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尝试运用“产出导向法”,就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英语精读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课堂研究与实践,论证“产出导向法”在高职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索“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课堂教学;英语精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170-01
英语精读是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一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岗位专业核心课。长期以来,英语精读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均放在文本理解、接受性技能训练上,少有专门的产出性技能的训练,教师也一贯以为课堂上只要有读、有听,学生课后自然会说、会写,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虽然教师“输入”很多,但是这些大量的课堂教学输入活动并没有确保学生有效、高质量的语言产出,学生怯于用英语表达,口头表达质量不高,表达单一、单调。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言产出性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由文秋芳教授提出,针对我国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外语产出性技能低下、“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等问题,该理论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将语言输入与输出有机融合、对接,强调激发学习者动机、促进学习者产出能力的提升。
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数量来看,截止到2018年8月,涉及“产出导向法”的论文有163多篇,大部分论文关注的是对理论体系的思考与探讨,仅有20多篇论文开展了教学实践或实验,从研究内容而言,仅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开展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或单纯性聚焦“产出导向法”的教材编写;或就某一门课程的某一个单元教学展开实证研究。从研究对象来说,主要面对重点高校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教学实践。针对高职学生外语教学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除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课题组成员的少数实验研究以外,缺乏广泛的一线教师的实证研究或行动研究。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鉴于此,笔者尝试在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就英语精读
这门课程采用“产出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及行动研究,探讨“产出导向法”对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产出导向法”能否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产出能力?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产出导向法”的评价如何?
实验对象为本校16级英语教育专业两个自然班,实验组根据教学内容及“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通过同行课堂观摩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以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为期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究两个班级学生在书面产出质量及目标语言项目的掌握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以该课程What is culture这一单元为例。在驱动环节,实验组首先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学生需要口头阐述对一些有关文化的说法的理解,通过这个口头产出任务,不仅盘活了学生相关的词汇,而且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思考表达观点。在促成环节设计了两个产出性任务,一个是传统的口头复述,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使用目标词汇;一个是笔头任务,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后介绍不同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案例。在评价环节,学生首先提交了自己的书面作业,并在课堂教学中做简要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容进行点评、引导讨论。
在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实验班进行书面测试及同题作文考试,试卷由同一位教师批改,结合测试结果并访谈参与课堂观察的同行教师、参与教学的学生,在了解教师、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对教学的评价后,我们认为,首先“产出导向法”能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育学生的英语产出水平。在实验后测中,实验组学生书面表达表现更胜一筹。原因可能在于,传统的英语精读教学以“课文为中心”,以课文讲解为重点,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篇章分析、词汇学习上,然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语言知识未必是学生在交际、交流活动中确切需要并能投入使用的,忽略了后续的目标语言的使用。而基于“传出导向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产出”作为语言学习的起点与目标,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有效产出进行,由于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言使用机会,因此促进了学生的接受性知识向产出性知识的转化,通过以教师为主导的语言“促成”环节,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语言项目学习,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质量得到了提升,从而促成了学生的语言产出质量的大大提高。同时,有效的产出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语言使用机会,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387-398.
[2]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114.
[3]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348-358.
[4]張伶俐.“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外语,2017(3):369-376.
◎编辑 冯永霞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课堂教学;英语精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170-01
英语精读是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一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岗位专业核心课。长期以来,英语精读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均放在文本理解、接受性技能训练上,少有专门的产出性技能的训练,教师也一贯以为课堂上只要有读、有听,学生课后自然会说、会写,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虽然教师“输入”很多,但是这些大量的课堂教学输入活动并没有确保学生有效、高质量的语言产出,学生怯于用英语表达,口头表达质量不高,表达单一、单调。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言产出性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由文秋芳教授提出,针对我国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外语产出性技能低下、“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等问题,该理论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将语言输入与输出有机融合、对接,强调激发学习者动机、促进学习者产出能力的提升。
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数量来看,截止到2018年8月,涉及“产出导向法”的论文有163多篇,大部分论文关注的是对理论体系的思考与探讨,仅有20多篇论文开展了教学实践或实验,从研究内容而言,仅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开展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或单纯性聚焦“产出导向法”的教材编写;或就某一门课程的某一个单元教学展开实证研究。从研究对象来说,主要面对重点高校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教学实践。针对高职学生外语教学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除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法研究”课题组成员的少数实验研究以外,缺乏广泛的一线教师的实证研究或行动研究。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鉴于此,笔者尝试在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就英语精读
这门课程采用“产出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及行动研究,探讨“产出导向法”对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产出导向法”能否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产出能力?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产出导向法”的评价如何?
实验对象为本校16级英语教育专业两个自然班,实验组根据教学内容及“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通过同行课堂观摩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以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为期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究两个班级学生在书面产出质量及目标语言项目的掌握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以该课程What is culture这一单元为例。在驱动环节,实验组首先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学生需要口头阐述对一些有关文化的说法的理解,通过这个口头产出任务,不仅盘活了学生相关的词汇,而且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思考表达观点。在促成环节设计了两个产出性任务,一个是传统的口头复述,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使用目标词汇;一个是笔头任务,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后介绍不同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案例。在评价环节,学生首先提交了自己的书面作业,并在课堂教学中做简要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容进行点评、引导讨论。
在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实验班进行书面测试及同题作文考试,试卷由同一位教师批改,结合测试结果并访谈参与课堂观察的同行教师、参与教学的学生,在了解教师、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对教学的评价后,我们认为,首先“产出导向法”能有效提高高职英语教育学生的英语产出水平。在实验后测中,实验组学生书面表达表现更胜一筹。原因可能在于,传统的英语精读教学以“课文为中心”,以课文讲解为重点,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篇章分析、词汇学习上,然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语言知识未必是学生在交际、交流活动中确切需要并能投入使用的,忽略了后续的目标语言的使用。而基于“传出导向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产出”作为语言学习的起点与目标,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有效产出进行,由于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言使用机会,因此促进了学生的接受性知识向产出性知识的转化,通过以教师为主导的语言“促成”环节,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语言项目学习,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质量得到了提升,从而促成了学生的语言产出质量的大大提高。同时,有效的产出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语言使用机会,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387-398.
[2]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114.
[3]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348-358.
[4]張伶俐.“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外语,2017(3):369-37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