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无B”格式的历时演变及其动因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在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的“有A无B”格式进行穷尽性考察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该格式发展演变的情况,认为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高频出现的“有A无B”条目都有历史传承性的特点,是古代汉语中“有A无B”中高频条目语汇化的结果。此外,文章还从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有A无B”格式演变的动因,认为文学发展、民族心理是其演变的外部动因,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是其演变的内部动因。
  关键词:“有A无B”格式 历时演变 频率 比较 动因
  一、引 言
  “有A无B”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广泛、成员众多的一种格式。周荐(2001)认为,“两字交替显现、两字(个别的为多字)交替隐含而需人们在使用中将隐含的字填补进去以成就一个新的词汇单位的准四字格式”“为待嵌格式” [15],这一概念界定了“有A无B”待嵌格式的属性。
  对于该格式的性质、句法结构、句法功能、格式类型和格式意义的研究成果虽不算丰硕,但部分辞书、论著中均有所论及。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以下简称《例释》)、《现代汉语实用语型》(以下简称《语型》)等辞书都对“有……无……”格式进行了收释,《现汉》与《例释》的收条、释义和举例基本一致,都各列举了该格式的四种意义和用法,只是略有不同,归纳起来共有5点:①表示只有前者而无后者(嵌入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的名词或动词),如:有口无心、有利无弊、有名无实、有始无终、有勇无谋、有益无损等。②表示有前者没有后者(强调的说法),如:有过之无不及、有加无己、有增无减等。③表示有了前者,就可以没有后者(嵌入的多为动词),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等。④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多嵌入两个相同的名词),如:有事无事、有姓无姓等。⑤表示似有似无,如:有意无意、有心无心等。《语型》则将该格式的意义列为两项:①强调“只有……但没有……”(嵌入意义相对或相关的单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语素)如:有天无日、有头无尾、有眼无珠、有利无弊、有勇无谋、有名无实、有口无心、有气无力、有惊无险、有增无减、有去无还、有借无还、有始无终、有进无退、有恃无恐、有备无患等。②表示“有……或没有……”,常含有“似有似无”的意味(嵌入同一个单音节的名词或语素),如:有意无意、有心无心、有事无事等。
  就笔者所见,除辞书之外,对“有A无B”格式进行研究的论述为数不多。在已有研究中,有的学者只对这类格式做了整体性的研究和界定,认为这类格式是“待嵌结构”(周荐,2001),或“对举格式”(张国宪,1993),但对其内部未做详细的分析和考察。有的学者虽对“有A无B”格式进行了具体研究,如洪邦林《“有A无B”格式的句法语义分析》、李慧硕士论文《“有A无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但二者都只是从句法、语义等角度对“有A无B”格式进行了探讨,没有对该格式的历时发展及演变进行考察分析。王丽芳硕士论文《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研究》,在简单统计“有A无B”格式各朝代出现大致次数的基础上,从语言外部及语言内部两方面对其演变动因做出了解释,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但该文没有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有A无B”格式的演变进行比较,也没有对“有A无B”格式的具体演变过程做出分析,还未对其演变原因加以剖析。
  鉴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统计“有A无B”格式的具体条目及其频次,对该格式的历时演变情况加以考察,对古代汉语库和现代汉语库中出现的“有A无B”格式进行比较,并尝试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分析。
  对于本文统计的“有A无B”格式语例,需要做如下说明:
  “有A无B”格式是,奇位由动词性成分“有”“无”构成,偶位需嵌入单音节体词性或谓词性的语素或词形成的2+2的四字待嵌格式,如“有惊无险、有意无意、有去无回、有勇无谋、有气无力”等。我们对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了穷尽性的检索,发现少量双音节成分也可以嵌入该格式的偶位,而且“有A”和“无B”是对称性的,形成3+3的六字格,我们将它们也纳入了本文的考察范围,如“有一搭无一搭,有过之无不及”等。但以下格式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1.非对称格式:A为单音节语素,B为非单音节语素或其他成分。如:
