形势下,人们要想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就必须重寻陶渊明与梭罗的精神家园,重塑自然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样才能做到“中和位育”、天地人谐,桃源青睐,湖泊开颜,处处平安,人人幸福。这就是陶渊明与梭罗给我们留下的至为珍贵的生存智慧与启迪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歌》于1949年1月创刊于成都,共八期,至今未有人研究。其时间的特殊性,即在抗战结束之后,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时,虽然大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作为西南的成都却还在等待解放之中,因此许多报刊必将受其影响,而《长歌》却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念,做自己的文学观点。本文拟将《长歌》杂志作一个整体系统的分析,将研究对象置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将用从大到小的方法进行研究,探寻《长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
摘 要:“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表现手法,历来广受诗歌评论者的关注,严羽《沧浪诗话》首次将其与“趣”结合,提出“兴趣”的理论,并以此来论盛唐诗歌。盛唐诗“吟咏情性”的内容、“无迹可求”的技巧,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是对严羽“兴趣”说最好的体现。  关键词:兴趣说 盛唐诗 《沧浪诗话》 严羽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而盛唐诗,更是顶峰上的顶峰。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
总有一种情怀,让你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总有一种情绪,让你心底掀起波澜;总有一种触动,让你生出慨叹和感悟……这种情怀、情绪、触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动”。是啊,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感动我们的人与事,品读这三篇美文,你或许也会回忆起成长中的那些感人往事。     一件小事  铁凝   十五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做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
学界对“文学性”的探究由来已久。虽然对什么是“文学性”,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但有一点却获得了公认,那就是“文学性”并非是小说和散文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文学性”。基于这样的前提,郭欢欢的论文《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的纪实性和文学性》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品,《切爾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是如何实现纪实
摘要:湖北诗人李强的《回到从前》组诗作为一首带有浓郁自传性的作品,诗人以贴近生活的日常化写作,描写了乡村生活的细节,将诗人儿时的纯真、感激乡土的恩情、今昔对比的思考作为诗歌的美学意义来开掘。通过选取诸多带有乡土气息的诗歌意象,诗人表现出了个人非常鲜明的乡土意识,这种乡土性还体现在他积极倡导和践行一种生态意识。在《回到从前》中,诗人反复地表达了令他难以忘怀的儿时回忆,并将“感恩”作为诗歌当中最为突出
摘 要: 马金莲《低处的父亲》以沉痛的口吻叙述了宁夏农民家庭寻找弱智父亲的故事。小说通过述说马有世和田桂花的苦难经历,去反思苦难背后所呈现的美好人性的丢失、城乡发展进程中人情的冷漠、农村传统道德的毁灭。而在马有世的乐观精神和乡村淳朴的感情中,马金莲找到了可以慰藉人心灵的场所,从而在不幸中体悟到了人生的幸福,忘却了苦难带给人们的伤痛,在祸患中超越了苦难。  关键词: 马金莲 《低处的父亲》 超越苦难
摘 要:艾青的《火把》主要描写了唐尼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在火把游行夜爱情与思想的变化。她和克明之间的感情之所以未能善始善终,与二人之间的误会、身份和时代要求有关。艾青既从审美的角度描绘了他们爱情的波折,也从功利的角度审视了他们的爱情。  关键词:审美 功利 艾青 《火把》 爱情  《火把》是艾青离开桂林后在湖南新安等待去重庆的日子里写的,时间是1940年5月1日至4日,千行长诗一气呵成。这首诗的
摘 要:目前对《范爱农》形象的研究,大多将范爱农视为一位郁愤孤傲、不与世俗合流的知识分子,而忽视了其性格中热心革命、积极战斗的一面。笔者则从范爱农对斗争的冷与热,前后两种态度的转变来分析这一形象,以期对此形象的解读有新的补充。  关键词:鲁迅 《范爱农》 形象解读  《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写人的佳作之一,1926年11月18日在厦门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12月25日《莽原》第一卷第二十四期。
摘要:《帝鉴图说》和《养正图解》成书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是为启蒙当时年幼的小皇帝和皇子所编写的教材。由于太子和小皇帝年龄尚幼,理解力有限,两书均采取了人物教化类故事汇编的形式,将道理寓于其中,再配以相应插图,图文并茂,发挥了独特作用,并且在编纂体例方面有所创新。两本著作作为皇室启蒙读本,在内容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其在内容选取布局、主要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后世有着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许多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德育不应该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主学科,理应加大德育渗透的力度。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联网;信息技术;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