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寓礼,古玉流芳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0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发源历史悠久,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丰富的内容,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世代相传,不断繁荣更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创造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紫砂壶的诞生虽然只有五百余年的时间,却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是中华茶文化的延续,同时又善于融入传统文化精髓而呈现出独特的人文意蕴,历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亲睐。紫砂文化也缘此产生,一代代文人与壶人相互协作,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文人壶,而这些文人壶又反之影响着世人的审美情感和茶事内容,赋予紫砂艺术不朽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独特的道德礼仪,这也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在紫砂壶艺中,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便不胜枚举、经久不衰。紫砂壶“德馨四方”(见图1)就是这样一把将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的壶,其形神俱佳,最明显的特征即通过在形象上提炼融入玉琮、玉猪、龙等象征中华文明的代表之物,从而反映并传达中华文明中关于玉文化、礼文化的内容和启迪。
  1 方中寓圆,彰显历史厚重底蕴
  紫砂壶的造型极为丰富,“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各种形态,各呈千秋,譬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方器恪守线面周正等,“德馨四方壶”顾名思义为四方壶造型,其以传统四方为基础形态,整体方中寓圆,高挺平正,富有端庄、沉稳之气息。壶身筒较高,四个壶面略有弧度,微微鼓出,更显丰润,线面交接顺畅、干净利落,从壶腰至壶底分别由四圈股线将壶身装饰呈琴键般凹凸起伏状,惟妙惟肖,缓和了整体肃穆之感,更添灵气韵味;平肩、平底上下对应,简洁而端庄;平盖微凸于壶口,口盖严丝合缝,亦均为以弧线构成的四方形。此壶主体部分彰显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流露着古老而悠远的历史气息。
  2 古玉流芳,提炼华夏文明精华
  “德馨四方壶”的细节造型装饰也极为讲究,壶嘴、壶把及壶钮形态富有构思创意,将古玉精华与文化特质充分提炼于其中,颇具流芳之韵。壶钮塑成古制玉琮状,两端为圆口形,四方转角,有三节凹槽,打磨得精致而古雅。壶嘴和壶把前后呼应,其造型源于红山文化C形玉龙原型,壶嘴为琢一细节,壶把则完全仿制,曲度和谐,龙鬃飘逸,颇具远古气息。这些细节造型充分对应壶身整体风格,相得益彰,不仅提升了审美效果,亦是其历史底蕴感得以进一步延伸的具体表现。玉琮和玉龙均是华夏文明的精华和代表,它们象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玉琮祭地”的礼制。C形玉龙则是红山文化时期至高无上的神权的象征,是先民最早关于玉文化的表达。“德馨四方壶”提炼玉琮和玉龙这两种极具华夏文化代表的物品来表现和优化作品的艺术风貌,渲染和提升作品的文化质感。
  3 德馨意蕴,传播中华文化内容
  “德馨四方壶”整体上通过造型和装饰艺术,寓礼文化、玉文化于一体,充分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使之底蕴深厚,富有历史气息。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等,而“德馨四方壶”的造型风格、细节物象刻画正是对玉文化的完美诠释。礼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德配天成为千百年世人对礼的解答。“德馨四方壶”的壶身一侧刻“德馨”二字,布局恰当,字体沉稳有力,抑扬顿挫回转自如,既保留了书法的笔墨味,又增添了独到的金石味。“德馨”巧妙对应作品主题,字面解释为品德如兰之馨,实则更是对礼文化的深入剖析,可谓一语双关。同时,玉文化和礼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因此该壶在整体意境表现上独具匠心,呈现德馨寓礼、古玉流芳的艺术和人文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又有了新的表现。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以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关键词:新形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6)03—0053—03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形色色的“国家主义”于现实中对市民社会的渗透和侵吞引发了一股几乎可以说是全球性的“市民社会”思潮。这一思潮是对一个世纪前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复兴,也激发了中国学界对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想。笔者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中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作一梳理和解读。  关键词:国家;市民社会;互动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
期刊
宜兴紫砂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经历代薪火相传,至今依旧绽放着新鲜的活力。紫砂壶作为宜兴紫砂最独特而出众的载体,数百年来创造了无数艺术传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壶艺传承人,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又无意而必然地与中华传统文化风俗巧妙地融为一体,因此,紫砂壶是艺术的产物、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提升。  对于当代制壶艺人而言,如何继承、发扬和创新这一门传统的手艺就显得尤为重要,归结而言,良好的文化
期刊
自古至今,宜兴紫砂壶一直以特殊的材质、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人文美学价值而深受世人喜爱。紫砂壶的发展经历了从饮茶器皿到艺术品的转变过程,它的功能性也从贮茶实用拓展为集艺术欣赏、人文情怀、收藏升值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宜兴紫砂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一抔砂土一把壶成了文化载体。“福寿提梁壶”(见图1)便是这样一件作品,该壶从中国千年福寿文化中获取灵感素材,并围绕此展开艺术呈现和提升,方中寓圆的造型
期刊
形神俱佳,赏用一体,是紫砂壶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制壶人不断追求的壶艺效果。具体而言,就是一把紫砂壶如果只是成型,最多只能算是一件器皿,而只有注入了艺术审美和人文因素,它才具有真正的魅力。对于一把壶而言,“用”是基础,“神”是核心,而“形”则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与载体。  紫砂壶的造型十分丰富,“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目前,其造型大致分光器、花器和筋纹器,各类器型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呈现出变化万千的艺术形
期刊
紫砂壶是我国传统的泡茶品茗器皿,诞生于明代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其使用广泛,知名度高,在海内外均享有嘉誉,历来都被奉为茶器中的精品,深得大众喜爱。制作紫砂壶的材料是紫砂矿土,因产自宜兴,又称宜兴紫砂。好茶者认为,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使用越久,泡出来的茶越香越醇。  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极具特征,讲究手工技法,尤其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制壶大家时大彬,他创新了制壶技法,形成了敲泥片、
期刊
宜兴紫砂陶艺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备受世人的重视,这其中更以紫砂茗具独领风骚,蜚誉海内外。紫砂泥材质独特,透气性强,用它制作而成的壶则得以成为泡茶、贮茶的最佳茗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愈加具有生动的艺术美感,同时,紫砂壶因与茶文化一脉相承,故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重视,其不断与传统文化、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紫砂文化。实用、艺术和人文促使紫砂茗具保持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期刊
摘 要 紫砂“汉瓦壶”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而之前陈曼生所创的“汉瓦壶”一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壶即读人生,欣赏陈曼生的“汉瓦壶”,除了感受它的形态美、独创美,更重要的是品味四句壶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壶铭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启示:随缘放下,心安是家。  关键词 紫砂;汉瓦壶;禅意  “曼生十八式”是由“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
期刊
紫砂壶发展至今已逾五百余年,它的文化性能也愈加明显,并且成为衡量一把壶综合价值的关键因素所在。在进行壶艺创作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一些人文内容或情感元素,将更好地烘托出壶的意境美感,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自古以来,历代制壶人无不对此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创作出了许多精品佳作,也提炼出了许多经典题材。  紫砂壶中的人文元素大多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崇拜和对美好夙愿的表达,而题材的选择和确立则具有多样性。中
期刊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的美誉,各种陶艺形式异彩纷呈,深受世人喜爱,其中尤以紫砂壶举世闻名,不仅成为国人品茗之首选器皿,更因其独到的文化内涵渗透力而与国人产生了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共鸣,因此,紫砂壶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紫砂壶自诞生至今五百余年来,经久不衰,愈加繁荣,一代代制壶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技艺,以求索创新的心态赋予作品艺术生命力,使之成为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的手工艺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