  有工无人做、有弓无利箭、有话无处说、有货无标价、有箭无劲弓、有理无处讲、有理无人听、有气无处泄、有钱无势力、有事无人管、有猪无处卖
  A为非单音节语素或其他成分,B为单音节语素。如:
  有粮仓无粮、有钱包无钱
  2.格式内嵌入其他成分:“有A”和“无B”之间嵌入其他成分,主要为连词,如“和”“与”“或”“而”“但”等,或者插入标点符号,如逗号、顿号等。如:
  有形和无形、有限与无限、有理或无理、有花而无果、有惊但无险、[有雨,无雨]、[有心、无心]
  经过去伪剔重,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库中共检得“有A无B”格式的用例485条,古代汉语库中共检得“有A无B”格式的用例951条。
  二、“有A无B”格式的历时演变
  目前可考的“有A无B”格式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如《尚书·说命中》的“有备无患”:“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论语·卫灵公》的“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这一时期的“有A无B”数量有限,使用频率很低,只在个别文献中零星出现,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有A无B”格式。
  根据对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有A无B”格式的时代分布和使用情况的统计,从周朝到民国时期的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表1:
  说明:此处的朝代分类基本按照CCL语料库的文献出处划分,仅将笔记、全宋词、全唐诗、全元曲等文献中的相关数据并入各朝代的统计数据中。   上表1的数据显示:“有A无B”格式在历时发展过程中,数量逐渐增多,唐五代之前有缓慢递增的趋势。先秦时期的使用总量仅为41次,其中重复出现2次以上的仅有“有备无患”“有命无咎”2条,沿用到现代汉语的只有“有备无患、有教无类”2条。至秦汉时期,这种“有A无B”格式临时性组合的性质没有出现显著变化,直到六朝时期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这一时期的“有A无B”数量虽然没有急剧攀升,但其生成新成员的能力却大大增强,一些常见的格式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如“有名无实、有形无形、有始无终、有加无损、有头无尾”等。到中古汉语,“有A无B”格式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仅宋代出现的次数就高达418次之多,这种数量的大幅增加一直持续到近代汉语的明、清及民国时期,达到了古代汉语阶段“有A无B”格式的峰值。
  到现代汉语阶段,“有A无B”格式数量的增长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对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有A无B”格式的检索,至2009年7月最新更新的数据显示,“有A无B”格式的出现次数达到3423次,其中单个条目的出现次数在100以上的就有6条,其中5条在现代汉语中的出现次数均超过了古代汉语中各朝各代出现次数之和,如:有意无意(42:580②)、有增无减(35:509)、有气无力(20:380)、有恃无恐(33:177)、有惊无险(1:158),“有名无实”的出现次数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略低,但也基本相当(142:137)。
  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有A无B”格式的演变比较
  北大CCL语料库中的“有A无B”格式,现代汉语库中485条,古代汉语库中951条,利用access软件对二者的重复项进行交叉比对发现,仅在现代汉语库中出现的共360条,仅在古代汉语库中出现的共826条,在两库中共同出现的127条。我们将仅在现代汉语库中和仅在古代汉语库中出现的“有A无B”格式称为“单见条目”,将在两库中共同出现的“有A无B”格式称为“共见条目”,分别对单见条目和共见条目进行了比较。据统计,古代汉语库中频次为1的单见条目有553条,占总条目(951条)的近60%,现代汉语库中频次为1的单见条目有244条,占总条目(485条)的50%,由此可以看出,频次低的“有A无B”格式在单见条目中占很大的比例。这种使用频次仅为1的“有A无B”格式全部都是出于表达需要而产生的临时性词语组合,并没有走上语汇化①的道路,因此在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语料中几乎不会复现,即古代汉语的低频临时性组合的“有A无B”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现代汉语的低频临时性组合的“有A无B”格式在古代汉语中也找不到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在我们考察的语料中频次为1的共见条目共20条,除1条是现代汉语阶段对古汉语的引用外,其他都是出于特定的表达需要而形成的临时性组合,属于偶合现象。而真正走上语汇化道路的“有A无B”格式首先必定属于高频格式,这是因为,汉语组合的语汇化是在长期的言语活动实践中发生的,使用频率高的词与词的组合才具有发生并最终完成语汇化过程的可能。这一过程与词汇化过程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董秀芳曾对词汇化中频率的作用做过如下描述:在句子的线性序列中,只有位置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在一起出现,使它们固化为一个组合,并且向成词的方向发展,即一个组合只有经常在一起使用,才有固化成词的可能性。[2](41~46)这说明,一个组合是否能够完成语汇化,频率是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一个先决条件。此外,我们考察发现,绝大多数使用频率高的“有A无B”格式都有很好的历史传承性,即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有A无B”格式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也是频率较高的,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有A无B”格式往往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并走上了语汇化的道路。经考察,古代汉语库和现代汉语库中的共见条目都是语汇化等级不同的“有A无B”格式。
  首先,我们对高频“有A无B”格式的古今历时发展进行对比,根据“A无B”格式出现的所有条目数及其频率这两个参数,我们利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分别求出两库中该格式频次分布的阈值,即两库中覆盖最大范围的频次的最低值。公式如下:
  由该公式得出,古代汉语库的频次阈值为7.69,约等于8,现代汉语库的频次阈值为19.8,约等于20,也就是说,古代汉语库中频次为8以上、现代汉语库中频次为20以上的条目覆盖范围最大,是我们选取进行比较的对象。因此,我们分别将古代汉语库频次为8以上(含8)与现代汉语库中频次为20(含20)以上的条目进行了对比,古代汉语使用频率8次以上的63条及现代汉语使用频率20次以上的19条“有A无B”交叉比对所得的共有条目共12条,它们在两个库中的频率如下表2:
  上表2的数据显示: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语汇化程度很高的“有A无B”格式,在古代汉语中频率也较高,其重合率达到57.9%。但在历时发展中,其使用频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有害无益、有气无力、有恃无恐、有意无意、有增无减”,其次是“有备无患、有始无终、有眼无珠、有勇无谋”,变化很小的为“有名无实、有教无类、有过之无不及”。其演变的大致类型有二:一是古代汉语阶段的使用频率较低而到现代汉语阶段频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有备无患、有害无益、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恃无恐、有眼无珠、有意无意、有勇无谋、有增无减”,在12条共有条目中占75%;2.古代汉语阶段的使用频率和现代汉语阶段基本相同,如“有教无类、有名无实、有过之无不及”,在12条共有条目中占15%。由此可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共有的高频条目,使用频率增加是其主要的演变趋势,这种变化伴随着语汇化的另外两项指征——语义整体性程度、结构形式固定性程度的增加而出现。下面我们以“有意无意”的语汇化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1)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世说新语·文学》)
  (2)叔器云:“如约法三章,为义帝发丧之类,做得也似好。”曰:“这个是它有意无意?”叔器曰:“有意。”曰:“既是有意,便不是王。”(《朱子语类》卷一三五)   (3)且说过了几天便是场期,别人只知盼望他爷儿两个作了好文章便可以高中的了,只有宝钗见宝玉的功课虽好,只是那有意无意之间,却别有一种冷静的光景。(《红楼梦》一一九回)
  (4)李莲英大失所望,因此常在太后跟前,有意无意,总讲德宗几句坏话。(《清朝秘史》一○五回)
  (5)孟翔有意无意地又准对着吴荪甫的乐观论调加上一个致命的打击。(茅盾《子夜》)
  我们收集到的语料显示,“有意无意”最早出现在六朝的《世说新语》中,从具体语境来看,“有意无意”出现在问答句的答句中,庾子嵩作赋后他的子侄庾亮(文康)发出问句:“如果有那样的心意呢,那不是赋体能说尽的;如果没有那样的心意,又写赋做什么?”问句中的“有意”“无意”是独立的单位,是对庾子嵩作赋动机和目的的猜测,是出于某种心意还是并无某种心意,在问句选择性条件“有意”和“无意”的促发下,出现了答句“正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表述,其中的“有意无意”是对问句中提问点的回答,“有意”和“无意”是在语境的制约下组合在一起的,二者可以用并列连词“和”连接,其语义关系是组合关系,没有发生进一步的融合,这种组合性的“有意无意”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结构形式固定性不强。同样,例(2)中“有意无意”的出现时代也较早,是在“有A无B”格式急遽发展的宋代,但从语境中看,这里的“有意无意”的语汇化程度依然很低,“有意”和“无意”的组合仍是临时性的,“有意无意”出现在问句中,谈论的是汉高祖为王的心术动机,“约法三章,为义帝发丧之类”的做法出于什么目的,答句中的“有意”以及后续句的“既是有意,便不是王”中的“有意”更明确了问句中的“有意无意”是选择关系的并列组合,“有意”和“无意”是在语境的制约下组合在一起的,二者可以用选择连词“或”连接,其语义关系是组合关系,也没有发生进一步的融合,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松散,结构形式固定性也不强。而到了明清时期,“有意无意”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临时性的组合关系,如例(1)和例(3)的“有意无意”都后接“之间”,但两例的语义并不相同,例(1)的“有意无意之间”表示的是“介乎有心意和没有心意的中间”,是一种抽象了的空间距离,“有意无意”是组合性语义关系;例(3)的“有意无意之间”则表示的是“似有似无”,不再具有抽象的空间距离意味,“有意”和“无意”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组合关系,而是经过概念整合在原组合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生成的融合性语义关系。例(4)(5)在句中单用或作状语修饰动作行为,也已经是表示这种融合性的“似有似无”义,“有意”和“无意”中间不能插入任何连词,结构形式固定化了。
  为了全面观照“有A无B”格式的历时发展演变情况,我们在对高频条目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又对全部127条共见条目在两库中的出现频率进行了比对,在两库中出现频次相同的有26条,占共见条目总数的20.5%,在现汉库中出现频次高于古汉库的有41条,占共见条目总数的32.3%,在现汉库中出现频次低于古汉库的有60条,占共见条目总数的47.2%。其中,在两库中出现频次相同的26条“有A无B”格式中,大多数是频次都为1的,如上所述都属于临时性组合,只是偶合现象,而频次相同的共出条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也仅为4次,从频率上看,它们并非高频使用的条目,结构形式和意义的固定性也极为有限,未能成为汉语语汇中的一员,如“有过无功、有花无果、有脓无脓、有声无字、有味无味、有效无效、有战无和”等。在现汉库中出现频次高于古汉库的41条“有A无B”格式中,频次数量绝对值增长③较为显著的有“有增无减(35:509)、有意无意(42:580)、有益无害(1:62)、有形无形(8:51)、有心无力(8:19)、有恃无恐(33:175)、有去无回(7:46)、有气无力(20:380)、有理无理(8:18)、有惊无险(1:158)、有害无益(9:78)、有才无德(4:14)、有备无患(52:81)、有用无用(2:13)”等。其中绝对增幅最明显的是“有惊无险”,在古汉库中出现仅1次,而到现汉库中则激增为158次之多。这说明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多,其结构形式逐渐固定,意义也出现了引申或隐喻的转义,到现代汉语阶段,已经成为语汇化程度不等的汉语语汇的成员。在古汉库中出现频次高于现汉库的60条“有A无B”格式中,频次数量绝对减少较为显著的有“有功无罪(14:1)、有害无利(21:10)、有加无减(11:1)、有加无已(27:6)、有进无退(114:17)、有录无书(17:1)、有情无情(16:6)、有始无终(62:29)、有死无生(28:5)、有损无益(41:10)、有眼无珠(62:33)、有一无二(46:2)、有影无形(16:4)、有勇无谋(93:43)、有罪无罪(38:5)”等。使用频率的递减原因较多,除了语言表达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即出于不同的言语交际目的和表达需求等产生了使用数量上的变化之外,也受到语言自身发展演变的影响,即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产生了诸多差异。这些成员其中的一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虽然较古代汉语阶段有所变化,但仍保有较高的频率,结构形式固定,意义凝固,这些成员在现代汉语中依旧保持其汉语语汇的身份,如“有始无终、有眼无珠、有勇无谋”等。
  四、“有A无B”格式演变的特点和动因
  上文表1“有A无B”格式的出现次数虽然不是对各个历史时期所有历史文献、口语资料的穷尽性考察结果,但也大致反映了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脉络。
  (一)“有A无B”格式演变的特点
  从“有A无B”格式产生初期的上古汉语来看,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有A无B”格式的临时组合性很强,对语境的依赖也很强,其性质更类似句法上的紧缩复句形式,是句法层面的产物,这种紧缩复句形式反映了早期四言诗对汉语词汇四字格语汇的影响。据陆志伟统计分析,先秦的四字格对现代汉语的四字格结构形式影响巨大,如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了现代汉语四字格的几乎全部格式[7],这正是“有A无B”格式成型的基础,一些成语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它们至少已经具备了成为成语的语义和形式基础,如沿用至现代汉语的“有备无患、有教无类、有死无二”等,这一时期产生的“有A无B”格式还有“有罪无罪、有功无功、有入无出、有首无身”等。如:   (6)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左传·僖公十五年》)
  (7)《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孟子·梁惠王上》)
  (8)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吕氏春秋·先识》)
  六朝时期“有A无B”格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与该时期佛经翻译大量出现、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表达的心理定势有关,使四字格构词能力增强,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四字格的蓬勃发展。汉语双音化进程在魏晋时期之前是缓慢的,进入魏晋以后,双音化的步伐突然加快,其重要动因之一就是受到了佛经翻译的影响,多种语法构词的手段在佛教复音词中已经出现,在四音节佛教词语中也得到普遍运用,构造了如“无量寿佛、十方净土、十八地狱、天女散花”等四音节词语。此外,佛经翻译对散韵结合的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韵律节奏倾向的形成。为了达到宣讲佛法,弘扬教义的目的,佛经翻译和佛教故事、小说等需要适应一般市民的领受能力而大量使用通俗的语言,这就导致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据孙艳考察,“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9]从我们考察的语料情况来看,“有A无B”格式在这一时期除了在史书中出现之外,还出现在具有口语性质的佛经、小说中。如:
  (9)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
  (10)初,此国王爱子婴疾,徒究医术,有加无瘳。(《大唐西域记》卷一二)
  (11)仰山云:“但去,已后有一人佐辅老兄在。此人只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宋代可以视为“有A无B”格式发展的井喷时期,是汉语从中古时期向近代时期的过渡。这是由于宋代话本大量兴起,禅宗语录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盛行,使口语性质的语言形式占有了一席地位。口语语体催生了双音词的发展以及更易于成词的四字结构,组块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句法层面的“有A无B”向词法层面转变。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紧缩的复句形式逐渐成为可以生成大量成语的“有A无B”格式,这时的“有A无B”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从句法单位成为了词法单位,并形成了一个嵌入式结构,开始了语汇化的演进进程,其中一部分语义整体性强、结构形式固定、使用频率高的“有A无B”具有了成语的性质。如:
  (12)问“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曰:“若是有头无尾底人,便是忠也不久,所以孔子先将个无倦逼截它。(《朱子语类》卷四二)
  (13)其序曰:庚辰岁,予婴沉痛之疾,不起者十旬。毁顿精神,赢悴形体。药物救疗,有加无瘳。(《太平广记》卷二七一)
  (14)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五灯会元》卷三)
  明清至民国时期,近代白话文小说发展到顶峰,出现了历史上数量最多的用以描摹人物、写景状物的四字格词语,它们是这一时期广泛使用的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成为了“有A无B”格式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基础。据我们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出现的“有A无B”格式共1502条,占整个古代汉语阶段出现的3039条“有A无B”格式的近50%,达到了古代汉语阶段的峰值。如
  (15)国师早已知其意,笑一笑说道:“你这个人有勇无谋,成不得甚么大事。再有那个好汉去得?”(《三宝太监西洋记》四八回)
  (16)井尧春道:“妹子这个名字叫做有名无实,那里及得尧蓂姐姐弹的幽雅,他才名实相称哩。”(《镜花缘》七二回)
  (17)且说帝尧接到各处水灾奏报之后,忧危之至。过了一年,水势有增无减,那汾水下流逼近山海一带,早已涨溢得不可收拾。(《上古秘史》五三回)
  (二)“有A无B”格式演变的动因
  致使“有A无B”格式在各阶段形成不同的演变特点的原因,有语言外部的也有语言内部的。
  首先是语言外部的原因,包括两方面:
  一是中国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对“有A无B”格式有重要的影响。如上所述,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不同文体形式如上文谈到的四言诗、骈体文、佛经翻译、宋元话本及笔记、小说都在“有A无B”格式的语义表达、结构形式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是汉民族“以偶为美”的审美心理和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对“有A无B”格式有重要的影响。《文心雕龙》中曾提到“奇字难适,偶语易安”,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也指出“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字同义者,或两字对称,教单辞只字,其辞气稍感浑厚”,说明“求偶”心理是汉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心理。而“有A无B”格式四字或六字的“2+2”或“(1+2)+(1+2)”的结构形式,正符合汉民族“以偶为美”的心理诉求,是汉民族对四音节这种平衡对称的结构单位的文化心理认同作用下的结果。同时,该格式中的“有”“无”肯定和否定的对立,体现了汉民族二元对立的思辨哲学观念。
  其次是语言内部的原因,包括三方面:
  一是汉语语音的发展对“有A无B”格式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双音化是汉语语音系统变化的方向,双音节是汉语词的基本形态,这是由汉语的韵律特征所决定的。冯胜利认为汉语中一个标准的音步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有时三音节可构成一个“超音步”(super foot),但超音步不是汉语的基本音步,而是一种再生的产物。标准的汉语韵律词就是一个标准的音步,即两个音节的词。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和韵律词的产生是构成汉语四字结构(包括再生为双超音步构成的结构)必不可少的语言内部条件之一。[3]所有的“有A无B”格式其结构都是内部对称的,“有A”和“无B”分别构成一个标准音步或超音步的韵律词再组合为四音节或六音节结构。“有A无B”格式的发展轨迹和汉语双音词的发展轨迹基本吻合,研究表明,复音词构词法的萌芽始于西周早期,而“有A无B”格式的产生上溯最早也是周朝;复音词构词发达于春秋战国,而“有A无B”格式在春秋战国时期数量与周朝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其中一些甚至沿用至今;双音化进程从东汉开始加快,到唐代双音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已经基本建立,而“有A无B”格式从东汉到六朝再到唐代数量激增,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宋代以后直至五四之前的近代汉语时期,汉语双音词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有A无B”也迎来了使用数量、使用范围上的新突破,不仅数量上大大增多,而且从文言色彩浓郁的书面文献走向了口语色彩丰富的话本小说。这些历史现象都从侧面证明了与双音词进入口语交际同期,“有A无B”格式也向口语化方向扩散,成为表义丰富,构造性强的语汇单位。除了部分语汇化程度极高从而凝固为成语、惯用语等的汉语语汇之外,更多的“有A无B”格式出于不同的语言表达目的和满足不同语境言语交际的需要,产生出了新的临时性组合。   二是汉语词汇的发展对“有A无B”格式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除了汉语词汇系统从单音词为主到双音词为主的历时演变之外,作为一种音义结合体的词汇,其历时发展也表现在词义的演变上。根据葛本仪,汉语词义的演变类型包括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和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两种。其中,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包括词义的丰富和深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包括义项的增多、义项的减少。[4]这些演变在“有A无B”格式的历时演变中也同样产生影响,以古代汉语中的“有A无B”格式“有钟无镈(有镈无钟)”“有箔无船”为例:
  (18)律吕不易,无奸物也。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鸣其细也。(《国语·周语》)
  (19)廉阳自永安至干体一带,种谷之地无几,濒海居民,非插箔无以为生。然有箔无船,箔又何利。(《广东新语》)
  其中“镈”“箔”的词义与现代汉语已有所不同,例(18)中的“镈”指的是古代一种乐器,青铜制,形似钟。《国语·晋语七》:“郑伯嘉来纳女、工、妾三十人……及宝镈。”韦昭注:“镈,小钟也。”“镈”“钟”也可连用,构成双音词“镈钟”指“小钟和大钟”。“镈”还作为构词语素构成双音词“镈人、镈师”。现代汉语中,“钟”还保留原义,而“镈”专指“小钟”的用法已经随着该事物从日常生活中消失而成为历史词,因而“有钟无镈(有镈无钟)”在现代汉语中也相应消失。例(19)中的“箔”指的是插在鱼荡中拦鱼的竹笆。“箔”的本义是指“帘子,多以苇子或秫秸织成”,该义项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保留,如“苇箔、席箔”等。古代汉语中“箔”除了上述两个义项之外,还有4个义项④,分别为:①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②金属薄片;③涂过金属粉的纸,作冥锭用;④“能起闸门作用的拦水建筑物。”其中义项①保留在“箔1”的“蚕箔”义项中,义项②③则分化为“箔2”中的两个义项,义项④与义项“插在鱼荡中拦鱼的竹笆”,则已经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即“箔”作为一个词的意义发生了演变,其义项减少了。因此,“有箔无船”随着“箔”义项的减少在现代汉语中也相应地消失了。
  同义词族的竞争也在“有A无B”格式的历时演变中产生影响,如古代汉语中“有备无患”“有备无虞”都存在,其中“患”表示“忧虑;担心”,“虞”表示“忧虑,忧患”。二者在这一义项上是同义词,但从其使用频率上看,在CCL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有备无患”的频率为54次,而“有备无虞”的频率为3次。到现代汉语阶段,“有备无虞”几乎消失,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有备无患”的频率为80次,而“有备无虞”的频率则为0。这种使用频率上的差异是由表示“忧虑”义上“虞”被同义词竞争造成的,如在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中“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的“高枕无虞”现多作“高枕无忧”,“忧”逐渐取代“高枕无虞”中“虞”的地位。“忧”“患”表“忧虑”义分担了对“虞”表“忧虑”义的使用,现代汉语中表担忧、忧虑义的“虞”作为构词词素参构的词也仅剩使用率极低的几个固定表达,如“不虞匮乏”“性命之虞”等,使得“有备无虞”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
  三是汉语语法的发展对“有A无B”格式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汉语双音化的发展引起了语法系统方面的变化,如吕叔湘提出“四音节的倾向表现在某些组合里一个双音节成分要求另一个成分也是双音节,比如某些双音节动词后面必须是双音节宾语。”[8]“有A无B”格式是在单音节动词“有”“无”后加上单音节A、B构成两个双音节后组成的四音节格式,或加上双音节成分A、B构成两个三音节组成的六音节格式,这种格式使得原本无法单独使用的“有A”“无B”可以在格式中成立,如“有增”“无减”都无法单用,但在“有A无B”格式中,可以组合构成“有增无减”。这样的构成符合吕叔湘阐述的四音节格式的组合倾向,从不符合句法关系的结构成为符合句法关系的固定构式。“有A无B”格式也就由此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构造短语或语汇的手段,从最初的句法层面进入到了词法层面。
  (本文得到山西省社会科学院2013年院青年课题(项目编号:YQN2013004)的资助。课题指导导师吴建生研究员对本文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谨表谢忱。)
  附注:
  ①“语汇化”这一概念是在温端政先生提出“语词分立”的主张并建
  立汉语语汇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温先生给“词”和“语”分别做出了界定,并确立“语”的范围,包括谚语、惯用语、成语和歇后语。10]在考察这种具有结构固定性和意义整体性的语言单位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语汇的最初形态大多为临时性的语言成分,通常以自由词组和句子为表现形式,对某类现象进行描写和叙述。这一言语单位被语言形式记录下来,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逐渐演变为了结构相对固定,意义具有整体性、凝固性,复现率较高的语汇单位。我们将这种从临时性的句法成分演化为汉语语汇的过程看作是汉语的语汇化过程。语汇化的主要指征表现在三方面:意义的整体性、结构形式的固定性以及使用频率上。
  ②“:”前的数据为古汉库中的出现频次,“:”后的数据为现汉
  库中出现的频次。(下同)
  ③绝对增长值以频次差为10次(含10次)以上的为作为统计的标准。
  ④“镈”和“箔”在古代汉语中的义项参见《汉语大词典》(汉语
  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中的释义,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中的释义。
  参考文献:
  [1]陈昌来,李传军等.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修订本.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洪邦林.“有A无B”格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语文学刊,2006(10).
  [6]李慧.“有A无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陆志伟.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语言研究,1956,(1).
  [8]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9]孙艳.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0]王丽芳.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武柏索,许维翰,陶宗侃,等.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3]张卫国.现代汉语实用语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5]周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待嵌格式[J].中国语文,2001,(6).
  (刘 嵚 山东济南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50100;山西太原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030006)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全社会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背景,论述了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分析了着力推进大学生素质培养是高校团组织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提出了增强服务功能,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在宋代中央王朝赐封的神灵庙额和封号中,频繁地出现一些字词。这些字词记录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活动。本文以宋代浙东海神为考察对象,对浙东海神的庙额和封号中
文章在对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方针的特性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方针的规律这一概念,概括出教育方针代表了一定阶级的教育意志、反映了一定历史的时代特征
汉语学习者在使用“女人”时,常常会出现偏误,主要表现在使用“泛化”。这种偏误一方面源于母语的负迁移,另一方面源于对“女人”一词掌握得不全面、不扎实。导致英汉语言不同的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农办科[2005]40号)要求,扎实做好2006年全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技术指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近年来,由于放射源事故屡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甚至致死的后果,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放射源事故的潜在危险。出一种种原因处于监控之外的或失去控制的放射源使人们忧心忡忡。1998年9
2006年,珠海市水产养殖业是历经磨难的一年,先是4月底至6月20日连续近50天的连绵大雨,给该市的渔业养殖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7月底8月初50年一遇的台风“派比安”在该市登陆,
期刊
本文介绍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二委员会在ICRP第30、54、68和78号出版物修订、母乳中放射性核素对吃奶婴儿产生的剂量计算、生物学检验数据解释、用于辐射防护的基本
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独步人生,应尽快摆脱“惯性作用”的束缚,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在磨难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摆脱名、权、利的困扰,在事业奋斗中体现
本文运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人淋巴细胞恶性肿瘤株8226、U266、Raji、Jurkat、Daudi p53基因状态,RT-PCR半定量检测Bcl-xL的mRNA的相对表达,DNA片段释放法检测细胞受照后24 h